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項羽處跑到劉邦那裡的人才有三位,即韓信、陳平、英布。不誇張地說,他們成了劉邦帝業的三根柱石。
韓信率軍北上,一路滅代、魏、趙,脅燕攻齊,「鑿空」了項羽的後方。
陳平屢獻奇計,解劉邦於危難,還將項羽第一謀士範增離間致死。
英布就像項羽伸出的一條臂膀,可對劉邦形成致命威脅,結果反被劉邦安在了自己身上。
也正是因為出現這樣的結局,後人才為項羽感到惋惜。顯然,如果韓信幾人一直效忠於項羽,劉邦稱帝的機率將大打折扣。
那麼,為何上述幾人會轉投劉邦呢?難道是項羽沒有恭敬地給他們端飯?
實際上原因並不複雜,主要還是他們認為跟著項羽成不了氣候,或者是眼前的既得利益無法保障。因為這三個人身上有一個共同點:出身低下,渴望富貴,出人頭地。
韓信
韓信有經天緯地之才,無奈早年落魄潦倒,四處寄食,遭人白眼,受人欺辱。所以他最大的夢想就是建不世之功,享榮華富貴。
後來項梁起兵,韓信認為是機會,於是仗劍從之。結果從項梁戰死到項羽問鼎天下,轉眼數載,韓信執戟郎中的身份絲毫沒有改變。
項羽自視清高,眼空四海,不識眼皮底下這匹千裡馬,也不給他施展才能的機會。因此,韓信絕望之餘,轉投劉邦。
之後,雖幾經周折,但劉邦還是給了韓信大顯身手的機會。韓信果然沒有令劉邦失望,封壇拜將之後,聯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縱橫捭闔,馳騁沙場,大漢王朝的半壁江山均出自他的手筆。
劉邦出於對韓信的回饋,先賜齊王,後改封楚王。至此,韓信的人生目標得以實現。顯然這一切又出乎了項羽的意料,因為他從來沒有認為韓信是個人才,也沒打算給他機會。因此,韓信很有必要在關鍵時刻為自己的人生做重新規劃和選擇。
陳平
陳平家徒四壁,寄食兄嫂,比韓信強不了多少。但他不甘平庸,曾四處遊學,飽讀經書,懷治國平天下之策。
後來,陳平娶了一位「五喪其夫」的富家女,得益於老丈人的支助,處境才有所改觀。但此時離他的最終抱負還相差甚遠。
恰逢秦末時局變幻,於是陳平躊躇滿志投奔魏王咎。事魏不受重用後,又改從項羽。但項羽對陳平用之疑之,當殷王司馬卬投降劉邦之後,還要追究他的責任。所以,為避禍,陳平只好投入漢王劉邦的懷抱。
劉邦對陳平非常信任,讓他「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而陳平總算找到了如魚得水的感覺,最終助劉邦戰勝項羽,奪取天下。劉邦稱帝後,仍然器重陳平,常讓其扮左右,出謀獻策。
惠帝劉盈在位期間,陳平拜左丞相之職,文帝繼位復其相位。司馬遷將陳平列入「世家」,地位高於韓信。如果陳平一直跟著項羽,保命都成問題,那裡還能有這樣的成就。
英布
英布的出身還不及韓信、陳平,韓、陳二人好歹是大好青年,而英布早早就淪為刑徒,被充入驪山服苦役。
不過,之前有人給他看相,說其「受刑而王」,因此英布很愉快自己能成為刑徒。後來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英布趁機逃脫,糾結一幫弟投入反秦事業。再後來,同老丈人吳芮加入項梁隊伍。
英布作戰勇猛,陪著項羽北上救趙,大破章邯、王離大軍。後來又隨項羽入關,一舉攻破劉邦封鎖的函谷關。所以,英布給項羽的感覺就是用著得心應手,一個字「爽」。
而英布和吳芮本身就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所以項羽在關中封分諸侯的時候,將吳芮封為衡山王,封英布為九江王。至此,英布終於實現了「受刑而王」的願望。
但英布秉性是一個小富即安的人,他很想將九江國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所以當項羽攻打齊國田榮時,他不再聽從項羽的調遣。而當劉邦進攻西楚都城彭城時,他選擇隔岸觀火。顯然他是在故意保存自己的實力。而項羽的處世哲學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所以騎虎難下的英布,最後只能投靠劉邦。
綜上所述,韓信、陳平、英布之所以「棄項投劉」,可以說是各取所需。但是客觀上講,項羽自身有許多缺陷。韓信曾經一語而破之。
……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惡(口字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致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通過韓信這段話,歸結項羽身上的兩個缺點,一是有勇無謀;二是有功不捨得封賞。其實對於投奔項羽的人來說,第一個缺點無關痛癢,而第二個缺點才與他們的切身利益掛鈎。因為誰都不想自己刀山火海的付出最終得不到回報,這就是項羽不能凝聚人心的原因。
所以,韓信最後給劉邦的建議是,只能要不吝嗇賞賜有功勞的人,打敗項羽易如反掌。聽韓信一席話,勝劉邦讀十年書。前205年,劉邦兵彭城後逃往下邑。就在當地修整的時候,劉邦決定將函谷關以東的土地全部捐出,凡能陪他打敗項羽者,人人有份。
顯然這不過是劉邦畫的一張大餅,因為關東之地本就不屬於他。但是他這張大餅照樣「解餓」,因為打項羽他也出力。因此反過來也可以理解為他幫別人在爭奪關中的土地。這就是劉邦的聰明之處,先成就別人,然後再成全自己,而項羽根本沒有這樣的格局與悟性。
總之,秦末風雲際會,人人都想建功立業,青史留名,而不是混個溫飽,過隨波逐流的一生。劉邦能給他們施展抱負的機會,跟著項羽沒有出頭之日。所以目標決定選擇。見微知著,雖然韓信、陳平、英布投奔劉邦多出於自身利益考慮,但從側面也反映出了項羽在處事用人上的欠缺與失策。
感謝朋友們點讚、關注!歡迎發表其他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