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劍一簫平生意,千古文人俠客夢——隱藏在武俠中的劍文化

2021-02-26 武士刀傳奇

 

劍是俠客手中標誌性的武器,「仗劍獨行遊」的傳奇形象就是人們心中的俠客形象,劍在我國武術文化裡具有濃厚的底蘊,而劍俠是尚武精神和急公好義的結合體,也可以說,劍文化與俠文化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文化特徵和精神內涵,他們都有尚武精神。

對於劍俠這個形象,我們現代人多是從武俠小說中了解到的,例如,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小說集;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就已經將「劍」與「俠」聯繫起來了。

《韓非子·五蠢》記載「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莊子·說劍》中提到「劍士」形象「形象不雅,舉止怪誕,……鎮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

韓非子認為俠客就是私養的劍士,《莊子》中提到的劍士與韓非子所說的群俠都屬於遊俠私劍一類的,他們大多都是諸侯上卿們私養的士人,這些遊俠劍士與權貴傾心相交,為私養他的主人排憂解難;還有的是志同道合之人,俠肝義膽,不惜為知己者死。《史記·遊俠列傳》「楚田仲以俠聞,善劍」,這是最早的俠客傳奇結合古劍奇美傳世的故事。

劍術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很快的發展,出現了眾多武藝高超的劍術高手,例如《說苑·指武》中,記載的越女和魯石公等。

《說苑·指武》「魯石公劍,近則能應,感則能動,變無形象,……如影與響,……用兵之道,其猶然乎!當敵者也。」《莊子·劍道》中描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發之以至。」

由以上文獻可知,魯石公的劍法,變幻莫測,氣壯山河,讓人看的盪氣迴腸,可見當時劍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

《莊子·劍道》中所描述的是武術戰略戰術理論,鬥劍高手交戰時,要故意漏出破綻給對方,轉移對方注意的,同時引誘敵人進攻,乘其不備,以速度之快搶先擊倒對手。這也是中國武術理論中精華所在,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的完美闡述。

越女劍,越女被譽為女俠,是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武術家,她精通劍術,其武術理論精闢,對後世武術理論產生深遠影響。

《吳越春秋》中記載,越女曰「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步形候氣,與神俱往,查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佛仿,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

越女的武術理論精闢地闡述了鬥劍要動靜結合,快慢結合,攻守平衡,虛實相倚,內外兼顧,呼吸協調等辯證性的內涵關係。同時文獻也記載,越女是一位武功高強的劍術高手,她使出的劍,迅如光電,不可捉摸,威力無窮,以靜制動,出奇制勝,已經達到了至高境界。越女將劍和人融為一體,進入無我狀態,這也是我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至高境界。

由此可見,古代文獻中,俠客的外部特徵主要有,倚天把劍,武功卓越,獨行江湖,並以俠義忠膽聞名於世,劍就是便於攜帶的短劍,這以便於這些飛簷走壁俠客攜帶。在春秋戰國時期,仗劍行俠義之事,持劍獨行江湖是一種很「時尚」的事,久而久之,俠客的精神特質與劍的文化內涵珠簾合璧,逐漸形成了「劍俠」一詞。

俠客的武俠文化

中國武俠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是具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不既信,不倍信」的「信」,「士為知己者死」的「忠」字,即「義」、「信」、「忠」三字不僅成為俠客的人格精神,也是我國倫理文化的理想的人格模式。

史學家司馬遷認為「俠客」思想有三個明顯特徵,講信用,願捨己救人,施恩於義而不求回報,這也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俠客思想的道德價值取向。武術家們講究以德立武,德藝兼修,武術的真諦在於重德,習武的目的追求內在與外在的完美統一,俠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崇禮、尚武、重義氣、有膽量等英雄氣概。

俠客的「忠」

「忠」在我國道德體系中是一個非常厚重的道德修行,那麼俠客中「忠」是什麼樣子呢?例如,豫讓在行刺趙襄子失敗時,並沒有接受朋友勸其投奔趙襄子門下的建議,他在報智伯知遇之恩時,保持了自己忠義名節;而刺客聶政行刺成功後,為了保全事主和自己的家族,大義凜然地自裁,這種義舉也是忠。

「忠」有很多內涵,對自己主人忠誠,一士不投二主,也可以進一步引申為對自己的國家也要忠誠。在武術界,忠的人格思想歷來被傳承,俠客們一定要忠於自己的師傅,自己的門派,在師徒關係中,講究的是「一日為師,終生為父」。

俠客的「義」

梁啓超認為中國民族武術,俠客所具有的俠義精神是俠客文化內核。義就是俠客人格精神特徵的概括,俠義傳統在中國民間具有獨立而完整的精神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有血性,有強烈的正義感、責任感,代表對社會公正、公平最樸素的願望;言行舉止、為人處世深得人心,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是民間社會道德系統所認同的;有超人的武藝,敢說敢為,言行如一的人格精神。

俠客這種公正、正義、敢說敢為、能夠伸張正義的「義」舉,在法紀薄弱的社會裡,一定程度上能為下層遭受苦難的百姓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真正的俠客以「義」和「利他」為人生追求。這也是江湖上或者小說中武林社會所倡導的「義」,簡而言之就是「濟困扶危、抑惡揚善」。

俠客的「信」

「信」是俠客為人處世的立身之本,「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也是俠客最基本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體現。「信」在商業中是不可或缺的,對於「受僱於人」的俠客也一樣,「信」是俠客最進步的行為準則。俠客把自己看成是「替天行道」的執行者,「重諾守信」始終貫穿於他們的人格理想和立身處世的核心。

《史記·遊俠列傳》記載「今遊俠,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諾必誠,……,既已存亡生死矣,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裡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

司馬遷把俠客「言必信,行必果,諾必誠」的信,看成是俠客人格理想最核心要素之一。春秋戰國時期,最能代表俠客「信」的人是季布,「得黃金萬兩,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答應的事,一定辦成。俠客把「信」看成比生命還要重要,答應別人的事,即使以生命的代價,也要堅定不移地完成。

在孔子的字典裡,「信」被確立為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原則,信早就被諸子百家視為極其重要的道德規範。「信」的內涵同樣對歷代武術家影響深遠。諸多的武術學派和歷代武術學家都將信,作為處世原則以及人生價值的追求。在民間,真正的俠客往往是值得信賴的人,也是讓人欽佩的人。

由此可見,俠客思想中的「忠」、「信」、「義」與我國古代文化道德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當俠客與武術文化交融時,碰撞出俠義精神,形成俠義文化時,成為人們追捧的對象。

俠客與武術文化交融

俠客作為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深受傳統文化影響,與當時盛行的諸子百家思想、政治格局走向以及後世武俠文學等都發生了內在聯繫,俠文化和武術與其它優秀文化碰撞相融,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的包容性和兼容性。當人們不能滿足理想中的「大俠情節」,卻又鍾情於俠文化時,武俠小說則應運而生;以武俠小說為代表的「俠義」文學,從歷史傳記到文學體裁,俠文化變得更加浪漫神奇;從俠客到武功高手,俠文學變得更加令人神往。

春秋戰國時期為何俠客盛行

帶有濃鬱傳奇色彩的俠客,給人們留下的是強烈的尚武精神,特別是在武俠文學被廣泛傳播的形勢下,人們的崇俠意識被激起,於是俠客就成為被追捧的對象。那麼春秋戰國時期為何盛產俠客呢?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幾點:

筆者認為,春秋戰國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俠客是春秋戰國時期特殊的時代產物,也是我國歷史上特殊的一個階層,從春秋戰國以後,我們幾乎在每個朝代都能找到他們的蹤跡;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能夠產生俠客,禮崩樂壞,四分五裂的動蕩社會是俠客產生的特殊背景。除此之外,筆者認為還有以下幾個原因造成,春秋戰國時期俠客與武術盛行。

尚武習俗促使俠客產生,春秋戰國時代,是文化思想爆發的年代,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地域廣闊的中原大地,諸侯國之間風俗千差萬別,形成的所謂「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的風氣,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習俗,那就是尚武習俗,例如齊國善技擊、吳國越國善鑄劍、秦國養劍客等等。

春秋戰國,周室式微,周天子控制能力減弱,作為其支柱的宗法制、分封制逐漸走向崩潰,禮崩樂壞,諸侯國之間,爭霸戰爭此起彼伏,在這動蕩不安的社會裡,武力成為最具說服力的工具。無論是開疆拓土也好,還是保家衛國也好,安身立命也好,這種遠古留存下來的尚武風氣,在各國蔚然成風,這為俠士產生的特殊時代背景。

養士之風促生俠客盛行,在春秋戰國,戰爭頻繁,社會動蕩的年代,一切都在變革,一切都在變化,社會結構也不例外,一些士人由於各種原因被歷史所甩掉,成為一族漂泊不定的遊人,他們沒有地可耕種,沒有職業,沒有收入來源,只剩下高不成、低不就的豪情壯志。

而各諸侯國為了開疆拓土擴充實力,為了爭奪霸權,他們招賢納士,需要籌謀劃策的文士,也需要有膽識有武藝的俠士來輔佐朝政,因此,各諸侯公卿們紛紛爭養士,使得這些漂泊不定的俠客有了用武之地。最為著名的當屬戰國四公子的養士之舉,養士在上層社會成為一種風氣,一種時尚,養士可以提升自己的身份地位,成為與權貴攀比的條件,也可以為己所用,幫自己排憂解難。這些公卿們所養的尚武之士,就是俠客。

養士之風的盛行,為俠客產生拉開序幕,為俠客產生注入了活力,也為俠客們提供實現自我價值額機會,最終使得俠客突破傳統風俗約束,得到人們認可,使得俠客能夠在各諸侯國之間自由流動。

好劍之風與俠客完美結合,春秋戰國時期,好劍之風盛行,與俠客誕生結下不解之緣;對劍的崇拜往往能夠轉移到對俠客的崇拜,劍是當時最先進的防身武器,也是最精美的裝飾器物,深受貴族和平民喜愛,這種劍崇拜心理,自然對好劍的俠客有著天然的好感,劍對俠客,俠客對劍雙方都賦予對方更廣泛的文化和精神內涵。劍能代表俠客形象,俠客需要仗劍遠遊,劍與俠都具有尚武崇義的共同特性,使得劍俠在春秋戰國時期,極受追捧和盛行。劍王朝這部熱播劇正是給廣大觀眾展現了一個有情、有意、有忠、有孝、的武俠情節的畫卷。

右下角留言,看看你喜歡哪種冷兵器!


武士刀傳奇

微信號:wushidaocq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劍有雙刃適於戮、刺,而武士刀僅一刃,因此兩人對戰之時,必得用雙手握刀以砍、劈的方式禦敵,武士刀傳奇帶你揭開他的神秘面紗!

相關焦點

  • 一劍一簫平生意,千古文人俠客夢——為什麼劍是古代俠客的必選利刃?
    劍是俠客手中標誌性的武器,「仗劍獨行遊」的傳奇形象就是人們心中的俠客形象,劍在我國武術文化裡具有濃厚的底蘊,而劍俠是尚武精神和急公好義的結合體,也可以說,劍文化與俠文化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文化特徵和精神內涵,他們都有尚武精神。
  • 千古文人俠客夢——15句寫劍的霸氣古詩詞,講述詩人的劍膽琴心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最為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空前絕後的文學高峰。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中,「劍」的意象不得不提。從詩仙李白的仗劍江湖到王昌齡的邊塞烽煙,古代文人一路霸氣不止,劍嘯長虹。中國文人的劍氣,不僅流淌在古詩詞中,還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中。自古以來,李白、辛棄疾、蘇軾等文人不僅有出仕濟世的夢想,他們也都有一個非常相似的大夢,就是仗劍江湖的俠客夢。
  • 千古文人俠客夢,美人如玉劍如虹.金古溫梁還珠樓,多少奇才煙雨中
    千古文人俠客夢,美人如玉劍如虹。金古溫梁還珠樓,多少奇才煙雨中。武俠世界,地陷三尺,天傾東南恨前生,性散淡,不爭光蔭弄武俠,重經綸,文武不成有金庸,論古今,俠之大者,  金庸:人生就是大鬧一場,然後,悄然離去再見,金庸;再見,武俠;再見,江湖……
  • 一簫一劍的人生境界,你能讀懂多少?
    他獨自一人在會賓樓的桌子旁邊喝酒邊自我介紹:「一簫一劍走江湖,千古情仇酒一壺。兩腳踏遍塵世路,以天為蓋地為爐。」能悠悠然說出如此盪氣迴腸、文採斐然詩句的人自然是不會被主角們所錯過的,於是,簫劍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打進了小燕子等一眾人的朋友圈。用爾康的話來說,這個簫劍,年紀輕輕,氣度不凡,肯定大有來頭,很不簡單。
  • 千古文人俠客夢 品味一本好書 金庸《越女劍》
    「千古文人俠客夢。」可以說,「俠」自古便是文人所嚮往的完美人格,也是根植於中華文化深處的一種貴族精神。「俠」者,濟世救人,鋤強扶弱,然而這種意向也只能存在於人們的心中,理想中的俠在現實中幾乎是沒有生存空間。
  • 有獎徵文 | 千古俠客夢
    所謂俠客,來無影,去無蹤,卻深深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記憶中,從《史記·遊俠列傳》到金庸古龍的小說,從荊軻刺秦再到清末民初的霍元甲、黃飛鴻、葉問,有哪些曾經上你為之嚮往的俠客,有哪些曾經讓你夢淚盈眶的故事?又有哪些你所崇拜的英雄?頭條歷史推出「千古俠客夢」徵文活動,誠邀你重溫那份獨屬於你心中的俠客夢,英雄夢,更有豐厚現金獎勵等你來拿!
  • 千古文人俠客夢《笑傲江湖》三部曲
    千古文人俠客夢只要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所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武俠的世界每當《滄海一聲笑》的歌聲響起,總會伴著一連串耳熟能詳的名字,金庸,胡金銓,徐克,黃霑,許冠傑,林青霞等等等等!他們還共有另一個響徹武林的名字《笑傲江湖》!
  • 金庸:千古文人俠客夢
    但他能從民國末年那些飛來飛去的志怪傳奇小說中掙脫出來,用自己自身的文化修養以及深厚的文學功底,開創了武俠小說的新天地,使武俠小說的創作達到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 金庸的讀者數以億計,從國家領導人、教授到引車賣漿之徒;黃髮垂髻的孩童到白髮老人;從港臺、大陸到世界各地……真可謂「凡有華人處皆有金庸迷」。
  • 日本武士道與中國俠客夢
    ▶武俠、隱士與幻夢而中國文化中的有一支, 似乎可以和日本武士道媲美, 這就是延綿如滔滔江水的武俠。這群人最早必然上溯到戰國時期的刺客和遊俠, 而司馬遷也頗為難能可貴地為他們立了傳。 武俠則完全是一個虛幻的產物, 是對一個從歷史上失蹤的群體的紀念和想像, 是民間社會和文人在幾千年的專制下聊以自慰的一種寄託。陳平原教授以「千古文人俠客夢」概之, 實得其精髓。武俠文化和文學, 就是把這個夢不停地續編下去。
  • 《三少爺的劍》:雖然略有瑕疵,但仍是武俠電影落魄時代中的佳作
    武俠電影曾經是無數人的心頭好。在上個世紀末,經歷亂世的動蕩,人民剛剛安定下來。人們終於不用擔心自己的性命了,於是在生活逐漸得到保障的同時,人們開始把目光轉移到了精神世界。於是乎一場場文藝復興發生在了中國。其中一個大事件就是武俠小說的興起。俠客文化自古皆有。
  • 《三少爺的劍》劍氣縱橫三萬裡,一劍光寒十九洲~
    武俠電影曾經激蕩起多少人的江湖熱血!今天推薦的這部電影,小編相信一定能喚醒你的武俠夢!!古今中外,如談俠義,不過金庸、古龍和梁羽生。梁羽生是新式俠義的開山鼻祖,金庸的小說,多是江湖事,大俠情懷,不忘報國。
  • 殺人紅塵中:金庸武俠中的俠
    就拿李白來說,論單個字的字詞考究,似乎不及許多人,但通篇那種行雲流水與氣勢磅礴,古往今來再無二人勢,就是心,筆走龍蛇其實是熟練功夫,但大的「形勢」,卻是神來之筆故此,李白《俠客行》中有書「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唐學名家陳寅恪曾發表過「融胡漢為一體,文武不殊途」的論點,李白其生未離其劍,所以也可視其「俠骨」的體現。
  • 屬於每個人的俠客夢 《我的俠客》讓江湖俠氣恣意揮灑
    隨後,技術的發展讓武俠遊戲的載體獲得了升級,也催生出了《劍俠情緣》,《武林群俠傳》,《流星蝴蝶劍》等不同類型的武俠遊戲,它們各自通過或玩法,或劇情的設計讓無數玩家沉浸其中,也開創了一個鼎盛的武俠遊戲時代。
  •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中國人的武俠夢
    你可以一人一劍,快言快語,十裡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也可能一杯一盞,醉心醉脾,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人之悲哀,就在於江湖。江湖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古代春秋時期道家哲學發明用詞,在中國文化中有多重引申含義。江湖兩字拆開各自可指地理上的三江五湖,但「江湖」兩字成一對時,武俠的世界便由此而生。
  •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劍」的文化與意義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劍被賦予了神聖的文化,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劍被渲染的出神入化。歷史上,史書對劍的著墨,遠勝其他兵器,劍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 王者榮耀:李白主打曲《俠客行》,一曲長歌,一劍天涯
    吳亦凡受邀為王者榮耀英雄李白量身定做主打曲《俠客行》,用特別的音樂律動,詮釋不一樣的俠之道義,用心聆聽英雄李白的成長故事。他是我們的詩仙李太白,他是王者峽谷中仗劍走天涯的灑脫劍客,他是吟唱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邁之人,他渴望個性的自由和解放,於是採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一曲長歌,一劍天涯,一劍詩痕,英才出鞘。
  • 平凡人的江湖夢——《說劍》中的劍與武俠
    :金庸厚重,史詩與傳奇並敘,寫俠之大義;梁羽生提出了「以俠勝武」,寫俠之風骨;黃易風格新奇多變,寫俠之奇麗;古龍將「無招勝有招」發揚光大,淡化武功招式,更著重於表現武俠世界中的愛恨情仇,寫俠之意境風流。
  • 「百無一用是書生」,古代文人的窘境與通過武俠的自我安慰
    "百無一用是書生"是古代文人對於自我的一個廣泛認知,是古代文人的一個共同窘境,正是由於這樣的認知使得古人將自己仕途的失意與人生的壯志,化為詩歌中的千言萬語,化為詩句中以自己俠肝義膽訴衷情的英雄人和。文人成為了俠客最熱衷的追隨者,這才有了賈島"十年磨一劍,霜鋒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 外國友人都有個功夫夢!淺談《功夫熊貓》大火背後隱藏的武俠情懷
    01外國友人都有個功夫夢!跨國界溝通成為可能,網絡平臺就像是一個大熔爐,不管是哪一個民族,不管出於哪個國家,各種各樣的文化都被無差別地放在這個熔爐中,這才是真正的「睜眼看世界」。在國外,當外國友人談論起中國,提到的無外乎是悠久神秘的歷史;寬廣遼闊的地域;滿目驚豔的大好河山還有中國的武術文化。外國友人都有一個功夫夢!這條定律體現在他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國外演藝界,能夠為人所知的中國明星並不多,而少有的幾位大多都是和「功夫」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