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腸劍不是青銅劍,而是鐵劍,這種推斷能否成立

2021-03-03 龍泉寶劍

當時的吳國君王吳王僚,正滿心期待著下人給做的一道美味,什麼美味呢,就是傳說中的梅花鳳鱭炙。

這道梅花鳳鱭炙,據說味道極其的鮮美,因為它不是一般的材料做出來的,魚要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出水的太湖鳳鱭魚,燒烤的木材得用冬季最冷那天的雪梅枝。這樣考出來的魚,陰陽和合,味道奇美。

再說那天,沒過多久魚烤好,廚師上菜了,據說菜一進屋,頓時是滿屋飄香啊,王僚當時就迫不及待了,可他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菜上桌的那一瞬間,上菜的人,從魚肚子裡面取出一把短劍,猛的向他刺了過去。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讓專諸這個刺客名留青史,同時,也讓後人記住了一把名劍,這就是今天咱們要說的魚腸劍。

魚腸劍到底是一把怎樣的兵器呢?

先說它的來歷,相傳春秋時期,鑄劍大師歐冶子,非常有名氣,這把劍是他費盡心思鑄造出來的,據說其鋒利無比,而且還透著一種讓人生畏的寒光。寶劍出爐之後,歐冶子把它獻給了越王,成為了越王的佩劍。後來越王把這把劍當做禮物送給吳國公子光。

魚腸劍有名,不僅它的來歷不凡,專家認為很可能是因為它本身的確就是一把難得的寶劍。為什麼呢,史料記載吳王僚這個人素來戒備心很強,只要有外人在場,護衛一定是不離左右。而且一定是身披堅甲,生怕別人刺殺他。

甲冑復原師考古推斷,這種「堅甲」就是春秋時期最好的一種鎧甲,叫做「合甲」。這種甲中間是一種密度很高的木胎,兩面貼皮,表面再刷上幾層保護漆,防禦力極強。

那麼它的防禦力強到了什麼程度呢?兩個實驗證明。一是近距離弓箭穿射,所有中在甲冑上的箭都只能剛剛射穿甲,只能造成皮肉傷。

二是戈的橫刺,密集的連刺4下,三下刺穿鎧甲,但傷口不足1公分,也不足以致命。

在只有一次的出手機會下,專諸的魚腸劍依然是一劍穿甲,成功的殺死了王僚。這足以說明,魚腸劍就是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

由於年代久遠,魚腸劍早已失傳,那麼這把魚腸劍究竟是用什麼做的呢?

這是一把青銅劍之說

相傳歐冶子鑄造這把劍用了赤堇山的錫,若耶溪的銅。正好青銅劍的材料就是錫和銅配比出來的。尤其注意的是,古時短兵器在劍身兩側各有著一條脊線,這樣的設計專破重甲,強化推刺的殺傷力。

但是即使是這樣看起來鋒利無比的青銅劍,實驗測試證明,練家子拿起來,用巧勁以及爆發力刺「合甲」,雖然能刺穿合甲,但是造成的傷害卻不足以危及性命。

這是一把鐵劍之說

因為根據記載,魚腸劍的劍身有一種很像魚腸的花紋,而我們的百鍊鋼在不斷摺疊鍛打後,劍身上也會出現一種類似的花紋。

另一個重要依據就是歐冶子開創了鐵質器具的先河,在龍泉鍛造了三把鐵劍。而且根據考古發現,冶鐵技術最早已經在西周就出現了。

鐵質刀劍相比於青銅材質,質地堅硬,穿透力極強。面對當時令青銅劍有些束手無策的鎧甲,鐵劍一劍下去,不僅能夠刺穿鎧甲,還能要了吳王僚的性命

魚腸的名字頻繁的出現在武俠小說、影視、遊戲之中,而真正的古劍本身終究還是消失了。

一刺留名的魚腸劍,是為「勇絕之劍」。

今天,這把精美勇絕的花紋鋼魚腸劍,由廠長決定作為【飛將劍】的眾籌禮品,贈送給前幾名支持的朋友!

(掃描二維碼加孫師傅微信了解詳情)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相關焦點

  • 專家親測:專諸刺王僚所用名劍「魚腸劍」是鐵劍而非青銅劍?!
    在公元前514年的一次宴會上,刺客專諸手持魚腸劍,將身披重甲的吳國國君王僚一劍刺死。那麼魚腸劍是否真的如傳說中那樣鋒利無比?又是怎樣一劍刺死身披重甲的吳國國君? 專家實證現場進行模擬試驗,揭秘魚腸劍傳奇
  • 【戲說】魚腸劍與專諸刺王僚
    將魚腸劍函封,永不再用。2、魚腸劍與沈括《夢溪筆談》之誤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其著作《夢溪筆談》卷十九《器用》篇載:「古劍有沈盧、魚腸之名,沈音湛。沈盧謂其湛湛然黑色也。古人以劑鋼為刃,柔鐵不莖榦;不爾則多斷折。劍之鋼者,刃多毀缺,巨闕是也。故不可純用劑鋼。魚腸即今蟠鋼劍也,又謂之松文。取諸魚燔熟,褫去脅,視見其腸,正如今之蟠鋼劍文也。」
  • 秦朝的青銅劍VS古羅馬的鐵劍,誰會贏?刀劍真能削鐵如泥?
    圖為春期晚期的青銅劍銅裡面加入合金,一般是為了提高銅的強度。實驗結果證實,這種青銅劍內韌外堅,外部硬度約290HV,可以印證兵馬俑秦劍的檢測結果。綜上分析,如果秦朝的青銅劍遇上古羅馬的鐵劍的話,秦劍可以輕鬆的斬斷古羅馬的鐵兵器。
  • 鋼鐵劍取代青銅劍,一場「材料革命」與「技術革命」的並軌
    說起冷兵器的發展史,無非就三個階段,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躍進還好說,很有可能就是古代人在燒火做飯的時候,突然發現用來搭灶臺的「石頭」熔化了。然後在冷卻後就產生了一坨堅硬的「未知物體」,而且還閃閃發亮十分好看,所以古人便專門找尋這種「石頭」用來熔化,繼而製造成兵器或者物件的發展歷程也就順理成章。
  • 現代版「魚腸劍」問世,造型和想像的大不一樣,揭示魚腸劍的來歷
    魚腸劍,古代名劍,為專諸刺王僚時所用,號稱絕勇之劍。今人仿造的魚腸劍,造型大多是普通的三尺長劍,這是對歷史嚴重的誤讀。真正的魚腸劍,其實是一把匕首。現代版「魚腸劍」魚腸劍的「魚腸」又是因何而來呢?如果僅僅因為刺殺王僚時曾被藏在魚腹之中,那為什麼不叫魚腹劍、魚骨劍,而是叫魚腸劍呢?
  • 劍春秋:一個時代的特徵與強悍『春秋劍』(賞析)
    這是一個真正屬於劍的時代。 純鈞湛盧,折衝伐敵; 幹將莫邪,驚天動地; 巨闕魚腸,勇士無懼; 龍淵太阿,水擊鵠雁。寡人願齎邦之重寶,皆以奉子,因吳王請此二人作鐵劍,可乎?」風鬍子曰:「善。」於是乃令風鬍子之吳,見歐冶子、幹將,使之作鐵劍。歐冶子、幹將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畢成,風鬍子奏之楚王。楚王見此三劍之精神,大悅風鬍子,問之曰:「此三劍何物所象?其名為何?」風鬍子對曰:「一曰七星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曰:「何謂龍淵、泰阿、工布?」
  • 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魚腸劍的故事
    專諸利用魚腸劍成功的刺死了王僚,專諸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刺客,而魚腸劍因為這場著名的刺殺也名揚青史。魚腸劍的故事從此就打上了一個句號,後來沒有人知道魚腸劍去了哪裡,更加沒有人知道到底是誰擁有了這柄靈性與叛逆精神並存的寶劍。
  • 世界啥劍最毒辣?不是歐洲巨劍、美洲敢死劍,而是中國一種骨頭劍
    劍是人們很熟悉的一種冷兵器,從全世界的角度來說,劍的形狀有長有短,有直有彎,有單刃有雙刃,少數的還有多刃劍。從材質來說,有青銅劍,有鐵劍,有鋼劍,還有石劍、木劍、骨劍。在這些劍之中,啥劍最毒辣呢?我們說,不是非洲行刑劍、歐洲巨劍,也不是美洲敢死劍,而是中國一種骨頭劍。
  • 王者之劍:西周晚期的鐵劍,古人智慧讓人由衷讚嘆
    古代君王有佩劍傳統,劍是地位和權威的象徵。在中國河南省博物院,就收藏了一把2800多年前的王者之劍,雖然只有30多釐米卻享有中華第一劍的美名,他有什麼與眾不同呢?虢季玉柄鐵劍虢季玉柄鐵劍現收藏於河南省博物院1990年的一天深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警方抓住一夥盜墓者。天亮以後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經過清理判斷這是一處西周晚期的墓葬,禮器、兵器、車馬器等一應俱全。其中有一把殘缺的古劍,劍柄由和田青玉製成的劍柄玉質細膩,表面有斜豎紋平行線紋飾,劍首正方形有四瓣花的浮雕裝飾。
  • 這四把兩千年前的鐵劍都金裝玉雕,出土的第一把更是漢代玉具劍的雛形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guo)國國君虢季墓出土了一件珍貴的文物——玉柄鐵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一把中國鐵劍。劍柄裝飾著華美的玉劍首,劍身與劍柄的結合處鑲嵌綠松石片,這也是目前所見玉裝劍的最早實物,為漢代「玉具劍」的雛形。也就是劍首、劍格、劍璏、劍珌為玉質。殘長34.2釐米,通體由鐵、銅、玉三種材料複合而成。
  • 作為最熟悉的冷兵器,刀和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究竟有何獨特的含義?
    吳越一代本來就多銅礦,銅、錫品質出眾,再加上成熟先進的中原青銅冶煉技術的傳入,這裡鑄造出了無數遠超中原諸國的青銅劍,到了春秋中期,鑄劍大師更是群星輩出,一批名劍震動天下。如越國人歐冶子,他一生鑄就了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泰阿、公布等諸多名劍。
  • 古代江湖俠客的最愛,刀和劍在古代歷史上,究竟有何獨特的魅力?
    吳越一代本來就多銅礦,銅、錫品質出眾,再加上成熟先進的中原青銅冶煉技術的傳入,這裡鑄造出了無數遠超中原諸國的青銅劍,到了春秋中期,鑄劍大師更是群星輩出,一批名劍震動天下。如越國人歐冶子,他一生鑄就了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泰阿、公布等諸多名劍。
  • 古之雌雄名劍「幹將莫邪」,到底是銅劍還是鋼鐵劍?
    圖七:青銅劍的鑄造過程春秋至戰國時期青銅鑄劍技術雖精湛。然而就青銅和鋼鐵刀劍本質上來說,青銅並不如鋼鐵劍的硬度和韌性高,也不如鋼鐵刀劍鋒利。鑄造了一系列赫赫青銅名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冠絕華夏。發現銅和鐵性能的不同之處,冶鑄出三把絕世鋼鐵劍「龍淵」(後改名龍泉)、太阿、工布,開創中國冷兵器之先河。可見幹將莫邪之時鋼鐵劍已然展露鋒芒!
  • 中國5大存世寶劍:此劍雖已鏽成廢鐵,但依然是「中華第一劍」!
    「劍」在中國古代有著特殊的文化含義,在古人看來劍不僅僅是一種兵器,還能夠彰顯自己的氣質和身份。從先秦開始,中國無論是武將和文人都喜歡佩劍,比如說孔子就常戴著一把青銅劍,而還有很多文人墨客夢想成為劍客,比如說號稱「詩仙」的李白。
  • 面對荊軻秦王為何不以劍擋?嬴政:像《大秦賦》那樣佩劍我先砍他
    春秋早期的中國青銅劍,即使像越王勾踐劍那樣的,也不過五十釐米長。所以,如果秦王拿的是這種五十釐米長的青銅劍自然一下子就拔出來了。然後春秋後期出現青銅長劍,比如類似吳王光劍,就達到九十釐米。考古學家在兵馬俑坑發現的秦國青銅劍,就將近一米長。隨之而來的是,鐵劍也出現了。在戰國時期,中碳鋼鐵劍甚至高碳鋼鐵劍開始出現。
  • 荊軻刺秦王中,秦王嬴政佩的到底是什麼劍?
    直到春秋戰國之交,製作的鐵劍也並不多,尺寸也不長,主要是技術還不太成熟,難以大規模生產,所以未能撼動青銅劍的獨大地位。但鐵劍的發展並不均衡,以楚、燕、韓為領先,秦則相對落後。儘管從陝西出土的秦兵馬俑銅劍來看已經達到了人類歷史上青銅鑄劍技術的最頂峰,但與同樣規格的鐵劍相比無論是硬度、韌性、或是彈性等性能方面還是存在本質的差距。有人因陝西兵馬俑陪葬兵器中的劍是青銅劍而認為直到秦亡也沒有裝備鐵劍,我不同意這種觀點。一方面,關於當時墓葬制度的陪葬品是當時軍隊正裝備著的最先進的、還是略微過時的兵器,這個還需要討論。
  • 荊軻刺秦王時,秦王嬴政佩劍是什麼劍呢?
    為什麼說秦王政的劍一定是很長很長的鐵劍呢?我們先回顧一下鐵劍的歷史。考古發現表明,中國至遲在西周就已經掌握人工冶鐵技術並開始應用於製作鐵劍了。《越絕書》說,幹將和歐冶為楚王鍛造了龍淵、工布、泰阿3把鋼鐵名劍,這個傳說是基本符合春秋實際情況的,即鐵劍只能是熟悉冶鐵技術的能工巧匠為等級極高的貴族鍛造。直到春秋戰國之交,製作的鐵劍也並不多,尺寸也不長,主要是技術還不太成熟,難以大規模生產,所以未能撼動青銅劍的獨大地位。
  • 青銅劍為什麼被鋼鐵劍取代?技術失傳了?
    楊俊熙的父親楊錦海見到如此情形,越發覺得手裡這個物件不同尋常,躊躇之際,一道閃電划過腦海:「這個東西不是我自己的,是地下的。地下的東西是文物,是國家的,我沒有權利私自做主。」9月3日,他將這把劍送到了高郵市文物局,捐贈給國家。9月4日,高郵市文物局、高郵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來到臨澤鎮,給楊錦海送去收藏證書和獎金,獎金金額不詳,按照慣例,應該是500。
  • 魚腸劍歷史|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了公元前515年,楚國國王楚平王去世了。吳國國王姬僚很興奮,終於有機會幹掉楚國了。同樣興奮的還有一個人,姬僚的堂兄弟,姬光,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因為他知道吳王姬僚一定會趁此機會大舉進攻楚國。如果全力攻楚,必然造成吳國國內空虛,就有機會殺死姬僚,姬僚一死,姬光就是吳王合法繼承人,這就是叫做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為能順利奪取吳國大權,姬光竭力支持吳王姬僚出兵楚國。
  • 歷史上的百兵之王,論古代兵器劍的演變和發展
    他們製造的青銅長劍,出匣劍鋒鋒利寒光閃閃,人稱吳戈越劍而爭相定製購買。最出名的當然是越王勾踐劍了。隨著長劍的發展和完善,特別是鐵劍的製造和改進。長劍在戰場的作用以外,又誕生另一個尊貴的品種,它就是佩劍。佩劍是作為身份和禮儀的象徵出現在商周時期。到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秦朝把天子皇帝至各品級官員可以配什麼樣的劍做了詳細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