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時代
2014年8月底,馬上即將開學,江蘇高郵的臨澤鎮上,楊俊熙和同伴在烈日下玩耍,汗漬和灰土弄了一身,臨近中午,各自準備回家吃飯,楊俊熙和同伴習慣的性的來到臨南小區菜場橋處老周臨河河邊清洗,洗著洗著,楊俊熙忽然發現手邊有一個黃灰色的帶尖物體半插在淤泥中,楊俊熙好奇,就地開挖,很快,他就把這把又灰又硬有把有尖的物體挖了出來。
楊俊熙很激動,呼喚夥伴說:「我挖到了一把寶劍」,夥伴皆驚。
自2008年馬未都在《百家講壇》之後,民間對於收藏的熱情幾乎沸騰,在2014年的高郵臨南小區菜場橋處老周臨河邊,一嗓子「老楊家的兒子從河裡找到寶貝啦」從小夥伴中傳出,半日之內,數十位手提現金的人聚集於此,每人現金少則數萬,多則數十萬,爭相競購。
楊俊熙的父親楊錦海見到如此情形,越發覺得手裡這個物件不同尋常,躊躇之際,一道閃電划過腦海:「這個東西不是我自己的,是地下的。地下的東西是文物,是國家的,我沒有權利私自做主。」
9月3日,他將這把劍送到了高郵市文物局,捐贈給國家。
9月4日,高郵市文物局、高郵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來到臨澤鎮,給楊錦海送去收藏證書和獎金,獎金金額不詳,按照慣例,應該是500。
此時的楊俊熙已經開學,在操場上,汗漬和灰土弄了一身。
這把從淤泥中挖出的劍是一把青銅劍,由劍身和劍莖兩部分組成,長26釐米,從劍的材料、劍長和劍的造型分析,為商周時代的寶劍,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
比1965年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1號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早約800-1000年。
商周時期的青銅古劍劍身較短,只有二三十釐米,到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到60釐米,戰國晚期的劍長更是超過70釐米。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青銅劍的長度達到了81~94.8釐米,在兵馬俑一、二號坑所出土的青銅劍又細又長又尖,在青銅劍的冶煉技術上達到頂峰。
1974年,在兵馬俑坑的黃土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銅劍,這把青銅劍被一尊重達 150公斤的陶俑壓彎了,當人們移開陶俑之後,現場的人有的驚叫,有的癲狂,有的哭爹喊媽,有的倒地抽搐,有的雙腿篩糠、汗如雨下,現場之人無不作作妖裝,生怕自己戲不好,原來,這把又窄又薄的青銅劍,竟在一瞬間反彈平直,自然恢復,有一個不太會演戲的老實人拿出尺子一量,這把劍的長度長度竟然超過了91釐米,現場的人有的驚叫,有的癲狂,有的哭爹喊媽,有的倒地抽搐……
上面這個「1974年兵馬俑1號坑」的故事不知道騙了多少歷史迷和青銅劍迷,甚至有人變成了人見人恨的槓頭,在各種論壇、貼吧裡敲著鍵盤口沫橫飛,但這確實是一個傳說,至今為止,沒有一個人承認親眼所見。
真 相
1994年在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內又發現了一批青銅劍,長度為86公分,劍身上共有8個稜面。
考古學家用遊標 卡尺測量,發現這8個稜面誤差不足一根頭髮絲,已經出土的19把青銅劍,劍劍如此。這批青銅劍結構緻密,劍身光亮平滑,刃部 磨紋細膩,紋理來去無交錯,它們在黃土下沉睡了2200多年,出土時依然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 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
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為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是近代才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 1937年,美國在1950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事實上,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人就已掌握了這一先進的工藝。
鋼鐵時代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裡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所以,青銅劍的劍身普遍寬厚且短,人們一直在找一種剛柔並濟的材料。
中國的冶鐵術大約發明於西周時期,幾乎與銅器旗鼓相當,到了在春秋時期,已經能冶煉出軟鐵。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中國到了偉大的漢王朝,漢王朝的偉大之一就是農耕民族首次歷史性的、絕對性的戰勝了彪悍的遊牧民族匈奴,但匈奴這個民族也算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被東漢趕出中原後,一路跑到了歐洲,在歐洲各國來回攪和,打打殺殺,造成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歐亞民族大遷徙」。(這裡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點擊可看)漢王朝刀劍往事——漢劍退位,環首刀崛起
漢王朝強大的背後離不開成熟的鋼鐵冶煉技術「百鍊花紋鋼」,這種煉鋼法的主要特點是制煉過程中要反覆加熱鍛打、千錘百鍊,去除鐵中的雜質變成性能極佳的鋼,並且剛柔並濟,能製作出1米以上的長刀劍,還鋒利異常,就是這種先進的冶鐵技術讓中國戰爭走入了兇猛異常的鋼鐵時代。
中國冷兵器中赫赫有名的漢劍和環首刀就是這個時期產生的。歡迎私信或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