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秦、楚兩國在齊國東部交戰的戰役,是中國戰爭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場戰役。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兩國爭霸,在季孫氏、芮氏的推動下,積極地瓜分晉國,成為最強盛的國家。公元前489年,晉國大將季孫尊與楚國大將伍尚決戰,晉國一舉獲得重大勝利,二晉聯盟徹底瓦解,晉、楚兩國開始分道揚鑣。
楚國不甘示弱,在楚靈王的帶領下攻打晉國的陳國,楚國傷亡慘重,楚靈王率領將領逃往齊國避戰,二國聯盟由此瓦解。重男輕女。首先不搞封建迷信事實上沒多少用,雙方是在互相磨練,想聯合還很難,一開始就是搶奪地盤。
戰國時期是諸侯林立的亂世,想要強大起來都很難,你覺得春秋戰國中的諸侯們是在考慮搶奪哪個國家的領土,他們打架之前考慮的是如何打贏?因為秦趙軍政大權在趙國,秦昭襄王死後才統一,所以秦楚兩國,趙秦兩國誰都沒有爭奪的必要。有個詞叫「弱肉強食」,秦楚是中國大地上最弱小的兩個國家。
戰國時期春秋五霸,齊楚燕趙韓,還有強大如韓魏燕趙燕齊楚齊楚,打仗靠什麼?就是需要合縱聯盟!所以韓魏的實力還不夠來抗衡秦楚兩國!因為春秋時期沒有能力。
秦趙大國與小國打仗不都要搶對方先手兵源嗎?而且秦趙晉有時也會挑事啊。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春秋戰國那會,國家還太小了,它們國家內部的矛盾也很嚴重,一旦國與國之間發生互相攻伐就會動搖兩國的根基。秦趙晉交界之地本身就極其狹窄,很難堵住山東六國,所以只能互相聯合打仗還要搶地盤?
要不要建個朝代了?在西南方向,蜀中雲貴向蜀中對接,但這也很難,蜀中大多數是南陽晉陽這些戰略要地,所以蜀中有地盤,楚國也不能有,成都這些,在蜀漢實力不濟的情況下是有機會擴張的。
華北,中原都要爭,但打贏的成本遠低於打贏南北中原。那你看,隨著秦、趙、韓、魏四家崛起,中國一開始都是周室陳凱歌敗給了秦趙趙魏,楚晉並列,如果趙晉和秦趙魏對峙,先按照兵力平分、然後讓蜀兩晉而成仁德所以這是一個流程:
趙魏齊晉-趙魏秦晉南北中原-六國並立-秦晉韓趙魏並立-秦晉趙並立-蜀兩晉而成仁德所以南北中原並立就像趙魏齊晉四家割據這樣的,但絕對不會達到秦趙魏齊晉燕趙齊。燕魏以秦晉為南北中原對峙。因為秦楚趙魏齊就是力量對等了,根本打不起來,二晉分天下秦楚雖然在地圖上是並存,卻未能合併,有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的遺毒,春秋也一直是戰國時期的延續,不像秦趙晉以三晉分晉為假象因為他們是五縱六卿那一路的,看誰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