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個人?

2021-02-13 歷史

時間到了春秋時期,周王走向末路,無法有效控制天下,各諸侯國趁機搶奪地盤,壯大自己,企圖稱霸。

一聽到霸道、霸主、霸氣、霸王、霸權、惡霸、霸佔等等詞語,人就會感到一股殺氣,冷氣。「霸」字本是假借「伯」,指春秋時期的諸侯盟主。《荀子•成相》中曾記載,「穆公任之,強配五伯、六卿施。」

那麼,春秋五霸到底指的是哪幾個人?

在《荀子•王霸》中,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唐代成書的《史記索隱》,又把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合稱為五霸。

我們今天就來說說《荀子》中的春秋五霸。

齊桓公,姜子牙的後代,故而姓姜,氏呂,名小白。單聽名字,他似乎很是文弱,然而他卻是第一個在春秋戰國時期稱霸的人。齊桓公的為君之路輝煌而又艱辛。

公子小白的兄長齊襄王在位時,齊國一片混亂。為了躲避禍患,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陪同下出逃,公子糾在管仲等人的陪同下出逃。齊襄王被殺後,他們兄弟二人爭奪王位。在趕回齊國的路上,小白被管仲射中身上的帶鉤,小白假死,躲過一劫。

在齊國貴族國氏、高氏和莒國的支持下,小白即位,被稱為齊桓公。上位之後,他準備殺掉管仲。鮑叔牙說服齊桓公,留下並竭力舉薦管仲。後來,正是有了管仲幫助,齊桓公在齊國大力進行改革,推動國家軍政合一、兵民合一,齊國國力日益強盛。

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國將宋、陳、蔡、邾四國國君聚集起來,共商平息宋國內亂,史稱「北杏會盟」。第二年,齊桓公組織陳、蔡二國一起攻打背叛北杏會盟的宋國。齊桓公八年(前678年),齊桓公邀請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齊桓公被推舉為盟主。由此,齊桓公「春秋霸主」的地位正式確立。

晉文公,與齊桓公並稱為「齊桓晉文」,姬姓,名重耳。晉文公的繼位之路,比齊桓公還要艱辛。他雖年少有才,卻被迫流亡國外十九年之久。直到年過花甲,重耳才即位成為晉文公。

晉文公元年(前636年),周天子有難出逃到鄭國。第二年春,晉文公便起兵勤王,幫助周天子平定了動亂,並將其護送回都城。得到周天子信任的晉文公並未就此止步。他先後帶領晉國參與了伐曹戰爭、伐衛戰爭,以及著名的城濮之戰。

晉文公氣勢如虹,得到了周天子「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能慎明德,昭登於上,布聞在下,維時上帝集厥命於文、武。恤朕身、繼予一人永其在位」的敕命,進而稱霸。晉文公五年(前632年)和晉文公六年(前631年)夏,他更是兩度會盟,讓自己的地位更加鞏固。

楚莊王,羋姓,熊氏,名旅(又作侶、呂)。和中原一帶的諸侯國相比,南方盤踞著一些根深蒂固的老牌強國,楚國要想稱霸,實在是不易。但是,之經過韜光養晦之後,楚莊王在孫叔敖、伍舉和蘇從等人的幫助下,楚國實現了經濟上的大翻身,並對外攻城略地,聲威愈盛。

在和晉國的邲之戰(又稱「兩棠之役」)勝利之後,楚莊王帶領楚軍北上,中原小國紛紛舉手,依附楚國,楚莊王名聲大震,成為了春秋霸主。

吳王闔閭,姬姓,名光。吳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公子光派刺客專諸刺殺了吳王僚,由此奪得王位。在位期間,他延續吳國滅楚的方針,用孫武、伍子胥等人,將楚國逼到山窮水盡的地步。闔閭並未組織過大規模會盟,但通過多次出徵,打出了聲威,讓其他諸侯國望而生畏。

越王勾踐,姓姒,本名鳩淺,又名菼執,是春秋時名震天下的諸侯之一。他和吳王夫差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在經歷過臥薪嘗膽,苦其心志之後,勾踐一雪前恥,帶領越國滅掉了吳國。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勾踐在徐州(今山東省滕州市南)與齊、宋、晉、魯等諸侯國會盟,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而勾踐,也是春秋霸主的最後一人。

相關焦點

  • 哪有什麼春秋五霸,看霸主的「行業標準」哪幾個不算
    什麼是春秋五霸春秋五霸,大家再熟悉不過,但其中仍有許多內涵值得探討,比如我們由淺入深的先來討論一個簡單的話題,本身這四個字就蘊含很多知識點。「春秋」是歷史時段的特定名詞,「五」是量詞,而「霸」是當時具有領袖地位諸侯國君的特定稱謂。
  • 足壇鮮梗之,對標春秋五霸的足壇五霸
    春秋戰國時代,群雄逐鹿英雄輩出,譜寫出了太多膾炙人口的故事,而現在這些故事和人物都成了球迷們找樂子的素材,紛紛將一些球員與一些歷史人物聯繫在一起,比如現在的足壇五霸,就是根據春秋五霸的原型而來的。首先要說明的是,世界足壇的五霸,並不是五位具有統治力的球員,而更多的是在惡搞和調侃。
  • ​「四大天王」為什麼有五個?日本網友:春秋五霸還有12個呢!
    其實唐僧一行一直是五個人。然而「四天王」卻有五個人,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反倒是「四天王有五個是常識」的梗卻經常出現在各種ACG作品裡。後來每每談到「四天王」,一些對中國歷史有所了解的網友,還會用中國歷史來打趣:關於「四天王有五個」的問題可以用中國歷史來回答,你看「春秋五霸」還有12個人呢。
  • 春秋五霸,智囊團大比拼
    春秋五霸,小編前期介紹過,本文說一說春秋五霸的智囊團,誰更厲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為小編認定的春秋五霸。時勢造英雄,英雄亦能改變時勢。君王、謀臣、將軍、美女、商人、甚至平民,都可以成為亂世之英雄!
  • 春秋五霸各自的實力如何?「霸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如此周朝就不得不依賴於各地諸侯國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春秋五霸」也就應運而生了。一、「霸道」完全是禮制崩壞的產物,諸候用「尊王攘夷」的口號來號召其他諸侯。「春秋五霸」具體是哪幾個,說法有很多,主流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當然也有其他觀點,但是前三個基本是固定的。
  • 春秋五霸之前,還有春秋三小霸,他們分別是誰?
    春秋三小霸,指的是春秋初期最早稱霸的三位霸主,由於其霸業不如春秋五霸,故被稱為三小霸,他們分別是:鄭莊公、齊僖公、楚武王。
  • 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
    筆者學歷史,寫讀書筆記,到東周時迷失於春秋戰國這段風雲波譎,如夢如幻的歷史。精彩紛繁的人物事志令筆者無從下筆,這也是《上下五千年,一戰定乾坤》第⑤篇遲遲不能新更的原因。於是衍生出姊妹篇《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後續可能還會有更多類似的文章分而饗之。
  • 所謂的「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人?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說起「春秋五霸」,相信哪怕只有初中學歷的人都會對此有一定印象,不過,中學歷史課本上所說的春秋五霸,其實只是一種歷史課本所揀選的觀念。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並不統一,那麼,春秋時代的霸主是依靠什麼標準產生?又應該分別是哪些人?
  • 「了解歷史那些事兒」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 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
  • 乾貨丨春秋五霸你還記得嗎?
    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二、宋襄公(公元前650~公元前637)春秋大義: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齊桓公死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率領衛國、曹國和邾國等四國人馬打到齊國,齊人裡應外合,擁立齊孝公,宋襄公因此聲名鵲起。
  • 趣讀 | 公基:春秋五霸的那些霸道故事
    最近小編一直在追《大秦賦》這部電視劇,雖然總是被劇透大秦最後統一了六國,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真的是很讓人著迷,那在這段時期內,有哪些歷史信息是我們考試中可以用的上的呢,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下春秋的故事。
  • 春秋五霸,楚莊王的問鼎中原
    後來夏滅歸商,商滅歸周,周朝末年,群雄割據戰亂不斷,就到了春秋時期。今天問鼎的是號稱春秋五霸的楚莊王,楚莊王在位期間知人善任,發展經濟,綜合國力漸漸超越了其他國家,楚國對外徵戰所向披靡,大的國家不得不臣服,小的國家更是有亡國之危。
  • 春秋五霸之首,中原第一霸主,為何被活活餓死,67天無人收殮?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的五個諸侯長。霸,即伯,音轉為霸,又稱作州伯、方伯,也就是諸侯之長,名義上的職責是會諸侯、朝天子,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再也不能夠有效控制各路諸侯,各諸侯手中的權力漸長,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頓時有了爭奪天下的野心,因此開啟了激烈的爭霸之戰,合縱連橫、東徵西討,相互之間徵伐不斷,先後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 敗家選手周幽王謝幕後,春秋五霸如何粉墨登場?
    五千年的中華文化故事中有非常多牛逼哄哄的大人物,今天我們就從西周末年開始,講講那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他在不懈的努力下,西周的滅亡就像油門踩到底的小汽車。而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不得不踩著破三輪趕緊搬家,從鎬京跑到了洛陽,這一遷都,便拉開了春秋時期各家爭霸的局面了。齊桓公——小白其實很腹黑在春秋時期第一個脫穎而出的人,就是小白!
  • 春秋五霸吳王闔閭
    吳越爭霸很多史書包括電視題材都有的,當然各版本對春秋五霸有不同的解釋,我們還是選取比較熟悉的說說。 吳王闔閭(前547年—前496年),一作闔廬,姬姓,名光,又稱公子光,吳王諸樊之子,春秋末期吳國君主,軍事統帥。也就是吳王夫差的父王。 吳國在吳王壽夢在位時期開始強盛。吳王壽夢死後,四個兒子,前三個兒子諸樊、餘祭、餘昧相繼即位,四子季札德能最高卻無心王位,屢辭王位而不授。餘昧病故,餘昧的兒子僚即位,是為吳王僚。
  • 春秋五霸此國獨佔其二,可這兩位霸主皆死在了同一個人的手中!
    有關春秋五霸歷來眾說紛紜,在《白虎通·號篇》中五霸是齊桓公姜小白、晉文公姬重耳、秦穆公嬴任好、楚莊王羋呂(侶)、吳王闔閭(姬光)。在《漢書注·諸侯王表》中五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
  • 九歲孩子解讀「春秋五霸」,小謀同學的三家講壇第十期開講啦!
    從本期開始,我們講春秋第二霸———宋襄公。以後大家會發現我們講的「春秋五霸」不止五位,這是因為歷來的史學家對「春秋五霸」沒有統一的說法,後期我們再作評述。兩年前已和孩子一起擬好目錄,講春秋時期的故事預計二十期。最初準備講成語故事,第一期結束後才決定以時間為序,講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這樣容易建立人物關係和事件間的聯繫。
  • 全國一卷作文,寫好「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先看魯迅「怎麼說」
    全國一卷高考作文素材如下;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助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勾,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
  • 《春秋五霸,尊王攘夷》之五霸之首齊桓公
    齊桓相管,尊王攘夷;九合一匡,始霸葵丘 《左傳》裡有個叫「齊小白」的,他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姓姜,齊氏。春秋時期,中原的邢國和衛國常常遭到夷狄的侵擾苦不堪言。管仲對齊桓公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在他的策劃下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大旗出兵據狄,挽救了邢衛兩國,為齊桓公增了不少粉兒。此時的齊桓公儼然以國際警察自居。三十年春他又順道徵討了最有實力的「蠻夷」楚國。楚成王覺得很無辜,問道:「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我招你惹你了?」
  • 揭榜:春秋五霸誰應居首?楚莊王名副其實,宋襄公靠仁義上榜
    春秋五霸都有誰?歷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和秦穆公;另一種則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不管是哪一種,有三個人物是大家一致認可的,就是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筆者更贊同第一種說法,在下文中也採用第一種說法,對春秋這五位榜上有名的霸主進行分析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