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2021-02-23 情懷歷史

春秋三小霸,指的是春秋初期最早稱霸的三位霸主,由於其霸業不如春秋五霸,故被稱為三小霸,他們分別是: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古語有云:「大霸不過五,小霸不過三」。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大霸者,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這三個是沒問題的,另外的兩個,一說是宋襄公、秦穆公,一說是勾踐、闔閭,這早已是為人所熟知的了。而三小霸為誰,論之者甚少,因為自齊桓公稱霸後,小霸沒有了,所以後人便將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三人,列為春秋三小霸。以下,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

一、鄭莊公

鄭莊公(前757年-前701年),姬姓,鄭氏,名寤生,周代鄭國第三位國君(前743年-前701年在位),史稱「鄭莊公」。鄭武公二十七年(前744年),鄭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繼承君位,這就是鄭莊公。鄭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年),鄭莊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亂,消弭了鄭國內患,這為鄭莊公圖謀中原霸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之後十餘年間,鄭國與宋國、衛國等國之間互有征伐。

鄭莊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周桓王率軍攻打鄭國,鄭莊公領兵與之戰於繻葛。在繻葛之戰中,鄭莊公擊敗了周天子率領的聯軍,也即成功自保的同時使周天子威望掃地。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繻葛之戰使周天子顏面無存,只有周天子擁有製作禮樂及發令徵伐的權力的傳統從此消失。繼鄭國之後,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先後興起。諸侯爭霸,周王室無力徵討,天子之位,形同虛設。從這一角度來看,鄭莊公雖然自己沒有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但是,他指揮的繻葛之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春秋五霸的出現。因為在這場戰役後,齊桓公、晉文公等霸主,自然越來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從而有底氣挾天子以令諸侯。

作為春秋三小霸之一,鄭莊公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他曾長期擔任周朝卿士),借周天子的名義去討伐那些對鄭國構成威脅或障礙的諸侯國,清除了鄭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所以,鄭莊公的這一策略,自然為後人提供了借鑑。比如東漢末年,曹操迎奉漢獻帝劉協,顯然也有效仿鄭莊公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意思。根據《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鄭莊公四十三年(前701年)五月七日,鄭莊公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諡號為「莊」,故史稱「鄭莊公」。

二、齊僖公

齊僖公(?―公元前698年),一作齊釐公,姜姓,呂氏,名祿甫,齊前莊公之子,春秋時期齊國國君,公元前731年―公元前698年在位,是春秋三小霸之一。根據《史記》、《左傳》等史料的記載,齊前莊公六十四年(公元前731年),齊前莊公去世,祿甫繼位,是為齊僖公。對於齊僖公來說,活動時間和鄭莊公比較接近,這兩位君主也產生了直接的交集。比如齊僖公二十一年(魯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春天,宋國太宰華督弒殺宋殤公。同年三月,齊僖公和魯國國君魯桓公、陳國國君陳桓公、鄭莊公在稷地會見,商討平定宋國的內亂。

再比如齊僖公二十五年(魯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北戎攻打齊國,齊僖公派人到鄭國求援。鄭莊公派遣太子忽率軍援救齊國,六月,太子忽大敗戎軍,俘虜戎軍兩位主帥大良和少良,斬首帶甲戎軍三百人首級,獻給齊國。齊僖公要將女兒嫁給太子忽,太子忽說:「鄭國小齊國大,不是我能般配的。」於是謝絕了齊僖公。

從整體上來看,齊僖公在位時期,多次主持多國會盟;平息宋國與衛國之間的爭端;以宋國、郕國不向周天子朝覲而出兵討伐;平定許國、宋國的內亂;與鄭國擊敗狄戎;使齊國形成小霸局面。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齊僖公去世,其子諸兒繼位,是為齊襄公。而就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同樣是齊僖公之子。所以,在筆者看來,齊僖公的努力,自然為齊桓公日後稱霸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這,就如同晉獻公為晉文公稱霸打下基礎一樣。

三、楚武王

楚武王熊通(?-公元前690年 楚國丹陽人,今湖北宜昌),羋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孫,楚霄敖次子,楚厲王(楚蚡冒)之弟,春秋時期楚國國君,公元前740年―公元前690年在位,共在位50年,春秋三小霸之一。楚厲王十七年(魯惠公二十八年,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熊通殺害楚厲王的兒子,自立為楚國國君,是為楚武王。在楚國歷史上,弒君的情況可謂屢見不鮮。比如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楚王負芻就是弒殺了楚哀王,這才登上了楚國君主的寶座。

楚武王繼位不足三年,便揮師渡漢,遠徵南陽盆地,攻打周朝設在漢北的重鎮,但沒有得手。於是楚武王轉而攻打江漢平原西部,滅掉權國(今湖北當陽縣)。楚武王滅亡權國後,以權國故地設置權縣,任命鬥緡為權尹,相當於後來的縣令。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楚國推行縣制,成為楚武王這位君主的重要貢獻,也是他能夠位列春秋三小霸之一的重要原因。

楚武王三十一年(魯桓公二年,公元前710年),蔡國和鄭國在鄧地會見,當時蔡、鄭二國雖然距離楚國較遠,但因楚國的勢力擴張,蔡、鄭二國便從此時起開始畏懼楚國。公元前690年,楚武王去世,其子熊貲繼位,是為楚文王。雖然楚武王沒能問鼎中原,但是,楚國在他的努力下,已經將疆域擴張到中原一帶了。在此基礎上,經過歷代楚國君主的努力,楚國最終成為春秋戰國時期疆域最為遼闊的諸侯國。對此,你怎麼看呢?

感謝關注

相關焦點

  • 春秋五霸,智囊團大比拼
    春秋五霸,小編前期介紹過,本文說一說春秋五霸的智囊團,誰更厲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為小編認定的春秋五霸。時勢造英雄,英雄亦能改變時勢。君王、謀臣、將軍、美女、商人、甚至平民,都可以成為亂世之英雄!
  • 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
    筆者學歷史,寫讀書筆記,到東周時迷失於春秋戰國這段風雲波譎,如夢如幻的歷史。精彩紛繁的人物事志令筆者無從下筆,這也是《上下五千年,一戰定乾坤》第⑤篇遲遲不能新更的原因。於是衍生出姊妹篇《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後續可能還會有更多類似的文章分而饗之。
  • 足壇鮮梗之,對標春秋五霸的足壇五霸
    春秋戰國時代,群雄逐鹿英雄輩出,譜寫出了太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而現在這些故事和人物都成了球迷們找樂子的素材,紛紛將一些球員與一些歷史人物聯繫在一起,比如現在的足壇五霸,就是根據春秋五霸的原型而來的。首先要說明的是,世界足壇的五霸,並不是五位具有統治力的球員,而更多的是在惡搞和調侃。
  • 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個人?
    時間到了春秋時期,周王走向末路,無法有效控制天下,各諸侯國趁機搶奪地盤,壯大自己,企圖稱霸。
  • 哪有什麼春秋五霸,看霸主的「行業標準」哪幾個不算
    什麼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大家再熟悉不過,但其中仍有許多內涵值得探討,比如我們由淺入深的先來討論一個簡單的話題,本身這四個字就蘊含很多知識點。「春秋」是歷史時段的特定名詞,「五」是量詞,而「霸」是當時具有領袖地位諸侯國君的特定稱謂。
  • 乾貨丨春秋五霸你還記得嗎?
    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二、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春秋大義: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 春秋五霸各自的實力如何?「霸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西周有三支部隊,分別是虎賁軍、周六師、殷八師,虎賁是負責拱衛王畿地區的,既然都城都沒了,最精銳的虎賁軍也基本上消亡殆盡。周六師是原先周地一帶的軍隊,犬戎滅了西周之後,周朝就失去了這片土地。原先西周的周六師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殷八師原先駐紮周朝在東部洛陽一帶,但是後來也逐漸衰亡了。如此周朝就不得不依賴於各地諸侯國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春秋五霸」也就應運而生了。
  • 趣讀 | 公基:春秋五霸的那些霸道故事
    一、歷史常識: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五個諸侯之長。春秋時期,天子衰,諸侯興;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奪天下,開啟了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徵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 春秋五霸之首,中原第一霸主,為何被活活餓死,67天無人收殮?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的五個諸侯長。霸,即伯,音轉為霸,又稱作州伯、方伯,也就是諸侯之長,名義上的職責是會諸侯、朝天子,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再也不能夠有效控制各路諸侯,各諸侯手中的權力漸長,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頓時有了爭奪天下的野心,因此開啟了激烈的爭霸之戰,合縱連橫、東徵西討,相互之間徵伐不斷,先後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 齊桓公能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除了管仲,還要感謝這兩個人
    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姬。對於齊桓公來說,早年在鮑叔牙保護下,逃到莒國避難。在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相繼死去後,搶先回國,奪取君位。成為齊國君主後,齊桓公勵精圖治,起用管仲為相,促使齊國逐漸強盛。
  • 春秋五霸,楚莊王的問鼎中原
    後來夏滅歸商,商滅歸周,周朝末年,群雄割據戰亂不斷,就到了春秋時期。今天問鼎的是號稱春秋五霸的楚莊王,楚莊王在位期間知人善任,發展經濟,綜合國力漸漸超越了其他國家,楚國對外徵戰所向披靡,大的國家不得不臣服,小的國家更是有亡國之危。
  • 小結 | 用英文介紹「春秋五霸」 The Five Hegemons—小王家的語言實驗站185
    In Chinese, hegemon is called Ba (霸), and it derives from a character with similar pronunciation, bo (伯), which means the first, the eldest.
  • 所謂的「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人?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說起「春秋五霸」,相信哪怕只有初中學歷的人都會對此有一定印象,不過,中學歷史課本上所說的春秋五霸,其實只是一種歷史課本所揀選的觀念。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並不統一,那麼,春秋時代的霸主是依靠什麼標準產生?又應該分別是哪些人?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故事中有非常多牛逼哄哄的大人物,今天我們就從西周末年開始,講講那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晉文公——大器晚成的好運氣選手晉文公公子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創業霸主。重耳43歲開始逃亡,經過了20年風餐露宿的流浪後,終於在62歲的時候大器晚成,即位成為了晉文公。在齊桓公去世之後齊國霸權沒落,於是晉國開始趕超過來。
  • 日本網友:春秋五霸還有12個呢!
    結果打完黑暗四天王,還有個最終BOSS啟示錄獸。我還記得當年因為動畫最後兩集畫風太恐怖了,影響不好,很多電視臺都沒放這段。比如《三體》小說中,針對三體人思維是透明的這點,人類聯合國任命了四名面壁者,分別是泰勒、雷迪亞茲,希恩斯和羅輯。很多讀者一邊驚嘆劇情的發展,開始覺得小說中還有一位隱藏的面壁者,章北海。
  • 《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五霸之首齊桓公
    齊桓相管,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始霸葵丘 《左傳》裡有個叫「齊小白」的,他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姓姜,齊氏。《齊太公世家》記載公元前685年,齊襄公遇弒,齊國內亂,出現了權力真空。春秋時期,中原的邢國和衛國常常遭到夷狄的侵擾苦不堪言。管仲對齊桓公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在他的策劃下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大旗出兵據狄,挽救了邢衛兩國,為齊桓公增了不少粉兒。此時的齊桓公儼然以國際警察自居。三十年春他又順道徵討了最有實力的「蠻夷」楚國。楚成王覺得很無辜,問道:「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我招你惹你了?」
  • 九歲孩子解讀「春秋五霸」,小謀同學的三家講壇第十期開講啦!
    從本期開始,我們講春秋第二霸———宋襄公。兩年前已和孩子一起擬好目錄,講春秋時期的故事預計二十期。八歲孩子解讀「春秋五霸」,小謀同學的三家講壇第八期開講啦!   8. 八歲孩子解讀「春秋五霸」,小謀同學的三家講壇第九期開講啦!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今天我們要來講的就是春秋中的 其中關於「春秋五霸」史上出現過多種說法, 中學歷史教科書主要介紹兩種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索隱》或《荀子》的版本。
  • 全國一卷作文,寫好「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先看魯迅「怎麼說」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素材如下;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助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勾,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
  • 揭榜:春秋五霸誰應居首?楚莊王名副其實,宋襄公靠仁義上榜
    春秋五霸都有誰?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另一種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管是哪一種,有三個人物是大家一致認可的,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筆者更贊同第一種說法,在下文中也採用第一種說法,對春秋這五位榜上有名的霸主進行分析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