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秋五霸」,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但其中有「三霸」是共識。他們是誰呢?又是如何稱霸的呢?讓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
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其中兩種說法最具代表性:一是據《史記索隱》記載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是據《荀子·王霸》記載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在這兩種說法中,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是公認的「三霸」,他們的稱霸之路各有不同,體現著不一樣的王者風範。
齊桓公:尊王攘夷扛大旗,一匡天下成首霸
齊桓公是齊國第十五位國君。他即位後,任管仲為相,推行政治改革,促進魚鹽生產,發展軍事力量,使齊國的國力迅速得以增強。
一天,齊桓公對管仲說:「現在我們齊國強大了,可以會盟諸侯、稱霸中原了吧?」
管仲勸阻道:「當今諸侯,強者林立,南有荊楚,西有秦晉,齊國還不能稱霸。如今周王室雖已衰微,但還是天下共主,大王只要以『尊王攘夷』相號召,天下諸侯就會望風歸附的。」
公元前680年,宋國不尊重周天子,擅行廢立。齊桓公帶著重禮朝見周天子,請求興師問罪。周天子想藉機提升自己在諸侯中的威信,派大夫單伯領兵,會同齊、陳、蔡三國兵力討伐宋國。
宋國見齊桓公有周天子的支持,便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第二年,齊桓公邀請周天子的代表單伯,並召集衛、鄭、宋三國國君在鄄地會盟。由此,齊國開始稱霸中原。
但是,當時北方和南方的少數民族時常入侵中原,中原各國深受其害。於是,齊桓公又以「攘夷」的名義,率領大軍北伐山戎,保全燕國;出兵救邢,趕走狄人;狄人滅衛後,他又幫衛復國。最後,齊桓公聯合中原八國對抗南方的強國楚國,與其訂立「召陵之盟」。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魯、宋、衛等國在葵丘籤訂盟約,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至此,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這個時候的齊桓公有些飄飄然了,自認為可以像夏、商、周一樣承受天命了,便宣稱要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管仲再三勸阻,他就是不聽。最後管仲說只有等到遠方獻來奇珍異寶時才能舉行封禪儀式,齊桓公這才作罷。
齊桓公晚年不聽管仲的勸告,重用易牙、豎刁、開方三個小人,致使朝政混亂不堪,再加上他的五個兒子為爭奪王位,相互爭鬥,無人顧及父王的死活。
最終,一代霸主齊桓公竟被幽禁壽宮,活活餓死,死後67天才被人發現,齊國的霸主地位就此衰落。那麼,下一個中原霸主會是誰呢?
晉文公:城濮之戰獲全勝,踐土會盟馭中原
齊桓公稱霸時,晉國正處於內亂之中。晉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直到62歲才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後,論功行賞,團結群臣;施行仁政,發展生產;擴充軍隊,提升戰鬥力,使晉國的國力很快得以恢復。
當時,周襄王的弟弟叔帶發動叛亂,周襄王被迫逃到鄭國避難,並向各諸侯國求援。晉文公聽從趙衰的建議,率兵護送周襄王回到周都洛邑,並殺了叔帶。作為報答,周襄王把河內陽樊等地賜予晉文公。從此,晉國在諸侯國中的威信大大提升了。
不過,晉文公要想成就霸業,必須過強大的楚國這一關。公元前634年,楚成王拜成得臣為大將,糾集陳、蔡、鄭、許四國軍隊圍攻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
晉文公召集群臣商議,狐偃提議:「我們可以派兵攻打楚國的盟友曹國和衛國,宋國之圍自然就化解了。」晉文公依計行事。結果,晉國三軍用命,很快攻下曹國和衛國,俘虜了兩國的國君。
楚成王見晉軍勢不可擋,趕緊命令成得臣撤軍。成得臣一向驕傲自大,不肯撤軍,誓要拿下宋國。然而,宋國久攻不克,楚成王又不斷催促撤軍,成得臣只好派使者宛春與晉文公和談。
宛春對晉文公說:「晉國只要恢復曹、衛兩國的土地,我們就從宋國撤軍。」晉文公將計就計,對曹、衛兩國國君說,如果與楚國斷交,晉國就會幫他們恢復國家。同時,向齊國和秦國求援,共抗強楚,又扣留宛春,以激怒成得臣。
果然,消息傳來,成得臣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全軍停止攻宋,向晉國進發。
可是,兩軍剛接觸,晉文公就下令三軍退避三舍,也就是向後撤退90裡,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晉文公流亡期間,先後受到曹、衛兩國國君的冷落和嘲笑,而楚成王卻盛情款待了他。為了回報楚國,他承諾楚成王,將來兩軍交戰,晉軍先退避三舍。
其實,晉文公讓三軍後退90裡,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楚軍來勢洶洶,不可速戰;二是,齊國和秦國的援軍未到,晉軍貿然出擊,勝算不大。
話說晉軍一路撤退,楚軍窮追不捨,結果晉軍等來了援軍,楚軍卻累得人困馬乏。最終,兩軍在城濮對峙,晉軍假裝後退,成得臣命令全軍繼續追擊,很快楚軍陷入晉、齊、秦三軍的包圍圈,一擊即潰。
晉文公取勝後,班師回國。剛渡過黃河,就聽說周襄王要親自來犒勞晉軍。於是,晉文公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在踐土建造行宮,接待周襄王。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以周天子的名義,召集中原各路諸侯在踐土歃血為盟。自此,晉文公成為春秋第二位霸主。
四年後,晉文公病逝,晉國的霸業延續了百年之久。
楚莊王:率軍在邲敗晉軍,不尊周室敢問鼎
齊楚爭霸、晉楚爭霸,楚國先後落敗,直到楚莊王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以圖霸業。
楚莊王先滅了庸國,又大敗宋國。然後,他親率大軍討伐陸渾的戎族時,路過周天子的都城洛邑附近,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周定王大驚失色,趕緊派王孫滿犒勞楚軍。
楚莊王問王孫滿:「九鼎有多大多重?」九鼎是周天子王權的象徵,一般人不得過問。王孫滿不敢當面斥責楚莊王,只好回答:「德行最重要,而不在於九鼎。」楚莊王並沒有進攻周王室,卻向天下展示了他雄霸中原的野心。
楚國要稱霸,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國第一個不答應。楚莊王決定拿晉國的兩個附屬國陳國和鄭國開刀,先降服了陳國,又進軍鄭國。
公元前598年,晉景公任命荀林父為大將,先縠為副將,率領600輛兵車馳援鄭國。晉軍行至黃河岸邊,正要渡河,卻傳來消息:鄭國已經投降,楚軍正在撤退。
荀林父下令撤兵回國,可先縠卻拒絕執行命令,率部先行渡過黃河,追擊楚軍了。荀林父無奈,只好跟著過了河。
不久,晉楚兩軍在邲地對峙,戰爭一觸即發。
楚莊王召集群臣商議對策。一個叫伍參的小臣說:「晉軍將帥不和,上下不同心,非敗不可。」於是,楚莊王準備率軍迎擊。
這時,令尹孫叔敖對楚莊王說:「大王應該先向晉軍議和,再戰不遲。這樣的話,我們就師出有名了。」楚莊王認為言之有理,就派使者前往晉軍議和。
楚國使者見了荀林父,荀林父本來就有意退兵,當即表示同意。先縠又從中作梗,揚言:「不打退晉軍,絕不退兵!」
楚國使者回報楚莊王,楚莊王大怒,當即派大將樂伯率部襲擊晉國軍營,以示警告。
樂伯擅長射箭,看到幾個巡邏的晉兵,一箭一個,一連射殺三人。晉軍慌忙出擊,樂伯早已溜之大吉。
荀林父見楚軍來襲,趕緊派魏錡和趙旃前往楚營議和。沒想到,這兩個人官場不順,都對荀林父懷恨在心。於是,他們表面上答應前去議和,實際上卻給楚國下了戰書。
當晚,趙旃建功心切,偷偷率部襲擊楚軍軍營,結果被楚軍發現,倉皇逃回。
楚莊王見時機成熟,下令全軍出擊。荀林父毫無準備,倉促應戰,晉軍剛被驚醒,無心戀戰,紛紛潰逃。
邲之戰,楚軍完勝晉軍,一雪城濮之戰戰敗的恥辱,同時奠定了楚莊王中原霸主的地位。
公元前591年,楚莊王病逝,太子審即位,是為楚共王。
講完這「三霸」的故事,筆者想說明一個道理,爭霸者雖能一時得逞,但並不長久。正如孟子說:「春秋無義戰」。正因如此,總有正義的力量打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