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劍為什麼被鋼鐵劍取代?技術失傳了?

2021-01-09 滿江紅劍出龍泉

青銅時代

2014年8月底,馬上即將開學,江蘇高郵的臨澤鎮上,楊俊熙和同伴在烈日下玩耍,汗漬和灰土弄了一身,臨近中午,各自準備回家吃飯,楊俊熙和同伴習慣的性的來到臨南小區菜場橋處老周臨河河邊清洗,洗著洗著,楊俊熙忽然發現手邊有一個黃灰色的帶尖物體半插在淤泥中,楊俊熙好奇,就地開挖,很快,他就把這把又灰又硬有把有尖的物體挖了出來。

楊俊熙很激動,呼喚夥伴說:「我挖到了一把寶劍」,夥伴皆驚。

自2008年馬未都在《百家講壇》之後,民間對於收藏的熱情幾乎沸騰,在2014年的高郵臨南小區菜場橋處老周臨河邊,一嗓子「老楊家的兒子從河裡找到寶貝啦」從小夥伴中傳出,半日之內,數十位手提現金的人聚集於此,每人現金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爭相競購。

楊俊熙的父親楊錦海見到如此情形,越發覺得手裡這個物件不同尋常,躊躇之際,一道閃電划過腦海:「這個東西不是我自己的,是地下的。地下的東西是文物,是國家的,我沒有權利私自做主。」

9月3日,他將這把劍送到了高郵市文物局,捐贈給國家。

9月4日,高郵市文物局、高郵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來到臨澤鎮,給楊錦海送去收藏證書和獎金,獎金金額不詳,按照慣例,應該是500。

此時的楊俊熙已經開學,在操場上,汗漬和灰土弄了一身。

這把從淤泥中挖出的劍是一把青銅劍,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長26釐米,從劍的材料、劍長和劍的造型分析,為商周時代的寶劍,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比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1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早約800-1000年。

湖北博物館藏「越王勾踐劍」

商周時期的青銅古劍劍身較短,只有二三十釐米,到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到60釐米,戰國晚期的劍長更是超過70釐米。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青銅劍的長度達到了81~94.8釐米,在兵馬俑一、二號坑所出土的青銅劍又細又長又尖,在青銅劍的冶煉技術上達到頂峰。

1974年,在兵馬俑坑的黃土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銅劍,這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 150公斤的陶俑壓彎了,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現場的人有的驚叫,有的癲狂,有的哭爹喊媽,有的倒地抽搐,有的雙腿篩糠、汗如雨下,現場之人無不作作妖裝,生怕自己戲不好,原來,這把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有一個不太會演戲的老實人拿出尺子一量,這把劍的長度長度竟然超過了91釐米,現場的人有的驚叫,有的癲狂,有的哭爹喊媽,有的倒地抽搐……

上面這個「1974年兵馬俑1號坑」的故事不知道騙了多少歷史迷和青銅劍迷,甚至有人變成了人見人恨的槓頭,在各種論壇、貼吧裡敲著鍵盤口沫橫飛,但這確實是一個傳說,至今為止,沒有一個人承認親眼所見。

真 相

1994年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內又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公分,劍身上共有8個稜面。

考古學家用遊標 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結構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 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 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

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 1937年,美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事實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

鋼鐵時代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裡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所以,青銅劍的劍身普遍寬厚且短,人們一直在找一種剛柔並濟的材料。

中國的冶鐵術大約發明於西周時期,幾乎與銅器旗鼓相當,到了在春秋時期,已經能冶煉出軟鐵。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中國到了偉大的漢王朝,漢王朝的偉大之一就是農耕民族首次歷史性的、絕對性的戰勝了彪悍的遊牧民族匈奴,但匈奴這個民族也算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被東漢趕出中原後,一路跑到了歐洲,在歐洲各國來回攪和,打打殺殺,造成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歐亞民族大遷徙」。(這裡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點擊可看)漢王朝刀劍往事——漢劍退位,環首刀崛起

漢王朝強大的背後離不開成熟的鋼鐵冶煉技術「百鍊花紋鋼」,這種煉鋼法的主要特點是制煉過程中要反覆加熱鍛打、千錘百鍊,去除鐵中的雜質變成性能極佳的鋼,並且剛柔並濟,能製作出1米以上的長刀劍,還鋒利異常,就是這種先進的冶鐵技術讓中國戰爭走入了兇猛異常的鋼鐵時代。

中國冷兵器中赫赫有名的漢劍和環首刀就是這個時期產生的。歡迎私信或留言交流。

相關焦點

  • 鋼鐵劍取代青銅劍,一場「材料革命」與「技術革命」的並軌
    而封建時期一直到西漢之前,戰場上的冷兵器還依舊是以「青銅」為主要原材料。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鐵器早早就已經步入了古代人的視野,為何卻在戰場上遲遲取代不了「青銅」時代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一方面是因為材料原因,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技術原因。
  • 魚腸劍不是青銅劍,而是鐵劍,這種推斷能否成立
    魚腸劍有名,不僅它的來歷不凡,專家認為很可能是因為它本身的確就是一把難得的寶劍。為什麼呢,史料記載吳王僚這個人素來戒備心很強,只要有外人在場,護衛一定是不離左右。在只有一次的出手機會下,專諸的魚腸劍依然是一劍穿甲,成功的殺死了王僚。這足以說明,魚腸劍就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由於年代久遠,魚腸劍早已失傳,那麼這把魚腸劍究竟是用什麼做的呢?
  • 古之雌雄名劍「幹將莫邪」,到底是銅劍還是鋼鐵劍?
    圖七:青銅劍的鑄造過程春秋至戰國時期青銅鑄劍技術雖精湛。然而就青銅和鋼鐵刀劍本質上來說,青銅並不如鋼鐵劍的硬度和韌性高,也不如鋼鐵刀劍鋒利。(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幹將莫邪劍的大致時間在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76年之間,這一時期也正是青銅鋼鐵並存且鋼鐵興起的階段。)以「利劍」著稱的幹將莫邪會是鋼鐵劍嗎?鐵劍始於春秋早期。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出現在距今2900年前後的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晚期。
  • 秦朝的青銅劍VS古羅馬的鐵劍,誰會贏?刀劍真能削鐵如泥?
    《水滸傳》裡面,楊志賣刀的時候,牛二逼他試驗刀的鋒利,楊志在地上擺放了一摞銅錢,一刀下去劈開了。圖為春期晚期的青銅劍銅裡面加入合金,一般是為了提高銅的強度。圖為西周時期的青銅劍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古人花費了很長的探討過程。先說說淬火工藝。
  • 漢劍的種類你知多少?
    漢劍,顧名思義就是興盛於漢代的鋼鐵劍。由於漢代冶鐵業的發展突破了青銅劍的長度限制,漢劍劍體日益輕薄窄長且劍鋒更尖銳,東漢時期鋼鐵劍徹底取代青銅劍。作為最後的戰場使用劍,漢劍在中國刀劍歷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專家還原幹將莫邪製作過程,並非青銅劍,可能是最早的超級鋼
    幹將莫邪像 與幹將莫邪同時代的寶劍,例如已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劍,以及晉文公重耳寶劍,全部是青銅劍,給人一種春秋時期的寶劍全是青銅材質的感覺。然而有專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幹將莫邪很有可能是鋼鐵材質,而且採用了不屬於那個時代的滲碳技術,是名副其實的超級鋼。
  • 專家親測:專諸刺王僚所用名劍「魚腸劍」是鐵劍而非青銅劍?!
    在公元前514年的一次宴會上,刺客專諸手持魚腸劍,將身披重甲的吳國國君王僚一劍刺死。那麼魚腸劍是否真的如傳說中那樣鋒利無比?又是怎樣一劍刺死身披重甲的吳國國君? 專家實證現場進行模擬試驗,揭秘魚腸劍傳奇
  • 龍泉寶劍「玄鐵劍」有沒有傳說的那麼神奇?
    圖:遊戲中的倚天劍、屠龍刀(參考圖)這一刀一劍的「前身」,是神鵰大俠楊過用的玄鐵劍——楊過16年後與小龍女重逢,夫妻隱居古墓,玄鐵劍無用武之地,楊過便將其贈送給郭靖黃蓉二人守城。後黃蓉將玄鐵劍分而煉之,鑄成一刀一劍,刀名「屠龍」,腹中藏有《武穆遺書》;劍號「倚天」,內中藏有《九陰真經》。整個《倚天屠龍記》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圍著這一刀一劍而展開的。根據金庸的描述,玄鐵劍之所以能夠吹毛斷髮、削鐵如泥,是因為玄鐵(隕鐵)的功效,所以據此推斷,屠龍刀和倚天劍也含有大量的隕鐵成分,故而成為武林中人人豔羨的寶貝。
  • 快速了解中國古代的劍與刀
    加之春秋晚期至戰國,青銅冶鑄技術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為青銅劍的鑄造和形制的改進提供了物質上的保障。其使用情況河南汲縣山彪鎮出土銅鑑的紋飾提供了形象資料,圖像中的武士,無論持矛者、持戟者、持弓者,腰間都佩劍,還有的一手持盾,一手揮劍(圖五)。
  • 中國5大存世寶劍:此劍雖已鏽成廢鐵,但依然是「中華第一劍」!
    「劍」在中國古代有著特殊的文化含義,在古人看來劍不僅僅是一種兵器,還能夠彰顯自己的氣質和身份。從先秦開始,中國無論是武將和文人都喜歡佩劍,比如說孔子就常戴著一把青銅劍,而還有很多文人墨客夢想成為劍客,比如說號稱「詩仙」的李白。
  • 玄鐵劍 並不神奇
    這一刀一劍的「前身」,是神鵰大俠楊過用的玄鐵劍——楊過16年後與小龍女重逢,夫妻隱居古墓,玄鐵劍無用武之地,楊過便將其贈送給郭靖黃蓉二人守城。後黃蓉將玄鐵劍分而煉之,鑄成一刀一劍,刀名「屠龍」,腹中藏有《武穆遺書》;劍號「倚天」,內中藏有《九陰真經》。整個《倚天屠龍記》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圍著這一刀一劍而展開的。
  • 鑑賞|古代兵器 兩面有刃 中間有脊 二用劍殺人 三挾
    劍與藝,自古常縱橫沙場,稱霸武林,立身立國,行仁仗義,故流傳至今,仍為世人喜愛,亦以其光榮歷史,深植人心,斯可歷傳不衰。恰逢少年,風華正茂,誰曾未有武俠之夢。一劍一人,仗走天涯。商青銅劍起於商代,春秋晚期青銅劍製作工藝成熟。
  • 兵馬俑裡的青銅長劍其實只是模型?
    而且秦國為什麼要製造這些沒有實用價值的青銅劍?並且這些青銅劍出土於兵馬俑墓葬群呢?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些青銅劍其實是隨葬品,並不是真正的兵器。正如同現在人在辦喪事時燒些紙人、紙馬、紙汽車、紙電視一樣,古人也會做一些類似的隨葬品放入墓葬中。秦人尚武,免不了要做一些兵器的模型放入墓葬中,這便是兵馬俑中出土的青銅長劍的由來。而這些青銅長劍的原型,便是自春秋時出現,戰國時普及的鋼鐵長劍!
  • 王者之劍——不朽之劍
    1974年3月,秦始皇兵馬俑坑在農民挖井時被發現,清理時,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把「記憶合金劍」,這把青銅劍當時被一尊重達150公斤的高級軍官俑壓彎了。可當人們移開陶俑時驚呆了:那把被壓彎近45度、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然瞬間反彈,恢復平直了。
  • 望山橋一號墓出土一把青銅劍,堪稱「天下第一劍」,後成鎮館之寶
    我們知道當年的吳國和越國進行了殊死拼殺,最後越軍被打敗了,不僅大美女西施被送給了夫差,就連越王勾踐自己都當了吳王夫差的馬夫,這一當就是20年,沒想到最後越王勾踐又滅掉了吳國,終於成為了霸主,越王勾踐的劍也就成為了王者之劍
  • 秦國的「大橙武」—青銅劍
    奔逃中的秦始皇下意識地伸手去抽身佩的青銅寶劍,可劍身太長,連抽三下都沒能出鞘。在這非生即死的緊要關頭,一個宦官大呼:「王負劍!」秦始皇聽到喊聲,猛然醒悟,將佩劍推到身後斜抽出來。隨著一道寒光閃過,荊軻的左腿被齊刷刷斬斷,頓時血流如注。
  • 一柄高度還原的仿古漢劍,簡約實用又不失威嚴,寶劍當如此!
    漢代鋼鐵劍徹底取代了青銅劍,並且劍體日益窄長、劍尖更鋒利。從而提升了它的實戰性能,成為當時一種重要的格鬥兵器。櫑具、玉具和金銀具鋼鐵劍,大多是輿服佩劍或權貴飾劍。而普遍用於士兵實戰格鬥的漢劍,是什麼樣呢?
  • 作為最熟悉的冷兵器,刀和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究竟有何獨特的含義?
    吳越一代本來就多銅礦,銅、錫品質出眾,再加上成熟先進的中原青銅冶煉技術的傳入,這裡鑄造出了無數遠超中原諸國的青銅劍,到了春秋中期,鑄劍大師更是群星輩出,一批名劍震動天下。如越國人歐冶子,他一生鑄就了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泰阿、公布等諸多名劍。
  • 古代江湖俠客的最愛,刀和劍在古代歷史上,究竟有何獨特的魅力?
    吳越一代本來就多銅礦,銅、錫品質出眾,再加上成熟先進的中原青銅冶煉技術的傳入,這裡鑄造出了無數遠超中原諸國的青銅劍,到了春秋中期,鑄劍大師更是群星輩出,一批名劍震動天下。如越國人歐冶子,他一生鑄就了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泰阿、公布等諸多名劍。
  • 荊軻刺秦王中,秦王嬴政佩的到底是什麼劍?
    荊軻攜帶的是名為「徐夫人」的匕首,很短的一把劍,劍刃上餵有毒藥,藏在地圖捲軸裡面。秦王的佩劍,筆者分析認為,應是很長很長的鐵劍(鋼是通過控制鐵中的含碳量得到的,在未做金相分析的情況下,習慣上鋼劍和鐵劍都統稱為鐵劍,下同),保守估計120釐米以上。為什麼說秦王政的劍一定是很長很長的鐵劍呢?我們先回顧一下鐵劍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