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時務者為俊傑——漢高祖劉邦的漢代流行話語

2020-12-28 童年家國

少年讀史,時常陷入深深的困惑。這種困惑,既來自於知識儲備的不足,更主要的是歷史記錄上的迷茫無解。讀罷霧滿攔江的劉邦傳記和李開元的秦楚漢系列,想起毛澤東的詞《賀新郎·讀史》:「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蹠莊蹻流譽後,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

漫漫歷史,芸芸眾生,誰才是歷史的主人,誰只是歷史的過客?漢帝國的創建者劉邦,可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傳奇的君王之一,他雖文化程度不高,卻悟性過人;他雖自身文武一般,卻善於用人;他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他的人生事業成功。

既然《史記》、《漢書》、《資治通鑑》令人「一篇讀罷頭飛雪」,那就選取「斑斑點點,幾行陳跡」的劉邦經典話語,條縷分析,以解心疑。

秦始皇出巡

第一句: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解讀:劉邦起事之前,曾到鹹陽服過徭役,目睹秦始皇出巡時的盛景,讓這位只比秦始皇小三歲的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大開眼界,熱血沸騰,他情不自禁地抒發了自己的理想。對於當時的沛縣泗水亭長劉邦來說,秦始皇宛若天上的太陽一般燦爛輝煌,在霞光普照之下,劉邦的身心受到極大的震動,他久久邁不動腳步,感慨至極點:「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反反覆覆,只有這一句話。就是這一句話所傳送的感慨,幾乎概括了劉邦一生的政治走向。在秦末戰國復活的大潮中,劉邦之所以不甘於為王,一心一意要做皇帝,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緣於秦始皇早就是建樹於他心中的偶像,他要像秦始皇一樣君臨天下,在萬人觀瞻的車馬出行中體驗人生的最大滿足。

第二句: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

解讀: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率先進入鹹陽,迅速著手實施對於秦國的統治。在蕭何的主持下,劉邦宣布暫時廢止秦帝國繁雜苛刻的法律,以簡潔的三章法約束軍民,維持戰後秩序。約法三章是:殺人者死,傷人者受刑,盜竊者罰金。之後,劉邦又親自召集關中鹹陽近處的父老豪傑,曉諭以除暴秦入關安民的旨意。他明確表示自己與諸侯各國有約定,先入關中者王關中,自己當做未來的秦王。他說,秦國法律嚴酷,秦中父老也久受其苦,他之所以來到關中,是為父老兄弟們除害,絕不會報復侵害,希望大家不要害怕。之所以還軍灞上,是為了等諸侯各國軍到來後,共同確認懷王之約。對於關中及蜀漢地區各郡縣,劉邦派部下與秦的主管官吏一同前往,布告安民,一切維持原狀不動。

秦滅六國,秦人與六國人結怨甚深。如今破國失王,最怕諸侯國軍入關以後挾仇報復,得到劉邦的親自撫慰與寬待承諾,舉國安定,人人喜樂,紛紛主動簞食壺漿前來灞上慰問劉邦軍。劉邦推辭不受說:倉庫中糧食有很多,不缺這些東西,不想讓大家破費,秦地百姓更加高興,唯恐他不做秦王。劉邦此舉,爭取了民心,安定了民情,為與項羽爭霸天下,走了一步好棋。

第三句:「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

鴻門宴

解讀:公元前206年,劉邦在鴻門宴上,對項羽誠懇地說:「我和您合力攻打秦,您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我沒想到自己能夠先進入關中攻破秦,能夠再次在這裡見到您。現在有小人的言辭,讓我和您有間隙。」劉邦是個超級聰明、口才極佳的政治家,首先,他用老戰友的身份與項羽套交情,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先緩和緩和項羽一見到他的怒氣;然後向項羽解釋,自己並沒有與項羽爭關中的意思,是「不自意」的,是慢慢悠悠入關中的,不是火急火燎的;但是,在這句話裡,也隱藏著另一層意思:雖然我劉邦是不自意的,但是,我畢竟先到先得,懷王之約說「先入關中者王之」,拿懷王之約壓項羽,但說得很委婉,語氣很溫和。

實際上,項羽允諾項伯接受劉邦的陳謝和解,撤銷攻擊令,已經放棄殺劉邦的念頭。劉邦親自來陪不是,施禮陳謝,表明景仰服從的心跡,項羽的怒氣消失,心中的戒備化解。項羽畢竟年輕,不能深沉自持,聽了劉邦這一番憶舊套近的話,竟然順口將告發者的名字和盤託出:「這件事,是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言。不然,我項籍不至於如此。」實際上,劉項兩家的矛盾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也不是僅僅一個小人曹無傷挑撥離間就有的,是從懷王分派任務(讓劉邦西入秦關,讓項羽北上救趙)時,劉邦項羽的矛盾就形成了,他們兩家也註定會走到對立面。

劉邦的金口才救了他的命,在鴻門宴時虎口逃脫,成就後來的霸業。

第四句: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解讀:公元前203年,楚漢對峙時,項羽把劉太公放在砧板上,威脅劉邦不投降就煮了太公。劉邦卻說:我和你一同接受楚王的命令,就是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要煮你老爸,就分我一碗湯吧。

劉邦利用項羽率軍收復梁地的機會,設計挑逗堅守項羽當時西徵大本營成皋的曹咎,曹咎中計,劉邦遂一舉佔領了成皋,「盡得楚國金玉貨賂」,幾乎把項羽的家底給奪了。暴怒之下,項羽迅速率領精兵強將回軍向西,與劉邦漢軍對峙於廣武澗,即所謂鴻溝。對峙數月後,因為糧草軍需不繼,項羽命人將太公綁在案板上抬出,向鴻溝那邊的劉邦喊道,如果不投降,我就活煮你的老父親。

於是,就有了劉邦上面那句「經典名言」的回答,你我曾相約為兄弟,所以我爸也是你爸,硬要烹了他老人家,也分我一杯羹吧。劉邦這句話,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說出如此詼諧幽默的「妙語」,你不得不佩服劉邦的「機智」,為了自己能活,打仗能勝,置父母於死地而不顧,心硬若此者,劉邦可謂絕無僅有。當然,也有分析認為劉邦已經掌握了項羽的心理,加之有項伯為內應,劉太公基本不會被活煮的,這也應該是劉邦情報戰的勝利。

第五句: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

解讀: 公元前204年,楚漢對峙時,項羽埋伏的弓弩手射中了劉邦的胸口,他卻用手捂著腳,對人說「賊射中我的腳趾」。劉邦的急中生智,一是為了穩定軍心,二是不讓項羽知道他受了重傷。之後張良強行請劉邦巡視並慰問軍隊,用來安撫士兵,不讓楚軍乘著機會追趕漢王。士兵們看到劉邦精神入如常,面帶慈祥微笑,都以為楚軍那一箭,並沒有起到作用。張良等人封鎖消息,悄無聲息地把劉邦送回成皋,慢慢地調養治療。項羽的情報系統對此一無所知,生生錯過了又一次翻牌的機會。

第六句: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方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解讀:公元前202年,擊敗項羽稱帝之後,劉邦在洛陽南宮擺酒設宴,席間,他與群臣討論他能夠取得天下,而項羽失敗的關鍵原因是什麼。劉邦說,對於運籌帷幄的計謀,我比不上子房(張良);論了解國家資源,安撫百姓,為作戰提供糧草供需,我比不上蕭何;再論調集百萬士兵,做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種能力上,我也比不上韓信。因此,這三人是世上罕有的奇才。我雖然比不上他們,卻能夠任用他們為我做事,這就是我能夠贏得天下的原因啊。項羽有範增,卻不能重用他,所以才會被我打敗啊!

劉邦總結自己得天下的原因是任用了三大"人傑",這是很有道理的,劉邦知人善任,並能從諫如流,的確對他的成功裨益匪淺。劉邦打敗項羽,與他的氣度胸懷也密切相關,對看準了的人才,他不計成本地投入。不管要權(如韓信)還是要錢(如陳平),只要他覺得必要,眼皮都不眨,就會給人。與此相反,項羽對人才,卻不提供應有的東西,即使下屬立下了大功,該封官授印的,他把官印在手上反覆磨玩,到了有缺角,也捨不得給人,史家稱他只有"婦人之仁"。毛澤東說:"漢高祖劉邦比西楚霸王項羽強,他得天下一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錢穆說:"漢高祖臨陣遠不及楚王。但能用韓信、張良、蕭何,一任前敵大統帥,一任總參謀長,一任後勤。近代西方,始知軍事上當有此三大任務之分類,但漢高祖用人早與之暗合。"

第七句:天下匈匈苦戰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

未央宮

解讀:公元前200年,劉邦已經稱帝,蕭何負責建造未央宮,建得富麗堂皇,劉邦看過覺得覺得太奢華了,而天下才平定,所以動怒訓斥蕭何,意思是:「天下紛紛攘攘的打了這麼多年,成敗還未見分曉,為什麼要把宮殿建造得這麼豪華?」表面上是崇尚節儉,實則是想讓蕭何給他找一個適當的理由修建奢華的宮殿。蕭何一番解釋,「假若不建得壯麗就無法顯示天子之尊貴,並且可以不使得後世再行修建時超過前代。」劉邦聽後很高興,自然是同意修建的。

司馬遷評論:「高祖為人,仁而愛人。」這種仁而愛人的表現在史料中比比皆是:最初體現在為官府送徒鹹陽途中縱囚,繼而表現在初起沛時不願意接受沛令之職。最為典型的則以入關滅秦,與秦人約法三章,悉除去秦法,不受秦民犒賞;再則在漢十二年過沛,父老留飲,劉邦不願過多打擾家鄉父老,顯示出對家鄉人民深厚的體恤之情。凡此種種,並非作戲,而是出自一片赤誠。

劉邦的待人之道,其傲慢於人無實質性損害,其推利及人,則給人極大的實惠。這也正印證了劉邦的仁者之心之性。正因為有這種仁者之心,才能使天下歸心,取得最後的勝利。我們從歷史的記載上,看到更多的是劉邦的功臣受封得益,實際上,漢初的百姓得益也非常多,秦王朝窮奢極欲,收天下太半之賦,至漢初百廢待興,然而賦稅並未增加,反而有所減少。

第八句: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解讀: 公元前199年,未央宮建成後,劉邦召集群臣,在這裡舉行盛大的酒宴。劉邦拿起一杯酒,起身向太上皇劉太公祝酒,說道:當年您經常罵我,說我遊手好閒,不願意幹活,不會有產業,不能和二哥劉仲相比。那麼,如今我的產業與二哥劉仲誰多呢?

這表面是玩笑話,實際上也反映了劉邦恩怨分明之人。他與劉太公的父子關係很複雜,一方面,劉邦是尊重父親的,另一方面,劉邦當時對父親是不滿的,認為自己不曾得到父親的正面評價。因有嫡庶之分,所以劉邦在做亭長之後,按照秦制的要求與劉太公分家的過程中,也沒得到什麼家產,所以出入酒館喝酒還得經常性地記帳,跟呂后結成夫妻,還得經常性地請假回家種那幾畝薄田——這在劉邦做亭長前是不可能發生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了劉邦發跡前,「不事家人生產作業」——不參加生產勞動。劉邦出生於農戶之家,又是男丁,按理說應當下地幹活,但他對此毫無興趣,後來他當上皇帝,也曾拿此事和父親開玩笑。不參加生產勞動,這種人在當時被稱為「無賴」,所謂「無賴」,主要是指不幹活,不能給家裡帶來收入,不能成為家庭經濟支柱。

第九句:為之奈何?

解讀:這是劉邦經常說的口頭禪,「這事怎麼辦呢?」。人不是神仙,不可能全知全能,越是會問,越是謙虛,才越能進步,只是現在很多人覺得「為之奈何」太丟人,都愛裝出一副「老子都懂」的態度。

從劉邦的「為之奈何」,來分析分析劉邦的「知人善任」。一次是鴻門宴前,了解到項羽欲以四十萬大軍急擊,情急之下,一句「為之奈何?」怎麼辦?怎麼辦?脫口而出。張良如此這般,一番謀劃,劉邦言聽計從,最終化險為夷。可見劉邦平日裡是如何倚重身邊謀士的,他身邊的謀士不是擺設。

而劉邦身邊謀士的價值就是在劉邦的一句句真誠的「為之奈何」的詢問後體現的,劉邦也就是這樣「善任」下屬的。這就應該是領導藝術的真諦所在。

從一句「為之奈何」中,也可見劉邦的真誠,或者可見劉邦是深諳「真誠之道」的,不管怎麼說,他沒有故作鎮定,故作高深,也沒有任何託詞,而是坦坦蕩蕩承認自己「沒辦法」。劉邦的「為之奈何」不一定是不知計從何出,只是一位英明的領導善於在成就自己的同時成就別人,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領導善於以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

第十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歌

解讀: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起兵反叛,劉邦親率大軍討伐,黥布倉皇而逃,劉邦令部下繼續追擊,自已率部分人馬還朝,路過故鄉沛縣時,在行宮擺酒宴請父老鄉親,並選120名青年唱歌作樂,劉邦喝到興頭上,突然親自擊築,即興作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完後,他令青年跟著學唱,還親自舞蹈,情動之處,淚流滿面。

《大風歌》表達了劉邦重返故鄉的得意之情和安邦定國的迫切心願。他死後,漢惠帝便將沛宮立為宗廟,祭祀劉邦,並讓當年隨劉邦唱歌的120年青年專門從事音樂工作,至漢景帝時,《大風歌》便一直是沛地一年四季祭祀宗廟的樂舞。

《大風歌》短短的三句話概括了一代帝王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一種磅礴的激情。劉邦的功績是使自周王朝東遷後動蕩了幾百年的社會生活復歸於正常,這樣的功績,當然只能用大聖來形容。

劉邦在戰勝項羽後,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這當然使他興奮、歡樂、躊躇滿志,但在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這首《大風歌》就生動地顯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句中的"猛士"是富有陽光之氣的壯美,是智慧與力量的象徵。他不僅僅指在沙場上衝鋒陷陣的豪傑猛將,也包括了在和平年代治國安邦的良臣賢士。

劉邦深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難",請賢臣求良將保家衛國是他的迫切所需。作為一代雄主,劉邦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又豈能不讓"天下英雄入我彀中"。

相關焦點

  • 識時務者為俊傑
    識時務者為俊傑意思是能認清時代潮流的,聰明能幹的人,方可為英雄豪傑。認清時代潮流形勢,才能成為出色的人物。
  • 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居然是錯誤的?「太祖」、「高祖」廟號辨
    因為我們從小到大,老師、同學、家長、專家、影視……幾乎所有人都說的是「漢高祖」!難道大家都錯了???也許學識淵博的讀者會引經據典的說:「漢高祖」這一稱謂怎麼會錯呢?不信,你看,司馬遷《史記》卷八的卷名就是《高祖本紀》,開頭就說:「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司馬遷作為當朝人,難道連漢朝開國皇帝的禮儀稱謂這個常識性的問題都不知道?
  • 漢高祖劉邦封自己討厭的人為王侯,以安眾大臣的心
    當我們的漢高祖劉邦得了天下以後,就開始封賞,其中的二十多名最大的功臣,首先得到了封賞,大臣都開始認為自己有功,就感覺高高在上,每日每夜的互相爭吵,就害怕當漢高祖劉邦封賞的時候,論功不平,對自己的賞賜不公平。雖然大臣之間議論紛紛,是始終沒有一個好的決定。
  • 漢高祖劉邦的一生之恥,隱藏在一幅畫中的歷史真相
    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就是說劉邦是母親與龍交合後生下的。又雲劉邦「隆準而龍顏」,常有人發現他「其上有龍」,連呂后呂雉都說他「所居上常有雲氣」。 而且,除天生異象外,高祖的一生更是傳奇無數,從早年任亭長時醉斬白蛇,號赤帝子起義反秦,到先入關中者為王;又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鴻門宴上逃出生天;最後,甚至迫得一生百戰百勝的西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自此奪得天下,開創出漢朝四百年的江山。
  • 「金玉良言」識時務者,在乎俊傑。——《三國志諸葛亮傳》
    「 識時務者,在乎俊傑。」出自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識:認識,辨識。時務:客觀形勢。這兩句大意是:能夠認清客觀形勢的人,只有那些俊傑之士。賞析這是說,只有俊傑之士才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處的客觀環境,判斷準確自己的位置,有了自知之明,才能採取正確的處世態度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人置身現實的矛盾關係中,往往當局者迷,只有那些才俊超群的人,才能不被現象、流俗那蒙蔽、看到時局大務、看到現象後面的本質,作出正確的決擇。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今四川南充)人。
  • 為什麼有人說漢高祖劉邦是無賴?
    漢高祖劉邦,出身底層,年輕時候遊手好閒,所以有無賴之名。 元曲《哨遍·高祖還鄉》這樣寫:"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杯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餵牛切草,拽壩扶鋤。……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
  • 鬼谷說:識時務者為俊傑
    《鬼谷子》曰:「口者,心之門戶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慮、智謀,皆由門戶出入。故關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鬼谷子認為,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人在說話時應該掌握分寸,懂得「捭闔」之道。生活中,漂亮的說話藝術能及時化解矛盾,幫助自己擺脫尷尬的局面。     俗話說: 「識時務者為俊傑。」
  • 不識時務者為俊傑
    識時務、不識時務,原本不過用來描述人對世界的認知狀態,但在使用時常常附加了沉重的政治意義:對當權者順從,即識時務,反之則不識時務。生活中我們常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很多時候,可能我們真的知道什麼叫「時務」,但卻濫用了「俊傑」。比如我們看抗戰劇,不難看到倚仗日本人得勢的漢奸苦口婆心地勸降中國百姓:別他娘的不識時務,現在是皇軍的天下,把八路都給我交出來,八格牙路的。
  •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沒少麻煩大嫂一家,為何發跡後卻不待見她們?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沒少麻煩大嫂一家,為何發跡後卻不待見她們?漢帝國的創建者,漢高祖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他的出生地,是屬於楚國的沛縣豐邑中陽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豐縣一帶。劉邦本名劉季,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下層平民家庭。他的父親被稱為劉太公,母親被稱為劉媼。
  • 《沁園春·雪》中有漢武帝,為何沒提到漢高祖劉邦?
    《沁園春·雪》中有漢武帝,為何沒提到漢高祖劉邦? 毛澤東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在青年時期曾說:吾人攬史時,恆讚嘆戰國之時,劉項相爭之時,漢武與匈奴競爭之時,三國競爭之時,世態百變,人才輩出,令人喜讀。
  • 「名人百科」漢高祖劉邦——十五個成語、十二項第一無人能及
    賞析:漢高祖劉邦得天下後分封有功之臣為異性王,因而有人內心不平,先後出現謀反事件。劉邦派太子前去平叛,欲趁機廢掉太子。呂后看出劉邦使羊將狼,於是苦諫請求劉邦親自出徵。西漢桓寬《鹽鐵論·除狹》:「弱者,猶使羊將狼也,其亂必矣。」
  • 白登之圍,陳平獻計,漢高祖劉邦突圍,靠的僅僅是一個小妾嗎
    秦漢之際,漢高祖劉邦和一帶霸王項羽,交戰正酣,中原無暇北顧,給了匈奴崛起的機會冒頓單于殺父奪權,掌控了匈奴勢力,之後四處徵伐,迅速控制了遼東綿延到河西、西域的廣大地域中原周邊的遊牧族、半遊牧族如東胡、林胡、樓煩、白羊等,都匯入匈奴人當中,冒頓單于建立起中國北方草原第一個統一的遊牧族王朝這一王朝,幾乎和漢高祖劉邦的漢王朝,同步建立,兩者相識
  • 漢二祖優劣論:從四個方面看劉邦、劉秀的不同
    比較漢高祖劉邦與漢世祖劉秀,其實是一個頗有歷史淵源的命題。三國時代的曹植(就是才高八鬥那位)就寫過一篇《漢二祖優劣論》,曹才子的觀點是漢高祖德行不如光武帝,而光武帝的人才基礎不如漢高祖。其中,救災、賜爵、赦罪等事,亦漢代政府常有之舉,且為政府責無旁貸之事;度田則推行不易,亦終行之;護奴,是劉秀本著「天地之性人為貴」的認識,保護奴婢,免奴為庶人;省吏則是為了解決冗官冗員,精簡政府結構。此外,劉秀還有退功臣,進文吏,崇儒學,敦教化等措施。
  • 誰敢跟高祖劉邦隨便開玩笑?
    人與人相處,就這麼奇怪,乖順者不一定不被吃,扎刺俏皮的倒可能會受寵。漢汾陰侯周昌,就是這麼一個奇人。高祖劉邦的滿朝文武,包括蕭、張、曹、陳,無人敢跟天子玩笑,唯獨這個官位不高的周昌,葷的素的都敢跟劉邦來。關鍵是,面對這麼個放肆的傢伙,劉邦不僅不生氣,還總是忍俊不禁地喜歡他。周昌最大膽的一次舉動,是竟然在劉邦與愛妃龍榻上正親熱時,愣闖寢宮,打斷聖上的床頭好事。
  • 【地圖說】從《龍嶺迷窟》聊聊漢代地圖
    勾起筆者興趣的不是叢林裡的怪蟲、若隱若現的雮塵珠或是墓室的詭異機關,而是Shirley楊的一句「這地圖繪製於漢代,離現在已經2000多年了...」。地圖是幾千年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一種表達觀點的方式,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漢代地圖。預告片1漢代地圖尋蹤漢代人具備繪製地圖的本領嗎?
  • 都說昏君是色徒,漢高祖劉邦「見色起意」,為什麼他不昏庸?
    例如可以說劉邦容易「見色起意」,一生身邊有不少女人。但他不昏庸,反倒是一生很有作為。我們先說劉邦如何好色。劉邦一生的老婆,史書上明確記載的主要有:曹氏、呂雉、戚夫人、薄姬、管夫人、趙子兒、趙姬、石美人、唐山夫人(唐姬)。劉邦的第一個老婆是同鄉曹氏,是劉邦當沛縣泗水亭長時的"外婦"。"外婦"即"外室",是沒有名分的。
  • 漢高祖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結局都怎樣?
    漢高祖劉邦在漢初一共分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我們都知道:漢朝後來是「非劉姓不王」,那麼這些異姓王結局都如何呢?今天我按他們出事的先後順序為大家一一講述。
  • 「漢初三傑」不僅僅是劉邦在誇獎三人,更暗含著劉邦集權制野心
    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公元前202年。在漢漢朝歷史上是為漢高祖五年。在消滅了項羽之後,劉邦再無敵手,其他諸侯也都表示歸順於劉邦。於是就在這年的2月劉邦正式稱帝,史稱漢高祖。 然後,劉邦在一次宴會上,給出了以上一段話,這段話記錄在《史記》中,是劉邦關於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能力評價。
  • 大風歌 【漢】劉邦
    漢高祖劉邦親自出徵,很快殺死了英布平定了天下。在凱旋迴長安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故鄉沛縣,邀請昔日的父老鄉親,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時,劉邦一邊擊築,一邊即興唱起自己創作的《大風歌》,慷慨起舞,傷懷泣下。
  • 漢高祖劉邦,駕崩之後,他的8個兒子,都是什麼下場?
    說起帝王之家的興衰,不得不提漢高祖劉邦,他一共有八個兒子,劉邦開國為帝,將八子分封為王,卻不曾想一個個都慘死。呂后怎樣對待劉邦的幾個兒子1、死時最小的劉如意。劉如意是劉邦的第三個兒子,被封為趙王,可惜死時還不到15歲,劉邦生前有意立他為太子,但是被呂后阻止。他的親生母親是最受劉邦寵愛的戚夫人,戚夫人死得最慘,被呂后砍去四肢、挖去雙眼被淹死在糞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