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晉國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2020-12-28 國學新知堂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在這期間發生了春秋時代最大的五次戰爭,晉國四勝一敗。這四次戰爭分別是城濮之戰、崤之戰、鞍之戰、鄢陵之戰和邲之戰。在這四次戰役中,晉的主要對手是楚國,其次是秦國與齊國。

楚在春秋時先後吞併四十五國,國土面積最為廣大。楚國好戰,以攻伐華夏諸侯為榮,五年不出兵,就視為莫大恥辱,對不起祖先。由於楚人好戰,所以自周初以來,楚國只有侵略他國別族的份,從不懼怕被別國別族欺負。

楚人的語言與華夏諸國相差甚遠,直到戰國時北方人還稱楚人是「南蠻饒舌之人」。楚國在中原諸國眼中只是南方蠻夷。但在與中原各國的爭戰與交流過程中,楚人逐漸意識到,武力固然重要,但還是需要向華夏諸國學習禮樂文化。春秋時期,楚國文化已經潛移默化地成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

楚莊王時,晉國的霸業中衰,為楚國北上爭霸提供了機會。但楚莊王即位時,國內天災不斷,外有異族攻伐,楚國貴族內部矛盾重重,紛爭不已。在這內外交困的情形下,年輕的莊王即位後三年不理朝政,整日打獵遊玩,或在後宮與妃子們飲酒作樂。

他的臣子實在看不下去了,就進諫諷刺他說:「南方有一種鳥,落在山崗上,三年不飛不叫,這是什麼鳥呢?」楚莊王卻回答說:「此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一鳴,一鳴驚人。」從此,莊王重振君威,勵精圖治,先後滅掉庸、舒等國,並對宋、鄭、陳等中原國家不斷地發動侵略戰爭,奠定北上爭霸的基礎,很快就成為中原之外的最強大國家。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上徵伐陸渾之戎,觀兵於周郊,向周大夫王孫滿問王鼎的輕重,意欲取周室而代之。

文公繼位後,內結民心,外聯強秦,宋國背楚從晉,楚國便率陳、蔡、鄭、許聯軍討伐宋國。宋國便向晉國求救。於是,公元前632年,文公率晉、宋、齊、秦聯軍與楚軍在城濮大戰,晉軍先是退避三舍,誘敵深入,楚將子玉剛愎自用,盲目冒進,結果楚軍大敗,子玉自殺。在這次戰爭中,楚人北上兵鋒受挫,晉文公成為中原諸侯的霸主。

公元前597年,晉、秦崤之戰爆發,楚國舉兵伐鄭,晉軍渡河救鄭,在邲之戰中被楚軍擊敗。這一戰奠定了莊王霸業的基礎。三年後,楚伐宋,宋向晉求救,晉國不敢出兵。公元前589年,楚在蜀會盟諸侯,秦齊兩大國也與會,這次會盟共有12個國參加,都承認楚國的霸主地位,楚莊王實現問鼎中原願望。

邲之戰楚國雖得志一時,但並不能動搖晉國根本,公元前575年,晉楚兩國又爆發了鄢陵之戰,結果楚軍大敗,晉悼公稱霸。長期的爭霸戰爭消耗了兩國實力,又都忙於內爭,無法繼續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晉楚兩國只好再訂和約,前546年,晉楚兩國在宋都商丘會盟,平分霸權,共亨霸主利益。

在晉楚爭霸的戰爭中,其劇烈程度與發生的頻數絕非齊桓、宋襄時代可比。每次大戰,參戰國家都多達二三十個。比如,在鄢陵之戰中,晉國出動了四軍,一軍2.5萬人,加上超編的額度,共出兵約15萬人,再加上盟軍5萬人,共約20萬。而其時楚國聯軍的人數並不比晉聯軍少,這樣算下來,這次戰役中就約有40多萬人參加。這樣的規模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十分罕見。

爭霸戰爭的實質是諸侯爭當周天子的替代者,填補由於王室衰微而形成的權力真空,維持中原各國的秩序。爭霸多以「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形式,打著周天子的口號發展自己的勢力,在這個過程中,西周的貴族政治衰落,擁有完整主權的多個領土國家逐漸興起。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的版圖變化:可以清楚從諸侯爭霸到秦國統一的過程
    春秋初期的局勢  齊國稱霸之後,春秋進入了晉楚南北對峙的階段。在這個時期,晉文公帶領晉國強大了起來,而楚國也在楚成王、楚莊王等的帶領下走向了強大,將勢力範圍發展到了黃河流域。雙方圍繞黃河一線的鄭、宋等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但是總體上勢均力敵。除了兩朝之外,該時期還有齊、秦量大強國,他們雖然無力爭霸,但是卻在暗中積蓄力量,兼併周邊的國家。秦國秦穆公的帶領下基本統一了關中平原,而齊國則滅萊國等,基本統一山東半島北部。
  • 為何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熱衷於爭霸,而不是吞併和滅國?
    爭霸是東周諸多強者之間的遊戲;一旦成為王室和諸侯公認的霸主,就意味著能獲得比其他競爭者更為豐富的資源,在競爭中能處於更加有利的位置。像晉國,長期擔任諸侯霸主,就可以公開要求諸侯進貢。那些認同晉國為霸主的諸侯國,都需要定期向晉國進貢,以獲得晉國的保護。
  • 春秋規模最大的和平會議,14個國家參與,爭霸的諸侯何以盼和平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落,諸侯並起,各國之間,戰爭頻繁。只要稍微有點實力的國家,誰不想稱霸於諸侯從齊桓公開始,中原爭霸的局面,就從未改變過。然而稱霸這件事,對於大國來說,那是追求,對於小國來說,卻是苦不堪言不臣服吧,人家直接就打過來了,但是你以為選擇臣服歸順就沒事了嗎?
  • 《中國通史》第12集:春秋爭霸
    齊桓公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他所建立的春秋霸主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齊桓公的身後,由他興起的霸主政治已經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流,霸主紛爭依然依次上演。      春秋時期,出自不同國家的諸侯先後成為了霸主,而其中最為出名的五位被稱為春秋五霸,關於春秋五霸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影響最大的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春秋後期,位於長江下遊的兩個諸侯國,吳、越先後興起,他們也將兵鋒直指中原,加入爭霸的行列,但當時的事實是,無論是吳王夫差,還是越王勾踐,都沒能再組織起齊桓公那樣,大規模的諸侯盟會,也沒有廣為諸侯所接受和認可,
  • 春秋爭霸20《晉楚爭霸》【東哥筆記43】
    第三部:《春秋爭霸》第二十集:《晉楚爭霸》        男一號:晉文公,男二號:成得臣,男三號:先軫,男四號:楚成王。        上一集講到晉文公決定挑戰楚成王,挽救宋國,以爭中原霸主。當然,晉文公和他的精英團隊絕不是不知高低的愣頭青,他們決定先攻打楚國的小弟曹國和衛國,逼楚國來救,以解宋國之困。
  • 晉國在春秋時期有多強勢?
    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等級為侯爵,是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和王后邑姜(姜太公的女兒)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因受封於故唐堯故地,所以封國故初名為唐,其亦號唐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一直到他的兒子燮父繼位徙治晉水,乃更國號為晉。一說因善射改名。
  • 中國通史 | 第12集:春秋爭霸【視頻+詳文】
    齊桓公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他所建立的春秋霸主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齊桓公的身後,由他興起的霸主政治已經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流,霸主紛爭依然依次上演。      春秋時期,出自不同國家的諸侯先後成為了霸主,而其中最為出名的五位被稱為春秋五霸,關於春秋五霸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影響最大的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春秋後期,位於長江下遊的兩個諸侯國,吳、越先後興起,他們也將兵鋒直指中原,加入爭霸的行列,但當時的事實是,無論是吳王夫差,還是越王勾踐,都沒能再組織起齊桓公那樣,大規模的諸侯盟會,也沒有廣為諸侯所接受和認可,
  • 春秋時期周德雖衰,但至少天命還在,為何春秋過後禮樂崩壞?
    李小白史館春秋時期雖然局勢比較混亂,但是禮樂並未崩壞,大家還是講究人。但是到了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吞併速度加劇,迫於生存,各國開始拋棄這些規矩,奉行勝者為王。春秋一、戰爭的正義性雖然時至今日,全世界都還是比較講「武德」,但是這種正義性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義性,發動戰爭往往只需要一個藉口就可以完成。但是在春秋時期可不是這樣,春秋時期的戰爭十分看重師出有名。
  • 若沒有三家分晉,晉國能與秦國爭霸天下嗎?
    想當年,晉國在春秋時期可是首屈一指的強國,湧現出了晉獻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厲公等霸主,其中更是出現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姬重耳。晉國與齊國、楚國、秦國並稱春秋四大強國,實力居於首位。晉國處在黃河中下遊地區,這裡相當於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帶,開發早、人口多、軍隊驍勇,比齊國(東夷遍布)、秦國(西戎林立)、楚國(百越包圍)都有優勢。
  • 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第十二集:春秋爭霸(含解說詞)
    齊桓公是一位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他所建立的春秋霸業對中國歷史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齊桓公的身後,由他興起的霸主政治已經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流,霸主紛爭依然依次上演。陳相靈:應該說霸主政治替代了周王室這種正統的政治,它已經是不斷地向前發展,那麼其他的諸侯國之所以爭霸就是爭奪的是這個統治權,號召權,大家都是想方設法富國強兵。
  • 晉國趙武:如何從險遭滅族的「趙氏孤兒」變為春秋「一代賢臣」?
    引言春秋中期,晉楚兩國經過近百年的爭霸戰爭,盡顯疲敝之態。在晉國元帥趙武執政期間,晉國終於和楚國達成和解,從戰爭走向和平。趙武執政的七年裡,晉國國泰民安,然而和平的表面之下,卻暗含著各種隱患。>是晉景公時期的中軍將。
  • 為什麼說秦楚兩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秦、楚兩國在齊國東部交戰的戰役,是中國戰爭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場戰役。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兩國爭霸,在季孫氏、芮氏的推動下,積極地瓜分晉國,成為最強盛的國家。公元前489年,晉國大將季孫尊與楚國大將伍尚決戰,晉國一舉獲得重大勝利,二晉聯盟徹底瓦解,晉、楚兩國開始分道揚鑣。
  • 春秋爭霸19《橫空出世》【東哥筆記42】
    楚國在周昭王時期便有了可觀的規模和實力,敢不聽周王室號令,周朝南徵楚國以致全軍覆滅,周昭王也溺水而亡。春秋初期,楚國已是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疆土廣闊,實力雄厚,是春秋時的第一個大國,而且在春秋戰國長達550年時間裡,楚國除了春秋末期被吳國揍了個半死外,自始至終都是數一數二的強國,這是任何一個強國也比不了的。
  • 晉國春秋之——六卿兼併
    與此同時,晉國國內各卿大夫之間鈎心鬥角、獨霸專權的惡風卻又席捲而來,那麼,在他們之間會採用怎樣的手段來爭權奪力呢?他們彼此又將發生哪些觸目驚心的廝殺呢?《晉國春秋》系列節目第十一集 《六卿兼併》,為您講述。春秋時期政治格局的特點大體上來說,以公元前546年的晉、楚弭兵為界,在此之前,是王室衰微,大國爭霸;在此之後,是公室衰微,卿大夫專權。
  • 春秋時期,吳、越圖霸,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後終於滅了吳國
    #歷史#春秋時期而這時候,已經到了春秋時期的後期。而吳、越這兩個國家的爭霸,就是在兩國實力增強後漸漸展開的。吳國的發展歷程吳國在今江蘇南部,相傳吳國是由周太王的兒子太伯、仲雍建立的,因而它的建立也算是一種周朝宗室在外部的分流。
  • 城濮之戰:楚國從此走向滅亡的悲情戰爭
    在一定條件下,"後發制人"也是軍事鬥爭的重要手段,它與"先發制人"之間存在著辯證的統一。其實質便是積極防禦,即以防禦為手段,以反攻為目的的攻勢防禦,它常常成為較弱一方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春秋時期的晉楚城濮之戰,就是歷史上這方面的典型戰例之一。城濮之戰發生於魯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它是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進行的第一次戰略決戰。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簡單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名將其實更多體現於謀略方面,雖然如今來看這些人的謀略其實也很簡單,但由於早期戰爭受「禮制」影響較大的原因,這些人的戰法在當時已經是極大的創新。1、曹劌,長勺之戰。
  • 王準:春秋楚國令尹制度再探
    宋公文先生的《略論楚令尹的內政權》、《略論楚令尹的外交權》、《略論楚令尹的軍權和軍事地位》三篇文章[1],對楚國令尹的職權、身份作了非常詳細的研究,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本文試圖在此基礎上,繼續探討春秋時期楚國令尹的身份問題。關於春秋楚國令尹的身份,顧棟高撰有「春秋楚令尹表」[2],宋公文先生撰有「《左傳》所見楚令尹序列表」與「楚令尹出身籍貫表」[3],讓我們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04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裡)。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05一鳴驚人楚莊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