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各國是什麼時候稱王的?
眾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爵位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在春秋早期,各個國家君主的爵位高低,也就決定了他們國力的強悍與否。但是隨著春秋戰國時期政治進程和國土吞併的不斷進行,出現了數個強大的霸主國家,而這些霸主國家也就從根本上動搖了當時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因為諸侯的力量已經要遠遠比周天子更強大了,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國家,他們本身是在後期完全不聽從周天子命令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是當時的一個歷史性趨勢。但是他們不同國家之間是完全有著不同的政治理念的,他們已經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而隨著周王室政治影響力的不斷下降,各個諸侯國也通過稱王的手段,來進一步獨立出周天子的掌控。那麼在戰國七雄中的國家中,他們又是哪些國家最先稱王的呢?
楚國
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先宣布稱王的國家是楚國,而這和楚國本身的歷史背景是有著直接原因的。因為在周王室還強大的時候,就把楚國可以分封到了當時非常偏僻的南方地區。楚國自建立以來就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內憂外患,因為楚國內部有不同的宗族勢力,而外部還有著各種蠻族勢力的存在,所以楚國也基本上是戰國國家中,最不聽從周天子命令的國家。楚國早在戰國之前,就已經宣布稱王,獨立出周天子建立獨立體系了。楚國,也是當時第一個稱王的國家,這主要也是因為周天子對楚國的分封過於不公平,所以楚國也一直不願意聽從周天子的命令。
齊國和魏國
而齊國和魏國基本上是在同一時期稱王的。在三家分晉以後,春秋時期也就由此為時間點劃分結束了,中原也就進入到了戰國七雄時期。而在戰國國家中最先稱王的是魏國和齊國。魏國是憑藉著在魏惠文王時期的改革,使整個魏國的國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魏國也是戰國初期一個最為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當時的魏國雖說處於中原的四戰之地,周圍基本上都是強國的。但是魏國憑藉著強悍的國力和強大的軍隊,也暫時獲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而齊國則是因為在齊桓公時期,齊國的國力就已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優勢。而在後來數代齊國國君的勵精圖治之下,整個齊國也成為了當時中原地區東部國家的霸主,在當時的中原各國中齊國基本上成為一個可以和魏國在國力上相提並論的國家。所以在公元前334年,齊威王和魏惠王兩個國君在徐州地區建立了盟約。這就是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徐州相王」。這兩個國家分別尊稱對方的統治者為王,而齊國和魏國也就並列成為了在戰國時期第二批稱王的國家,他們也基本上獨立出了當時周天子的控制。
秦國
秦國是當時第三批稱王的國家,在秦孝公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國力獲得了大幅度的增長。自秦孝公之後的數代秦國國君,都勵精圖治,對秦國的整體國力提升,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作用。所以在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正式稱王。但是,當時的秦國基本上已經有了一定天下霸主的底蘊,因為秦國已經控制關西地區,並且即將進入巴蜀,而且只要封鎖兩關,關東六國是很難進入到秦國腹地的。秦國已經是關西地區最強大的國家了,所以秦國也是有著稱王資本。
趙國,韓國和燕國
剩下的這三個國家基本上存在感並不高。這三個國家除了趙國以外,韓國和燕國在戰國時期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太高的存在感,因為他們基本上就沒有強大過。韓國和燕國完全是看著中原各國紛紛稱王以後,才宣布稱王,徹底擺脫周天子控制的。而趙國和韓國,燕國則不一樣。趙國雖說和韓國,燕國基本上是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宣布稱王的,但是趙國是在趙武靈王時期通過胡服騎射,使整個國家的國力獲得了長足進步以後,才宣布建立王室統治體系的。而趙國也是戰國時期少數可以和秦國正面對抗的國家。
而隨著戰國七雄紛紛擺脫原先的爵位開始稱王,整個周王室的政治影響力也就削減到了極致。原本的分封爵位制度已經受到了根本性質的破壞,周天子對整個天下的掌控力度,已經基本上完全消失了。雖說各國稱王以後,直到秦昭襄王末期,周王室才被徹底消滅,但是隨著各國逐漸稱王,擺脫了整個周王室的統治體系,周國的覆滅,其實已經是無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