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為何沒見周天子出兵鎮壓呢

2021-02-23 簡書閣小說免費

然而就這樣一個亂世,各大諸侯國你爭我往,視周王畿為無物,為什麼就從來沒見過周天子派兵徵討,挽救亂世呢?

上圖_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的決勝戰)

大概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在牧野之戰中大勝之後,滅商建周,為了更好的統治自己的領土和獎勵功臣,姬發分封天下,將土地和人民一塊塊的分封給王族,貴族,功臣,以更好的拱衛周王畿。

據《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由此可見,周朝的分封制其實主要還是為了王室利益,周王畿四周全是姬姓諸侯,而功臣們都被封往了距離王都較遠的偏遠地區。像大名鼎鼎的周室最大功臣姜子牙,封地卻在最偏遠的山東地區(齊地)。

上圖_西周分封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之初,便深知諸侯拱衛王室再好,也不如王室自己掌握絕對的兵力,近可鎮壓分封諸侯,遠可徵服遠方蠻夷。建朝之初,便為自己的後代王室保留了最強的兩支軍隊。

戍守西周老家西土地帶的一支軍隊,兵員主要來自周人,故稱「西六師」。後來,周公平叛,發覺光有西六師並不足夠,便擴建了一支由周人,殷人組成的一支軍隊,稱「殷八師」。這兩支軍隊直屬周王室調遣,是當時天下最強悍的部隊,可以說這兩支軍隊的命運大多數程度上等於周王朝的命運。

光有武力還不足以震懾天下,周王朝還推舉了一項宗法制度。利用姓氏,姬姓宗親來拱衛王室的權利。分封制屬於世襲,被封賞的土地可繼承給自己的兄弟子嗣。由於周王畿周圍都是姬姓諸侯,在當時父系社會的背景之下,則相當於整個天下的土地大多數都是姬姓封地,這樣世世代代下來,天下的管理都會由幾個姓氏宗族負責。在宗族利益至上的古代,為了保證自家利益,諸侯們也會恪盡職守,更好的治理天下。

上圖_周武王姬發(?―前1043年),姬姓

周王朝一手掌握宗法制度,一手又掌握著最強大的軍隊,看似穩步前進,但是抵不住歷史車輪的碾壓。由於西周初期分封的功臣類諸侯國都在周天下的邊緣地帶,外圍都是未被統一的蠻夷部落,遊牧部落。這些邊緣小諸侯們歷代勵精圖治,不斷的對這些蠻夷遊牧部落發動戰爭,使自己的土地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其中齊國,楚國,吳國,秦國,越國等功臣類諸侯國不斷崛起,實力也越來越大。

像齊國,楚國這類非姬姓諸侯國,宗法制度的約束並沒有那麼嚴格,在他們心裡,想要自己的宗族可以長存,便必須使自己強大,才能守住宗廟,在加上邊緣地帶方便向外擴展地盤,才會逐漸崛起。然而周王畿附近的姬姓諸侯國們,四周都是同宗族封地,無法對外擴張徵伐,再加上宗法制度的約束,實力無法進步,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被其餘強大的諸侯國所蠶食,滅亡。

宗法制度這張王牌在歷史的洪流之下,逐漸消逝,此時周王朝手中只剩下最後一張王牌--就是前面提到的王師--西六師殷八師。

然而最後一張王牌的滅亡,不在於歷史的碾壓反而是周王朝自己所丟。

上圖_西周時期全景圖

周昭王時期,周昭王姬瑕戰事逐漸增多,又是東徵東夷,又是南徵楚國。就在公元前977年,也就是周昭王十九年,周昭王姬瑕見南方的楚國日益強大,擔心其造反取代周室天下,親率天子六師第三次南徵楚國,前兩次徵討幾乎收復了荊楚大多數大小部落,然而在第三次徵討時,軍隊途徑漢水,周軍遭遇惡劣天氣,荊楚殘餘部隊的反撲,導致昭王所率的六師全軍覆沒,昭王自己也死在了漢水。

昭王死後,其子穆王更加喜愛戰爭,兩徵犬戎,西徵崑崙,東攻徐國,三面開戰,導致最強大的西六師殷八師幾乎損失殆盡。自此,周天子手中軍權旁落,之後再有戰事,竟淪落到需要向諸侯國借兵的地步。

上圖_烽火戲諸侯

即使自己手中的軍隊已經消失殆盡,但是拱衛周王畿周圍的姬姓諸侯們在宗族的約束下,依舊是周天子手中的強兵利器,最典型的就是虢國。然而周幽王,一邊驕奢縱慾,荒廢朝政,一邊烽火戲諸侯,玩弄諸侯。導致犬戎進犯,被逼周室淪喪,被迫東遷洛陽。洛陽當時屬於天下最中央,天子遷都,地盤歸於天子,周圍的諸侯國的利益被直接影響,在加上之前周幽王玩弄諸侯,諸侯們對於周室是早就心存不滿。種種原因的推動下,周室最後的護盾虢國,也在與諸侯國的爭奪摩擦下被晉國所滅。

就此天下雖然名為周室的,但是各大諸侯國早就開始忘卻宗法,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只認其名,不奉其實。春秋之時,各大諸侯國還會表面上尊重周天子,打著周天子的名義稱霸,分地。典型的就是田氏代齊,三家分晉時,為了有個合法性,會借用周天子的名義做個認證。

上圖_三家分晉

等到了戰國中後期,周天子更加沒有地位,各大諸侯之間戰事不斷,爭搶天下,就連最後的滅亡都是秦國的隨手之舉。

知識點:

1.王畿:王畿出現於周朝,西周時期指鎬京(西安西南)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東周時期指洛邑(洛陽)及其周圍由周王直接統治的直轄區域。2.西六師:又稱宗周六師,周穆王時期增加至22個師,但還是保留西六師或宗周六師之名。文:辰木

參考資料:《荀子:儒效》《竹書紀年》《周書》《詩經》《春秋》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秦滅東周的時候,秦朝還沒建立,等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還有35年時間。因此戰國有35年時間不屬於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只是個大體分法,現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這295年時間稱為春秋。從前476年至前221年秦滅六國這255年時間稱為戰國。
  • 戰國時期各國都開始變法強國,為何卻從未聽到過周天子變法強國?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西周末年,周幽王先是昏庸無道,又在立儲問題上違背了嫡長子繼承制,終於引起了諸侯的不滿。最終,申侯夥同犬戎攻破鎬京,將周幽王殺死在驪山之下,西周由此滅亡。隨後,其子周平王東遷,延續了周王室的血脈,史稱「東周」。
  • 技巧 | 必知常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1.胡服騎射出自《戰國策·趙策二》。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徵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5.
  • 春秋戰國時期的版圖變化:可以清楚從諸侯爭霸到秦國統一的過程
    2020-12-31 09:17:18 來源: 草莓老師說歷史 舉報   春秋戰國
  • 常識積累 |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相關考點。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
  • 秦朝統一全國之後,周天子去哪了?受到優待了嗎?
    到東周之後,周天子威望大衰,諸侯國開始進入爭霸和兼併時代,後世便以三家分晉為標誌(公元前401年)又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初期周天子的直轄地盤和其他諸侯國相比不算小)春秋時期的戰爭主要是為了爭霸,戰國時期的戰爭主要是為可滅國,越到東周末期,諸侯之間的戰爭越慘烈。
  •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是怎麼劃分的!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 諸侯稱王,西周沒落,那麼這些戰國諸侯們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戰國各國是什麼時候稱王的?眾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爵位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在春秋早期,各個國家君主的爵位高低,也就決定了他們國力的強悍與否。但是隨著春秋戰國時期政治進程和國土吞併的不斷進行,出現了數個強大的霸主國家,而這些霸主國家也就從根本上動搖了當時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因為諸侯的力量已經要遠遠比周天子更強大了,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國家,他們本身是在後期完全不聽從周天子命令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是當時的一個歷史性趨勢。
  • 周室封了那麼多姬姓諸侯,到了戰國時代為何只剩燕國撐門面!
    姬姓諸侯國享有此多的優勢,理應是發展勢頭最好的諸侯,然而到了戰國時代,姬姓諸侯國勢力全面萎縮,戰國七雄中只有燕國是根正苗紅的姬姓,齊國為媯姓,楚國為羋姓,趙秦為嬴姓,韓魏兩國雖屬姬姓,但他們早早分家立氏,並靠自家實力躋身諸侯,和周室的冊封體系已無關聯。姬姓諸侯國們是如何淪落到此等地步的呢?
  • 春秋與戰國的區別到底是啥?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那就是霸和暴
    「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我們從初中就知道這句話,「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更是這兩個時期最為人所熟悉的知識點。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兩個時代同處於東周時期,同樣是諸侯分裂的局面,為什麼會分成兩段呢?為什麼春秋有五霸,而戰國就不稱之為「七霸」而稱為七雄呢?
  • 世人只曉周天子,卻不知尊貴的周天子他的下場何止一個「慘」字
    周天子的大權旁落這就是後來七國互相打擊對方的原因之一。周朝是分為西周和東周,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在朝代歌中有一段「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為什麼單獨的拿出這一段是因為從這一段中可以得出朝代交替的順序,」東周分兩段「主要是為了接入下面的春秋和戰國,關於東周最後是被秦昭襄王所滅,這一結果從當時的潮流來看也是有所依據。
  •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看春秋歷史您怎麼都不會繞過「春秋爭霸」和「春秋霸主」這兩個歷史專有名詞,那麼有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困惑:這個霸主的地位究竟是怎麼體現的呢?是通過法律的形勢來確定呢?還是通過諸侯選舉,承認霸主的地位呢?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 02尊王攘夷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後,看重管仲的才幹,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02尊王攘夷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
  • 春秋五霸之一宋國,為何在戰國卻最早滅亡?
    宋襄公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氏。宋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為「三恪」(周朝新立,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給以王侯名號,稱三恪,以示敬重)之一之前已經講過,宋國幫助了霸主齊國(齊孝公繼位),自身又是公爵,為人雄厚仁義,便開啟了稱霸之路!
  • 春秋戰國時代的次等諸侯——宋、鄭、衛及魯、邢(1)
    序言: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繼而來。但是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的演變也是有漫長的過程的,除了霸主和七雄以外,還存在一些僅次於霸主七雄之外的次等諸侯國。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君臨戰國 作者:龍竹戰國七雄鼎足而立,各國皆有吞併海內、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納八方之野心,一時間,華夏大地,風雲變幻,狼煙四起,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哀鴻遍野。亂世,險惡環生,而英雄,也隨之輩出,本書的主角便崛起戰國時代!辰凌出,風雲動,揮舞百萬雄兵,指點江山、笑論崢嶸!
  • 連廉頗都能入選戰國四大名將,一生未嘗敗績的吳起為何沒能入選?
    而戰國時期不亞於這四人的吳起、孫臏、田單、樂毅,都沒能上榜。他在魏國當了22年將軍,率領魏軍打得秦國「不敢望西河之外」,幫助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強諸侯;他去到楚國後,幫助楚國「南平百越」,讓「諸侯患楚之強」。這樣的豐功偉績,在五千年的歷史中都是很少見的,他為何就不能列入戰國四大名將之中呢。
  • 春秋爭霸19《橫空出世》【東哥筆記42】
    為何這麼說呢?且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除楚國外,無外乎是秦、晉、齊、燕四國。先說秦國,春秋初期還是邊陲蠻國,中原國家連正眼也不瞧,直到秦穆公時期,百裡奚治秦強國,稱霸西戎,但春秋時期一直被晉國擋住東進之路,對中原地區影響有限,直到戰國時期,秦國才真正威脅到中原各國。再說晉國,春秋初期一直內亂,無暇他顧,直到晉文公稱霸,開創百年霸業,長期是春秋大戲的主角,但到戰國初期,晉國內亂,分裂成韓、趙、魏三國,戰國中後期三個國家均在強秦壓迫下如履薄冰。
  • 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晉國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在這期間發生了春秋時代最大的五次戰爭,晉國四勝一敗。這四次戰爭分別是城濮之戰、崤之戰、鞍之戰、鄢陵之戰和邲之戰。在這四次戰役中,晉的主要對手是楚國,其次是秦國與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