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歷史行進到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周武王打敗了商朝的帝辛,成功地建立了周在華夏的主宰地位。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後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
西周的爵位按順序是公、侯、伯、子、男。矩伯的爵位是「伯」,算起來還是個相當有分量的貴族。
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夏商兩朝在嚴格意義上稱不上國家,只能算是邦聯。夏、商憑藉強大的綜合實力成為各部落的共主,在部落聯盟中居核心地位。各部落雖然聽命於夏、商,但是他們世襲統治,處於半獨立狀態。經過數百年實力的集聚,各部落實力此消彼漲,作為藩屬的商、周推翻了盟主,取得共主地位。
周王室衰弱的原因大概有幾個意見,第一就是因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事件,其前後的所做作為嚴重削弱了諸侯國對其的尊重,日積月累王室無權無錢,最後被迫東遷,才有了所謂的東周,王室為避犬戎而「被迫」遷都之時,也就意味著周天子及其所轄諸侯國開始分裂,不能共同抗擊外敵侵略了;第二就是因為東遷之後,周平王為了感激,將大周根本歧豐數千裡地方賞賜給了秦襄王贏開,虎狼之秦開始膨脹,其他諸侯紛紛效仿。
這些由部落升級為方國的國家,並不是由分封而來,而是本就存在,只不過與中央王朝形成經濟上的貢賦關係,軍事上的同盟關係,但是在自己的國家內,這些方國首領還是享受一切特權,並且王朝很少能干涉內政
至於那些被分封下去的對象,我們都知道,基本上就是皇室的宗親,或者是有名的功臣,再者就是一些古代的先賢后代。有的還會把前朝的血脈也給分封,這一點是非常體現人性關懷的,就像他們雖然滅了商朝,但是還把商朝的皇族血脈保留,根本就不會害怕他們起兵造反。還會有一些邊緣的部落,也會給予他們封地。
不過在春秋戰國諸侯亂戰前,西周也是發生過諸侯叛亂的,而且就在周武王死後不久。武王雖取得了天下,卻只當了三年天下共主就死了,繼位的周成王年紀尚幼,無法處理政務,就有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但這引起了「三監」的不滿,畢竟大家都是武王的弟弟,憑什麼你能攝政我不能。於是武夷就趁機拉攏他們並聯合其他東方諸侯反叛周朝,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旦立刻率領「六師」前去平叛,結果並不意外,周公旦誅殺了武庚、管叔,放了蔡叔,貶霍叔為庶民,最終平定了三監之亂。此一戰讓周公旦看到了分封制的不足,隨後他就將商朝遺民進行分割,周公旦的魯國分商民六族,武王弟弟康叔封的衛國分商民七族,周成王的周國分商民十族,剩下的為宋國,此舉穩定了周朝的統治,使得西周延續了兩百多年。
其次,西周王室和諸侯之間是由宗法建立起來的控制關係。諸侯是因為血緣關係和宗法制度再加上早期西周王室實力強大。才保有對西周的王室忠誠的義務和對其他諸侯國兼併欲望的克制。西周第四任天子周昭王時,魯侯之弟姬沸殺死兄長魯幽公姬宰奪取侯位,這個與宗法制創立者周公有密切關係的國家發生了嚴重破壞宗法制的事情,周昭王居然毫無表示,而且,周昭王本人還在伐楚是兵敗身死。這就導致了宗法制的破壞和周天子的微信下降。於是,逐步演變成各國不斷兼併,最後形成了大諸侯國已經不再聽命於周天子了。
其實總得來說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共同特點就是非常重視血緣,後者是前者的一種實行的基礎,而前者也是後者特點的一個具體體現方式,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點就是都是就建立起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兩種制度之間的等級也大多是依靠血緣來劃分的,再具體一點來說就是這兩種制度之下產生的等級關係,既是一種血緣之下的親屬關係,但是同時也是非常森嚴的一種上下屬的關係,這種關係雖然說離不開血緣,但也是無法超越和忽視的。所以說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點大致上是相同的,都是為了維護新生成的政治制度。
周朝禮樂崩壞的實質是貴族秩序的坍塌,這種分封體系出現動蕩和瓦解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隨著鐵器、牛耕和竹簡技術的普及,各個諸侯國內部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最終刺激了列國紛紛變法圖強,並由此誕生了新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