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要烹殺劉邦父親,劉邦:我們是兄弟,煮你爹的時候分我一杯羹

2020-12-23 哀愁困惑歷史說

及相持成皋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羽本紀》。

史詩級心理戰

項羽沒有煮熟了給劉邦送過去,項羽是貴族,有著貴族的傲氣,所以說項羽被後人譽為英雄。但這也是劉邦為什麼能得天下,什麼樣的形式打什麼仗,現在就是打心理戰的時候,說完就跑,或藏起來,跑才能救他爹,不跑,肯定會被煮。

劉邦就知道項羽是名門之後,講仁義道德,不過若劉邦和項羽調個,劉邦也不一定會殺項羽的爹,殺項羽他爹也沒好處(如果還活著的話),只會讓項羽以報仇的名義打他,到時劉邦理虧,項羽那邊理直氣壯,士氣高昂,劉邦可以吃虧,劉邦不算聰明,但也不是傻子啊,這點利害關係還是能看透的,何況手下還有張良等人。

劉邦作為開囯皇帝,智商與情商肯定非常高,否則不會吸收張良蕭何陳平酈食其等人,為他所用。這些人都是最頂級人才、而且出身都比劉邦高貴,能掌控住人絕對是聰明絕頂的人!只能說劉邦文化水平不高,理論基礎不行,很多東西都是憑直覺去做,反過來也證明劉邦天生就長生一個好腦子,不但用知人善用,還總能做出最優的決策。

要說劉邦是小人,勝者改寫歷史,誰在旁邊看見了?項羽不想做天下之主?他是沒那個才能,所以他沒劉邦強,誰不想做皇帝?他敗了說明他他是弱者,一個帶兵搶天下的人,你們說他沒殺過人、沒使過計嗎?那麼他就不能說是一個好人和貴族,只能說是梟雄。

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項羽的優柔寡斷、目光短淺、自滿自得、有勇無謀性格,註定不是皇帝的料!而劉邦重視人才、多謀善斷、能屈能伸,開造了中國第一個漢朝:西漢,原因西漢強大,華夏民族都叫漢族,對華夏後二幹年和華夏文化影響很大。

況且劉邦得了天下也沒有醜化項羽,一方面雖然這樣可以更高提高自身聲望,另一方面那就是項羽確實是個大英雄。

都是死了幾千年的帝王,沒有誰為誰洗地,講的都是再明顯的事實,只是不願意相信,不願意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有點意義的是,讀史記我看出了劉邦的政治素養,不管遇到多大問題,即使自己快死了或者突然中箭了,臨危不懼還能考慮大局,踢孩子也好分一杯羹也好,在這種環境下說出這句話不管是政治素養,還是大局觀,還是對人性的深知或者說對項羽太了解了,吃定他了!難道不是大智慧?結果不能不是最好的證明?

即使劉邦想表達「連爸爸我都不要了,你項羽抓不住我把柄」,他會公開說「分我一杯羹」嗎?我不是很理解。誰也不是傻瓜,一個帝王講這樣的話多掉價,心裡真這麼想也不能嘚吧出來。何況軍隊在那裡,這麼講明擺著動搖軍心。我覺得只要劉邦有智商,就不會在沒把握讓項羽收手的情況下,說這些東西。雖然我覺得劉邦這句話風險不是一般的大,腦迴路也比較清奇。但是我覺得僅就問題本身來看,這句話並非流氓本能。

這個問題其實可以解釋的簡單點。就拿電視劇上經常看到的一幕來說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生死關頭,男主角拿著槍對著不共戴天的仇人,而仇人一手勒著女主角(男主角的摯愛)的脖子,一手拿槍頂著她的腦袋:誰誰你把槍放下,不然我就打死她!

誰誰考慮再三:好,我把槍放下,你別傷害她。

這不是扯一樣的麼,我想除了電視劇和傻子,現實中誰會這麼幹,誰能這麼幹?

放了槍不但兩個人都會死!不放槍,最起碼對方還有所忌憚,不敢輕舉妄動,還可以周旋談判。所以實際效果是放下槍根本不是救人,而是要一起死,是連為活命的機會爭取都不爭取。表面看上去是自我犧牲,是有擔當,其實是極愚蠢且不負責的!

這只要有正常思維的人都明白的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嘛!

所以並不是為劉邦洗地的、強硬擺正的。

「分一杯羹」,為何不會導致士兵譁變

如果劉邦當時要為了他爹就投降。 劉邦手下才會譁變。

原因:

跟著你劉邦打天下是為了以後能封妻蔭子,榮華富貴,結果你劉邦為了你爹就投降了,把我們都賣了。我不反你,還在等什麼。

你劉邦投降了,項羽還真未必會殺你。但我們的下場,就得參考章邯手下那20萬秦軍了。我們不反還等什麼。

難道底下那些士兵會清楚想到,我們主公再給對面設套呢,把他逼到不仁不義的地步,就不是我的錯了。普通人從那句話聽出的第一層意思應該就是劉邦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罵劉邦小人了。至於為什麼沒反,可能跟劉邦治軍等方面有關,但歸結到策略利益最大化,明顯沒站在士兵角度。

且不說孝道是獨尊儒術之後才真正開始講究的,就算這老闆真的背信棄義,就沒人願意跟隨他了?你考慮過房玄齡、李靖的感受沒?就算知道你要過河拆橋又怎樣?是跟隨你先掙個功名富貴,還是為著不一定會出現的鳥盡弓藏先當個逃兵?別說秦漢這樣沒什麼經驗的王朝,就是到了明清,不照樣有的是人為了封王替皇帝徵戰天下,你想想孔有德、吳三桂?他們不知道皇帝容不下他們麼?管他呢,先把富貴掙到手再說,不行到時候再考慮反嘛。

事實上是他只有這麼喊,項羽才最有可能(當然僅僅是有可能而已)放過他父親。

在受到威脅的時候,只有盡最大可能貶低對手威脅你的東西的價值,才有可能擺脫這種威脅。

如果只想著讓小兵們開心,他大義凜然喊出一堆漂亮話就行了,真以為他不會喊咩?

就算項羽真的殺了他爹,也送了一杯羹。我估計劉邦只會將那杯羹下葬,以此鞏固自己隊伍。然後離間項羽的手下,最好挖過來,至於用不用,那就是另一個故事。

英雄的定位是不同的

治國安邦的更多意義上是賢臣聖人,但有一點是必然的,那些治國安邦的若不是在亂世武鬥中脫穎而出,那一定是依靠著前者的。項羽最大的歷史功績是推翻暴秦的最大力量,這一點便足夠了。其他的正面反面使項羽的形象更立體,更多面,有不小缺點,但也有人情味(和劉邦推孩子比)。

武斷一點說,歷史上軍事能力極強的一定是英雄,項羽的軍事能力極強,所以他是英雄。

至於戰爭失敗的原因很多吧,與他的性格一定分不開,也因為他是天下共主,所以群起攻之。

另外項羽的形象還真的因為和小妾的戲變得更可愛了,包括烏江自刎。

至於元首和明治,拋開家國來看。他們都帶領著自己的國家在歷史上迎來了高光時刻。對他們的國家來言,即使明面上算是罪人(其實明治還好一點),但當他門國家的人民回憶起他們的時候,不少人還是會感到自豪的(就像我們回憶起大唐一樣)

其實用現代人的目光去看古人,去一味將現代價值觀將古人禁錮起來是不太明智的,如屠城,分封。

人們崇拜歷史人物是基於兩點的:其作出的歷史貢獻,其表現的精神品質或是說其象徵代表的一些事物。兩者有其一即可。項羽的歷史貢獻是推翻秦朝的最大力量,其表現的精神品質是對其愛的人的愛,恨的人的恨與行事之光明磊落(武力與陽謀)。至於剛愎自用,我個人認為是大多數統治者的通病,教員最佩服誰不必多說。

項羽必定不是君子,他是英雄。英雄一定有缺點,但英雄懂感情,重感情。對項羽來說,與虞姬相比,塵世紛擾又算得了什麼呢?

古人畢竟有他們的局限。我們現在看封建確實是能有效傳承,但還是太新而且秦也短時間內崩潰了。項羽的復闢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他幹過的缺德事確實是比劉邦多。不過項羽除了軍事能力碾壓劉邦之外,眼光,魄力,政治能都被反碾壓,對手下也是鳥盡弓藏,不過劉邦要比項羽強一些。

歷代文人的一般理念是「貴族的行為必須是正確的」。項羽是貴族,於是必須被美化,劉邦不是貴族還殺了項羽,就必須被打倒。做人要講道理講邏輯,那得看道理邏輯與理念是不是相衝的,不是的話可以一用,是的話就扔了——理念信仰,本就高於邏輯。根源在於眾文人個個想成為貴族或依附於貴族,若醜化貴族,就是與自己的前程與肚皮過不去。若是貴族殺了貴族,或平民殺了平民,那文人筆鋒的邏輯性就會強很多,也公正很多。項羽要烹殺劉邦父親,劉邦:我們是兄弟,煮你爹的時候分我一杯羹。

相關焦點

  • 項羽朝劉邦怒射一箭,劉邦僥倖躲過,從此象棋多了1個不成文規定
    時間回到「楚漢爭霸」時期,當年劉邦率軍進攻西楚國都彭城,結果被項羽輕鬆擊敗,一路向西狂奔逃命,項羽知道以後並不急著追他,而是派人跑去劉邦老家攔截他的家眷,輕鬆抓到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兒,項羽直接以此威脅劉邦,但他實在是低估了劉邦的「無賴」,他爹被項羽關了3年,他硬是沒有去救劉太公。
  • 項羽和劉邦到底是誰的心理素質好
    在楚漢相爭時,項羽把劉邦的父親押到陣前,逼迫著劉邦投降,說如果不投降,就把他的父親烹了。劉邦說:「咱倆曾說『相約結為兄弟』,這樣說來,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一定要把你的父親煮了,那麼,請你分給我一杯羹。」項羽看脅迫不了劉邦,在項伯的勸說下,就把劉太公放了。
  • 劉邦何以打敗了項羽?
    他人生最後的謝幕,堪稱英雄史詩的輝煌高潮:看重名節而放棄渡江逃跑,身陷重圍仍堅持血戰到底,拿劍殺死漢軍數百人,自身也受了十幾處傷,但他仍然沒有力戰而死,他在殘酷的搏殺中,認出了敵軍一個熟人,於是,他喊道:聽說你們賞千金、封萬戶來買我的頭顱,我成全你吧!「乃自刎而死」,年僅30歲。漢軍湧上來搶奪他的遺骸,居然互相殘殺又死了幾十人。
  • 劉邦逃跑時把兒女踹下馬車是因為不愛他們?錯,恰是因為太愛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漢高祖劉邦一直算不得正人君子。在楚漢相爭時,劉邦的父親被項羽抓獲。為了逼他投降,項羽說要煮了他父親。
  • 劉邦被稱為「流氓皇帝」,對父親、兒女、妃嬪都沒有盡責,對嗎?
    對父親不孝劉邦的父親是劉太公,在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項羽捉走了劉邦的父親和呂后讓他們當人質。在廣武對峙時,項羽威脅劉邦,若是劉邦不投降項羽就把劉邦的老爹給烹了。說完這些項羽就讓部下架起了一口鍋,水都煮開了,就等著劉邦回話呢?
  • 楚霸王項羽為何輸給一介流氓劉邦,最後窮途末路烏江自刎死無全屍
    劉邦從一個鄉村小公務員做起,闖蕩江湖幾十年。激將法這樣的小兒科,能蒙得了他?能夠動搖得了他?眼看著激將法不管用,一向以大丈夫自居的項羽。終於也玩了一回卑鄙手段。他把彭城之戰中被俘虜的劉邦他爹劉太公,押到了兩軍陣前。劉邦,你要再當縮頭烏龜不跟我打,我就當你面把你爹當火鍋給唰了燉了,烹了。
  • 承認劉邦之父劉太公,未為帝王卻為太上皇,劉邦與父親的關係
    一、 烹做肉湯 劉邦年輕的時候不願意下地幹活,經常跑出去不見蹤影,成年以後去做了官,也常常不守規矩,在泗水亭當亭長的時候經常以捉弄人為樂,還喜歡喝酒,喜歡女色,常常去賒酒喝,喝醉了就躺下睡覺,可以說劉邦年輕的時候非常不著調了,連鄉親們都說劉邦沒有收入又不想幹活,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
  • 劉邦當了皇帝後,為何要封項伯為侯?項伯有救過劉邦四次嗎?
    張良知道這件事了,他不能不告訴劉邦呀。正是在這個情況下,張良把項羽要滅劉邦的消息,告訴了劉邦的。劉邦才讓項伯留下吃飯,讓項伯給項羽帶話,第二天劉邦要親自登門,給項羽道歉。最終,項羽接受了劉邦,才有了鴻門宴。
  • 楚漢爭霸,項羽與劉邦的表現,對我們有何啟示?
    這個時候劉邦說,劉邦和項羽應是結拜兄弟,現在要殺他的父母,就是殺他自己的父母。如果項羽這麼做了,就是一個不忠不義不孝的惡魔。劉邦這樣做就佔據了大義上的名分,有了一定的政治優勢,項羽這一次沒有逼劉邦就範,還因此好吃好喝供養劉邦父母一年多。
  • 當老闆學劉邦,混江湖學項羽;劉邦如何用一個「好」字定天下
    項羽恰恰相反,覺得自己最能,誰都不如自己,你們都得聽我的,不聽就把你烹了。所以,原本跟著項羽的韓信、陳平等,都跑去劉邦那裡了。項羽搞外交,一定是一塌糊塗的,他似乎覺得說那麼多幹嘛,要打我奉陪,不打就別廢話。項家人好像都這樣,項伯出賣項羽,就是因為講江湖義氣,因為張良跟他是患難兄弟,他去救張良,順便救了劉邦。劉邦是慢而侮人,說話沒大沒小,經常說髒話,侮辱人。劉邦一生唯一遇到的一次刺殺,就是因為他說話太隨意引起的。
  • 劉邦被項羽射了一箭,因沒有死,象棋從此多了一個不成文規定
    在象棋中,還有條規矩與項羽和劉邦有關。具體是什麼規矩呢?咱們接著往下看。在佔領彭城後,劉邦得意忘形,整日與諸侯們在此地飲酒作樂。在他看來,項羽已經被齊國拖住,一時半會兒回不來。等項羽帶著人馬殺回來,他與諸侯聯軍以逸待勞,同樣能打得項羽丟盔棄甲。
  • 情商(EQ):從劉邦項羽韓信三人,看情商的重要性
    我們知道項羽劉邦,楚漢之爭,起初劉邦就是一個草根,項羽算是個富二代,兩人家底根本就不可一比。結局卻是那麼的演義和不同,讓史官和後人唏噓。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我們從三個人的特點來分析。項羽落得烏江自刎,用韓信的話來說: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這八個字把項羽的性格概括的非常全面。項羽有拔山蓋頂之氣,叱吒風雲之勇,卻沒有審時度勢之能,更沒有伸縮進退之智。
  • 項羽要和劉邦單挑,劉邦用8字罵他,現已成人們吵架的專用詞
    劉邦和項羽是一對死敵,項羽是貴族出身,劉邦是混混出身,但劉邦的打架鬥毆能力遠不如項羽。有一次兩軍對峙時,項羽要求劉邦和他單挑,這樣可以減少士兵的傷亡,還可以讓兩人決出勝負。劉邦打架能力很弱,曾在彭城之戰時,他率領56萬大軍,被項羽用3萬精銳騎兵給擊潰了。劉邦在狼狽逃跑時,還為了讓馬車輕點跑著快點,多次將自己的兩個兒女從車上推下去,幸好馬車夫夏侯嬰於心不忍,又將他們抱上了馬車,這兩個孩子就是將來的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劉邦和兩個孩子,最終被項羽手下放過,才僥倖逃脫,但劉邦的父親和妻子呂雉落入了項羽之手。
  • 項羽對人很好,為何他手下個個都有怨言,最終跑去投奔劉邦了
    別的不說,我們就看看他是怎麼對待他的最大競爭對手劉邦的就明白了。在鴻門宴上,範增多次向項羽提出,讓他殺掉劉邦,可以他卻一直不忍心,沒有殺他。後來,劉邦攻破了項羽的都城彭城,在他的皇宮中為所欲為,他在打敗劉邦,並抓到劉邦的父親和老婆以後,曾用劉邦的父親來威脅劉邦。但當時劉邦無恥地說了一句,我們是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殺你爹,請分給我一口湯喝。
  • 廣武山對峙,項羽約劉邦單挑,到底誰放了冷箭?
    02項羽的激將法命人推出原來抓獲的劉邦的父親,擺上大鍋,對劉邦吼道:「劉季,如果你不投降,我將你的父親煮了,分給將士吃劉邦一聽,一開始心急如焚,馬上問身邊的謀士:「現在怎麼辦?」張良及時進言道:「大王不必著急,這是項羽的激將法,引誘你出戰,千萬別上當,落入圈套。」但是劉邦也不是六親不認不孝之子,煩惱道:「萬一自己堅守不出,項羽真的煮了自己的父親,自己算得上什麼兒子,將來如何做人?」
  • 劉邦一身「流氓氣」,看著讓人厭惡,其實背後藏著極高的智慧
    為了杜絕混吃混喝的人,便設置宴席的門檻,是要交賀禮至少一千錢。劉邦也去了,不過他可一分錢沒帶,對著負責人就喊道:「劉邦出賀錢一萬。」呂公聽見了,便趕忙出來看看是哪位豪傑。此時蕭何在呂公旁邊說:「這就是當地的一個小官,經常混吃混喝。」可是劉邦要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他成功地吸引到了呂公的注意力。
  • 劉邦在消滅項羽之後,是如何對待項羽家人的?
    項羽(左)與劉邦(右)影視形象公元前202年,劉邦、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共同對項羽形成垓下之圍,隨後項羽在烏江自刎,一代霸王從此隕落,他的屍首也被劉邦的手下大卸八塊被拿走邀功,楚漢戰爭最終以漢的勝利結束。
  • 識時務者為俊傑——漢高祖劉邦的漢代流行話語
    實際上,項羽允諾項伯接受劉邦的陳謝和解,撤銷攻擊令,已經放棄殺劉邦的念頭。劉邦親自來陪不是,施禮陳謝,表明景仰服從的心跡,項羽的怒氣消失,心中的戒備化解。項羽畢竟年輕,不能深沉自持,聽了劉邦這一番憶舊套近的話,竟然順口將告發者的名字和盤託出:「這件事,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言。不然,我項籍不至於如此。」
  • 「流氓皇帝」漢高祖劉邦到底有多流氓?說說劉邦的七條流氓法則
    我們不妨列個條目,一一打量一番: 第一條:好酒色 劉邦起兵反秦的時候,大概也年過了四旬。那麼,起兵前劉邦的生活軌跡又是怎樣呢?我們大可搬出《史記》:「不事家人生產作業」。什麼意思?就是「遊手好閒」。
  • 劉邦和項羽到底誰是真英雄?楚霸王戰敗,小人劉邦登位是有原因的
    在人們一貫的認知中,項羽是楚霸王,而劉邦是小人,項羽是剛正的憨憨,而劉邦卻是善用計謀的小人,那裡是真是如此嗎?還是那句話,我們又沒親眼見過,哪裡知道史實到底如何?劉邦之所以被認為是小人,全是儒家的功勞,中國歷史上的文人史官都比較推崇儒家,所以儒家說啥就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