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中國歷史階段之一。關於這一時期的起訖,一般有三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氏;另外一種說法認為是公元前770-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這是一個真正屬於劍的時代。
純鈞湛盧,折衝伐敵;
幹將莫邪,驚天動地;
巨闕魚腸,勇士無懼;
龍淵太阿,水擊鵠雁。
君主佩劍,以彰其威嚴。
士子佩劍,以明其意志。
將軍佩劍,以展其宏願。
刺客佩劍,以成其道義。
美人佩劍,以為郎君舞。
寶劍爭相出世,雖不是江湖,勝似江湖。
春秋時期是青銅器發展歷程中,鑄造工藝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時期。而春秋晚期到戰國開始,鐵兵器開始走向戰爭的舞臺,中國歷史開始迎來了下一個劃時代的文明——鐵器時代。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歐冶子為楚昭王鑄了三柄聞名於世的名劍:龍淵(即龍泉劍)、泰阿、工布等三把寶劍。
《越絕書》記載,歐冶子曾應楚昭王之邀與幹將(傳說與歐冶子同師)一起「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一作工市)」。
原文載:楚王召風鬍子而問之曰:「寡人聞吳有幹將,越有歐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嘗有。精誠上通天,下為烈士。寡人願齎邦之重寶,皆以奉子,因吳王請此二人作鐵劍,可乎?」風鬍子曰:「善。」於是乃令風鬍子之吳,見歐冶子、幹將,使之作鐵劍。歐冶子、幹將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畢成,風鬍子奏之楚王。楚王見此三劍之精神,大悅風鬍子,問之曰:「此三劍何物所象?其名為何?」風鬍子對曰:「一曰七星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曰:「何謂龍淵、泰阿、工布?」風鬍子對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泰阿,觀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釽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衽,文若流水不絕。」楚王曾引泰阿之劍大破晉鄭王三軍。
這三把劍什麼樣,現已無實物可考,不過參考下那個時期的劍型還是可以略知一二的。
楊家山鋼劍↓(塊煉鐵)·春秋晚期:長度38.4cm 寬2-2.6cm
春秋時期銅柄劍↓
↓春秋青銅劍·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劍
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緻工整,造型輕巧靈便。
春秋時期青銅(銅錫)劍的鑄造技術之高超要遠遠高於鐵劍。而由於青銅本身材質及工藝的限制,這個時期的青銅劍長劍長度普遍在60cm左右。為加強劍身強度,劍身寬且較後期的劍略厚重。擊刺的功能遠大於砍削,所以劍身前端有較明顯的收腰,圓形劍首。而這個時期的鐵劍是熟鐵,俗稱「塊煉鐵」,是有礦石在800-1000度的條件下,有木炭還原得到的,出爐是含有大量雜質和固體塊。缺點:生產效率低,產量小。二是需要經過反覆鍛打才能造出一些形狀簡單的器物。三是含碳量很低,質地很軟。由於上訴缺點未得到普遍應用。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特徵。如果閣下以為這種劍型不好,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正也證明了相同材質下,此種「短小精悍」的寶劍將具有更高的強度。
漢代以後中國寶刀寶劍多採用百鍊鋼技術鍛劍。經過千百年的工藝發展與演變,現代手工工藝鍛制的百鍊鋼春秋·龍泉劍,還原歷史風貌的同時具備更精美和強悍的性能!
往期精彩:
◆《龍泉寶劍暴力測試小米4》回復「小米」查看
◆《古今刀劍如何養護》回復「保養」查看
◆《劍的擺放常識》回復「擺放」查看
◆《刀劍製造大揭秘》回復「製造」查看
更多精彩↓
中華老字號
龍泉寶劍
投稿:longquan1956@qq.com
龍泉寶劍,有你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