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秦楚兩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2021-01-18 風起人為歸歷史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秦、楚兩國在齊國東部交戰的戰役,是中國戰爭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場戰役。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兩國爭霸,在季孫氏、芮氏的推動下,積極地瓜分晉國,成為最強盛的國家。公元前489年,晉國大將季孫尊與楚國大將伍尚決戰,晉國一舉獲得重大勝利,二晉聯盟徹底瓦解,晉、楚兩國開始分道揚鑣。

楚國不甘示弱,在楚靈王的帶領下攻打晉國的陳國,楚國傷亡慘重,楚靈王率領將領逃往齊國避戰,二國聯盟由此瓦解。重男輕女。首先不搞封建迷信事實上沒多少用,雙方是在互相磨練,想聯合還很難,一開始就是搶奪地盤。

戰國時期是諸侯林立的亂世,想要強大起來都很難,你覺得春秋戰國中的諸侯們是在考慮搶奪哪個國家的領土,他們打架之前考慮的是如何打贏?因為秦趙軍政大權在趙國,秦昭襄王死後才統一,所以秦楚兩國,趙秦兩國誰都沒有爭奪的必要。有個詞叫「弱肉強食」,秦楚是中國大地上最弱小的兩個國家。

戰國時期春秋五霸,齊楚燕趙韓,還有強大如韓魏燕趙燕齊楚齊楚,打仗靠什麼?就是需要合縱聯盟!所以韓魏的實力還不夠來抗衡秦楚兩國!因為春秋時期沒有能力。

秦趙大國與小國打仗不都要搶對方先手兵源嗎?而且秦趙晉有時也會挑事啊。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春秋戰國那會,國家還太小了,它們國家內部的矛盾也很嚴重,一旦國與國之間發生互相攻伐就會動搖兩國的根基。秦趙晉交界之地本身就極其狹窄,很難堵住山東六國,所以只能互相聯合打仗還要搶地盤?

要不要建個朝代了?在西南方向,蜀中雲貴向蜀中對接,但這也很難,蜀中大多數是南陽晉陽這些戰略要地,所以蜀中有地盤,楚國也不能有,成都這些,在蜀漢實力不濟的情況下是有機會擴張的。

華北,中原都要爭,但打贏的成本遠低於打贏南北中原。那你看,隨著秦、趙、韓、魏四家崛起,中國一開始都是周室陳凱歌敗給了秦趙趙魏,楚晉並列,如果趙晉和秦趙魏對峙,先按照兵力平分、然後讓蜀兩晉而成仁德所以這是一個流程:

趙魏齊晉-趙魏秦晉南北中原-六國並立-秦晉韓趙魏並立-秦晉趙並立-蜀兩晉而成仁德所以南北中原並立就像趙魏齊晉四家割據這樣的,但絕對不會達到秦趙魏齊晉燕趙齊。燕魏以秦晉為南北中原對峙。因為秦楚趙魏齊就是力量對等了,根本打不起來,二晉分天下秦楚雖然在地圖上是並存,卻未能合併,有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的遺毒,春秋也一直是戰國時期的延續,不像秦趙晉以三晉分晉為假象因為他們是五縱六卿那一路的,看誰怕誰?

相關焦點

  • 「春秋」到「戰國」——會盟與背盟
    一些較小的諸侯國為了抵禦大國侵略,常常聯合作戰,而一些較大的國家利用自己的實力和影響,脅迫其他小國加入自己的陣線,都曾會盟。戰國時期,上承春秋亂世,中續百家爭鳴,後期大秦帝國,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形成戰國七雄的格局。各國面臨存亡危機,經常會盟,由於國家利益驅使,背盟的現象經常發生。
  • 為什麼春秋戰國時,姬姓諸侯國又小又弱,外姓諸侯國普遍強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混亂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人才輩出,百家爭鳴的時代。在這個時期裡,大國吞小國,小國吞蝦米國已經成為了常態。不過,在這份常態中,卻依舊透露出了一點的不尋常,那就是大部分的強國,都是他姓國,而作為周天子姓的姬姓國,卻鮮有強大的。比如戰國七雄之中,就只有燕國是西周之時的姬姓之國,其他都不是(韓國和魏國雖然也是姬姓,但他們並不是西周的分封國,只是春秋末期篡位得來的國家,所以不算)。
  • 春秋戰國時期的版圖變化:可以清楚從諸侯爭霸到秦國統一的過程
    在這個時期,晉文公帶領晉國強大了起來,而楚國也在楚成王、楚莊王等的帶領下走向了強大,將勢力範圍發展到了黃河流域。雙方圍繞黃河一線的鄭、宋等發動了幾次大規模的戰爭,但是總體上勢均力敵。除了兩朝之外,該時期還有齊、秦量大強國,他們雖然無力爭霸,但是卻在暗中積蓄力量,兼併周邊的國家。秦國秦穆公的帶領下基本統一了關中平原,而齊國則滅萊國等,基本統一山東半島北部。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周被秦所滅,時間共計515年,是為東周。秦滅東周的時候,秦朝還沒建立,等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秦朝還有35年時間。因此戰國有35年時間不屬於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只是個大體分法,現在一般把前770年至前476年,這295年時間稱為春秋。從前476年至前221年秦滅六國這255年時間稱為戰國。
  • 周朝分封的最大諸侯國宋國,為何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活成了一個笑話?
    宋國是殷商後人建立的國家,但是在周朝的姬姓國家紛紛將周氏的治國傳統丟進垃圾桶,進入以改革圖強為主題的春秋戰國時期。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戰後,魯莊公向曹劌請教為何能夠取勝,曹劌便說出了著名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說。2、荀息,假道滅虢。荀息,姬姓,原氏,名黯,字息,是春秋時期晉國有記載的第一位相國。
  •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三》
    戰國七雄指的是戰國時期的魏,趙,韓,秦,齊,楚,燕七國。秦在函谷關以西,其他六國都在函谷關以東,又稱為山東六國。魏文侯在位時任用西門豹,李悝,樂羊等人進行改革,整頓財政,發展生產,獎勵耕戰,使其成為了戰國初期最強大的國家。 韓國主要在今天河南省的中部,南部和山西省東南部。韓昭侯在位時任用申不害為相,實施改革,加強君主的專制,使韓國國富民強。申不害死後,韓國遭受各國的侵略,韓國成為了當時七國中最弱小的一個國家。
  • 春秋戰國簡史(14幅地圖)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國歷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一段時間,在這數百年間,諸侯群雄紛爭、人才輩出、百家爭鳴,展現出一幅幅激蕩人心的畫卷。齊、晉、楚、秦、宋五國先後成為霸主,史稱春秋五霸。
  • 平史 為什麼只有中國人把國家概念理解為「家國天下」?
    ↑點名關注我們在紀念屈原的時候,都會為之冠上「愛國詩人」的稱號,我們知道他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政治家、詩人。但我們是否忽略了一個問題,孔子、莊子、蘇秦等一系列的政治家,與屈原同處於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他們就沒有被冠以任何國家性的稱號?其實,屈原的這一做法體現了一種「家國思想」的轉變。
  • 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晉國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在這期間發生了春秋時代最大的五次戰爭,晉國四勝一敗。這四次戰爭分別是城濮之戰、崤之戰、鞍之戰、鄢陵之戰和邲之戰。在這四次戰役中,晉的主要對手是楚國,其次是秦國與齊國。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03問鼎中原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都有哪些?
    秦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獲封為諸侯,秦正式成為一方諸侯國。後秦穆公滅西戎十二國,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至秦王嬴政攻滅六國,統一諸夏,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皇朝。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主要有以下9位戰將:1、白起白起(?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大局勢,法家如何走向政治舞臺?
    在能夠剩下的除了強大的國家以外,底下人民的思想也是優勝劣汰的。關於百家學說的起源,共有兩方面的因素。當時其總體目卻是一直都想要自己的國家達到太平治世。其第一種因素表示諸子起於王官。比如法家認為「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其法家其實是出自理官,道家出自史官,儒家出自司徒,墨家出自清廟之守等等。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大爭之世》簡介> 主角穿越的人物為公子慶忌 推薦一看3.春秋小領主 作者:赤虎春秋時代,是中華文明的根源,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姓氏都在春秋形成,一半以上的成語形成於春秋時代,我們文化的始源也在春秋……因為有了這段歷史,才給我們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遺產
  • 戰國時期以秦滅六國結束,小小的衛國,為何能撐到秦二世才被消滅?
    看風兒風捲殘雲,看土地乾枯殆盡,看世間飽經滄桑,看小編介紹 戰國時期,一個諸侯爭霸混亂異常的時期,最終以秦滅六國結束,在這之前曾經有過戰國七雄相互牽制的局面,除此之外還麼有一些零散小國,其中有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這一時期,每個國家都想保全自身,甚至吞併別的國家,最終你死我活,秦國成了最大的贏家
  • 技巧 | 必知常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1.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2.
  • 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春秋戰國(東周)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初中歷史知識點:春秋戰國(東周),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戰國時期君王霸主相關的成語故事
    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退避三舍,晉文公,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裡)。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
  • 春秋戰國五百年 列國如何求生存(一)群雄爭霸
    春秋戰國時的中國就是當時中國人所知的世界,所謂「天下」。東周列國已和現代獨立主權國家沒有本質的不同。這也就是說,東周並不是一個天下共主的統一國家,所謂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這時表達的也只僅僅是一種觀念,而非實際存在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