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分封制」,為何沒能崛起成為大國之一

2021-01-07 歷史生活百態

當歷史行進到距今約3000年的時候,周武王打敗了商朝的帝辛,成功地建立了周在華夏的主宰地位。在思考如何治理這個國家的時候,周的統治者們選擇了一個令後人爭論不休的制度-分封制。

西周的爵位按順序是公、侯、伯、子、男。矩伯的爵位是「伯」,算起來還是個相當有分量的貴族。

周武王聽從了謀臣「周公旦」的意見,選擇「以殷治殷」,將商朝都城「安陽」分封給了紂王之子「武庚」。

夏商兩朝在嚴格意義上稱不上國家,只能算是邦聯。夏、商憑藉強大的綜合實力成為各部落的共主,在部落聯盟中居核心地位。各部落雖然聽命於夏、商,但是他們世襲統治,處於半獨立狀態。經過數百年實力的集聚,各部落實力此消彼漲,作為藩屬的商、周推翻了盟主,取得共主地位。

周王室衰弱的原因大概有幾個意見,第一就是因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事件,其前後的所做作為嚴重削弱了諸侯國對其的尊重,日積月累王室無權無錢,最後被迫東遷,才有了所謂的東周,王室為避犬戎而「被迫」遷都之時,也就意味著周天子及其所轄諸侯國開始分裂,不能共同抗擊外敵侵略了;第二就是因為東遷之後,周平王為了感激,將大周根本歧豐數千裡地方賞賜給了秦襄王贏開,虎狼之秦開始膨脹,其他諸侯紛紛效仿。

這些由部落升級為方國的國家,並不是由分封而來,而是本就存在,只不過與中央王朝形成經濟上的貢賦關係,軍事上的同盟關係,但是在自己的國家內,這些方國首領還是享受一切特權,並且王朝很少能干涉內政

至於那些被分封下去的對象,我們都知道,基本上就是皇室的宗親,或者是有名的功臣,再者就是一些古代的先賢后代。有的還會把前朝的血脈也給分封,這一點是非常體現人性關懷的,就像他們雖然滅了商朝,但是還把商朝的皇族血脈保留,根本就不會害怕他們起兵造反。還會有一些邊緣的部落,也會給予他們封地。

不過在春秋戰國諸侯亂戰前,西周也是發生過諸侯叛亂的,而且就在周武王死後不久。武王雖取得了天下,卻只當了三年天下共主就死了,繼位的周成王年紀尚幼,無法處理政務,就有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攝政,但這引起了「三監」的不滿,畢竟大家都是武王的弟弟,憑什麼你能攝政我不能。於是武夷就趁機拉攏他們並聯合其他東方諸侯反叛周朝,史稱「三監之亂 」。周公旦立刻率領「六師」前去平叛,結果並不意外,周公旦誅殺了武庚、管叔,放了蔡叔,貶霍叔為庶民,最終平定了三監之亂。此一戰讓周公旦看到了分封制的不足,隨後他就將商朝遺民進行分割,周公旦的魯國分商民六族,武王弟弟康叔封的衛國分商民七族,周成王的周國分商民十族,剩下的為宋國,此舉穩定了周朝的統治,使得西周延續了兩百多年。

其次,西周王室和諸侯之間是由宗法建立起來的控制關係。諸侯是因為血緣關係和宗法制度再加上早期西周王室實力強大。才保有對西周的王室忠誠的義務和對其他諸侯國兼併欲望的克制。西周第四任天子周昭王時,魯侯之弟姬沸殺死兄長魯幽公姬宰奪取侯位,這個與宗法制創立者周公有密切關係的國家發生了嚴重破壞宗法制的事情,周昭王居然毫無表示,而且,周昭王本人還在伐楚是兵敗身死。這就導致了宗法制的破壞和周天子的微信下降。於是,逐步演變成各國不斷兼併,最後形成了大諸侯國已經不再聽命於周天子了。

其實總得來說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共同特點就是非常重視血緣,後者是前者的一種實行的基礎,而前者也是後者特點的一個具體體現方式,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點就是都是就建立起森嚴的等級制度,這兩種制度之間的等級也大多是依靠血緣來劃分的,再具體一點來說就是這兩種制度之下產生的等級關係,既是一種血緣之下的親屬關係,但是同時也是非常森嚴的一種上下屬的關係,這種關係雖然說離不開血緣,但也是無法超越和忽視的。所以說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特點大致上是相同的,都是為了維護新生成的政治制度。

周朝禮樂崩壞的實質是貴族秩序的坍塌,這種分封體系出現動蕩和瓦解的根本原因在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隨著鐵器、牛耕和竹簡技術的普及,各個諸侯國內部的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最終刺激了列國紛紛變法圖強,並由此誕生了新的社會秩序。

相關焦點

  • 先秦的「分封制」
    課程介紹從整個中國歷史的角度看,西周作為短暫的一瞬消失了,但創始於斯的宗法分封制卻並沒有隨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後的中國封建社會,承襲了宗法觀念和宗法傳統,也時常出現分封的復活。本講就主要介紹了先秦的分封制。同學們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去理解這一重要制度。
  • 《權力的遊戲》中的貴族分封制與中國西周時的分封制有什麼區別呢
    簡言之,《權利的遊戲》裡面的分封制類似於中國夏商時代的分封,名為分封實際上是方國聯盟,而中國西周時代的分封是基於宗法制度。東境守護艾林家族,原山谷之王,屬下封臣韋伍德家族、貝裡席家族等南境守護提利爾家族,河灣王園丁家族被坦格利安給消滅後,將高庭賜給提利爾家族,從此成為南境守護。
  • 西周分封后,為何公爵諸侯國消亡快,低爵位的諸侯國卻笑到了最後
    然而,如何牢牢控制新徵服的領土已成為周武王和姬發麵臨的一個嚴重問題。因此,他採取分封制度的策略,分封他的家人和建功立業的謀士來建立附庸國。至於西周早期劃分的諸侯國,就頭銜而言,分為「男侯伯子男」五個等級。 其中,附庸國的公爵,無疑是一個高頭銜,至於附庸國的伯爵、子爵、男爵,則是一個低頭銜。然而,看看西周時被分割和封閉的諸侯國,低級的諸侯國變得越來越強大。
  • 西周最高爵位諸侯國有八個,為何都沒有成為春秋大國?
    「歷史小愛好者」這個公眾號一直專注於給大家分享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小編也是一位歷史小愛好者,就希望每天能把更多的歷史知識分享給更多的歷史小愛好者們
  • 分封制、宗法制下形成的西周官制——召公為保,周公為師
    周王室在推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同時,也建立了一套比夏、商兩代更為完善、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統治機構。 成書於戰國的《周禮》系統地記述了西周的這種統治機構,它說周有六官之制,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可見周朝的官職整齊而嚴密。
  • 分封制的功過:歷代為其所困,帝王們為何屢教不改?
    宗法制思想出現的最早,以武王伐紂之後西周王朝的模式為例:貴族階層首先制訂了「立長不立賢、立尊不立長」的規矩,即天子的第一繼承人首先考慮嫡出,其次考慮年長。他們希望定下了制度後,國家會像西周那樣分成幾十大諸侯,上百小諸侯,諸侯也都是自己後人。但後世的中央政府的皇帝當然不會坐以待斃,讓父輩的規矩把自己玩死。所以我們看到,七王之亂到靖難之役,削藩都走在造反前頭。這樣看來,開國君王們的想法並不實際。吃虧幾千年,到了明清兩朝,分封制還要繼續,這是另有原因到了明朝,朱元璋承襲了元朝先進的行省制度。
  • 晉國的軍制,見證了一代中原霸主國的弱小到崛起
    弱小的甸服之國從西周到春秋,從春秋到戰國,各諸侯國在此期間不斷被大浪淘沙,不計其數的小國滅亡,三三兩兩的小國崛起,大國地位很少能長時間維持,很容易便衰敗下去。春秋時期,五大霸主國,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荀子·王霸》),僅有一位姬姓諸侯國。
  • 兩千多年前的分封制,為什麼會突然土崩瓦解?一個原因最致命
    分封制始於三代,一般指的是夏、商、周時期。李學勤主編 的《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中,就認為:「古代夏王朝時期,就存在分封制度的論據主要有三點,這其中,主要的論據之一,則是:夏王朝中君臣名分建立的根據,便是同姓或異姓諸侯在政治上接受夏后氏的分封。」
  • 高中歷史易混點:分封制與宗法制
    今天我們聊一聊高考歷史易錯點——分封制與宗法制。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題目很多人都是傻傻分不清。不信?請看廣州市2020 屆高三年級3月階段訓練題第24題:商代女性可以參與軍事、 主持祭祀等; 周代女性逐漸被束縛在紡紗織布等生產活動範圍內。這一變化反映了周代A.井田制瓦解B.禮樂制度推行C.宗法制完備D.紡織技術提高。這道題的答案是C。估計錯了一大片吧,那麼我們就正式的學一學分封制和宗法制吧。
  • 同樣是開國之初分封,周、漢、晉三朝,為何結果卻迥然不同?
    分封制和郡縣制是古代中國歷史上最主要的兩種行政管理制度,其中的分封制是早期統治階層比較喜歡用的方式,歷史比較典型的是周、西漢和西晉,後來的明朝雖然也形成封國,但所封諸王基本沒有地方行政權力,只享受王的待遇。
  • 成也分封,敗也分封:西周至魏晉關於分封制存、廢的爭議與反覆
    就周秦漢魏晉歷代統治者對分封制的認識、鑑戒和反覆的史實而言,此斷言尚有值得商榷之處。西周原是僻居西北一隅的姬姓周族建立的朝代。原本弱小的周族戰勝了強大的商朝,取而代之,成為中原大地新的統治者。如何有效的實行統治?西周初統治者周武王、周公、周成王選擇了建立在血親、姻親等親緣關係基礎上的分封制。
  • 分封制、井田制、郡縣制、行省制...
    一是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使統治中心部分東移;二是建立宗法制度,實施分封制。 周代的分封制又稱「封建」,即由周王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劃分領地。領地的領主稱為諸侯,除定期貢奉及滿足周王要求外,諸侯擁有自己領地內的一切權力。分封制下,周王直接統治的領地只有王都附近的一小塊地方,但名義上擁有節制諸侯的權力。各諸侯領地內部,諸侯與卿大夫間也實行分封制。
  •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周武王分封時並無秦國,秦國從哪裡來的,為何最後變成大國 公元前1044年,由於商紂王不斷發動徵討東夷的戰爭,國內百姓不能休養生息,經濟也被折騰的非常疲軟。周武王認為時機成熟,便聯合蜀、羌、庸……等部落聯軍攻打朝歌。商紂王自焚,商朝因此滅亡。
  • 西周滅亡後,東周還持續了那麼多年,為何周王室沒人能一統天下?
    說到這,可能很多朋友會問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傳了那麼多代,就沒有一個能挑大梁一統天下光復周室的存在嗎?他們為什麼沒進行改革復興周統呢? 「烽火戲諸侯」的典故大家都聽說過,放到現代來看這種傻缺行為,就像大國領導人拿飛彈當鞭炮放一樣。其實烽火戲諸侯只是西周滅亡的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是周幽王打算改立褒姒為王后,並廢掉了原來的王后申氏。結果,前老丈人申侯不願意了,夥同外族一塊顛覆了大周王朝。 其實,原本西周正統還是非常有公信力的,這一點從烽火戲諸侯事件中就能看出來。
  • 為何明朝之前分封時,多是秦王和趙王等稱呼,清朝卻成了恭親王?
    這些王爺也被統治者按照地理範圍分封為「秦王」、「楚王」、「晉王」等。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為何到了清朝時,王爺的稱呼卻變成了「恭親王」、「禮親王」等吉祥稱呼呢?爆史君今天就來給大家解答一下這個問題。分封制的由來「分封」一詞,最早起源於西周。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分封宗法制下產生的井田制
    西周的井田制是在分封和宗法的過程中形成的,與分封制和宗法制密不可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即周天子是西周土地及權力的最高所有者,他通過分封,把西周的土地在統治貴族的宗族範圍內實行層層封賜,最後形成多層次宗族貴族佔有的土地所有制。
  • 領導力與大國崛起
    從西周開始到春秋戰國時代直至秦一統六國,這段歷史對於絕大多數國人而言再熟悉不過,但對其中的戰略、思想理路習而不察。對閻學通而言,這些豐富的思想資源卻好比第二次思想解放。領導力的四種類型在《領導力與大國崛起》中,閻學通再次系統而有力地闡釋何謂道義現實主義。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天子,死後為何沒錢安葬?
    周幽王和周平王父子兩人都不遵守宗法制,廢嫡立庶破壞了宗法制的核心,弒父奪權破壞了宗法等級制度,原本等級森嚴的宗法制度破壞,維持周朝統治的根基動搖,拉開了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和禮崩樂壞的序幕。秦國通過軍事手段徵服犬戎等部落,佔領了鎬京大片土地,為秦國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晉國,齊國、魯國,楚國,燕國等,都在吞併了周圍一些小國之後,強大起來,成為大國。強國林立,都想擴大自己的疆土和提升自己地位,於是諸侯國互相兼併,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周王室衰微的根本原因生產發展,社會變革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形態也不斷變化。
  • 郡縣制比分封制好,秦始皇實行郡縣制,為什麼秦朝反而加速滅亡?
    中國歷史上,周朝國祚791年,是時間最長的王朝,分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周朝採用分封制,把土地分給周天子的親屬,功臣或古帝王的後裔建立諸侯國。秦朝建立後,關於繼續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有過一番爭論。李斯指出,分封制最終會造成諸侯國的疏遠和相互攻伐,為了避免周朝的覆轍,建議實行郡縣制。
  • 為什麼周天子分封享國八百年,朱元璋也分封,明朝卻不足300年?
    分封制並不是起源於周朝,這種制度的源頭到底是在原始社會,還是從首個世襲制朝代夏朝開始,現代學者還爭論不休。但很明顯,提起分封制所有人都第一時間想到周朝,周朝屬於奴隸制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046年,分西周與東周,公元前256年,周赧王犯了糊塗,在周王室已經毫無影響力的情況下居然想伐秦,結果自然失敗,周朝滅亡,前後享國近八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