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

2020-12-23 世間人說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

看春秋歷史您怎麼都不會繞過「春秋爭霸」和「春秋霸主」這兩個歷史專有名詞,那麼有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困惑:這個霸主的地位究竟是怎麼體現的呢?

是通過法律的形勢來確定呢?還是通過諸侯選舉,承認霸主的地位呢?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春秋時期怎麼成為霸主這件事,為了讓大家一眼看懂,分兩個步驟來解讀:

霸主的形成;霸主的確立

春秋諸侯如何進階為霸主

齊桓公是春秋歷史上第一個霸主,想要成為霸主,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①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這是前提,也是基礎;②其次要打出合法化的旗幟(譬如劉備打的是「恢復漢室」的旗號,齊桓公打的是「尊王攘夷」);

齊桓公即位的時候齊國並不算強大,但任用管仲改革以後,齊國的綜合實力蹭蹭蹭的往長漲。有了爭霸的資本,齊桓公就開始施展齊國的影響力,對周邊小國的內政進行幹預,譬如當初齊桓公因為齊國政治動蕩逃亡國外的時候,譚國沒有禮遇齊桓公,齊桓公即位以後,譚國也不來祝賀。

於是譚國成為齊桓公拿來樹立威權的第一個受害者,齊桓公二年(前684年),譚國被齊桓公滅亡。齊桓公五年(前681年)的時候,宋國內部發生政治動蕩,齊桓公立刻見縫插針的幹涉宋國內政,迫於齊國的軍事力量,宋國第十九代君主宋桓公只好結束宋國內部的政治動蕩,並和齊國講和。

經過這件事,齊國的影響力進一步得到提升,當時齊桓公曾邀請遂國一起參與會議,但被對方拒絕,事後齊桓公回身就把遂國給滅了。不過倘若只是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支撐,齊桓公恐怕只會被視為是一個蠻橫霸道的諸侯,齊桓公當然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作為霸主,對不聽話的諸侯當然要給巴掌吃,但是對於聽話的諸侯則要給糖果了。畢竟要想成為諸侯老大,秩序的守護者,光靠武器可不行,還要給那些小諸侯們伸張正義,而且自己也要樹立一個正派的世界正義守護者的形象。

譬如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國和魯國打了一仗,魯國不敵,被迫割地。在會議上魯國臣子曹沫拔劍劫持了齊桓公,要求他歸還魯國土地。齊桓公被迫答應,事後他想反悔,但是管仲勸說他出爾反爾容易失信,齊桓公只好維護承諾,將土地還給魯國,雖然失去了土地,但齊桓公卻在諸侯之間贏得了名聲,紛紛都想依附於齊國。

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史記·齊太公世家》

倘若這是被迫的,那麼在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的時候,齊桓公就做了一件很符合老大哥形象的事情,那就是山戎攻打燕國的時候,齊桓公出兵解救燕國。更催人淚下的是,燕國國君燕莊公護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齊國的國境裡,齊桓公怪不好意思的,就說:

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史記·齊太公世家》

於是就把燕莊公經過的地方全部割讓給了燕國,這件事情一傳出去,齊桓公的名聲那頓時是變得高大無比。這就提到成為霸主需要的第二個條件了,即合法化的政治旗幟,齊桓公那時候打的是什麼旗幟呢?就是「尊王攘夷」,意思就是尊勤君王(周天子),攘斥外夷。

這面旗幟有什麼用呢?就是向外界表明齊桓公這麼做絕不是為了要取代周天子,而是為了維護周天子的地位和天下秩序,畢竟那時候周王室已經開始走下坡路,影響力大打折扣了。另一方面來說,齊桓公又確實是這麼做的,雖然成為了霸主,但是他始終沒有表現出不軌之心。

So,《春秋公羊傳》中對他的評價就很高了,叫做: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

然而春秋五霸第三代霸主秦穆公雖然被推崇為霸主,但實際上他沒有得到諸侯的承認,儘管秦穆公讓秦國擁有了稱霸的軍事力量,但是秦穆公「有力而無德」,他死後還讓秦國賢臣殉葬。

所以人家評價他說:

秦繆公廣地益國,東服強晉,西霸戎夷,然不為諸侯盟主,亦宜哉。死而棄民,收其良臣而從死。且先王崩,尚猶遺德垂法,況奪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復東徵也——《史記·秦本紀》

另一方面,由於秦國一直被晉國擋在了西面,無法召開諸侯大會,這也是秦國無法成為世所公認的諸侯盟主的原因。再加上秦國素來在中原諸侯之中沒有好感,也沒有像齊桓公一樣打出「尊楊攘夷」的旗幟,這也就無法得到諸侯們的認同。

綜上所述,想要進階為一個霸主,光有軍事力量並不行,還要有正面的政治影響力。

春秋霸主的地位如何確立

霸主地位確立的兩個要素:天子認可;諸侯臣服;

上面已經談到如何進階為霸主,這裡就來談霸主的地位是如何確立的,是通過法律規定呢?還是諸侯選舉產生。霸主在春秋戰國時代是有明確職位的,它的名字叫「方伯」,方伯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諸侯之長,諸侯盟主。

《禮記·王制》中就記載說了:千裡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

也就是說這個方伯其實屬於天子的幫手,協助周天子在他權力無法輻射的地區進行管理。秦穆公雖然沒有得到諸侯們的承認,但是周天子還是承認了他的霸主地位。

《史記》上記載說:

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裡,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公以金鼓。

周天子賜予秦穆公以金鼓,也就算是承認他的霸主地位和方伯之職,因此秦孝公後來驕傲的說:

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裡,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史記·秦本紀》

So,這裡出現了霸主身份確立的第一個要素:周天子的認可;

齊桓公也不例外,他的霸主地位也是得到周天子認可的,由於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又帶頭擁立周襄王繼位。所以當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的時候,齊桓公號召諸侯舉行葵丘會盟,周襄王便派遣宰孔帶著祭祀祖宗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祝賀齊桓公。

周天子賜予高規格的依仗,讓齊桓公可謂出盡了風頭,實際上也等於是周天子公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所以,這次會議確定了齊桓公中原霸主的地位,在這次會議上,齊桓公還以盟主的身份頒布了五個條約:

①誅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②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③三命曰:敬老慈幼,無忘賓旅。④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⑤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孟子·告子章句下》

那麼,條約既然頒布了,那麼諸侯們會不會遵守呢?這就是霸主地位確立的第二個要素:諸侯臣服;

因為你自己說自己是霸主肯定不行,必須要周天子認可和諸侯臣服,當霸主向諸侯國施加影響力的時候,人家會聽從你的調解,你的安排。但齊桓公顯然做到了,《史記》形容他的功績叫做「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根據《春秋經》的記載,齊桓公召開諸侯大會的紀錄高達十六次,基本上一到兩年就會召開一次諸侯大會。這種影響力就是表明齊桓公霸主地位的最好證明,如果齊桓公沒有這個實力,沒有話語權,諸侯們又怎麼會千裡迢迢的來參加會議呢?

但他們都來了,為什麼要來,因為不來的話就會像當年的遂國一樣轉身就被齊桓公給滅了。

譬如在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的時候,由於楚國長久沒有向周王室朝貢,而且還去攻打齊國的盟友鄭國,於是齊桓公就召開「陽穀會盟」,商量如何援救鄭國。最後帶著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共計八個國家去攻打楚國,迫使楚國重新向周王室朝貢,雙方籤訂召陵之盟。

這些都是齊桓公霸主地位的表現,也可以看出,想要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必須獲得諸侯的認同。綜上所述,可見在春秋時期要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最重要的是得到諸侯們的認可,其次周天子的認可也很重要,但一般來說由於周天子威權不在,周天子的認可無非只是讓霸主的地位更加合法化。

但像後來的楚莊王並沒有得到周天子的認可,可也由於得到諸侯們的認可而成為春秋霸主,另外楚莊王也是召開過諸侯大會的,這也是霸主地位的表現。實際上之所以會出現霸主,反映的又是周天子王權衰微,只能讓大諸侯來替自己行使天子威權。

所以春秋爭霸,其實爭的就是周天子手中那份號令天下的權力。

相關焦點

  • 在春秋時代,這三位諸侯為何能當上「霸主」?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但其中有「三霸」是共識。他們是誰呢?又是如何稱霸的呢?讓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 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其中兩種說法最具代表性:一是據《史記索隱》記載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是據《荀子·王霸》記載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 如何成長為中原霸主?看一看春秋列國的爭雄之路就明白了
    「霸主」一詞是由夏商周的「方伯」演變而來的,「伯」與「霸」本是同一個字,「方伯」,即周朝的諸侯,有代替天子討伐忤逆臣子的職責。《白虎通·號篇》中提到:「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在春秋時期,由於周王室衰弱,一些諸侯國不斷擴張吞併,實力早已凌駕於周王室之上,天下早已不姓姬,可該姓誰呢?總得有個帶頭大哥平息國家紛爭,穩定中原局勢吧,而這個帶頭大哥就被稱為「方伯」,也就是「霸主」。
  • 春秋的「五霸之首」是怎麼來的?從小白到霸主,奈何英雄毀於末路
    歷史上所謂的「九合諸侯」,是由齊桓公發起,指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與各國諸侯國締結盟約,由他成為霸主。請注意,這裡是齊桓公,不是齊恆公。
  • 哪有什麼春秋五霸,看霸主的「行業標準」哪幾個不算
    如果我們要從中問個究竟,到底這些國家哪幾個才真正配得上霸主稱號,就需要首先知道作為一個春秋霸主所必須具備的「職業素養」和「行業規範」,然後我們再把列國往這些「硬指標」上一卡,高下立現。霸主的行業標準我們當今所生活的經濟社會,一個商品的合格標準或者一個行業的行業標準是誰制定的呢?
  • 越國是春秋最後的霸主,為什麼沒成為戰國七雄?
    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霸天下,開啟了激烈戰爭,相互之間東徵西討,前後出現了數位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當三家分晉,歷史走進戰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滅國戰爭更加頻繁,形成七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這就是「戰國七雄」。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可是對於這五個人選,後世專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 為何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熱衷於爭霸,而不是吞併和滅國?
    ,成為新一代霸主;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當上了春秋「末代」霸主……。從春秋初到春秋末,雖然能坐上霸主之位的人並不多,但稍微強大一點的諸侯國都想稱霸。這就是春秋的現實。所謂「霸主」,就是諸侯之長。為什麼春秋諸侯如此熱衷於爭霸,卻不通過消滅和吞併其他諸侯國來壯大自身呢?首先,需要特別強調的核心關鍵是,爭霸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爭取更多資源以發展壯大自身的手段。
  • 歷史書上說他是霸主,但他卻整天被人欺負,想還手卻打不過別人!
    一聲驚堂木,且聽吾道來,今天給大家講述的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奇葩國君,歷史書上說他是霸主,但他卻整天被人欺負,想還手卻打不過別人!這位悲催的君主,生活在我國的春秋時期,春秋五霸我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吧!他們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當然還有很多的版本,這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版本,今天我們不來糾結這些版本的事情,我們主要講其中的一位君主,他就是宋襄公,也被稱之為「逗比霸主」!
  • 身份認同很重要:先秦諸侯們是如何看待自己和其他諸侯國的?
    秦人與中原諸侯一樣,視對方為蠻夷:出土於甘肅天水地區的秦公鍾,秦公簋上,秦人稱自己的國土為"夏",而中原諸侯卻被秦人視為"蠻夏",自己受命於天,君臨各國。到了戰國時代,雲夢睡虎地竹簡裡的秦國法律條文顯示:秦人自稱秦國為夏,臣屬於秦國的少數民族想逃離叫做"去夏",但這是法律所不允許的;即使外邦男子與秦女結合生下的後代,也被稱為"夏子",可見秦人對於夏的身份的執著。
  • 三套國寶級文物告訴你,誰才是春秋五霸中最貨真價實的霸主
    周天子貴為天下共主,竟然肯親自前來與諸侯相會,這個面子可真是大了去了!就連齊桓公,也只是跟太子會面過,晉文公居然找了天子來開會,這是何等的尊寵和榮耀啊,齊桓公要是地下有知,恐怕也要嫉妒的從土裡面爬起來抱怨幾句。這也沒辦法,隨著周室的愈發衰弱,周天子已經真切地認識到,現在已沒有比和霸主合作更好的選擇了,偉大屬於霸主,光榮屬於天子,這就夠了,反正他已和偉大無緣了。
  • 古國探尋之唐晉:尊王攘夷,晉國霸主級的實力第一次顯現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別著急,我們這就來為你解碼。「春秋五霸」,晉文公緊跟齊國之後,擎起「尊王攘夷」、維護周禮的大旗。有屈辱,就會有光榮,有「禮樂崩壞」的喪亂,就會有一統天下的壯觀盛世,這二者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晉國也不例外。
  • 春秋真正的第一個霸主鄭莊公,掀開了群雄爭霸亂世的男人
    文:李廣提起春秋時代,很多朋友就會想到齊桓公、晉文公等五位霸主。實際在此之前,還曾出過三位小霸主,其中之一甚至敢直接對抗周天子,並攻擊王駕,從此拉開諸侯林立,紛擾天下的亂世春秋歷史,那麼此人是誰呢?在他身上都有哪些傳奇經歷?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一、秦國秦國(前770年—前207年),是周朝時在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因此《國語》有評價說:「晉文侯於是乎定天子」, 是晉文侯決定周平王的命運,他也因此獲得輔佐天子、代王徵伐的大權。後來,晉文侯在汾水流域擴張晉國疆土,並得到周平王的承認。由此,對於晉國來說,獲得的好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獲得了代替周天子徵伐的大權,二是獲得了汾水流域的地盤,這成為晉國在春秋時期崛起和稱霸的重要基礎。
  • 春秋五霸之首,中原第一霸主,為何被活活餓死,67天無人收殮?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的五個諸侯長。霸,即伯,音轉為霸,又稱作州伯、方伯,也就是諸侯之長,名義上的職責是會諸侯、朝天子,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再也不能夠有效控制各路諸侯,各諸侯手中的權力漸長,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頓時有了爭奪天下的野心,因此開啟了激烈的爭霸之戰,合縱連橫、東徵西討,相互之間徵伐不斷,先後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 諸侯稱王,西周沒落,那麼這些戰國諸侯們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眾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爵位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在春秋早期,各個國家君主的爵位高低,也就決定了他們國力的強悍與否。但是隨著春秋戰國時期政治進程和國土吞併的不斷進行,出現了數個強大的霸主國家,而這些霸主國家也就從根本上動搖了當時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因為諸侯的力量已經要遠遠比周天子更強大了,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國家,他們本身是在後期完全不聽從周天子命令的。
  • 春秋會盟:「禮」是各國互信的基礎,「信」是行事的重要原則
    春秋時期晉國叔向也說:「志業於好,講禮於等,示威於眾,昭明於神。」 會盟原應是古代的禮節之一,和朝聘類似,皆是天子之事。天子以「朝覲巡狩會同」之禮,作為與封建諸侯間的聯繫方式。 然而,西周時期的「巡狩會同」卻不一定有盟。不過「巡狩會同」是西周時期政治上與四方方國結盟的基礎,換言之,「巡狩會同」便有可能是春秋時期政治結盟之濫觴。
  • 被稱為奸雄鼻祖的春秋霸主:他開啟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曹操機變無方、略不世出,挾天子以令諸侯,奸雄之名實至名歸。無論是之前的王莽還是後來的爾朱榮,都不能望其項背。但提到奸雄,不得不提另一個人——鄭莊公。因為鄭莊公是奸雄鼻祖。鄭莊公之奸主要體現對待弟弟叔段的事情上——鄭伯克段於鄢。
  • 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第十二集:春秋爭霸(含解說詞)
    齊國國相管仲這樣對楚國使者說,你不進貢王室的包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應有的物資,不能漉酒請神,我為此而來問罪。管仲批駁楚國不尊禮制,不尊大宗,沒有盡到自己的職守,而齊國有天子的授權,可以代天子懲罰違背禮制的諸侯。周禮是周王朝等級制度和禮儀規定,是周王室調整中央和地方、王侯與臣民之間關係,加強統治的工具。
  • 春秋五霸此國獨佔其二,可這兩位霸主皆死在了同一個人的手中!
    有關春秋五霸歷來眾說紛紜,在《白虎通·號篇》中五霸是齊桓公姜小白、晉文公姬重耳、秦穆公嬴任好、楚莊王羋呂(侶)、吳王闔閭(姬光)。在《漢書注·諸侯王表》中五霸則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吳王夫差。
  • 齊桓公雖為春秋霸主,可他的一家人有多「奇葩」,你未必可知
    說到春秋時代著名的霸主,就不得不提到齊國的傑出國君齊桓公,他原本身世坎坷,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但機緣巧合之下成為了齊國國君,從此發奮圖強帶領齊國崛起東方
  • 被汙名化的一代霸主:從戰無不勝到背下專屬失敗者的黑鍋
    話說「五霸鬧春秋」,別人家都是獨苗一個,唯有晉國兩百年間長盛不衰,景公、厲公和悼公借繼承文襄兩代的衣缽成為諸侯公認的霸主。身為承上啟下者的晉厲公,其威名也絕非來自祖上積德。晉由此威諸侯,欲以令天下求霸。--《史記.晉世家》但奇怪的是,中原地區很快陷入了一場混戰,晉厲公未能降服鄭國,也沒有如前輩一樣召集諸侯會盟確定霸主地位,反倒是聽到了來自內部的不和諧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