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熟悉的冷兵器,刀和劍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究竟有何獨特的含義?

2021-02-07 茶壺文化

                 粉絲福利,文末領取。

圖中人手持利劍,長衣飄飄,極具俠士風範,在中國文化中,劍不僅是實戰兵器,而且是俠義精神的代表,琴心劍膽、文武雙全成為許多人士追求的目標。

《史記》曰: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率領軍隊攻入殷商的都城——朝歌,絕望的商紂王自焚與鹿臺。武王用代表正義的劍刺紂王的屍身,用象徵權力的「黃鉞」斬下紂王的頭顱,一個新的時代由此開始。

自青銅文明到火器時代,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劍都是伴隨著勇士英雄的形象出現。劍,短兵也。簡單來說,這是一種用於刺殺的直身、雙刃、尖鋒兵器,素有百兵之君、短兵之祖等美譽,不過這集眾譽於一身的兵器,卻來源成 迷、身世不明。中國境內出土過新、舊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戈、石斧等各類石兵,卻遲遲不見石劍的蹤影。究其原因,或許是石質相對脆弱,不夠堅硬,故難以鑄成細長、鋒利而堅固的劍。直到青銅時代,劍才作為一種兵器登上歷史舞臺。

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早期青銅劍,是西周時期的。但這些西周初期的出土青銅劍,形如柳葉,短小鋒利,類似匕首,與後來的青銅劍明顯不同。關於它們的來源也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來源於巴蜀,證據是三星堆一號坑出土的一件商代時期的柳葉形玉劍;也有學者指出,中亞、西亞等地的類似短劍年代更早,因此西周的這些短劍很可能具有異域血統……無論短劍的甚是是「土」是「洋」,從劍的造型來看,他大概是脫胎於矛形刺兵及短匕首,然後逐漸發展為劍的。

不過這種尚在襁褓中的短劍,真的能在戰場中披荊斬棘嗎?

花紋寶劍,這是長沙博物館收藏的一把戰國銅劍,劍身上菱形暗紋十分精美。這種精湛的表面處理技術,是青銅器的絕技之一,但其鑄造工藝至今仍存在爭議。有學者認為,這類黑色幾何花紋是錫、銅及鐵的合金,採用複合金屬工藝鑄成;也有學者認為,劍身花紋是進過硫化處理的。

三金合冶成寶鍔

西周時期,人們使用銅、錫等冶煉青銅合金、鑄造利劍時,還無法準確掌握原料的配比,若是向銅裡加入太多的錫,劍硬易斷;若是錫加少了,劍有太軟,比例很難掌握,故難以製造出鋒利堅韌的長劍。此時生產的短劍,甚至連結構都不完善——中間無脊,缺少劍格和劍首,後來逐漸改進,劍身中央才出現脊,劍莖加長為柄,增加了劍格和劍首,構造基本定型。不過春秋早期的脊柱劍依舊很短,大約長度在28-40釐米之間。

短劍的「先天不足」,自然會影響到它的殺傷力,不過真正決定它在戰場上命運的,是當時戰爭的形態——周代宗法禮制森嚴,就連打仗,諸侯們也要遵守繁縟的禮儀。兩軍對陣,多為車戰,遠射的弓矢以及戈、矛、戟等長兵,才是戰場決勝者,於是西周乃至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戰場上,劍這樣的短兵,很難看到。

與依靠戰車縱橫疆場的中原不同,南方的「蠻夷」倒是走出了有地方特色的武器發展之路,在中原戰場無用武之地的劍,在這裡幸運的找到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劍源於匕,劍來源與匕首,只是匕首更加短小,所以攜帶十分方便。在劍出現之後,匕首也沒有退出戰爭的舞臺,多用於近身格鬥、貼身防衛或暗殺。圖中所繪即攜帶雙匕的唐軍形象,他的腰間插著一把匕首,筒靴還藏著一把匕首。如此一來,在被對方擒抱或被壓倒時,可以很方便地拔出匕首來反擊。出自指文圖書《中國古代實戰兵器圖鑑》

先秦時,密布的叢林、縱橫的水網,讓戰車毫無用武之地,反倒是行動靈活的步卒、輕便快捷的舟楫,主宰著戰場。為了打造一支精兵勁旅來爭霸天下,吳、越等南方諸侯絞盡腦汁。他們在選擇兵器時,放棄了長兵,相比與笨拙的長柄戈矛,鋒利輕便的短兵,比如——劍,更適合步卒。

劍在吳越戰場上的廣泛使用,自然對其質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吳越一代本來就多銅礦,銅、錫品質出眾,再加上成熟先進的中原青銅冶煉技術的傳入,這裡鑄造出了無數遠超中原諸國的青銅劍,到了春秋中期,鑄劍大師更是群星輩出,一批名劍震動天下。如越國人歐冶子,他一生鑄就了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鈞、泰阿、公布等諸多名劍。

公元前515年,吳國的公子光遣人刺殺吳王僚。刺客名叫專諸,他帶著越人歐冶子冶鑄的「魚腸」劍,冒充廚師,在宴會上給吳王僚獻菜,使用藏於魚腹中「魚腸」劍將吳王僚刺殺。吳王僚被殺之後,公子光自立為王,即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吾王闔閭。

不過沈括在《夢溪筆談》一書中認為,專諸所用的魚腸劍並不是因藏於魚腹而得名,而是劍上紋路蟠曲如同魚腸。這是古人以質地堅硬、容易脆斷的高碳鋼為刃,質地堅韌的低碳鋼為莖幹,鍛造一起時,所形成的的紋路,與宋代的蟠鋼劍如出一轍。

當然,這種說法僅是一家之言,無法驗證。畢竟這些傳說中的寶劍,後人無緣得見。不過1965年,湖北望山楚國大墓出土的一柄青銅劍,卻讓人們得以一睹曾冠絕天下的吳越青銅劍的真實樣式。

這柄青銅劍鑄造精工、花紋優雅,雖深埋地下2400多年,仍光澤耀目、鋒利無比。從形制來看,它的劍刃並非平直,而是呈兩度弧曲。而從後來陸續出土的吳越青銅劍也能夠看出,通過戰爭實踐,吳越的劍一直在不斷改進,至春秋後期,已經形成這樣的統一形制——劍脊起稜,前鋒刃凹弧,極大增強了劍身的穿刺能力。

不過這一外形也顯示,春秋時的青銅劍因質地限制,難以發揮斫砍的功能,只能通過直刺殺傷缺乏盔甲保護的敵人。這與文獻中記載的春秋戰國時用劍法偏重於「刺」、「擊」相吻合。通過劍身的錯金鳥篆體銘文,人們發現此劍曾為越王勾踐所有。

除了形制的變化外,春秋中後期的吳越青銅劍,劍體也明顯增寬加長,一般可達50-55釐米左右。而當劍體邊長後,為了增強劍身中脊的抗震能力,使劍不易折斷,吳越青銅匠師們更是絞盡腦汁,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複合劍鑄造技術——這種技術使用不同成分的青銅合金進行嵌鑄,劍脊含錫量較低,從而降低劍身硬度,提高韌性,使得劍身具有較高的抗拉強度和延伸性,不易折斷;而兩邊含錫量較高,則是為了增強劍體硬度,使得實戰時的殺傷力大大增強。現留世的吳王諸樊劍、吳王夫差劍、越王者旨於睗 [shì] 劍等等,無不鋒鍔犀利,千年不朽。有學者甚至認為,吳、越劍刃口磨礪精細,堪比現代精密磨床生產的產品。

戰國初期,車戰逐步衰落,戰爭規模也逐步擴大,僅靠貴族和住在城邑的國人遠遠不能滿足戰爭需求,軍制改革勢在必行。魏國走在了最前面。它最先通過招募庶民,進行選拔訓練,培養出職業軍人——「魏武卒」。這些步兵勇士體能出眾,身穿甲胃,配備強弓勁弩,攜帶戈矛,而且,腰間還配有銅劍——他們的形象在河南汲縣戰國墓地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銅鑑上有著生動體現。

可以說,魏武卒的崛起,是步兵普遍興起的一個縮影。正是由於步兵的興起,用於近身搏鬥的劍才有了更廣闊的施展舞臺。據《荀子·議兵篇》記載,魏武卒的標準裝備中,劍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當劍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戰場時,諸侯們開始思考如何將之改進,加強殺傷力。鐵劍由此登上戰爭的舞臺。

其實早在西周晚期,鐵劍便已出現。但直到春秋時代,為數不多的出土鐵劍,大多以含碳量很低、質地很軟的塊煉鐵鑄造,遠遠比不上同期的青銅劍。這種情況,在春秋晚期逐步得到改善。

1976年,湖南長沙楊家山的一座春秋晚期墓葬中,一把鋼質短劍重見天日。從劍中部的斷面可看出,它經由七到九層鐵疊打而成,經取樣化驗,為含碳量0.5%的中碳鋼。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塊煉鐵滲碳鋼兵器。由於碳的滲入,劍身也變得相對堅硬。

中山靖王的金片花紋鋼劍

這把精美的鋼劍出土於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它以塊煉鐵為原料,經反覆鍛打而成。它的刃部經過淬火,堅硬而鋒利,而沒有淬火的劍脊又保持著良好的韌性。除了較為成熟的鋼劍製作技術外,此劍的劍身還嵌著金片花紋,劍格飾獸面紋,堪稱精緻華麗。

漢朝初建,匈奴頻襲。武帝年間,戰事更是接連爆發,騎兵取代步卒、戰車,成為戰場的主角。漢家騎士縱橫馳騁於草原大漠上,克龍城、拔祁連,封狼居胥,為帝國建下赫赫武功。他們手中的兵器也在一場場戰事間悄然改變:刀,這種揮砍兵器取代長劍,成為漢軍兵卒手中的短兵。

輝煌了春秋戰國亂世的劍,為何此時在戰場上被刀取代?這與作戰兵種的改變息息相關——劍在戰場上的輝煌,得益於步兵的興起;同理,刀取代劍,則與騎兵的作戰方式相關。騎兵在快速衝擊中,需要的根本不是直刺,而是揮砍。而在揮砍功能上,刀卻遠遠強於劍,這與其本身的形制有關。

漢刀為鐵質,直脊直刃造型。刀柄首端通常會製成扁圓的環狀,所以也被稱為"環首刀。這與我們今天熟悉的刀不太一樣,看起來反倒與劍頗為相似。不過環首刀仍與劍有著顯著區別,比如開刀的方式不一樣,這個細節至關重要——雙面開刃的長劍不利於劈砍、易折斷;刀只有一側有力、另一側做成厚實的刀脊,這樣在劈砍起來時不易折斷,更適合於騎兵用來對敵實施砍殺。故而,在那尚未出現馬鐙的時代,腰佩環首刀、配以強弩鐵戟的漢家騎兵,在面對匈奴人時,佔盡優勢。

由於刀在戰場上的優勢,在西漢中期,將領、官員便紛紛改佩劍為佩刀了。有時候,這種隨身佩戴的佩刀,不僅能用來殺敵。

東漢時期刀技藝的一大突破,就是發展出"百鍊鋼"技術,即將鋼鐵反覆加熱,摺疊鍛打,重複很多次,至上百次。在不厭其煩的重複鍛打中,雜質盡出,提煉出最精純的鋼。1964年,日本的大和爍本東大寺古墓中,就發現了一把東漢靈帝時期的鐵刀,銘文上明確寫著"百鍊清剛(鋼)"的字樣。

淬火技術也在突飛猛進,人們逐漸發現淬冷劑對淬火質量的影響。蒲元能造好刀的訣竅就在於,他掌握了精湛的鋼刀淬火技術,能夠辨別不同水質對淬火質量的影響,警如,他認為蜀江爽烈,最適合為刀刃淬火。

鑄造技藝蒸蒸日上,讓刀愈發受到歡迎。就連在鑄劍之鄉吳越,造刀也取代了鑄劍,成為主流。南朝陶弘景所撰《古今刀劍錄》稱: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下令採武昌山銅鐵製成一萬口刀,而劍僅有十口。這些為兵卒使用的刀,沿襲著漢刀的形制,環首、單面開刃、厚脊,重心靠前,在戰場上廝殺時,揮刀劈砍下去,輕易就能夠將敵人斬殺,即便對方身穿甲冑,無法砍透,刀頭帶來的沉重鈍擊,也能夠使之受到傷害。

要是遇上使刀好手,環首刀的劈砍威力更能被放大。東吳將軍董元成,年少勇敢,徵討黃祖時,他拔刀劈砍敵方的"蒙衝鬥艦。,竟將船頭砍成兩截,分流而去。自古寶刀配英雄,董元成的佩刀按照《刀劍錄》的記載,是他自己打造的,而同樣是吳將的甘寧,卻不需親力親為而坐享寶刀。濡須口大戰、甘寧百騎劫魏營孫權很高興,下令賞賜他"絹千匹、刀百口」。由此可見,刀不僅為主要作戰短兵,還是很重要的賞賜。

五胡亂華時,追求揮砍能力的內亞刀兵大量傳入,外來技術的融合,使得刀的發展進一步得到提升。有的刀身變短,刀柄鑄成可以裝柄的銎狀,從而可以裝上長柄,這種改進後的鐵刀,在江蘇鎮江桃花塢的東晉墓中曾有出土。此類刀型也成為長柄大刀的源頭。

長柄刀的柄加長,有如槍矛的握把,其重心靠前,劈砍力大,而且看起來威風凜凜,有如神兵,以至於到了後來,小說裡的猛將都愛使用這種長柄大刀,比如青龍偃月刀與關羽。然而也正是因為重心靠前,雖然劈砍力大,但也犧牲了一定的靈活度,故而很長時間內,長柄大刀並沒有成為武備主流,將卒們依然是以槊、矛作為長柄,而以短刀作為衛身格鬥之用的短兵。

而從東漢起,劍就失去了昔日的榮耀,被刀取而代之,在戰場上被日益邊緣化。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它被目遺忘。相反,劍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從未褪色,至更加重要,它成為泱泱華夏輿服制度中的重要佩飾,並深深嵌入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是為俠義精神的象徵.

小編推薦:堅持純手工打造為前提 老老實實做劍,本本分分做人,以市場價降低40%為保證,下單就送全套裝備。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諮詢,一起學習,交流。還能免費領取福利.如果你也喜歡龍泉劍請一定不要錯過。

                                  看完點個「在看」支持下小編

相關焦點

  • 作為中國古代殺傷力巨大的冷兵器,刀和劍在殺傷力上究竟有何細微差別?
    在 壓力= 力量 / 面積 的物理公式上,上根本沒什麼分別。而且在穿入目標之後,彎刀接觸線長也不比直劍短,所產生的摩際力與接觸線及面成正比,因此也不會比直劍低。但彎刀的深入度,卻比直劍淺,因為是弧線,相同長度之下深入目標的距離較短。直劍斬得更遠,但有機會卡住,因容易斬得太深。彎刀則較易收刀,但刀口淺。僅此而已。
  • 古代江湖俠客的最愛,刀和劍在古代歷史上,究竟有何獨特的魅力?
    中國境內出土過新、舊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戈、石斧等各類石兵,卻遲遲不見石劍的蹤影。究其原因,或許是石質相對脆弱,不夠堅硬,故難以鑄成細長、鋒利而堅固的劍。直到青銅時代,劍才作為一種兵器登上歷史舞臺。
  • 盤點中國古代十大冷兵器,排名第一的是劍還是刀?
    盤點中國古代十大冷兵器,排名第一的是劍還是刀?古代沒有現在如此高科技的軍事設備,也沒有槍枝彈藥,更沒有大炮,只能用一些鈍器,或者一些刀劍之類的利器,而這些被稱為冷兵器,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代十大冷兵器。
  • 中國古代刀、劍有什麼區別,為何後來刀一統江湖?
    滿打滿算,人類進入熱武器時代不過兩三百年時間,在此前漫長的歷史中,人類一直是冷兵器為王的時代。在西方還是長矛和石頭的時候,中國就已經發展出了先進的冷兵器,從青銅到鐵器,再到後來的十八般武器,中國冷兵器可以說是世界古代最豐富的。
  • 古代歷史上冷兵器排行榜,第一名被稱為冷兵器之王,你知道嗎?
    在古時候的冷兵器最開始是由農作工具改良以後誕生的武器,在悠長的歷史長河中這些冷兵器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些各種各樣的冷兵器也是因為戰爭而慢慢誕生出來的產物。通過對古代遺蹟的考古發現,冷兵器最早出現在了距今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從此也拉開了冷兵器在戰場上的應用。那麼古代冷兵器最厲害的五個你都知道是什麼嗎?
  • 古代的冷兵器有哪些?
    古代有「十八般武藝」之說,其實指的是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音同「書」)、鞭、鐧、錘、叉、鈀、戈這十八種不同種類的冷兵器。今主要介紹矛、鉞、戟等幾種不常見的武器,淺窺這些冷兵器的精巧構造和鏖戰時的使用技法。
  • 刀光劍影,寒光凜冽,帶你穿越歷史探秘古代的那些刀與劍...
    方戰刀形制獨特的中國戰刀。刀鞘、刀柄由清晰的平面組成有楞有角的方形整體。裝具上的金屬部分裝飾著各種金龍文飾,稜角分明的整體外形在龍紋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精製而威武。金龍繞身的裝具、狹長的刀身形狀、的優美刃紋、細膩的鯊魚皮刀鞘,都顯示出這柄刀純正的中國官造刀血統。
  • 冷兵器時代,作戰兵器主要以刀和劍為主,那麼刀和劍誰更強?
    在原始社會時期,原始人為了狩獵或者保護自己,會用石塊打成尖銳的物體,綁在木棍上當做武器。而在獲取到獵物之後,原始人又會使用其他的石器去分割肉塊,這便是短兵器的發源。而在人類掌握了一點的冶煉技術之後,一些金屬兵器被製造了出來,比如矛和戈,刀與劍。
  • 中國刀劍歷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冷兵器——素裝漢劍
    在中國歷史上,冷兵器一直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時至今日,雖然很少能用到冷兵器,但這依然抵擋不了人們對它的喜愛,在這其中,漢劍就是最受歡迎的冷兵器之一。 漢劍,顧名思義就是興盛於漢代的鋼鐵劍。
  • 世界史上的奇葩冷兵器,造型很獨特,中國這件被稱為冷兵器之王
    導語:世界史上的奇葩冷兵器,造型很獨特,中國這件被稱為冷兵器之王一說到兵器,人們就會聯想到戰場。畢竟戰場上就是兵器的極樂之府,有了戰場的出現,兵器的存在才會顯得有意義。在世界史上就有很別致的奇葩武器,造型很獨樹一幟,在中國就有這麼一件在其中被稱為冷兵器之王,今天我們就來介紹全球5大奇葩武器。1.鯊魚刀。這把刀很鋒利,造型像一隻鯊魚一樣。攻擊性很猛,作戰時戴在手上,在交手中能把敵人撕成條,就像鯊魚捕食魚類那樣,如被猛獸撕咬,重傷後極其痛苦。2.三刃飛廉。
  • 中國古代名氣最高的3款刀:藏刀、苗刀、唐刀你最喜歡誰?
    中國古往今來上下五千年歷史,自我們的祖先會使用工具以來,就不斷探索工具的進步。眾所周知,人類對技術的應用最先體現在戰爭上,而戰爭是以武器裝備為核心的戰鬥。在火藥沒被大規模應用至火器的明代之前,冷兵器佔據了世界,是戰場上的主導武器,是一場戰役勝敗的關鍵因素。
  • 我國古代幾款成雙成對的冷兵器:「八斬刀」詠春門派獨有
    在二戰中,我們見識到了德國的重炮之利,空軍的致命打擊後,有人會不會對古代冷兵器產生好奇?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文化悠久,在漫長的歷史迴廊中,就誕生了形形色色的冷兵器,每一把冷兵器都敘說著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今天就來盤點一些「成雙成對」的冷兵器。
  • 古代的大刀上為什麼要裝鐵環?如果看到拿九環刀的人,千萬躲遠點
    --《漢書·李陵傳》從這段漢代史料中不難看出,刀這件武器在中國很早便派上戰場殺敵,且其適用性更加廣泛,能刺能砍堪稱一件非常稱手的兵器。尤其是在冷兵器時代,一把青龍偃月刀大刀橫掃千軍和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在歷史長河中永垂不朽。作為中國人相信都看過充滿各種兵器絕學的武俠作品,其中經常能夠看到,古人的刀上裝有鐵環,這究竟是否帶有特殊的含義,本文一次來詳細分解一下。
  • 龍泉寶劍:中國古代冷兵器之巔
    龍泉劍,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以其誠信高潔之劍性為世代中國文人俠客所鍾愛。而生產於吳越龍泉地區的龍泉寶劍,在中國冷兵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時,龍泉劍也是封建王朝皇帝賜給愛臣的「尚方寶劍」。那麼,龍泉劍的鑄劍工藝又有何獨到之處,它的存在又銘記了多少名士的塵封記憶呢?
  • 揭秘:世界上殺傷力最強7大冷兵器,中國有一種竟曾被全球禁用
    古代的冷兵器時代,雖然打仗更重要講究的是計謀,但是兵器也佔據著重要的位置。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古代歷史上威力巨大的那些冷兵器。 阿茲特克黑曜石鋸劍:這個兵器是中美洲阿茲特克人的獨特兵器,由於阿茲特克人煉鐵技術十分落後,無奈之下只好選用石頭製作兵器。
  • 龍泉寶劍 | 中國古代冷兵器之巔
    導語在我國古代,不但習武之人喜歡帶劍闖江湖,就連文人雅士也以佩劍顯風採。龍泉劍,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以其誠信高潔之劍性為世代中國文人俠客所鍾愛。而生產於吳越龍泉地區的龍泉寶劍,在中國冷兵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時,龍泉劍也是封建王朝皇帝賜給愛臣的「尚方寶劍」。那麼,龍泉劍的鑄劍工藝又有何獨到之處,它的存在又銘記了多少名士的塵封記憶呢?
  • 中國古代冷兵器大全:十八般兵器詳解
    十八般武器,即冷兵器時代的「十八般武藝」,這是中國武術的一個傳統術語,也稱「十八般兵器」,常見於中國古代的戲曲、小說中,指使用各種武術器械的功夫和技能
  • 古代冷兵器之巔:龍泉劍的前世今生
    龍泉劍,作為中國古代十大名劍之一,以其誠信高潔之劍性為世代中國文人俠客所鍾愛。而生產於吳越龍泉地區的龍泉寶劍,在中國冷兵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同時,龍泉劍也是封建王朝皇帝賜給愛臣的「尚方寶劍」。那麼,龍泉劍的鑄劍工藝又有何獨到之處,它的存在又銘記了多少名士的塵封記憶呢?
  • 古代最豪氣的冷兵器——刀
    相傳西周時以「昆吾」的刀最為著名,但用刀盛世還是戰國時期騎兵作為獨立兵種出現以後。從秦始皇陵中發現了不少騎兵形象的陶俑,但大量使用騎兵還是秦末到西漢初年。伴著騎兵還是秦末到西漢初年。伴著騎兵的發展,刀的形制不僅有了改變,作戰作用也重要了。作戰時騎馬用刀斬劈,可格,可刺,已明顯優於劍的直刺。
  • 中國古代真實存在的4大名刀:鳴鴻刀排第二,第1實至名歸
    眾所周知,冷兵器文明擁有了幾千年的歷史。而要說起冷兵器技術造詣最高的,那非我們莫屬了。特別是唐朝時期,冷兵器發展進入了巔峰時期,引得世界多國紛紛來朝拜學習我們的打造技術。那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介紹中國古代真實存在的4大名刀,其中鳴鴻刀排第二,第1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