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的一生之恥,隱藏在一幅畫中的歷史真相

2020-11-19 騰訊網

劉邦,秦末沛縣豐邑人,漢朝開國皇帝,《史記·高祖本紀》中有言,高祖母「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時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就是說劉邦是母親與龍交合後生下的。又雲劉邦「隆準而龍顏」,常有人發現他「其上有龍」,連呂后呂雉都說他「所居上常有雲氣」。

而且,除天生異象外,高祖的一生更是傳奇無數,從早年任亭長時醉斬白蛇,號赤帝子起義反秦,到先入關中者為王;又在「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鴻門宴上逃出生天;最後,甚至迫得一生百戰百勝的西楚霸王項羽自刎於烏江,自此奪得天下,開創出漢朝四百年的江山。

▲劉邦斬蛇起義,記於《史記》。其故事過於玄奇,可以看作是劉邦為興義軍,捏造出的傳言,以赤帝斬白帝,寓意義軍勝秦。

可以說,劉邦是妥妥的主角光環,一生的失敗挫折雖然不少,在最後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是不折不扣的贏家。而就是這樣一位出行時雲龍相隨,充滿神話色彩的傳奇人物,在晚年卻因為一件事,導致他幾乎身敗名裂,再也無法續寫他的成功,這就是劉邦的一生之恥,也是導致漢朝開始與匈奴和親的戰役,白登之圍。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和漢初名將韓信同名,遂史稱韓王信)在匈奴圍城和屢次求和被朝廷懷疑的雙重壓力下叛國起兵,與匈奴約定共同攻漢,以馬邑之地請降。隨後,韓王信與匈奴揮師南下,入雁門關,克太原郡,聲威甚大。面對韓王信的反叛,匈奴的進逼,劉邦震怒,在第二年親率三十二萬大軍,討伐韓王信,韓王信不敵漢軍,大軍潰敗,遂投奔至匈奴王冒頓。冒頓見韓王信大敗,為扭轉戰局,令令左右賢王以萬騎火速南下救援,搶佔廣武到晉陽之間的有利地形,企圖以此阻止漢軍北進。而漢軍在劉邦的率領下卻連戰連捷,殺至晉陽,大破韓王信與匈奴聯軍,追亡逐北。

▲劉邦雖然數敗於項羽,但其統率能力在當時也是一流的,曾勝雍齒,敗章邯,入關中,平三秦。

冒頓認識到與漢軍正面作戰無法取勝,便率軍且戰且退,試圖誘敵深入。其時隆冬已至,天降大雪,在惡劣天氣的影響下劉邦失去了冷靜,因為急於結束戰事犯下了輕敵冒進的錯誤。不顧眾人的勸阻的劉邦親率少數禁衛騎兵追擊冒頓,直到平城附近的白登山。劉邦率軍登上白登山時,遭遇大雪封山,又被冒頓率軍斷絕歸路,重重包圍,被困在白登山上無路可退。

▲白登之圍,是漢朝對匈奴態度轉變的一役,劉邦戰敗後明白匈奴的軍事實力不弱,而漢朝初建,連年徵戰,難以為敵,遂在此後行和親、和議之舉。

在白登山上,天寒地凍,劉邦及漢軍被整整圍困了七天七夜,《漢書》有載,天氣極寒,漢軍士卒「墮指者十之二三」,有很多人連指頭都凍掉了。時人有歌謠傳頌,描繪了當時的境況:「平城之下禍甚苦,七日不食,不能彎弓弩。」

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述說,劉邦率領十萬騎兵,在白登山上被冒頓四十萬大軍圍困。但據曾憲法的《「白登之圍」兵員數目考》中的記述,白登山平臺的總面積僅有一萬平方米左右,是容不下十萬大軍駐紮的。因此,這一仗的實際規模是達不到《史記》中的記載的,可以說是遠遠小於。據推測,當時劉邦被圍困的部隊可能僅有萬餘。

▲劉邦依陳平之計厚賄閼氏才得以解困,然而對於此計,雖然文獻中記載詳盡,但如今看來,仍有許多疑點。

漢軍後續部隊由於大雪封路無法前來解圍,漢軍糧盡援絕,陷入絕境。不過天無絕人之路,《史記》載,謀士陳平獻策,送美女圖給冒頓的閼氏(閼氏並非人名,而是匈奴的一種稱號,類似於我國的「王后」或「貴妃」),說劉邦要把圖中的美女獻給冒頓請和。閼氏心慌意亂,生怕失寵,於是對冒頓大吹枕頭風,從而使劉邦脫困,白登山之圍終於得解。

這個近乎於演義小說一般的轉折實在不可思議。畢竟冒頓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為示弱驕敵,他送出自己最喜愛的閼氏給東胡,為保證手下的絕對服從,甚至用響箭射向閼氏也做得出。這樣一個殺伐果斷,心狠手辣的人竟會被枕邊風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決策,簡直是難以想像。

▲陳平在漢朝建立中居功至偉,曾「六出奇計」,一:間項羽、範增;二:滎陽誘敵救劉邦;三:封韓信王郊;四:聯齊滅楚;五:計擒韓信;六:解白登之圍。

跟據史料,現在我們可以給出另一個合情合理的推測,冒頓兵圍白登山七日,面對僅僅萬餘漢軍卻遲遲不攻山,可能是因為懼怕漢軍實力。西漢文學家晁錯在《言兵事書》中記載,匈奴有「長技三」,漢軍有「長技五」。匈奴長於戰馬機動性強,可克服惡劣地形,上下山川,出入溪澗;士兵吃苦耐勞,騎術高超, 可「且馳且射」;漢軍的長處是:騎兵和車兵隊列嚴整,衝擊能力強,白刃戰和下馬列陣作戰能力強,步弓手和弩手的裝備先進,不但射程遠,精準度也高。

▲根據《荀子.議兵》、《戰國策.韓策》等記載,弩自戰國始,強弩力可達十二石,遠射六百步之外。而漢代弩機,結構精細,威力被進一步加大。

漢軍騎兵堅鎧長戟,執銳衝堅。在正面作戰的情況下,匈奴騎射手根本不是漢重騎兵的對手。而且在白登山之前的一系列作戰中,漢軍所向無前,打得匈奴節節敗退,不敢正纓其鋒。加之韓王信的叛軍遲遲不來匯合,即使已經佔盡優勢,但冒頓認為正面進攻白登山會傷亡慘重,只好命令大軍開始長達數日的圍山。

被圍七日之後,漢軍幾乎陷入絕境,劉邦率部隊殊死一搏,最終突圍而走。冒頓忌憚漢軍實力並沒有追擊。此時,劉邦也與趕到的漢軍主力匯合,白登山之圍正式告解。

相關焦點

  • 《沁園春·雪》中有漢武帝,為何沒提到漢高祖劉邦?
    《沁園春·雪》中有漢武帝,為何沒提到漢高祖劉邦? 毛澤東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在青年時期曾說:吾人攬史時,恆讚嘆戰國之時,劉項相爭之時,漢武與匈奴競爭之時,三國競爭之時,世態百變,人才輩出,令人喜讀。
  • 為什麼有人說漢高祖劉邦是無賴?
    漢高祖劉邦,出身底層,年輕時候遊手好閒,所以有無賴之名。 元曲《哨遍·高祖還鄉》這樣寫:"你身須姓劉,你妻須姓呂,把你兩家兒根腳從頭數:你本身做亭長耽幾杯酒,你丈人教村學讀幾卷書。曾在俺莊東住,也曾與我餵牛切草,拽壩扶鋤。……少我的錢差發內旋撥還,欠我的粟稅糧中私準除。
  • 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居然是錯誤的?「太祖」、「高祖」廟號辨
    因為我們從小到大,老師、同學、家長、專家、影視……幾乎所有人都說的是「漢高祖」!難道大家都錯了???也許學識淵博的讀者會引經據典的說:「漢高祖」這一稱謂怎麼會錯呢?不信,你看,司馬遷《史記》卷八的卷名就是《高祖本紀》,開頭就說:「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姓劉氏。」司馬遷作為當朝人,難道連漢朝開國皇帝的禮儀稱謂這個常識性的問題都不知道?
  • 識時務者為俊傑——漢高祖劉邦的漢代流行話語
    劉邦是個超級聰明、口才極佳的政治家,首先,他用老戰友的身份與項羽套交情,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先緩和緩和項羽一見到他的怒氣;然後向項羽解釋,自己並沒有與項羽爭關中的意思,是「不自意」的,是慢慢悠悠入關中的,不是火急火燎的;但是,在這句話裡,也隱藏著另一層意思:雖然我劉邦是不自意的,但是,我畢竟先到先得,懷王之約說「先入關中者王之」,拿懷王之約壓項羽,但說得很委婉,語氣很溫和。
  • 「名人百科」漢高祖劉邦——十五個成語、十二項第一無人能及
    【名人簡歷】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前256或前247—前195年),字季(一說原名季),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豐縣)人,起兵於江蘇沛縣。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偉大的開拓者之一、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和楚辭家。
  • 都說昏君是色徒,漢高祖劉邦「見色起意」,為什麼他不昏庸?
    例如可以說劉邦容易「見色起意」,一生身邊有不少女人。但他不昏庸,反倒是一生很有作為。我們先說劉邦如何好色。劉邦一生的老婆,史書上明確記載的主要有:曹氏、呂雉、戚夫人、薄姬、管夫人、趙子兒、趙姬、石美人、唐山夫人(唐姬)。劉邦的第一個老婆是同鄉曹氏,是劉邦當沛縣泗水亭長時的"外婦"。"外婦"即"外室",是沒有名分的。
  • 漢高祖劉邦封自己討厭的人為王侯,以安眾大臣的心
    當我們的漢高祖劉邦得了天下以後,就開始封賞,其中的二十多名最大的功臣,首先得到了封賞,大臣都開始認為自己有功,就感覺高高在上,每日每夜的互相爭吵,就害怕當漢高祖劉邦封賞的時候,論功不平,對自己的賞賜不公平。雖然大臣之間議論紛紛,是始終沒有一個好的決定。
  • 漢高祖劉邦最寵愛的小老婆戚夫人死得有多慘?
    在我國歷史上,因自恃美貌得寵,挑戰強敵而死的美女不少,而其中死得最慘的要數戚夫人。戚夫人,山東定陶人,漢高祖劉邦的寵妃,她出生在比較卑賤的貧奴之家,十六歲時,因美貌被打了敗仗逃至定陶的劉邦發現,進而得寵。關於戚夫人的死,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有明確的記載: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可謂慘不忍睹!
  •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沒少麻煩大嫂一家,為何發跡後卻不待見她們?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沒少麻煩大嫂一家,為何發跡後卻不待見她們?漢帝國的創建者,漢高祖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他的出生地,是屬於楚國的沛縣豐邑中陽裡,也就是現在的江蘇省豐縣一帶。劉邦本名劉季,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下層平民家庭。他的父親被稱為劉太公,母親被稱為劉媼。
  • 漢高祖劉邦分封的八個異姓諸侯王,結局都怎樣?
    漢高祖劉邦在漢初一共分封了8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燕王臧荼、韓王信、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盧綰、趙王張驁和長沙王吳芮。我們都知道:漢朝後來是「非劉姓不王」,那麼這些異姓王結局都如何呢?今天我按他們出事的先後順序為大家一一講述。
  • 白登之圍,陳平獻計,漢高祖劉邦突圍,靠的僅僅是一個小妾嗎
    秦漢之際,漢高祖劉邦和一帶霸王項羽,交戰正酣,中原無暇北顧,給了匈奴崛起的機會冒頓單于殺父奪權,掌控了匈奴勢力,之後四處徵伐,迅速控制了遼東綿延到河西、西域的廣大地域中原周邊的遊牧族、半遊牧族如東胡、林胡、樓煩、白羊等,都匯入匈奴人當中,冒頓單于建立起中國北方草原第一個統一的遊牧族王朝這一王朝,幾乎和漢高祖劉邦的漢王朝,同步建立,兩者相識
  • 漢朝二十八帝,若在九泉下共聚一堂,漢高祖劉邦最想抽誰一巴掌?
    西漢十四帝: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前少帝劉恭→漢後少帝劉弘→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漢武帝劉徹→漢廢帝劉賀→漢昭帝劉弗陵→漢宣帝劉詢→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衎;東漢十四帝: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劉懿→漢順帝劉保→漢衝帝劉炳→漢質帝劉纘→漢桓帝劉志
  • 高祖劉邦的第一個女人曹氏:一個幾乎被歷史遺忘的女人的結局
    自古英雄愛美人,周幽王為求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玄宗為了楊玉環不惜背上搶奪兒媳婦的罵名,作為高祖劉邦自然也難免有一些風流往事,眾人只知道呂后年輕貌美的時候嫁給了比自己大16歲的劉邦,然而誰注意到了那個在呂后之前陪伴劉邦的女人,一個被歷史隱藏在角落中的女人。
  • 漢高祖的那些酒肉朋友,都是一些治國奇才
    《史記》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歷史長河中有兩位極具傳奇色彩的創業之君,其一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以「一碗平天下」,而另一位便是開漢劉邦,那麼這位布衣天子因為其傳奇經歷被人們所稱頌,不止是他,連他兒時的小夥伴們也是一樣
  • 「漢初三傑」不僅僅是劉邦在誇獎三人,更暗含著劉邦集權制野心
    漢初三傑的由來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 漢二祖優劣論:從四個方面看劉邦、劉秀的不同
    比較漢高祖劉邦與漢世祖劉秀,其實是一個頗有歷史淵源的命題。三國時代的曹植(就是才高八鬥那位)就寫過一篇《漢二祖優劣論》,曹才子的觀點是漢高祖德行不如光武帝,而光武帝的人才基礎不如漢高祖。不過,在劉邦一生中,似乎打敗仗也很多,如被人常說的彭城之戰,居然被項羽三萬兵馬破了五十六萬,慘敗無比,還有白登之圍,由於輕敵冒進,被匈奴圍困七天七夜,最後嫁女求和。
  • 漢高祖劉邦,駕崩之後,他的8個兒子,都是什麼下場?
    古來皇帝生前享盡榮華富貴,身後之世卻很難安穩祥和,畢竟或是地位被覬覦,所以仇家紛紛起來反抗,或者是因為自己的子嗣不堪重用,家族內部混戰一番,能夠脫穎而出的少之又少。從某種意義上看,生在帝王家,或許是一則慘事,並不值得炫耀。
  • 大風歌 【漢】劉邦
    漢高祖劉邦親自出徵,很快殺死了英布平定了天下。在凱旋迴長安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故鄉沛縣,邀請昔日的父老鄉親,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時,劉邦一邊擊築,一邊即興唱起自己創作的《大風歌》,慷慨起舞,傷懷泣下。
  • 漢高祖心狠手辣,只是車夫的夏侯嬰,為何能得善終?
    劉邦雖然沒有朱元璋對功臣那麼殘忍,但是在他手下的功臣能善終的也不多,包括韓信這樣的漢初三傑之一,也能得到一個善終名額。在劉邦身邊的人當中,夏侯嬰算是結局比較好的一位,那麼,這位劉邦的車夫究竟如何獲得善終呢?
  • 漢高祖劉邦:從流氓奮鬥到皇帝
    劉邦醉醺醺地抽出腰間佩劍,將大蛇斬做兩段。見了人居然不跑,而且一下子給劉邦幹掉,想必這白蛇是受了傷的。不過,這成了劉邦及手下吹噓的資本,而且越說越玄乎,到了劉邦登上帝位後,史官更將之上升到大事件,謂之「斬蟒起義」,還附會說白蛇是白帝之子——後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老婦在暗夜中哭泣。有人問她為什麼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我兒,我在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