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李小白
春秋時期雖然局勢比較混亂,但是禮樂並未崩壞,大家還是講究人。但是到了戰國時期,諸侯之間的吞併速度加劇,迫於生存,各國開始拋棄這些規矩,奉行勝者為王。今天李小白就來盤點春秋時期那些看似「奇葩」的規定,實則是文明的另一種體現。
一、戰爭的正義性
雖然時至今日,全世界都還是比較講「武德」,但是這種正義性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義性,發動戰爭往往只需要一個藉口就可以完成。但是在春秋時期可不是這樣,春秋時期的戰爭十分看重師出有名。
舉個例子,春秋早期,鄭國還是大國,鄭武公就曾經挾天子以令諸侯,吞併了鄭國周圍的數個國家和地區。當時所有大國都不敢出來聲張正義,因為鄭國一直都是假借天子的名義,所以是正義之師。但是後來鄭武公公然入侵周王室,瞬間成了眾矢之的,宋、衛等諸侯聯合起來討伐鄭國,就連鄭國當時的好朋友齊魯兩國都因此和鄭國斷交。
二、禮儀的重要性
春秋時期,不管兩國之間有多交惡,雙方見面的時候該有的禮數必須得有。這種禮儀就算是在殘酷的戰爭中也不例外,春秋時期有不重傷,不擒二毛的說法,意思就是對方的士兵受傷了,要讓對方先回去休養,不可以追殺。不擒二毛就是不抓頭髮白的人。
晉楚邲之戰中,楚國的士兵打了勝仗,晉國士兵潰逃。潰逃途中晉國有一個士兵戰車陷入泥坑,楚國的士兵還熱心地幫助晉國士兵把戰車駕出泥坑。同樣是晉楚之間的又一次爭霸——鄢陵之戰,晉軍見到楚國的楚共王還特意下馬行禮。
三、戰爭的儀式性
春秋時期,周王室式微,諸侯吞併開始加速,某些君主為了實現政治野心,通過軍事手段不斷地吞併鄰國。但是春秋時期的戰爭還是非常有儀式感的,首先你打多方必須是師出有名,其次需要派使者約戰,也就說戰爭是需要預約的,偷襲是極其少見的。
等到雙方陳兵布陣完畢後,需要雙方示意準備好了,通常就是擊鼓,聽到鼓聲才可以進攻,而且雙方是要確定互相準備好的情況下。雖然聽起來挺迂腐的,但是不得不敬佩那時候的人是真的守規矩。
四、為何春秋如此守禮,戰國開始就變了
春秋時期雖然常有吞併的事件發生,但是絕對沒有戰國時期的大規模屠殺現象,比如說白起這類人,在春秋時期是容不下的,太過於殘暴,容易成為天下的公敵。那麼為什麼春秋時期可以恪守禮儀,就算是嚴酷的戰爭也是如此,但是戰國開始卻發生了變化呢?
1. 社會結構以及軍隊構架
春秋時期,整個中原還處於奴隸制社會,上前線打仗的有一部分是貴族,他們帶著自己的奴隸一起上戰場。既然大家都是貴族,目的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就沒有必要搞得你死我活,大家都文明點,也符合雙方的利益。
2. 人口
春秋時期的人口較少,預估只有一千萬不到。所以像戰國時期那樣大規模屠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受得起的,人口對於每個諸侯國來說都很重要,畢竟春秋前中期是沒有牛耕,全靠人種地。所以諸侯國之間都明白,我要的是生存資源,這種資源還包括人。
3. 戰爭的目的不同
春秋我們可以認為是爭霸戰,但是戰國發生的戰爭都是衝著滅國去的。既然是爭霸,當然是希望通過戰爭獲得最多的資源,這種資源包括人、土地、糧食等等。如果動輒坑殺,那麼自己獲得的只是土地,沒有太大的意義。
結語:「周德雖衰,天命未改。」春秋貴族文化還是主體,但是隨著部分諸侯的變法圖強,生產力的提升,戰爭的意義也發生了變化,禮樂崩壞也是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