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對人恭敬,還親手給人端飯,為何人才最後都跑到劉邦那邊去了

2020-12-24 國史春秋

從項羽處跑到劉邦那裡的人才有三位,即韓信、陳平、英布。不誇張地說,他們成了劉邦帝業的三根柱石。

項羽劇照

韓信率軍北上,一路滅代、魏、趙,脅燕攻齊,「鑿空」了項羽的後方。

陳平屢獻奇計,解劉邦於危難,還將項羽第一謀士範增離間致死。

英布就像項羽伸出的一條臂膀,可對劉邦形成致命威脅,結果反被劉邦安在了自己身上。

也正是因為出現這樣的結局,後人才為項羽感到惋惜。顯然,如果韓信幾人一直效忠於項羽,劉邦稱帝的機率將大打折扣。

那麼,為何上述幾人會轉投劉邦呢?難道是項羽沒有恭敬地給他們端飯?

實際上原因並不複雜,主要還是他們認為跟著項羽成不了氣候,或者是眼前的既得利益無法保障。因為這三個人身上有一個共同點:出身低下,渴望富貴,出人頭地。

韓信劇照

韓信

韓信有經天緯地之才,無奈早年落魄潦倒,四處寄食,遭人白眼,受人欺辱。所以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建不世之功,享榮華富貴。

後來項梁起兵,韓信認為是機會,於是仗劍從之。結果從項梁戰死到項羽問鼎天下,轉眼數載,韓信執戟郎中的身份絲毫沒有改變。

項羽自視清高,眼空四海,不識眼皮底下這匹千裡馬,也不給他施展才能的機會。因此,韓信絕望之餘,轉投劉邦。

之後,雖幾經周折,但劉邦還是給了韓信大顯身手的機會。韓信果然沒有令劉邦失望,封壇拜將之後,聯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縱橫捭闔,馳騁沙場,大漢王朝的半壁江山均出自他的手筆。

劉邦出於對韓信的回饋,先賜齊王,後改封楚王。至此,韓信的人生目標得以實現。顯然這一切又出乎了項羽的意料,因為他從來沒有認為韓信是個人才,也沒打算給他機會。因此,韓信很有必要在關鍵時刻為自己的人生做重新規劃和選擇。

陳平劇照

陳平

陳平家徒四壁,寄食兄嫂,比韓信強不了多少。但他不甘平庸,曾四處遊學,飽讀經書,懷治國平天下之策。

後來,陳平娶了一位「五喪其夫」的富家女,得益於老丈人的支助,處境才有所改觀。但此時離他的最終抱負還相差甚遠。

恰逢秦末時局變幻,於是陳平躊躇滿志投奔魏王咎。事魏不受重用後,又改從項羽。但項羽對陳平用之疑之,當殷王司馬卬投降劉邦之後,還要追究他的責任。所以,為避禍,陳平只好投入漢王劉邦的懷抱。

劉邦對陳平非常信任,讓他「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而陳平總算找到了如魚得水的感覺,最終助劉邦戰勝項羽,奪取天下。劉邦稱帝後,仍然器重陳平,常讓其扮左右,出謀獻策。

惠帝劉盈在位期間,陳平拜左丞相之職,文帝繼位復其相位。司馬遷將陳平列入「世家」,地位高於韓信。如果陳平一直跟著項羽,保命都成問題,那裡還能有這樣的成就。

英布劇照

英布

英布的出身還不及韓信、陳平,韓、陳二人好歹是大好青年,而英布早早就淪為刑徒,被充入驪山服苦役。

不過,之前有人給他看相,說其「受刑而王」,因此英布很愉快自己能成為刑徒。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英布趁機逃脫,糾結一幫弟投入反秦事業。再後來,同老丈人吳芮加入項梁隊伍。

英布作戰勇猛,陪著項羽北上救趙,大破章邯、王離大軍。後來又隨項羽入關,一舉攻破劉邦封鎖的函谷關。所以,英布給項羽的感覺就是用著得心應手,一個字「爽」。

而英布和吳芮本身就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所以項羽在關中封分諸侯的時候,將吳芮封為衡山王,封英布為九江王。至此,英布終於實現了「受刑而王」的願望。

但英布秉性是一個小富即安的人,他很想將九江國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所以當項羽攻打齊國田榮時,他不再聽從項羽的調遣。而當劉邦進攻西楚都城彭城時,他選擇隔岸觀火。顯然他是在故意保存自己的實力。而項羽的處世哲學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騎虎難下的英布,最後只能投靠劉邦。

綜上所述,韓信、陳平、英布之所以「棄項投劉」,可以說是各取所需。但是客觀上講,項羽自身有許多缺陷。韓信曾經一語而破之。

……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口字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致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通過韓信這段話,歸結項羽身上的兩個缺點,一是有勇無謀;二是有功不捨得封賞。其實對於投奔項羽的人來說,第一個缺點無關痛癢,而第二個缺點才與他們的切身利益掛鈎。因為誰都不想自己刀山火海的付出最終得不到回報,這就是項羽不能凝聚人心的原因。

所以,韓信最後給劉邦的建議是,只能要不吝嗇賞賜有功勞的人,打敗項羽易如反掌。聽韓信一席話,勝劉邦讀十年書。前205年,劉邦兵彭城後逃往下邑。就在當地修整的時候,劉邦決定將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全部捐出,凡能陪他打敗項羽者,人人有份。

顯然這不過是劉邦畫的一張大餅,因為關東之地本就不屬於他。但是他這張大餅照樣「解餓」,因為打項羽他也出力。因此反過來也可以理解為他幫別人在爭奪關中的土地。這就是劉邦的聰明之處,先成就別人,然後再成全自己,而項羽根本沒有這樣的格局與悟性。

劉邦劇照

總之,秦末風雲際會,人人都想建功立業,青史留名,而不是混個溫飽,過隨波逐流的一生。劉邦能給他們施展抱負的機會,跟著項羽沒有出頭之日。所以目標決定選擇。見微知著,雖然韓信、陳平、英布投奔劉邦多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但從側面也反映出了項羽在處事用人上的欠缺與失策。

感謝朋友們點讚、關注!歡迎發表其他看法!

相關焦點

  • 項羽對人恭敬,親自為部下端飯,為什麼人才都跑到劉邦那裡去了?
    春秋時期,晉楚爭霸百年,在此期間誕生了一個成語,即楚才晉用,說的是楚國的很多有才能的人都跑到晉國為官,反過來對抗楚國。而到了秦末楚漢之爭的時候,也出現了類似的情形,項羽身邊的很多人才都跑到劉邦那邊去了,最著名的莫過於韓信和陳平,兩人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原本他們是跟隨在項羽身邊的。
  • 劉邦經常罵人,項羽一向仁而愛人,為何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
    秦漢之交,天下風雲激蕩,英雄輩出,其中劉邦與項羽最具領導能力,分別吸引了一批英雄跟隨。但對比劉邦與項羽的待人風格,卻又有違和之處:劉邦經常任性罵人,項羽待人一向恭敬慈愛,但最終結果卻是蕭何、張良、韓信、陳平、彭越、英布等高人都願意投奔劉邦,甚至韓信、陳平、英布等屬於反叛項羽投奔劉邦,是這些高人「賤骨頭」,還是另有玄機?
  • 項羽對人很好,為何他手下個個都有怨言,最終跑去投奔劉邦了
    項羽走到眾叛親離的地步,確實是不太讓人理解的。 說起來,似乎項羽對人才真的非常好,遠遠比劉邦對人才好多了。項羽從來不拒絕人才,只要去投奔他的,他都收留,很少有不用的情況。比如韓信無名無姓,但是前往投奔他,他就封韓信為郎中。章邯等「三秦」投降了他,他立刻封「三秦」為王。就算那些投降的秦朝士兵對他說三道四,他一怒之下,坑殺了二十萬人,也沒有遷怒章邯等「三秦」。由此可見,項羽其實對人才也算是很不錯的。 二是項羽寬仁厚道。項羽身上有寬仁厚道的一面。
  • 為何劉邦一行人在鴻門宴上沒有被項羽趕盡殺絕?
    還有內鬼向項羽告密說劉邦要自立為王。項羽想把劉邦大卸八塊的心都有了,而這時候劉邦又打不過項羽,那還沒辦法,只能去選擇去鴻門進行賠罪了。所以話又繞回來了,為什麼劉邦在項羽起殺心的情況下還能被項羽原諒呢?
  • 為何項羽輸給了劉邦?因為項羽和團隊都是政治素人,劉邦卻不是!
    楚漢相爭,為何最後以劉邦勝利、項羽失敗而告終?原因當然很多很複雜,前人的論述也很多,但有一點,卻是很少有人關注到的。那便是,項羽和項羽團隊中的主要成員,都是政治素人,而劉邦和劉邦團隊的主要成員,多是政治經驗豐富的秦吏。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那也是項羽第一次哭了,他沒再生氣,而是「泣數行下」。而劉邦只在中軍帳中坐等勝利消息。其實連指揮都沒參與,放手讓那些人才們去幹。怎麼打是他們的事情,不是劉邦的事情。杜甫說諸葛亮「指揮若定失蕭曹」,蕭何、曹參、韓信之流在劉邦那裡,都有足夠的指揮權,劉邦簡直就是甩手掌柜。
  • 沒有韓信,劉邦能打敗項羽嗎?
    劉邦進關後實行了一系列寬政愛民的措施,博得了秦地百姓的熱烈擁護。有了這個基礎,項羽這位未入關先坑殺秦二十萬降卒的人就不能在鴻門宴上再名正言順地殺害劉邦,項羽也無法再在關中立足。後來劉邦與項羽相持於滎陽,劉邦的軍隊多次被打垮,而蕭何能源源不斷地「興關中卒,輒補缺」,也正是劉邦的政策在關中生了根,使關中成了他可以依靠的根據地。二是能選賢任能,駕馭人才。
  • 劉邦才能遠不及項羽,為何楚漢爭霸的最後,是劉邦奪得天下?
    前言 項羽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也是一個赤裸裸的天才。這個從小便沒有系統學習過兵法的將軍依靠著自己的天賦將秦朝最為精銳的部隊一舉殲滅,而且還打的劉邦丟下自己的妻兒老小,但是為何楚漢爭霸的最後,是劉邦奪得了天下呢?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在各種戲曲和影視作品的演繹當中,項羽之所以會輸給劉邦。原因有二,第一是因為他輕敵驕傲,沒把劉邦放在眼裡,而心腸又太軟。比如說鴻門宴上,項羽明明可以殺掉劉邦,他去把對手給放跑了。而項羽自己,則把失敗這口鍋丟給老天爺來背。按《史記》裡的說法,項羽自殺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天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認為這一切都是天命,不是他不能打,不是他不勇猛,是上天不幫助他。
  • 劉邦為什麼能贏項羽?就四個字
    來源:吳曉波頻道 文/姜鵬(思想食堂講師)楚漢之爭中,劉邦笑到最後,並非因為他的文才武略有多厲害,而是他這個人有大格局,會用人,他的領導藝術比項羽高明很多
  • 為何說即便項羽聽從亞父的計策殺了劉邦,項羽也成不了皇帝?
    項羽可能一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聽從亞父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導致後來劉邦的崛起,並與自己爭奪天下,最後導致失去天下,連屍首也不能保全,被肢解的四分五裂。 如果當時項羽聽從了亞父的建議,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項羽結局又會怎樣?
  • 楚漢爭霸,項羽與劉邦的表現,對我們有何啟示?
    這個時候劉邦說,劉邦和項羽應是結拜兄弟,現在要殺他的父母,就是殺他自己的父母。如果項羽這麼做了,就是一個不忠不義不孝的惡魔。劉邦這樣做就佔據了大義上的名分,有了一定的政治優勢,項羽這一次沒有逼劉邦就範,還因此好吃好喝供養劉邦父母一年多。
  •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奪取天下
    劉邦經常打敗仗,項羽經常打勝仗,最終結局為何是劉邦擊敗項羽奪取天下?其實道理很簡單,戰略正確,即使戰術失敗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勝利的,而戰略錯誤,即使戰術勝利了一百次,最終還是會失敗的。
  • 項羽要烹殺劉邦父親,劉邦:我們是兄弟,煮你爹的時候分我一杯羹
    劉邦就知道項羽是名門之後,講仁義道德,不過若劉邦和項羽調個,劉邦也不一定會殺項羽的爹,殺項羽他爹也沒好處(如果還活著的話),只會讓項羽以報仇的名義打他,到時劉邦理虧,項羽那邊理直氣壯,士氣高昂,劉邦可以吃虧,劉邦不算聰明,但也不是傻子啊,這點利害關係還是能看透的,何況手下還有張良等人。
  • 劉邦與項羽誰是真英雄?
    哈嘍大家好,你們的小於來了,上次說道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何項羽被後世評價非常高。其實這中間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西漢太史令司馬遷,有人說了這和司馬遷有什麼關係,且聽我一一道來。,字子長,司馬談之子,左馮詡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時期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被後世尊稱為「太史公」。 司馬遷家學淵博,後得以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三十八歲時,正式做太史令。後因為李陵辯護遭受腐刑。他忍受著身體和心靈的巨大折磨,為完成他父親的遺願撰寫《史記》,並於公元前91年完成全書。
  • 劉邦和項羽都見過秦始皇,為何見秦始皇,他們的反應會如此相似?
    眾所周知,秦帝國被劉邦和項羽所推翻,而劉邦、項羽和秦始皇生活在同一個時代。具體來說,秦始皇只比劉邦大3歲,而劉邦又比項羽大24歲,他們曾經生活在同一天空下,屬於同一時代的人。不過秦始皇死得更早,在他50歲時就駕崩了。秦始皇的去世,開啟了項羽與劉邦時代。
  • 從大賞三軍準備決戰,到一時心軟放走劉邦,項羽在其中有何考量?
    鴻門宴之前,項羽大賞三軍準備和劉邦決戰,鴻門宴上,項羽又心慈手軟放虎歸山。項羽的想法為何會改變,為什麼把已經架在劉邦脖子上的刀,又放了下來呢?不談劉邦、項羽兩人究竟誰功勞更高,從事實上看,最先平定關中的,確實是劉邦。章邯投降時秦軍還有戰鬥力,此時反秦聯軍後勤補給苦難,軍中沒有足夠的糧食,就接受了秦軍的投降。作為秦軍投降的條件,項羽同意把關中封給章邯、太史欣、都尉翳這三個秦軍將領,根據史料分析,當時劉邦已經平定關中的消息,可能還沒傳到項羽那裡去。
  • 楚漢之爭最後決戰,項羽無奈「霸王別姬」
    劉邦勝在有韓信在楚漢之爭中,劉邦開始集合了一幫諸侯和五十多萬大軍,一度攻佔了項羽的都城彭城。但在齊地的項羽率領三萬精兵回援後,迅速擊潰了劉邦的大軍,劉邦狼狽地逃跑,父親劉太公和老婆呂雉都被項羽俘虜了。那時,形勢對劉邦不利,一些諸侯又背叛劉邦依附項羽。劉邦派韓信去攻打魏、趙、齊等地,自己在滎陽與項羽對峙。韓信一路攻克代國和魏國,劉邦趕緊調韓信的精銳到滎陽。
  • 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垓下戰敗烏江自刎,為何仍被人敬佩?
    說到西楚霸王項羽,這一生的故事非常多,他活得轟轟烈烈十分灑脫。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人們對於他的評價卻有著較大的爭議。有些人認為項羽沒有大智慧,只有一身蠻力,還是一個殘暴的君主。可是有些人認為項羽性格直爽,是個爽朗重情的人。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所以對於項羽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 劉邦連項羽都能擊敗,為何卻陷於白登之圍?因為劉邦實在太心急了
    漢高祖劉邦起事之前,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但因為他天賦很高,所以只用了三年時間,他就從自號沛公到被各諸侯承認的漢王,之後又用了四年時間,他又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可是,劉邦雖然連項羽都能擊敗,但卻陷入白登之圍,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