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武俠題材,不得不想到兒時 TVB 翻拍的「金梁古黃」幾位大家的作品:金庸厚重,史詩與傳奇並敘,寫俠之大義;梁羽生提出了「以俠勝武」,寫俠之風骨;黃易風格新奇多變,寫俠之奇麗;古龍將「無招勝有招」發揚光大,淡化武功招式,更著重於表現武俠世界中的愛恨情仇,寫俠之意境風流。
現在的網遊市場,比較成功的武俠題材遊戲,基本都會注重人物能力培養與整體世界觀塑造,大體上看確實有一定代入感,但受限於表現手法,無法讓玩家感受武俠最吸引人的一點:難以言喻的飄逸風流。
而《說劍》卻滿溢出這種神採。
劍,百兵之君,是正氣,正統的象徵。泰山封禪,天子當佩劍祭天;劉邦斬白蛇,是為天示吉兆;劍形也是少數使用在玄學領域的武器形狀,雷擊木製桃木劍闢邪來源已久。
劍,剛直不彎,磊磊落落,較於其他殺傷性冷兵器而言,攻擊性不強,用來防身更受士大夫階層喜愛。
李白是當世擊劍高手,作為詩人出道前介紹自己都先說自己是個劍客 。
子路持劍,孔子問曰:「由!安用此乎?」子路曰:「善,吾者固以善之;不善,吾者固以自衛。」--《子路持劍》
子路是孔子學生中脾氣最火爆的不良少年,孔子問他為何持劍,子路說完緣由之後自然是被孔夫子一頓教育(笑)。
大丈夫當帶三尺之劍立不世之功。--太史慈遺言
沙場戰將自然用不上劍,佩劍多是裝飾,死前也不忘說劍,可見「劍」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影響力。
諸如此類的還有莊周的「君子藏器於身」等等,就不過多贅述啦。說完劍的精神象徵之後,我們來說武俠世界中的劍。
不同於現實生活中劍實用性不強的特點,在武俠世界中,首先有人物高深武功與深厚內力加持,攻擊性得以保證,再加劍本身「帥氣值+5」的外觀,使其成為了各路主角、江湖路人、門派弟子的標配。
從形態性質來看,大概分長劍、短劍、細長快劍、軟劍、重劍、奇形幾種。
長劍不必說,大路標配,走的是輕盈中正的路子,所謂一寸長一寸強,攻擊範圍屬於正常長度。
與之相反的短劍則體現了一寸短一寸險,交手當中需要依靠靈活的身法,貼身肉搏,短劍成為了手臂的延伸,變招靈活詭異。
細長快劍則是通過相應武功,強化刺擊,「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靠讓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取勝。(代表人物:一字電劍-丁堅 梅莊看門老大哥) 。
軟劍正如其名,平時柔軟可做腰帶盤於腰間,禦敵時注入內力,則與尋常長劍無異,削鐵如泥,劍的形態由使用者控制內力決定,所以風格可剛猛,可陰柔,非內力高深者不可駕馭(代表人物:獨孤求敗 紫薇軟劍)。 重劍則是走剛猛路線,大開大合,同樣需要高深內力(代表人物:楊過 玄鐵劍) 。
奇形則是我所分出的特異例子,比如說金蛇劍(碧血劍-夏雪宜),劍膽琴心(笑傲江湖-莫大)。
《說劍》中的劍就初出自以上幾種,使用不同的劍應對不同的絕境,是遊戲的主要玩法。
「說」 是遊戲的敘事手法。
師傅拿起前輩的一把把佩劍,述說當年往事;小徒弟恍然失神,神遊當年場景,莊周夢蝶般帶入「獨孤前輩」的角色持劍禦敵。 師徒之間以劍為紐帶,完成了劍道傳承。
遊戲流程中,畫面只剩點與線的結合,用黑白水墨勾勒出刀劍相交的走勢:不重形態,而重運劍本身,以無招勝有招,極其放浪飄逸,大有揮毫潑墨的快感與得意而忘形的神髓。
從哲學角度上看,「俠」文化中混雜有道家的「二元論」與避世思想。
比如說:正派邪派對立(明教,日月教等),江湖與朝廷對立(六扇門,天地會等),奇才與庸才(郭靖,楊康等),這些矛盾總是會在衝突後歸於平靜,達到微妙的平衡,一般會是下克上,而不會是有一方盛極而消滅對方,這就是道。
而「避世」這一主要特點又與儒家的「入世」觀點形成了新的二元對立,這也是道。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郭靖夫婦,郭靖夫婦威震天下後(入世),選擇了隱居桃花島(避世),後來襄陽城告急,二人戰死襄陽(為天下大義再次入世),如果守城成功,他們也會立刻解甲歸田,再次避世。
這就是「俠義精神」最核心的兩個點:行動出發點是「義」,生活行為方式是「隱」。
作為平凡人的我們也仍有一份力量。在生活中守住底線,同樣的「重然諾,救急難,擔道義」,那麼你就是隱於市井的「俠」。
大俠,答應我,不要放下心中的劍,好嗎?
點擊 閱讀原文 共來說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