鴻溝之約:劉邦追殺項羽的背後,或許只是一張心照不宣的廢紙

2020-12-28 李老師歷史課

本期導讀

「楚河漢界」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了,那麼這個典故背後的歷史真相是怎麼回事兒呢?當是時也,劉邦的大軍把楚軍大將鍾離昧團團圍困在重鎮滎陽,然後項羽率領楚軍前去救援,雖然最後項羽勉強打退了漢軍,但是西楚方面大勢已去成為定局了!

劉邦和項羽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和項羽議和談判,雙方以鴻溝為界,兩分天下,鴻溝以西歸漢王劉邦,鴻溝以東則歸西楚霸王項羽,兩軍不得越界展開軍事行動,這也就是「楚河漢界」的出處!同時,項羽還釋放了被拘押在楚營多年的劉邦家人,不過項羽退兵之後,劉邦卻撕毀盟約追殺項羽,最終將項羽逼得烏江自刎,關於這段歷史,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上做了非常詳細且精彩的記載!

虞兮虞兮奈若何

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太公,項王弗聽。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項王已約,乃引兵解而東歸。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聽之。——《史記.項羽本紀》

《史記》上來看,司馬公向大家傳達了兩個中心思想,其一,主動求和的是劉邦,而且是先後兩次派出說客向項羽議和,要不是候公的口若懸河,這一紙和約恐怕就搞不定了;其二,項羽是很有契約精神的,雙方以鴻溝為界籤訂和議之後,項羽就率軍撤退了,可是劉邦卻在張良、陳平等謀士的勸說下對項羽發動突然襲擊,並最終把項羽打垮!

霸王別姬

可是,每次讀到這兒又總是感覺到有一絲不對勁兒,我總覺得這個鴻溝之約的幕後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歷史事實,因為好多地方都對不上號!

一、鴻溝之約其實是無法履約的一紙空文

鴻溝之約籤訂於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劉邦四年)9月份左右,當時的楚漢形勢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楚漢的實力並不像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勢均力敵,鴻溝以西的確是劉邦的勢力範圍,但是鴻溝以東的地方早已是一片亂戰,漢軍基本從北、西、南三個方向對西楚完成了戰略包圍,項羽是敗象已露!

項羽的西面自不必說,項羽的西面就是劉邦率領的漢軍主力,虎視眈眈,隨時都可以給項羽致命的一擊。

項羽的北面則是「兵仙」韓信、曹參、灌嬰的部隊,這些人都是極能打的,項羽的西楚都城是彭城,也就是今天的徐州一帶,韓信等人的大軍已經逼近到離彭城不到二百裡的地方了,幾天就可以兵臨彭城。

鴻溝之約形勢圖

項羽的南邊就更熱鬧了,「遊擊戰大師」彭越已經把西楚的西南方向給蠶食得差不多了,彭越的主力部隊離彭城最近的只有一百來裡地,而彭越的南邊還有英布和劉賈攻打西楚,連西楚的南方最高軍政長官、大司馬周殷都被漢軍方面給策反投降了,可見項羽當時完全被劉邦給包圍了!

這個時候說什麼「楚河漢界」,其實並沒有實際的意義,且不說劉邦會不會遵守協議,即便他同意,那韓信、彭越、英布也不會同意啊!因為這樣一來,不是把自己的封地歸到項羽的地盤了嗎?那麼,這個沒有實際意義的協議,劉邦和項羽為什麼要籤訂呢?

漢高祖劉邦

二、為什麼處於強勢的劉邦向處於弱勢的項羽求和?

當時的情況是,劉邦實力強大,雖然被項羽擊敗,但是依然是兵強馬壯、糧草充沛。而項羽方面呢,雖然守住了滎陽,打退了漢軍,但早已師老兵疲、糧草匱乏!在這種情況下,以正常的思維來想,求和的應該是項羽而不是劉邦啊!

可偏偏就是處於強勢的劉邦主動向處於弱勢的項羽表達了議和的想法,項羽第一次沒同意,第二次同意了!其實,這次和議似乎對劉邦沒啥好處,因為漢軍正四面八方的圍攻西楚,項羽被滅是遲早的事兒了,唯一的顧慮就是劉邦的家人在項羽手上!

劉邦的家人

如果大膽的猜想一下,實際情況極有可能是這樣的,楚漢雙方對這個鴻溝之約是心知肚明的,沒人真想遵守這個協議!劉邦之所以主動議和,是想把家人救出來,因為他知道項羽這個時候敗局已定,畢竟不是以前勝負未分的時候,現在沒必要搭上自己至親的性命了。

而項羽同意議和,則是想趁此機會率軍逃回根據地罷了,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這一點從項羽的撤退路線上很能說明問題!

三、項羽的撤退方向大有問題

項羽的撤退路線是怎麼安排的,如果按照常理來說,鴻溝之約已經籤訂了,項羽肯定要率軍退回都城彭城吧?彭城在滎陽的東邊,項羽按理說應該往東走,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項羽從滎陽撤退之後,頭也不回,奔著南邊兒就開始跑!

大將軍韓信

項羽的撤退路線是從滎陽跑到陽夏(今河南太康),陽夏到項縣(今河南沈丘),項縣到垓下(今安徽靈璧),垓下到烏江(今安徽和縣),他是耍了個心眼的,故意不去彭城,可惜劉邦壓根兒沒上當,他有底氣放走項羽就有底氣追上項羽!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劉邦、韓信、彭越、灌嬰、英布、劉賈這幾路人馬一直對項羽進行圍追堵截,直到把項羽逼到烏江自刎才算罷手!

項羽的南逃之路

結語

綜上來看,我個人認為劉邦也不會是在張良、陳平的勸說下才決定毀約襲擊項羽的,楚漢雙方誰也沒把這個鴻溝之約當回事兒,只不過是把這一紙和約當作實現自己目的的由頭罷了!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大家對這段歷史有什麼看法的話,可以在評論區一起討論一下!

相關焦點

  • 古戰場風雲:垓下之戰劉邦撕毀「鴻溝和議」集結40萬大軍滅項羽
    垓下之戰是楚漢相爭的最後一戰,此戰留下很多成語故事如「四面楚歌」、「十面埋伏」。讓人記憶最深刻的或許是「霸王別姬」的故事。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漢王劉邦單方面撕毀了剛與西楚霸王項羽鑑定的「鴻溝和議」,並馬上召集韓信和彭越的大軍一起追擊項羽,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進行了一場決戰。戰爭的起因:公元前203年八月,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雙方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鴻溝和議",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運河鴻溝為界,劃分天下。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滎陽東北的廣武山,而這條山谷就是大名鼎鼎的鴻溝。那年,劉邦的軍隊駐紮在鴻溝的西邊,項羽的軍隊駐紮在鴻溝的東邊。項羽一心想趁著彭城之戰的餘威一鼓作氣,徹底消滅劉邦。而劉邦,卻堅守城池不出,就不跟你打。因為中間隔著一條將近百米深的鴻溝,項羽還沒有辦法強攻,那怎麼辦呢?於是,一場鬥智鬥勇的好戲就此上演。項羽想出的第一招是激將法。
  • 韓信彭越有意不助劉邦,張良秒懂他們心思,促成兩人出兵合圍項羽
    只是成為皇帝的劉邦,必然要肅清一切威脅劉氏的勢力集團,韓信不像張良,地位高但是並無太多實權,也不像蕭何,肯自汙,降低自己的影響力,可能韓信一直想要的是,站著把功勞拿了,也想站著過往自己的後半生吧,只是他忽略了劉邦鞏固皇權所必須要做的事情。《漢書.高帝紀》關中兵益出,而彭越、田橫居梁地,往來苦楚兵,絕其糧食。
  • 劉邦何以打敗了項羽?
    假如,項羽實現了他理想的制度設計,成為眾諸侯拱衛的周朝天子一般的霸主,又會怎麼樣?只能說,那將是歷史的一大悲劇,這些諸侯國之間滿懷恨意,互相攻擊,或許項羽在世時,尚能約束各方,但他身後,必定烽火連天,狼煙遍地,經過漫長的時間後,等到下一個類似秦國的諸侯在屍山血海中崛起,重新實現統一。還好,項羽分封諸侯四年後,劉邦勝利了,沒有讓漫長的殺戮持續下去。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聽從了張良的建議,燒毀了進出漢中的棧道,此舉意在向項羽表示:劉邦今後沒有再進入關中的打算,正是張良的這一建議,讓項羽放鬆了警惕,撤掉了派出監視劉邦的軍隊,讓劉邦獲得關鍵的喘息之機。 四、下邑之謀,重用韓信彭越,策反英布,建立同盟; 彭城之戰時,韓信和張良都是在彭城的,但不知是張良沒有預測到項羽的進攻,還是劉邦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沒有預測到項羽敢帶著三萬鐵騎攻打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最終三萬楚國屠殺了56萬諸侯聯軍,劉邦狼狽逃竄上千公裡才一直逃到滎陽才站穩腳跟。
  • 劉邦在消滅項羽之後,是如何對待項羽家人的?
    項羽(左)與劉邦(右)影視形象公元前202年,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共同對項羽形成垓下之圍,隨後項羽在烏江自刎,一代霸王從此隕落,他的屍首也被劉邦的手下大卸八塊被拿走邀功,楚漢戰爭最終以漢的勝利結束。
  • 專家:你看看項羽對劉邦幹了啥
    象棋:將帥不能見面這種規則也是在歷史上有故事由來的,來自於漢朝建立前的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故事,而「將」和「帥」,則分別代表了劉邦和項羽。說起劉邦和項羽,這兩個人可以說是死對頭。公元前204年,項羽在擊敗劉邦麾下的彭越後,想要與劉邦的漢軍決一死戰,但是沒有成功,只能在廣武屯兵,與劉邦對峙。而項羽的敵人不只是劉邦,他被韓信麾下的灌嬰攻破了彭城,項羽腹背受敵,處於劣勢。於是,項羽就將劉邦的父親抓了起來,用來威脅劉邦。
  • 勇猛的項羽為什麼失敗?劉邦的狡猾不算什麼,丟掉老家是主要原因
    劉邦的措施就是聲東擊西,自己在滎陽一線拖住項羽主力,收買英布和彭越攪亂楚軍後方,再讓軍事天才韓信北上收復各個諸侯壯大自己的實力,最後在垓下之戰中採取有效措施摧毀楚軍的士氣,實現了形式的逆轉,促成了項羽的兵敗如山倒。
  • 楚漢相爭,垓下之戰,霸王別姬!項羽的結局,多年前就埋下了隱患!
    其中,有名的有項羽和劉邦兩支隊伍。項羽乃是楚國大將項燕後裔,力能舉鼎,天下無雙,自稱為霸王。他們推翻秦朝後,項羽自恃功大,封劉邦為漢王,劉邦不滿,雙方最終還是爆發了戰爭,經過多年的膠著,雙方以以鴻溝為界,約定共分天下。
  • 霸王項羽敗給劉邦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剛愎自用只是其中一點
    秦末亂世,一代霸王項羽懷揣著自己的英雄夢想,帶領著江東的才俊們南徵北戰,從此佔一方勢力,書寫一生傳奇威名。橫空出世的項羽,戰力超群,謀略過人。在巨鹿大戰中,項羽以三萬楚軍而大破四十萬秦軍;在彭城之戰,項羽又以三萬騎兵而反超的劉邦五十萬漢軍。如此魄力,如此謀略,可謂一代英雄名將。
  • 項羽自刎前說:「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這話真的靠譜嗎?
    雖然項羽表面上佔據了優勢地位,可他身處四面包圍的境地,背後幾股勢力虎視眈眈,稍有不慎就會後院起火,失去後方根據地。歷史到了這個時刻,就需要雙方提出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合約來結束戰爭。為此,鴻溝之盟便順應歷史潮流誕生了。自古以來,兩國交戰或是兩大政治勢力對峙,在力量均衡的情況下都會籤訂盟約,滿足雙方的利益。
  • 從《史記》中項羽和劉邦的外貌說起
    (《史記·淮陰侯列傳》) 「天授」,體現了劉邦的臣下對劉邦政治資質的肯定。「天授」或許為當時人的習用語。周昌為代王劉恆入長安議:「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為三王,擅權專制,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士皆左袒,為劉氏,叛諸呂,卒以滅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 如果項羽回到江東,能不能重整旗鼓,繼續跟劉邦爭奪天下?
    至於其他的謀士們,一看項羽連對「亞父」範增都這麼狠,就更不敢給項羽出謀劃策了,而沒有了謀士的項羽,更加一意孤行,最終兵敗烏江,還到死都以為是「天亡我,非戰之罪」!
  • 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那麼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韓信在軍事方面對楚漢之爭中,對劉邦打敗項羽的貢獻很大,這是不容質疑的。但是劉邦沒有韓信,最終也是會打敗項羽的。這主要由兩個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是劉邦的政治才能;二是項羽殘暴且剛愎自用的性格。首先,劉邦高超的政治才能和隨機應變的能力決定了其必然能夠奪取天下。一是智略超人,具有極強的政治眼光。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主要是劉邦「善」字的吸引力。這個「善」,不是對自己說的,而是對別人說的,是對別人之謀之力之功的肯定。會說好字,這是劉邦最大的好處。毛主席評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主要是指劉邦用人馭人的本事。而這個本事,說起來竟然很簡單,就一個字。
  • 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劉邦項羽
    劉邦PK項羽,劇情我們大體都知道。但楊照首先提供了非常不一樣的視角:即要把《項羽本紀》跟《劉邦本紀》對照來讀,並要參照《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淮陰侯列傳》等等篇章,藉此,讓我們可以體會,同樣的事件,不同當事人的心態、行為模式,還有司馬遷背後的深意。
  • 項羽和劉邦到底是誰的心理素質好
    我只是一個歷史愛好者,沒有能力去做歷史考證,寫出來的東西一般也是摘錄一些文獻,談一點自己的看法或者體會。因為給自己有一個定位,所以挨了罵也是不氣不惱。同樣的,人家有些文章不和我意,也不予以評論。等看到上述這篇文章,總覺得如鯁在喉,就破一次例,說說劉邦和項羽究竟誰更流氓。
  • 劉邦被項羽射了一箭,因沒有死,象棋從此多了一個不成文規定
    項羽滎陽之戰同年7月,投靠項羽的章邯兵敗自殺,劉邦終於沒有了後顧之憂。他一面派人遊說英布、彭越反楚,一面又派韓信開闢北方戰場。韓信沒有讓劉邦失望,滅魏、破代、攻趙,一路高歌猛進。項羽看到漢軍氣勢蓬勃,立刻率軍發動反攻,圍困滎陽。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劉邦採用了陳平的計策,離間項羽和範增的感情。最終範增離去,劉邦又派出與他相像的紀信去楚軍詐降,自己則成功出逃。
  • 項羽叔叔項梁如果不死,還會有楚漢之爭嗎,劉邦還能當上皇帝嗎?
    秦將章邯於定陶擊殺項羽的叔叔定陶,使楚國的政治格局發生巨大變化,楚懷王熊心從幕後走向前臺,項羽、呂臣等將軍被奪去兵權,宋義、範增等從前無戰績無嫡系的人才被提拔到高位,而後項羽在安陽鎮殺掉宋義,成功奪權,並在巨鹿之戰一舉成名,劉邦則靠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華率偏師西進,成功逼迫秦王子嬰投降
  • 解析楚漢戰爭:項羽圍攻劉邦,三圍三勝,劉邦屢屢逃脫
    劉邦在彭城戰役中,大敗而歸。  沒有人會想到,項羽的三萬騎兵戰鬥力竟會如此兇悍,各諸侯聯軍五十六萬大軍被一擊擊潰,毫無還手之地,紛紛潰逃。  劉邦敗北之後,一直北撤至滎陽-成皋一帶,準備在此地作為防禦關中的重要軍事據點。  得知劉邦兵敗,遠在關中的蕭何急忙讓韓信出關馳援,韓信順利在滎陽與劉邦順利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