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時代,這三位諸侯為何能當上「霸主」?

2020-12-23 中華人談歷史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但其中有「三霸」是共識。他們是誰呢?又是如何稱霸的呢?讓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

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其中兩種說法最具代表性:一是據《史記索隱》記載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是據《荀子·王霸》記載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在這兩種說法中,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是公認的「三霸」,他們的稱霸之路各有不同,體現著不一樣的王者風範。

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分布形勢圖

齊桓公:尊王攘夷扛大旗,一匡天下成首霸

齊桓公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他即位後,任管仲為相,推行政治改革,促進魚鹽生產,發展軍事力量,使齊國的國力迅速得以增強。

一天,齊桓公對管仲說:「現在我們齊國強大了,可以會盟諸侯、稱霸中原了吧?」

管仲勸阻道:「當今諸侯,強者林立,南有荊楚,西有秦晉,齊國還不能稱霸。如今周王室雖已衰微,但還是天下共主,大王只要以『尊王攘夷』相號召,天下諸侯就會望風歸附的。」

公元前680年,宋國不尊重周天子,擅行廢立。齊桓公帶著重禮朝見周天子,請求興師問罪。周天子想藉機提升自己在諸侯中的威信,派大夫單伯領兵,會同齊、陳、蔡三國兵力討伐宋國。

宋國見齊桓公有周天子的支持,便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第二年,齊桓公邀請周天子的代表單伯,並召集衛、鄭、宋三國國君在鄄地會盟。由此,齊國開始稱霸中原。

但是,當時北方和南方的少數民族時常入侵中原,中原各國深受其害。於是,齊桓公又以「攘夷」的名義,率領大軍北伐山戎,保全燕國;出兵救邢,趕走狄人;狄人滅衛後,他又幫衛復國。最後,齊桓公聯合中原八國對抗南方的強國楚國,與其訂立「召陵之盟」。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魯、宋、衛等國在葵丘籤訂盟約,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至此,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稱霸中原(

這個時候的齊桓公有些飄飄然了,自認為可以像夏、商、周一樣承受天命了,便宣稱要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管仲再三勸阻,他就是不聽。最後管仲說只有等到遠方獻來奇珍異寶時才能舉行封禪儀式,齊桓公這才作罷。

齊桓公晚年不聽管仲的勸告,重用易牙、豎刁、開方三個小人,致使朝政混亂不堪,再加上他的五個兒子為爭奪王位,相互爭鬥,無人顧及父王的死活。

最終,一代霸主齊桓公竟被幽禁壽宮,活活餓死,死後67天才被人發現,齊國的霸主地位就此衰落。那麼,下一個中原霸主會是誰呢?

晉文公:城濮之戰獲全勝,踐土會盟馭中原

齊桓公稱霸時,晉國正處於內亂之中。晉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直到62歲才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後,論功行賞,團結群臣;施行仁政,發展生產;擴充軍隊,提升戰鬥力,使晉國的國力很快得以恢復。

當時,周襄王的弟弟叔帶發動叛亂,周襄王被迫逃到鄭國避難,並向各諸侯國求援。晉文公聽從趙衰的建議,率兵護送周襄王回到周都洛邑,並殺了叔帶。作為報答,周襄王把河內陽樊等地賜予晉文公。從此,晉國在諸侯國中的威信大大提升了。

不過,晉文公要想成就霸業,必須過強大的楚國這一關。公元前634年,楚成王拜成得臣為大將,糾集陳、蔡、鄭、許四國軍隊圍攻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

晉文公召集群臣商議,狐偃提議:「我們可以派兵攻打楚國的盟友曹國和衛國,宋國之圍自然就化解了。」晉文公依計行事。結果,晉國三軍用命,很快攻下曹國和衛國,俘虜了兩國的國君。

楚成王見晉軍勢不可擋,趕緊命令成得臣撤軍。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肯撤軍,誓要拿下宋國。然而,宋國久攻不克,楚成王又不斷催促撤軍,成得臣只好派使者宛春與晉文公和談。

宛春對晉文公說:「晉國只要恢復曹、衛兩國的土地,我們就從宋國撤軍。」晉文公將計就計,對曹、衛兩國國君說,如果與楚國斷交,晉國就會幫他們恢復國家。同時,向齊國和秦國求援,共抗強楚,又扣留宛春,以激怒成得臣。

果然,消息傳來,成得臣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全軍停止攻宋,向晉國進發。

可是,兩軍剛接觸,晉文公就下令三軍退避三舍,也就是向後撤退90裡,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晉文公流亡期間,先後受到曹、衛兩國國君的冷落和嘲笑,而楚成王卻盛情款待了他。為了回報楚國,他承諾楚成王,將來兩軍交戰,晉軍先退避三舍。

其實,晉文公讓三軍後退90裡,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楚軍來勢洶洶,不可速戰;二是,齊國和秦國的援軍未到,晉軍貿然出擊,勝算不大。

話說晉軍一路撤退,楚軍窮追不捨,結果晉軍等來了援軍,楚軍卻累得人困馬乏。最終,兩軍在城濮對峙,晉軍假裝後退,成得臣命令全軍繼續追擊,很快楚軍陷入晉、齊、秦三軍的包圍圈,一擊即潰。

城濮之戰,晉軍勢如破竹,大勝楚軍(繪

晉文公取勝後,班師回國。剛渡過黃河,就聽說周襄王要親自來犒勞晉軍。於是,晉文公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在踐土建造行宮,接待周襄王。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以周天子的名義,召集中原各路諸侯在踐土歃血為盟。自此,晉文公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

四年後,晉文公病逝,晉國的霸業延續了百年之久。

楚莊王:率軍在邲敗晉軍,不尊周室敢問鼎

齊楚爭霸、晉楚爭霸,楚國先後落敗,直到楚莊王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以圖霸業。

楚莊王先滅了庸國,又大敗宋國。然後,他親率大軍討伐陸渾的戎族時,路過周天子的都城洛邑附近,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周定王大驚失色,趕緊派王孫滿犒勞楚軍。

楚莊王問王孫滿:「九鼎有多大多重?」九鼎是周天子王權的象徵,一般人不得過問。王孫滿不敢當面斥責楚莊王,只好回答:「德行最重要,而不在於九鼎。」楚莊王並沒有進攻周王室,卻向天下展示了他雄霸中原的野心。

楚國要稱霸,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國第一個不答應。楚莊王決定拿晉國的兩個附屬國陳國和鄭國開刀,先降服了陳國,又進軍鄭國。

公元前598年,晉景公任命荀林父為大將,先縠為副將,率領600輛兵車馳援鄭國。晉軍行至黃河岸邊,正要渡河,卻傳來消息:鄭國已經投降,楚軍正在撤退。

荀林父下令撤兵回國,可先縠卻拒絕執行命令,率部先行渡過黃河,追擊楚軍了。荀林父無奈,只好跟著過了河。

不久,晉楚兩軍在邲地對峙,戰爭一觸即發。

楚莊王召集群臣商議對策。一個叫伍參的小臣說:「晉軍將帥不和,上下不同心,非敗不可。」於是,楚莊王準備率軍迎擊。

這時,令尹孫叔敖對楚莊王說:「大王應該先向晉軍議和,再戰不遲。這樣的話,我們就師出有名了。」楚莊王認為言之有理,就派使者前往晉軍議和。

楚國使者見了荀林父,荀林父本來就有意退兵,當即表示同意。先縠又從中作梗,揚言:「不打退晉軍,絕不退兵!」

楚國使者回報楚莊王,楚莊王大怒,當即派大將樂伯率部襲擊晉國軍營,以示警告。

樂伯擅長射箭,看到幾個巡邏的晉兵,一箭一個,一連射殺三人。晉軍慌忙出擊,樂伯早已溜之大吉。

荀林父見楚軍來襲,趕緊派魏錡和趙旃前往楚營議和。沒想到,這兩個人官場不順,都對荀林父懷恨在心。於是,他們表面上答應前去議和,實際上卻給楚國下了戰書。

當晚,趙旃建功心切,偷偷率部襲擊楚軍軍營,結果被楚軍發現,倉皇逃回。

楚莊王見時機成熟,下令全軍出擊。荀林父毫無準備,倉促應戰,晉軍剛被驚醒,無心戀戰,紛紛潰逃。

邲之戰,楚軍完勝晉軍,一雪城濮之戰戰敗的恥辱,同時奠定了楚莊王中原霸主的地位。

邲之戰,楚軍大敗晉軍,一雪前恥(繪畫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病逝,太子審即位,是為楚共王。

講完這「三霸」的故事,筆者想說明一個道理,爭霸者雖能一時得逞,但並不長久。正如孟子說:「春秋無義戰」。正因如此,總有正義的力量打敗之。

相關焦點

  •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
    常說春秋霸主,那麼霸主是怎麼體現的呢?法律規定還是諸侯認同?看春秋歷史您怎麼都不會繞過「春秋爭霸」和「春秋霸主」這兩個歷史專有名詞,那麼有的讀者可能會感到困惑:這個霸主的地位究竟是怎麼體現的呢?是通過法律的形勢來確定呢?還是通過諸侯選舉,承認霸主的地位呢?
  • 為何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熱衷於爭霸,而不是吞併和滅國?
    從春秋初到春秋末,雖然能坐上霸主之位的人並不多,但稍微強大一點的諸侯國都想稱霸。這就是春秋的現實。所謂「霸主」,就是諸侯之長。為什麼春秋諸侯如此熱衷於爭霸,卻不通過消滅和吞併其他諸侯國來壯大自身呢?首先,需要特別強調的核心關鍵是,爭霸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爭取更多資源以發展壯大自身的手段。
  • 周平王東遷後,這三個諸侯國成為贏家,先後稱霸春秋
    西周末期,周幽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廢掉申後及太子宜臼,立其寵愛的褒姒為後,伯服為太子。不管歷史上的周幽王到底有沒有烽火戲諸侯,僅僅是廢長立幼的行為,顯然就要為西周的滅亡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此背景下,公元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周幽王點起烽火求援,眾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戲而不加理會。周幽王最後被殺於驪山,西周滅亡。其後眾諸侯擁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
  • 春秋戰國時代的次等諸侯——宋、鄭、衛及魯、邢(1)
    序言: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是禮崩樂壞的時代。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相繼而來。但是春秋戰國時代諸侯國的演變也是有漫長的過程的,除了霸主和七雄以外,還存在一些僅次於霸主七雄之外的次等諸侯國。
  • 春秋五霸之首,中原第一霸主,為何被活活餓死,67天無人收殮?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的五個諸侯長。霸,即伯,音轉為霸,又稱作州伯、方伯,也就是諸侯之長,名義上的職責是會諸侯、朝天子,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再也不能夠有效控制各路諸侯,各諸侯手中的權力漸長,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頓時有了爭奪天下的野心,因此開啟了激烈的爭霸之戰,合縱連橫、東徵西討,相互之間徵伐不斷,先後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
  • 如何成長為中原霸主?看一看春秋列國的爭雄之路就明白了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春秋時期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由統一倒分裂,正所謂亂世出梟雄,在這個動亂時代,一些諸侯脫穎而出,號令天下,視為霸主。何為「霸主」?
  • 春秋時代究竟是不是孔子所講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呢?
    有學者統計,在春秋時期二百四十二年之中,諸侯國間進行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共有四百八十三次,朝聘會盟共有四百五十次。進入春秋後,周室衰落,不能節制諸侯,齊桓、晉文等實力強大的諸侯,充當霸主,號令諸侯。春秋時期大國徵伐無度,而小國對於大國,尤其是霸主國,可以說「無歲不聘,無役不從」。
  • 哪有什麼春秋五霸,看霸主的「行業標準」哪幾個不算
    春秋時期是指西周滅亡後,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到三家分晉之間這段歷史時期。但當時的人們並不把它稱之為春秋,只是因為魯國是當時的文化大國,誕生了孔子、孟子等先賢,在當時的諸侯國中只有魯國記錄下了當時的一些史料,這部史書的名稱就叫做《春秋》,於是乎後世史學家們就將這段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
  • 三套國寶級文物告訴你,誰才是春秋五霸中最貨真價實的霸主
    春秋時代的帶頭大哥之晉文公篇(21)城濮之戰,晉文公大勝楚師,奠定了晉國的百年霸業。戰後,晉軍在楚營裡開了三天慶祝勝利的聯歡會,然後滿載著戰利品,高奏凱歌,回到晉國。周天子貴為天下共主,竟然肯親自前來與諸侯相會,這個面子可真是大了去了!就連齊桓公,也只是跟太子會面過,晉文公居然找了天子來開會,這是何等的尊寵和榮耀啊,齊桓公要是地下有知,恐怕也要嫉妒的從土裡面爬起來抱怨幾句。這也沒辦法,隨著周室的愈發衰弱,周天子已經真切地認識到,現在已沒有比和霸主合作更好的選擇了,偉大屬於霸主,光榮屬於天子,這就夠了,反正他已和偉大無緣了。
  • 越國是春秋最後的霸主,為什麼沒成為戰國七雄?
    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爭霸天下,開啟了激烈戰爭,相互之間東徵西討,前後出現了數位霸主,史稱「春秋五霸」。當三家分晉,歷史走進戰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滅國戰爭更加頻繁,形成七個實力強大的諸侯國,這就是「戰國七雄」。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的五位霸主,可是對於這五個人選,後世專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 所謂的「春秋五霸」究竟是哪五人?很多人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
    說起「春秋五霸」,相信哪怕只有初中學歷的人都會對此有一定印象,不過,中學歷史課本上所說的春秋五霸,其實只是一種歷史課本所揀選的觀念。 關於春秋五霸的說法,並不統一,那麼,春秋時代的霸主是依靠什麼標準產生?又應該分別是哪些人?
  • 張毅 | 《春秋》、《左傳》以及春秋時代
    當時這片土地,大致可以由內而外劃為三層:周王室——諸侯國——四夷(東夷、南蠻、西戎、北狄)。《春秋》不是周王室寫的,也不是四夷寫的,而是諸侯國裡的魯國寫的,是魯國史官所記錄的國家歷史。所以,《春秋》記事情,都是以魯國為中心,涉及與魯國友好或敵對的國家,涉及魯國生存其中的環境和世界、涉及當時的諸侯霸主和周王室。
  • 戰國時代?醒醒吧,後市場的春秋大夢!
    始春秋 終戰國五霸強 七雄出烽火戲諸侯,臥薪嘗膽,懸梁刺股,孫武演兵,圍魏救趙,一鳴驚人,問鼎中原,這一個個典故,為我們展開了春秋戰國時期烽火連天,百花齊鳴的畫卷。輪胎買三送一,1元洗車,99元保養,濾芯買一送一,保養大戰,電瓶大戰,這一次次價格戰,為我們展開了後市場燒錢圈地,補貼搶客的畫卷。春秋,本為天道。西周滅亡,老子一句「天道遠,人道邇」,春秋始為人事。春秋戰國,因此得名。那麼後市場是否已經走過春秋,進入戰國呢?本期粥鋪觀察為您帶來嘉賓分享:中國後市場到底處在春秋還是戰國時期?
  • 春秋的「五霸之首」是怎麼來的?從小白到霸主,奈何英雄毀於末路
    歷史上所謂的「九合諸侯」,是由齊桓公發起,指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與各國諸侯國締結盟約,由他成為霸主。請注意,這裡是齊桓公,不是齊恆公。
  • 春秋會盟:「禮」是各國互信的基礎,「信」是行事的重要原則
    如寧母會盟,鄭文公派公子華對齊桓公表示,只要把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除去,鄭國就願意成為齊國的內臣,管仲則以為不可,結果管仲的意見讓桓公得以更加確立霸主的地位。也就是說,即使貴為霸主,仍須以「禮」來取信於諸侯。管仲深刻了解禮在春秋時代的重要性,所以勸桓公「以禮服人」。 事實上,霸主不僅要以「禮」信服各諸侯,更要表現出對周天子的尊重。
  • 中國歷史上真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6個人,第5位影響後世三百年
    我們經常聽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士人」「奉天子以令不臣」等等之類的言語。其實,不論那種說法,但意思大同小異,核心都是:天子或者皇帝只是擺設,真正掌權的是諸侯或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相關語錄最早見於三國時代,而最出名的一個人就是曹操。東漢末年,王朝衰敗,群雄並起,東漢天子流落四方,飲食起居竟然形同乞丐。
  • 《中國通史》第12集:春秋爭霸
    齊桓公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霸主,然而,在他還未即位之前,這位公子小白的處境卻異常艱難。公子小白的兄長齊襄公在位時濫殺無辜,他的弟弟們也不得不外出避難,齊襄公最終被殺,齊國無君,人們引頸企盼著名正言順的新國君。有望登上君位的有兩位合適的人選,他們都是齊襄公的弟弟,一位是避難於魯的公子糾,另一位就是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兩個人誰先能回到齊國,誰就能佔領先機,成為新的國君。
  • 被稱為奸雄鼻祖的春秋霸主:他開啟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
    曹操機變無方、略不世出,挾天子以令諸侯,奸雄之名實至名歸。無論是之前的王莽還是後來的爾朱榮,都不能望其項背。但提到奸雄,不得不提另一個人——鄭莊公。因為鄭莊公是奸雄鼻祖。鄭莊公之奸主要體現對待弟弟叔段的事情上——鄭伯克段於鄢。
  • 周室封了那麼多姬姓諸侯,到了戰國時代為何只剩燕國撐門面!
    這批新諸侯是周人對付舊諸侯的得力幫手,因此給予了很多政策傾斜,領地最廣,位置最佳,而且他們還可以蠶食舊諸侯,擴張勢力。而往後再冊封諸侯,就沒這麼多紅利了。因此生存到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大多是第一批諸侯,後面的諸侯雖然與王室關係更近,但出頭的機率反倒更低。春秋初期的諸侯除了鄭國之外,其他影響力較大的國家如魯、齊、宋、衛、邢等都是老牌諸侯。而第一批冊封諸侯恰恰是異姓比例最高的一批。
  • 中國通史 | 第12集:春秋爭霸【視頻+詳文】
    齊桓公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霸主,然而,在他還未即位之前,這位公子小白的處境卻異常艱難。公子小白的兄長齊襄公在位時濫殺無辜,他的弟弟們也不得不外出避難,齊襄公最終被殺,齊國無君,人們引頸企盼著名正言順的新國君。有望登上君位的有兩位合適的人選,他們都是齊襄公的弟弟,一位是避難於魯的公子糾,另一位就是公子小白。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兩個人誰先能回到齊國,誰就能佔領先機,成為新的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