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周德雖衰,但至少天命還在,為何春秋過後禮樂崩壞?

2021-01-12 青銅級選手李先生

編輯:李小白

李小白史館

春秋時期雖然局勢比較混亂,但是禮樂並未崩壞,大家還是講究人。但是到了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吞併速度加劇,迫於生存,各國開始拋棄這些規矩,奉行勝者為王。今天李小白就來盤點春秋時期那些看似「奇葩」的規定,實則是文明的另一種體現。

春秋

一、戰爭的正義性

雖然時至今日,全世界都還是比較講「武德」,但是這種正義性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義性,發動戰爭往往只需要一個藉口就可以完成。但是在春秋時期可不是這樣,春秋時期的戰爭十分看重師出有名。

舉個例子,春秋早期,鄭國還是大國,鄭武公就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吞併了鄭國周圍的數個國家和地區。當時所有大國都不敢出來聲張正義,因為鄭國一直都是假借天子的名義,所以是正義之師。但是後來鄭武公公然入侵周王室,瞬間成了眾矢之的,宋、衛等諸侯聯合起來討伐鄭國,就連鄭國當時的好朋友齊魯兩國都因此和鄭國斷交。

春秋仁義

二、禮儀的重要性

春秋時期,不管兩國之間有多交惡,雙方見面的時候該有的禮數必須得有。這種禮儀就算是在殘酷的戰爭中也不例外,春秋時期有不重傷,不擒二毛的說法,意思就是對方的士兵受傷了,要讓對方先回去休養,不可以追殺。不擒二毛就是不抓頭髮白的人。

晉楚邲之戰中,楚國的士兵打了勝仗,晉國士兵潰逃。潰逃途中晉國有一個士兵戰車陷入泥坑,楚國的士兵還熱心地幫助晉國士兵把戰車駕出泥坑。同樣是晉楚之間的又一次爭霸——鄢陵之戰,晉軍見到楚國的楚共王還特意下馬行禮。

春秋時期戰爭

三、戰爭的儀式性

春秋時期,周王室式微,諸侯吞併開始加速,某些君主為了實現政治野心,通過軍事手段不斷地吞併鄰國。但是春秋時期的戰爭還是非常有儀式感的,首先你打多方必須是師出有名,其次需要派使者約戰,也就說戰爭是需要預約的,偷襲是極其少見的。

等到雙方陳兵布陣完畢後,需要雙方示意準備好了,通常就是擊鼓,聽到鼓聲才可以進攻,而且雙方是要確定互相準備好的情況下。雖然聽起來挺迂腐的,但是不得不敬佩那時候的人是真的守規矩。

春秋

四、為何春秋如此守禮,戰國開始就變了

春秋時期雖然常有吞併的事件發生,但是絕對沒有戰國時期的大規模屠殺現象,比如說白起這類人,在春秋時期是容不下的,太過於殘暴,容易成為天下的公敵。那麼為什麼春秋時期可以恪守禮儀,就算是嚴酷的戰爭也是如此,但是戰國開始卻發生了變化呢?

1. 社會結構以及軍隊構架

春秋時期,整個中原還處於奴隸制社會,上前線打仗的有一部分是貴族,他們帶著自己的奴隸一起上戰場。既然大家都是貴族,目的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就沒有必要搞得你死我活,大家都文明點,也符合雙方的利益。

春秋

2. 人口

春秋時期的人口較少,預估只有一千萬不到。所以像戰國時期那樣大規模屠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受得起的,人口對於每個諸侯國來說都很重要,畢竟春秋前中期是沒有牛耕,全靠人種地。所以諸侯國之間都明白,我要的是生存資源,這種資源還包括人。

牛耕

3. 戰爭的目的不同

春秋我們可以認為是爭霸戰,但是戰國發生的戰爭都是衝著滅國去的。既然是爭霸,當然是希望通過戰爭獲得最多的資源,這種資源包括人、土地、糧食等等。如果動輒坑殺,那麼自己獲得的只是土地,沒有太大的意義。

春秋戰爭

結語:「周德雖衰,天命未改。」春秋貴族文化還是主體,但是隨著部分諸侯的變法圖強,生產力的提升,戰爭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禮樂崩壞也是必然結果。

相關焦點

  • 春秋時期天命觀念的演變
    春秋時代是變革的時代,對這一時期的天命觀念需要更加細緻的縷析,以深入了解西周、春秋時期思想變化的基本線索,深刻考察春秋社會觀念意識的複雜面貌。考察春秋時期的天與天命,須從西周晚期的社會動蕩說起。西周中期後段,王室始衰。西周晚期,情形日益惡化,幽王之時,三川皆震,岐山崩壞,一系列的天災人禍,在人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
  •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春秋時代,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王室衰微、王霸迭興,諸侯王竟敢問象徵王權的"鼎"之輕重,「禮崩樂壞」的局面標誌著奴隸制已到末日。這時期分封的諸侯國不再聽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強大的諸侯。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強大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們的地位,成為「霸主」 。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簡單盤點一下(排名不分先後):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名將其實更多體現於謀略方面,雖然如今來看這些人的謀略其實也很簡單,但由於早期戰爭受「禮制」影響較大的原因,這些人的戰法在當時已經是極大的創新。1、曹劌,長勺之戰。
  • 春秋圖霸:曹劌論戰長勺,反而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雙方擺陣長勺,欲要決一死戰。齊國率先擂鼓,眾將士氣勢如虹,奈何有曹劌在一旁觀戰,及時制止了莊公的命令,而是讓軍隊做出了防禦的陣勢。齊國再一次擂鼓,氣勢雖不如第一次,但熱情還是高漲,魯國這邊依舊不為所動。直到齊國第三次擂鼓提升士氣,曹劌這才命人擊鼓。
  • 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晉國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在這期間發生了春秋時代最大的五次戰爭,晉國四勝一敗。這四次戰爭分別是城濮之戰、崤之戰、鞍之戰、鄢陵之戰和邲之戰。在這四次戰役中,晉的主要對手是楚國,其次是秦國與齊國。
  • 春秋時期的史書,《乘》《檮杌》和《春秋》
    春秋這個詞,既指《春秋》這部史書,也指春秋這一時期。那麼,春秋時期各國的史書都叫什麼名字呢?一、春秋時期的史書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部分。東周的前半段叫作春秋,後半段叫做戰國。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史官記錄本國的歷史。那麼,這些諸侯國的史書都叫什麼名字呢?大部分國家的史書也叫春秋。但是,也有些國家用其他的名字。孟子就曾經說,「晉之乘(shèng),楚之檮杌(táo wù),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就是說,晉國的史書叫作《乘》,楚國的史書叫作《檮杌》,魯國的史書叫作《春秋》。
  • 張毅 | 《春秋》、《左傳》以及春秋時代
    熱衷於「仁義」的宋襄公,打不過道德意識並不強烈的楚國南蠻子;先進的周文化,頂不住戎人、狄人野蠻落後的暴力;堅守道義的公子急和公子壽,最終死於陰險的弟弟和淫亂的父親之手;像孔子這樣的大學者、大教育家,日子也是過得灰頭土臉,東奔西走,好不狼狽……在這個世道下,死守《詩》、《書》的教義,就會吃虧,成為全面崩壞的社會的犧牲品
  • 先秦時期的天命觀演變過程
    同時將「天命」作為自己擁有統治地位的解釋,更易於使被統治階級接受自己的地位,利於政權的穩固。由此可知,「天命」思想應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早期國家形成的時期,在用文字表述之前,必然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和演化。
  • 為什麼說「春秋無義戰」?《大秦賦》中嬴政很好的展示了原因!
    春秋戰國時期是文明高度發達的一個時期,各個學說都想要擁有更多的支持者,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遊說君王來發揚學說,所以春秋時期很多國家的戰爭都是沒有原因的,諸侯們都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和人口而選擇吞併其他國家。
  • 春秋時期,社會不斷演變,晉人造就第一股勢力!
    就春秋時期而言,民心有兩大特點:一曰不穩定性,民心向誰為誰的問題不穩定,民眾需求的寬廣度不穩定:二曰失堅定性,民眾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和觀念認同嗎?只有當時掌握知識的知識分子才有,民眾大多是聽之聞之隨波逐流。這是春秋時期的民眾現狀,而也正是因為如此,造就出了春秋第一實力股——晉人。
  • 春秋時期的三家分晉,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是真的嗎?
    趙、魏、韓「三家分晉」發生在春秋末年,我們都知道中國歷史是從夏、商、周開始往下排列的。到了周朝末期,由於周王室勢力衰微失去了統治權,各諸侯爭霸天下大亂,史學家又把這一時期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
  • 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
    東周進入春秋時期。春秋得名於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由聖人孔子編纂而成,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前481年)長達242年的歷史。孔子著春秋,亂臣賊子俱。亂世出英雄,春秋有五霸。五霸者,齊宋晉秦楚。五霸者,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大局勢,法家如何走向政治舞臺?
    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其餘古希臘文明的時間相近。而法家在其中最為耀眼。在連續不斷的戰爭中,各種學派紛紛興起,各抒己見,並與其它的學派進行較量。在當時周王室的衰弱,全國各地的諸侯都開始紛紛崛起的契機。而一直處於底層,飽受壓抑的士階層,開始在政治一展風採。
  • 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為何司馬遷認為孔子的春秋比論語有價值
    足以見得,在司馬遷眼中的春秋是與周易,孫子兵法,國語這些書相提並論的。但是在現代人看來,孔子的《論語》更比《春秋》有價值。但是司馬遷為何不這麼認為呢?或許他不會說自己創立了儒家學派,也不會說自己傳播了多少理念,他最得意的,就是這本《春秋》了。這是歷史上第一本私人著作的書。就是這一本書,才有了後來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就是從這一本書開始,中國人開始發行屬於自己私人的著作。而對於那本《老子》來說,完全是被逼迫而寫成的一本書,所以完全沒有辦法和孔子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寫成的一本專著相比。
  • 「制禮作樂」使西周享祚三百餘年,禮樂制度是如何崩解的?
    齊桓公、晉文公的先後出現,形成春秋霸主的政治,原屬周天子的統治核心開始向下移動。霸主雖維持了春秋時期的社會秩序,但一部分原因是其它國家懾於其威勢,不得不俯首聽命。由於諸侯間激烈的競爭與兼併,霸主不但無法長期掌握全局,對於諸侯的影響漸漸減少,甚至自己國內也逐漸大權旁落。
  • 劍春秋:一個時代的特徵與強悍『春秋劍』(賞析)
    關於這一時期的起訖,一般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繻葛之戰使周天子顏面無存,只有周天子擁有製作禮樂及發令徵伐的權力的傳統從此消失。繼鄭國之後,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先後興起。諸侯爭霸,周王室無力徵討,天子之位,形同虛設。從這一角度來看,鄭莊公雖然自己沒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他指揮的繻葛之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春秋五霸的出現。
  • 春秋會盟:「禮」是各國互信的基礎,「信」是行事的重要原則
    春秋時期晉國叔向也說:「志業於好,講禮於等,示威於眾,昭明於神。」 會盟原應是古代的禮節之一,和朝聘類似,皆是天子之事。天子以「朝覲巡狩會同」之禮,作為與封建諸侯間的聯繫方式。 然而,西周時期的「巡狩會同」卻不一定有盟。不過「巡狩會同」是西周時期政治上與四方方國結盟的基礎,換言之,「巡狩會同」便有可能是春秋時期政治結盟之濫觴。
  • 禮崩樂壞看春秋禮制
    要建立一種適應新的社會形勢發展的統治秩序,只有尋求另一種途徑和方式,於是成為了中國文化大發展和思想文化轉型的時期,法、儒、墨、道的思想應運而生。雖有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但這只是儒家的理想局面而已,有識之士以滿腔的熱情一邊深入思考,一邊參與社會實踐,視自己個人理念和社會價值為一體,紛紛提出自己治國平天下的主張,開始了後世學者所稱道的先秦諸子之間的「百家爭鳴」。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紈絝霸王闖春秋 作者:天豪.QD他是天之驕子,亞洲首富的愛子,意外的來到了中國的春秋時代,並且成為了吳王夫差的兒子,一個嗜玩成性的紈絝王子。為了吳國,為了夫差,他綁架了西施、鄭旦,也因此走入重重陰謀以及陽謀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