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的功過:歷代為其所困,帝王們為何屢教不改?

2021-01-07 古今名著探討

分封制在歷史上數次給中央政權造成極大的困擾:

初中歷史課本中,曾經總結項羽的失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項羽推翻秦朝暴政後,沒有定都鹹陽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反而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再包括義帝楚懷王和他自己西楚霸王兩大勢力,天下被分割為二十份。課本裡認為項羽的這種政策不符合大一統國家發展規律,開歷史倒車的行為決定了他必然失敗。他最終被天下諸侯背叛,遭到劉邦、韓信、英布、周殷、彭越五路大軍合圍,也就合情合理了。

從後世的角度去看,如果項羽能夠在鴻門宴上誅殺劉邦,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實施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最後就不會有垓下之敗。分封制危害巨大,在秦朝之前的周王朝,就是因為武王伐紂之後採分封諸侯,導致數百年後王室衰微,先是五霸鬧春秋,再來戰國七雄,終失九鼎。周天子被諸侯顛覆,早就證明了分封制的危害是巨大的。

項羽一生能夠百戰百勝,也是個聰明人,他不是不了解之前的歷史。分封諸王的時候,項羽把實力最強的劉邦趕進了環境惡劣的巴蜀,把天下最易守難攻的秦國分為三個部分,將土地分給秦國人並不喜歡的三位秦朝降將: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天下第二難攻打的齊國也被分為三個部分,三位田氏後人田市、田都、田安分別被封為:膠東王、齊王、濟北王。然而秦地和齊地被三分後,反而便宜了劉邦和田榮,使他們順利的各個擊破,佔領秦、齊,給項羽釀成大禍。

分封制不僅給項羽造成了麻煩,劉邦建漢後,也被諸侯困擾。齊王韓信、代王陳豨、九江王英布等人都有反心,劉邦寢食難安。為了除掉這些心腹之患,劉邦晚年重病纏身仍然南徵北戰,在剿滅英布時被射了一箭,並死於此傷。為解決這個問題,劉邦後來帶領一幫大臣們殺了一匹白馬盟誓「非劉姓不得稱王」,希望能夠為後世解決這一問題。

劉姓稱王也並比異性靠譜,漢景帝時,諸侯王血緣關係開始慢慢變遠,皇帝對他們的約束能力下降。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後,吳王劉濞帶著其他六個諸侯堂兄弟造反,史稱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給了漢王朝較大的打擊,周亞夫擊敗叛軍後,諸侯對漢朝中央政權仍然存在,漢武帝時,漢朝仍在與分封的諸王鬥爭,武帝推出《推恩令》,讓諸侯們的兒子們共同瓜分原來的封國,漢王朝算是解決了分封的困擾。

即便是分封制的危害如此之大,後世大多數王朝依然沿用,漢之後的大一統王朝西晉再次採取了分封制。晉武帝司馬炎建國時分封了二十七個諸侯王,把郡縣制廢除,郡徹底變成諸侯的封國,封國內世襲罔替,諸侯自行選拔官吏。司馬炎死後,其子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痴,百姓快餓死了居然問「何不食肉糜」,加之賈南風皇后亂政,結果導致八王之亂,司馬衷一度被廢,復位後也受盡凌辱,西晉王朝元氣大傷,以至於發生了可悲的五胡亂華。

隨後的中國歷史,一直在分封制的陰影下前行,大一統王朝多毀於這一制度。西晉之後的大一統王朝隋朝被唐國公李淵所取代,唐朝則被藩鎮的節度使折磨慘了,並最終被節度使朱溫所滅。

終於到了宋元沒有分封了,元朝還發明了行省制度,一直用到今天,看起來還是不錯的。

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時候,卻再一次重啟了分封制度。明朝雖然延續了明朝的行省制度,卻同時分封了二十四個兒子為王,其中實力最強的有九大攘夷塞王。明朝的國子生葉伯巨上書反對,朱元璋卻認為他離間皇室骨肉,活活餓死了他。朱元璋剛死,分封果然惹來大禍,建文帝削藩不成,反被明成祖朱棣帶兵從北京殺到南京,釀成了靖難之役的悲劇。

歷史上大多數王朝都受到了諸侯割據的苦惱,然而秦朝發明了郡縣制,元朝創立了行省制度,為什麼後世卻仍然鍾情於分封制度呢?

分封制的起源: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行政劃分策略

中國的地方行政制度經歷了大致四個過程:宗法制--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

宗法制思想出現的最早,以武王伐紂之後西周王朝的模式為例:貴族階層首先制訂了「立長不立賢、立尊不立長」的規矩,即天子的第一繼承人首先考慮嫡出,其次考慮年長。嫡子繼位後,新天子在國家之內天子為大宗,他那些分封到各地的兄弟諸侯為小宗,諸侯聽命於天子,卻有著並列關係;諸侯在封地之內也按照嫡長的繼承順序,新諸侯繼位後在他們的封地裡是大宗,他的兄弟被封為卿大夫,屬於小宗;卿大夫在各自的採邑裡也是大宗,以此類推。

而分封制則有所不同,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可以全權的安排官員,招募士兵,徵收賦稅,諸侯們不再對自己的封地進行再分割,他的實力將會持續增強,經營日久便可以威脅中央政權。

而郡縣制和行省制相對先進,地方官員受中央委派,選拔於孝廉、科舉以及政績,可以定期或者隨時更換,這樣的制度下地方官員很難形成盤踞格局,分裂的機會就大大降低了。

早期帝王們鍾情分封制,更多是痴心萬世基業,希望諸侯拱衛天子,防止中央政權被篡奪

歷史上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劉邦的分封制,他在剿滅了異姓王之後帶領群臣立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後來他老婆呂雉專權,死後又把大權讓給了呂氏子孫,這個時候遙遠東方的齊王劉襄首先發難,天下諸侯雲集響應,而長安城內的周勃等人趁機平息諸呂,隨後老老實實的把代王劉恆迎來做漢文帝。這個時候,分封制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

晉武帝司馬炎之所以拋棄郡縣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司馬氏先是看到了漢獻帝飽受欺凌,然後他們自己家又對曹氏變本加厲:誅殺帝王,篡權謀位。司馬炎不是不知道分封制在若干年以後會導致兄弟相殘,但是他希望的是司馬氏江山永固,在他的思考中,一旦有人像他爹司馬昭那樣謀逆和欺壓帝王,司馬氏諸侯王會殺進京師勤王。

在劉邦、司馬炎這樣的開國皇帝眼中,世手足相殘並不是大事,皇帝只要是自己子孫就可以了。他們希望定下了制度後,國家會像西周那樣分成幾十大諸侯,上百小諸侯,諸侯也都是自己後人。但後世的中央政府的皇帝當然不會坐以待斃,讓父輩的規矩把自己玩死。所以我們看到,七王之亂到靖難之役,削藩都走在造反前頭。

這樣看來,開國君王們的想法並不實際。

吃虧幾千年,到了明清兩朝,分封制還要繼續,這是另有原因

到了明朝,朱元璋承襲了元朝先進的行省制度。照理說地方上軍政財分離,可以放心大膽的用科舉選拔的文職官員對地方進行管理,並且對他們進行輪換,這是非常合理和現代的制度。元朝雖然短命,但持續的60多年間,地方官沒了造反機會,只不過亡於吃不飽的農民太多。朱元璋為什麼在繼承優秀的行省制度的同時還要同時實施分封?二十多個兒子封在全國,更有9大攘夷塞王實力強勁,導致他死後中央無法撼動地方王,燕王朱棣造反奪權成功。

而且到了清朝,這個少數民族政權居然也分封了三藩,康熙帝曾評價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這種橫豎都要造反的情況,康熙的爺爺們不是不知道,但清王朝卻依然要對其分封。公元1673年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終於造反,康熙皇帝用了8年時間才得以平息,形勢一度非常危急,幸好吳三桂老邁升天。

其實朱元璋和皇太極有相同的苦衷,到了明朝之後,分封制的意義對開國皇帝們來說,已經與周、漢、晉等朝代不同,不再是拱衛天子了了。以清朝為例,他們分封吳三桂等三藩最重要的理由是他們在消滅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的戰爭中功勳卓著,而三藩最主要的作用也是鎮壓來自南方明朝和農民軍的反撲。同樣,朱元璋北方九個兒子諸侯號稱「攘夷藩王」,他們的作用根本在於國防。

之前的兩個---宋朝和元朝一個徹底放棄了國防,一個強大的不需要國防,但宋朝的滅亡讓明清兩朝認識到了適當強化地方權力的重要性。因此明朝和清朝是為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騎兵以及南明殘餘力量的反撲,才設立了藩王。縱觀歷史,分封的藩王管理地方時,地方上不僅經濟發展更好,在軍事上展現出的戰鬥力更要遠遠高於行省制度和郡縣制度下的地方軍事力量的。那麼,為什麼世襲的藩王鎮守邊疆比輪換的牧、總督、巡撫更厲害呢?

分封制度下,諸侯更加盡心盡力,也更能靈活的部署防禦策略

秦國的崛起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保護周王室有功,周平王東遷後把原地盤封給秦國。犬戎時刻威脅,其他諸侯又看不起,但秦國幾代人勵精圖治,不僅按著胡人打,經過幾百年時間後,更變得天下無敵。

試想,如果周平王沒有分封,而是只派遣了一個的官吏去管轄後來秦國的地盤,這些不能世襲的官吏有怎麼會盡心盡力的去發展呢?只怕周朝遷都後,北方少數民族會更加得寸進尺。

再以清朝與平西王吳三桂的關係為例,表面上看,清王朝與吳三桂之間不存在信任基礎。但是清軍僅憑自己的力量,剿滅南明小朝廷已經非常吃力,再想攻打雲貴的張獻忠和雲南的桂王政權根本不可能。所以清朝只能承諾吳三桂去做雲南王,告訴吳三桂「打下來的地盤都是你的」,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必然盡心盡力,先是平息張獻忠的農民軍,隨後一路追到緬甸殺死桂王朱由榔。吳三桂想得美好:當年周王室答應姜子牙「不服的你都可以打」,姜子牙後人得令後拼命擴張,把齊國經營成了大國。總的來說,給自己幹活,誰都肯賣力氣。

除了激發諸侯的責任心,分封制度對於國防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在於其靈活性。武則天之後,唐代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失去壓迫力,開始由攻轉守。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改變府兵制為募兵制,由此產生大批節度使,安史之亂以後,節度使權力增大,逐步世襲。但此後節度使們雖然相互徵伐導致國家大亂,卻依然有能力抵禦外族。石敬瑭為了內鬥把幽雲十六州送給遼國,柴榮時只有半壁江山,卻能從遼國手中奪回三個州。

但是宋朝中央政府對地方行政長官的權力限制的非常死,他們沒有權限靈活的調兵和指揮,對糧草的調配更是毫無辦法。《水滸傳》中的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歷史上曾經是北宋名將,靖康之恥前幾年曾經帶兵反擊金兵。救援太原時,因為不能節制友軍,導致友軍遲遲不支援,糧草又不濟的情況下士兵眼見譁變,他只能被迫主動出擊,終於導致他本人力戰而亡,這件事很好的詮釋了北宋為何國防羸弱,帶兵者權力小的可憐。

與分封制相比,郡縣制和行省制下的地方長官,因為隨時會被更換,所以只會盯著眼前的政績;而元明清行省制度下的地方官吏,行政權、司法權和軍權又被分離,一旦戰爭發生,根本不能夠及時的形成有效防禦。這兩點,卻又體現了分封制的優勢。

結語:歷代君王決定實施分封制主要出於三點考慮,第一,希望諸侯王互相牽制,共同拱衛中央王權;第二,激勵諸侯把領地當成自己的私產,竭盡心力治理;第三,明清的帝王們冒著巨大風險繼續分封,更多是從國防考慮,通過分封給諸侯更大的利益誘惑,把國防風險攤到他們身上。總的來說,歷史越發展,分封制的軍事作用也就越明顯,拱衛作用基本也就消失了。而諸侯就算明知道自己只是被利用,收回封地是遲早的事情,但在巨大的誘惑面前,往往還是會撲上去。

相關焦點

  • 朱元璋為什麼要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說出來你可能不知道
    明初,朱元璋建立分封制,大封諸王。時為洪武元年,可見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分封之前,己經做了充分地考慮。這也能解釋為何後來朱元璋讀過葉伯巨的奏疏後,指責其是離間親親。雖然朱元璋通過《皇明祖訓》對諸王採取了諸多防範措施,諸王的惡劣行為令他失望,但對分封制度,他從未動搖。 朱元璋雖然大行分封,但對分封產生的尾大不掉,威肋、皇權的弊端並非全然無慮。因此,在分封諸子的同時,各種訓誡及防範措施也在同時進行。
  • 先秦的「分封制」
    課程介紹從整個中國歷史的角度看,西周作為短暫的一瞬消失了,但創始於斯的宗法分封制卻並沒有隨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後的中國封建社會,承襲了宗法觀念和宗法傳統,也時常出現分封的復活。本講就主要介紹了先秦的分封制。同學們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去理解這一重要制度。
  • 歷代帝王之最
    歷代王朝中,帝王結局最幸運的是南朝的陳朝,5個帝王全部因病而死。 歷代帝王中,經歷最奇特的是南宋的恭帝,他幼時在臨安為南宋的帝王,青年被元軍俘往大都,降為元朝的臣子,又被遷居於上都,中老年被遣入西藏為僧,成為佛門高僧和翻譯家,最後因文字獄被冤殺。
  • 成也分封,敗也分封:西周至魏晉關於分封制存、廢的爭議與反覆
    就周秦漢魏晉歷代統治者對分封制的認識、鑑戒和反覆的史實而言,此斷言尚有值得商榷之處。西周原是僻居西北一隅的姬姓周族建立的朝代。原本弱小的周族戰勝了強大的商朝,取而代之,成為中原大地新的統治者。如何有效的實行統治?西周初統治者周武王、周公、周成王選擇了建立在血親、姻親等親緣關係基礎上的分封制。
  • 西周「分封制」,為何沒能崛起成為大國之一
    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後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西周的爵位按順序是公、侯、伯、子、男。矩伯的爵位是「伯」,算起來還是個相當有分量的貴族。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夏商兩朝在嚴格意義上稱不上國家,只能算是邦聯。
  • 高中歷史易混點:分封制與宗法制
    今天我們聊一聊高考歷史易錯點——分封制與宗法制。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題目很多人都是傻傻分不清。不信?請看廣州市2020 屆高三年級3月階段訓練題第24題:商代女性可以參與軍事、 主持祭祀等; 周代女性逐漸被束縛在紡紗織布等生產活動範圍內。這一變化反映了周代A.井田制瓦解B.禮樂制度推行C.宗法制完備D.紡織技術提高。這道題的答案是C。估計錯了一大片吧,那麼我們就正式的學一學分封制和宗法制吧。
  • 《權力的遊戲》中的貴族分封制與中國西周時的分封制有什麼區別呢
    簡言之,《權利的遊戲》裡面的分封制類似於中國夏商時代的分封,名為分封實際上是方國聯盟,而中國西周時代的分封是基於宗法制度。權利的遊戲中的分封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分封《權利的遊戲》中,國王統治的之下常用的稱呼是「七大王國」,說明這是由原本眾多獨立的國家統一後組合而成,國王之下有四個大領主:北境守護史塔克家族,原北境之王臣服坦格利安家族後被賜予的稱號,屬下眾多封臣如卡史塔克家族、莫爾蒙家族、曼德勒家族等西鏡守護蘭尼斯特家族,原凱巖王國之王,屬下封臣如馬爾布蘭、克雷赫、惟斯特林等家族
  • 分封制和宗法制,何以能保障周朝八百年,成為延續時間最長的王朝
    這一舉動,史稱「周初大分封」,而在神話傳說中,則被稱之為「封神榜」。分封制的實施和作用分封方式周初對有功之臣及貴族子弟、古帝王之後等都進行了分封,因為涉及人員多,覆蓋範圍廣,所以這次分封對後世周朝八百年的歷史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 分封制、井田制、郡縣制、行省制...
    為適應新的形勢,對國家進行有效管理,周初的政治家們實行了兩項具體措施。一是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使統治中心部分東移;二是建立宗法制度,實施分封制。 周代的分封制又稱「封建」,即由周王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劃分領地。領地的領主稱為諸侯,除定期貢奉及滿足周王要求外,諸侯擁有自己領地內的一切權力。
  • 秦朝廢分封設郡縣,劉邦立漢朝之後為何要開倒車,實行郡國並存制
    分封制是古代中國或是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最早起源於商代,其本質就是通過一血緣關係為紐帶而建立的早期國家政治結構,按照血緣宗室關係分配權力,維護政治聯繫。但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卻使用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郡縣制的好處在於皇權的高度集中,將地方勢力牢牢掌控在中央手中,集合各方力量促進王朝的發展。秦國衰敗,劉邦項羽等人乘機起兵,推翻了秦朝長達563年的統治。劉邦建立漢朝之後,在漢朝國內並沒有延續秦國的郡縣制,而是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分封制。
  • 李斯埋葬大秦帝國,「郡縣制」真的優於分封制嗎?恐怕不見得
    而這種延續了兩千年的集權制度的雛形,就起源於秦始皇時的郡縣制,從漢朝的文、景兩朝以後他很好地融入了中國的國情,很好地完成了為帝王服務的使命。然而在李斯初創此制度的時期,它恰恰是違背當時國情的,是一種「反社會」的制度。原因很簡單,中國以邦國的形勢存在已經有幾千年的時間,這種國家形式已經深入人心,整個國家被分為了不同的邦國,不同邦國的百姓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歸屬感。
  • 為什麼周天子分封享國八百年,朱元璋也分封,明朝卻不足300年?
    分封制並不是起源於周朝,這種制度的源頭到底是在原始社會,還是從首個世襲制朝代夏朝開始,現代學者還爭論不休。但很明顯,提起分封制所有人都第一時間想到周朝,周朝屬於奴隸制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分西周與東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犯了糊塗,在周王室已經毫無影響力的情況下居然想伐秦,結果自然失敗,周朝滅亡,前後享國近八百年。
  • 秦始皇廢除「分封」,為何劉邦又分封了一堆「諸侯王」?
    周朝時期,周天子將"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貴族(含異姓貴族),並按五等分封,分別是:公、侯、伯、子、男。受封的諸侯王裂土一方,有自己的朝廷官員、軍隊,他們表面上仍尊崇周天子為天下之主,並按期進貢。另外這種封建式的分封制,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世襲,也就是說只要你是貴族,子孫後代都是貴族。
  • 續我宗族、固我盟邦,宗法分封制背景下,「同姓不婚」的政治智慧
    替其酋長,改樹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舊,二也。開闢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舊移植焉,三也。」——呂思勉周代的「封邦建國」,即分封制,也稱封建制。由此,周代採取「分封親戚、以藩屏周」的政策,「封邦建國」,姬姓貴族、姜姓姻親、先代帝王后裔,紛紛攜帶家眷、親戚和周王室撥給的軍隊,前往東方建立統治,形成一個個諸侯國。
  • 兩千多年前的分封制,為什麼會突然土崩瓦解?一個原因最致命
    當時,周武王已經發現了殷商時期統治制度的缺陷,它們雖然也實行分封,但是,分封的對象卻大多為外族,使得國力強盛表現得不明顯。而且,最好的例子就是當殷商陷入孤立之時無人救援。考慮到這一點,周武王后期大肆封其同姓子弟為諸侯,並分封在王都周圍,作為中央王朝的藩屏。
  • 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分封制和郡縣制是古代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兩種行政管理制度,其中的分封制是早期統治階層比較喜歡用的方式,歷史比較典型的是周、西漢和西晉,後來的明朝雖然也形成封國,但所封諸王基本沒有地方行政權力,只享受王的待遇。
  • 周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和分封制有什麼關係?進來漲知識了
    分封制是對嫡長子繼承制度的完善和君權的強化,實際上從其本質上來說,分封制是對利益再分配的一種手段和措施。世襲的嫡長子繼承制度奠定了君主的權力地位和特權,國家的最高權力僅限在君主的嫡系或庶出之間交接,這一最高權力無可撼動,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不可動搖的基本國策。
  • 分封制、宗法制下形成的西周官制——召公為保,周公為師
    周王室在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同時,也建立了一套比夏、商兩代更為完善、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統治機構。 成書於戰國的《周禮》系統地記述了西周的這種統治機構,它說周有六官之制,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可見周朝的官職整齊而嚴密。
  • 北京歷代帝王廟,明清皇帝祭祀中國古代帝王之處
    乾隆29年之前,正殿和碑亭都是綠琉璃瓦,乾隆29年全部提升為黃色琉璃瓦,相當於皇家建築了。正殿東側的兩個碑亭。正殿的屋脊獸,級別還是很高的。帝王廟的正殿,景德崇聖殿。殿內立柱上的兩幅楹聯,是乾隆皇帝所題寫。
  • 朱元璋力排眾議,堅持分封藩王,背後有著怎樣的深謀遠慮?
    殺功臣比如藍玉等,是在為他的皇太孫鋪路,畢竟太子死得太早了,開國功臣不是一個文臣教出來的文藝青年能駕馭的。一個領土廣袤的大國,是很難有效統治偏遠地區和邊疆的,直到今天,還有大英國協,美合眾和俄加盟。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進行分封,洪武三年,朱元璋親自解釋過:昔者,元失其馭,群雄並起,四方鼎沸,民遭塗炭。朕躬率師徒,以靖大難,皇天眷佑,海宇寧謐,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