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在歷史上數次給中央政權造成極大的困擾:
初中歷史課本中,曾經總結項羽的失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項羽推翻秦朝暴政後,沒有定都鹹陽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反而分封了十八個諸侯王,再包括義帝楚懷王和他自己西楚霸王兩大勢力,天下被分割為二十份。課本裡認為項羽的這種政策不符合大一統國家發展規律,開歷史倒車的行為決定了他必然失敗。他最終被天下諸侯背叛,遭到劉邦、韓信、英布、周殷、彭越五路大軍合圍,也就合情合理了。
從後世的角度去看,如果項羽能夠在鴻門宴上誅殺劉邦,繼承秦朝的郡縣制,實施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最後就不會有垓下之敗。分封制危害巨大,在秦朝之前的周王朝,就是因為武王伐紂之後採分封諸侯,導致數百年後王室衰微,先是五霸鬧春秋,再來戰國七雄,終失九鼎。周天子被諸侯顛覆,早就證明了分封制的危害是巨大的。
項羽一生能夠百戰百勝,也是個聰明人,他不是不了解之前的歷史。分封諸王的時候,項羽把實力最強的劉邦趕進了環境惡劣的巴蜀,把天下最易守難攻的秦國分為三個部分,將土地分給秦國人並不喜歡的三位秦朝降將: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天下第二難攻打的齊國也被分為三個部分,三位田氏後人田市、田都、田安分別被封為:膠東王、齊王、濟北王。然而秦地和齊地被三分後,反而便宜了劉邦和田榮,使他們順利的各個擊破,佔領秦、齊,給項羽釀成大禍。
分封制不僅給項羽造成了麻煩,劉邦建漢後,也被諸侯困擾。齊王韓信、代王陳豨、九江王英布等人都有反心,劉邦寢食難安。為了除掉這些心腹之患,劉邦晚年重病纏身仍然南徵北戰,在剿滅英布時被射了一箭,並死於此傷。為解決這個問題,劉邦後來帶領一幫大臣們殺了一匹白馬盟誓「非劉姓不得稱王」,希望能夠為後世解決這一問題。
劉姓稱王也並比異性靠譜,漢景帝時,諸侯王血緣關係開始慢慢變遠,皇帝對他們的約束能力下降。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後,吳王劉濞帶著其他六個諸侯堂兄弟造反,史稱七國之亂。七國之亂給了漢王朝較大的打擊,周亞夫擊敗叛軍後,諸侯對漢朝中央政權仍然存在,漢武帝時,漢朝仍在與分封的諸王鬥爭,武帝推出《推恩令》,讓諸侯們的兒子們共同瓜分原來的封國,漢王朝算是解決了分封的困擾。
即便是分封制的危害如此之大,後世大多數王朝依然沿用,漢之後的大一統王朝西晉再次採取了分封制。晉武帝司馬炎建國時分封了二十七個諸侯王,把郡縣制廢除,郡徹底變成諸侯的封國,封國內世襲罔替,諸侯自行選拔官吏。司馬炎死後,其子晉惠帝司馬衷是個白痴,百姓快餓死了居然問「何不食肉糜」,加之賈南風皇后亂政,結果導致八王之亂,司馬衷一度被廢,復位後也受盡凌辱,西晉王朝元氣大傷,以至於發生了可悲的五胡亂華。
隨後的中國歷史,一直在分封制的陰影下前行,大一統王朝多毀於這一制度。西晉之後的大一統王朝隋朝被唐國公李淵所取代,唐朝則被藩鎮的節度使折磨慘了,並最終被節度使朱溫所滅。
終於到了宋元沒有分封了,元朝還發明了行省制度,一直用到今天,看起來還是不錯的。
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時候,卻再一次重啟了分封制度。明朝雖然延續了明朝的行省制度,卻同時分封了二十四個兒子為王,其中實力最強的有九大攘夷塞王。明朝的國子生葉伯巨上書反對,朱元璋卻認為他離間皇室骨肉,活活餓死了他。朱元璋剛死,分封果然惹來大禍,建文帝削藩不成,反被明成祖朱棣帶兵從北京殺到南京,釀成了靖難之役的悲劇。
歷史上大多數王朝都受到了諸侯割據的苦惱,然而秦朝發明了郡縣制,元朝創立了行省制度,為什麼後世卻仍然鍾情於分封制度呢?
分封制的起源: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行政劃分策略
中國的地方行政制度經歷了大致四個過程:宗法制--分封制--郡縣制--行省制。
宗法制思想出現的最早,以武王伐紂之後西周王朝的模式為例:貴族階層首先制訂了「立長不立賢、立尊不立長」的規矩,即天子的第一繼承人首先考慮嫡出,其次考慮年長。嫡子繼位後,新天子在國家之內天子為大宗,他那些分封到各地的兄弟諸侯為小宗,諸侯聽命於天子,卻有著並列關係;諸侯在封地之內也按照嫡長的繼承順序,新諸侯繼位後在他們的封地裡是大宗,他的兄弟被封為卿大夫,屬於小宗;卿大夫在各自的採邑裡也是大宗,以此類推。
而分封制則有所不同,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可以全權的安排官員,招募士兵,徵收賦稅,諸侯們不再對自己的封地進行再分割,他的實力將會持續增強,經營日久便可以威脅中央政權。
而郡縣制和行省制相對先進,地方官員受中央委派,選拔於孝廉、科舉以及政績,可以定期或者隨時更換,這樣的制度下地方官員很難形成盤踞格局,分裂的機會就大大降低了。
早期帝王們鍾情分封制,更多是痴心萬世基業,希望諸侯拱衛天子,防止中央政權被篡奪
歷史上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劉邦的分封制,他在剿滅了異姓王之後帶領群臣立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後來他老婆呂雉專權,死後又把大權讓給了呂氏子孫,這個時候遙遠東方的齊王劉襄首先發難,天下諸侯雲集響應,而長安城內的周勃等人趁機平息諸呂,隨後老老實實的把代王劉恆迎來做漢文帝。這個時候,分封制的好處就體現出來了。
晉武帝司馬炎之所以拋棄郡縣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司馬氏先是看到了漢獻帝飽受欺凌,然後他們自己家又對曹氏變本加厲:誅殺帝王,篡權謀位。司馬炎不是不知道分封制在若干年以後會導致兄弟相殘,但是他希望的是司馬氏江山永固,在他的思考中,一旦有人像他爹司馬昭那樣謀逆和欺壓帝王,司馬氏諸侯王會殺進京師勤王。
在劉邦、司馬炎這樣的開國皇帝眼中,世手足相殘並不是大事,皇帝只要是自己子孫就可以了。他們希望定下了制度後,國家會像西周那樣分成幾十大諸侯,上百小諸侯,諸侯也都是自己後人。但後世的中央政府的皇帝當然不會坐以待斃,讓父輩的規矩把自己玩死。所以我們看到,七王之亂到靖難之役,削藩都走在造反前頭。
這樣看來,開國君王們的想法並不實際。
吃虧幾千年,到了明清兩朝,分封制還要繼續,這是另有原因
到了明朝,朱元璋承襲了元朝先進的行省制度。照理說地方上軍政財分離,可以放心大膽的用科舉選拔的文職官員對地方進行管理,並且對他們進行輪換,這是非常合理和現代的制度。元朝雖然短命,但持續的60多年間,地方官沒了造反機會,只不過亡於吃不飽的農民太多。朱元璋為什麼在繼承優秀的行省制度的同時還要同時實施分封?二十多個兒子封在全國,更有9大攘夷塞王實力強勁,導致他死後中央無法撼動地方王,燕王朱棣造反奪權成功。
而且到了清朝,這個少數民族政權居然也分封了三藩,康熙帝曾評價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這種橫豎都要造反的情況,康熙的爺爺們不是不知道,但清王朝卻依然要對其分封。公元1673年吳三桂為首的三藩終於造反,康熙皇帝用了8年時間才得以平息,形勢一度非常危急,幸好吳三桂老邁升天。
其實朱元璋和皇太極有相同的苦衷,到了明朝之後,分封制的意義對開國皇帝們來說,已經與周、漢、晉等朝代不同,不再是拱衛天子了了。以清朝為例,他們分封吳三桂等三藩最重要的理由是他們在消滅農民軍和南明政權的戰爭中功勳卓著,而三藩最主要的作用也是鎮壓來自南方明朝和農民軍的反撲。同樣,朱元璋北方九個兒子諸侯號稱「攘夷藩王」,他們的作用根本在於國防。
之前的兩個---宋朝和元朝一個徹底放棄了國防,一個強大的不需要國防,但宋朝的滅亡讓明清兩朝認識到了適當強化地方權力的重要性。因此明朝和清朝是為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騎兵以及南明殘餘力量的反撲,才設立了藩王。縱觀歷史,分封的藩王管理地方時,地方上不僅經濟發展更好,在軍事上展現出的戰鬥力更要遠遠高於行省制度和郡縣制度下的地方軍事力量的。那麼,為什麼世襲的藩王鎮守邊疆比輪換的牧、總督、巡撫更厲害呢?
分封制度下,諸侯更加盡心盡力,也更能靈活的部署防禦策略
秦國的崛起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保護周王室有功,周平王東遷後把原地盤封給秦國。犬戎時刻威脅,其他諸侯又看不起,但秦國幾代人勵精圖治,不僅按著胡人打,經過幾百年時間後,更變得天下無敵。
試想,如果周平王沒有分封,而是只派遣了一個的官吏去管轄後來秦國的地盤,這些不能世襲的官吏有怎麼會盡心盡力的去發展呢?只怕周朝遷都後,北方少數民族會更加得寸進尺。
再以清朝與平西王吳三桂的關係為例,表面上看,清王朝與吳三桂之間不存在信任基礎。但是清軍僅憑自己的力量,剿滅南明小朝廷已經非常吃力,再想攻打雲貴的張獻忠和雲南的桂王政權根本不可能。所以清朝只能承諾吳三桂去做雲南王,告訴吳三桂「打下來的地盤都是你的」,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必然盡心盡力,先是平息張獻忠的農民軍,隨後一路追到緬甸殺死桂王朱由榔。吳三桂想得美好:當年周王室答應姜子牙「不服的你都可以打」,姜子牙後人得令後拼命擴張,把齊國經營成了大國。總的來說,給自己幹活,誰都肯賣力氣。
除了激發諸侯的責任心,分封制度對於國防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在於其靈活性。武則天之後,唐代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失去壓迫力,開始由攻轉守。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改變府兵制為募兵制,由此產生大批節度使,安史之亂以後,節度使權力增大,逐步世襲。但此後節度使們雖然相互徵伐導致國家大亂,卻依然有能力抵禦外族。石敬瑭為了內鬥把幽雲十六州送給遼國,柴榮時只有半壁江山,卻能從遼國手中奪回三個州。
但是宋朝中央政府對地方行政長官的權力限制的非常死,他們沒有權限靈活的調兵和指揮,對糧草的調配更是毫無辦法。《水滸傳》中的小種經略相公种師中,歷史上曾經是北宋名將,靖康之恥前幾年曾經帶兵反擊金兵。救援太原時,因為不能節制友軍,導致友軍遲遲不支援,糧草又不濟的情況下士兵眼見譁變,他只能被迫主動出擊,終於導致他本人力戰而亡,這件事很好的詮釋了北宋為何國防羸弱,帶兵者權力小的可憐。
與分封制相比,郡縣制和行省制下的地方長官,因為隨時會被更換,所以只會盯著眼前的政績;而元明清行省制度下的地方官吏,行政權、司法權和軍權又被分離,一旦戰爭發生,根本不能夠及時的形成有效防禦。這兩點,卻又體現了分封制的優勢。
結語:歷代君王決定實施分封制主要出於三點考慮,第一,希望諸侯王互相牽制,共同拱衛中央王權;第二,激勵諸侯把領地當成自己的私產,竭盡心力治理;第三,明清的帝王們冒著巨大風險繼續分封,更多是從國防考慮,通過分封給諸侯更大的利益誘惑,把國防風險攤到他們身上。總的來說,歷史越發展,分封制的軍事作用也就越明顯,拱衛作用基本也就消失了。而諸侯就算明知道自己只是被利用,收回封地是遲早的事情,但在巨大的誘惑面前,往往還是會撲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