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稱王,西周沒落,那麼這些戰國諸侯們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2021-01-09 大王在說史

戰國各國是什麼時候稱王的?

眾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爵位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在春秋早期,各個國家君主的爵位高低,也就決定了他們國力的強悍與否。但是隨著春秋戰國時期政治進程和國土吞併的不斷進行,出現了數個強大的霸主國家,而這些霸主國家也就從根本上動搖了當時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因為諸侯的力量已經要遠遠比周天子更強大了,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國家,他們本身是在後期完全不聽從周天子命令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是當時的一個歷史性趨勢。但是他們不同國家之間是完全有著不同的政治理念的,他們已經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而隨著周王室政治影響力的不斷下降,各個諸侯國也通過稱王的手段,來進一步獨立出周天子的掌控。那麼在戰國七雄中的國家中,他們又是哪些國家最先稱王的呢?

楚國

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先宣布稱王的國家是楚國,而這和楚國本身的歷史背景是有著直接原因的。因為在周王室還強大的時候,就把楚國可以分封到了當時非常偏僻的南方地區。楚國自建立以來就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內憂外患,因為楚國內部有不同的宗族勢力,而外部還有著各種蠻族勢力的存在,所以楚國也基本上是戰國國家中,最不聽從周天子命令的國家。楚國早在戰國之前,就已經宣布稱王,獨立出周天子建立獨立體系了。楚國,也是當時第一個稱王的國家,這主要也是因為周天子對楚國的分封過於不公平,所以楚國也一直不願意聽從周天子的命令。

齊國和魏國

而齊國和魏國基本上是在同一時期稱王的。在三家分晉以後,春秋時期也就由此為時間點劃分結束了,中原也就進入到了戰國七雄時期。而在戰國國家中最先稱王的是魏國和齊國。魏國是憑藉著在魏惠文王時期的改革,使整個魏國的國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魏國也是戰國初期一個最為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當時的魏國雖說處於中原的四戰之地,周圍基本上都是強國的。但是魏國憑藉著強悍的國力和強大的軍隊,也暫時獲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而齊國則是因為在齊桓公時期,齊國的國力就已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優勢。而在後來數代齊國國君的勵精圖治之下,整個齊國也成為了當時中原地區東部國家的霸主,在當時的中原各國中齊國基本上成為一個可以和魏國在國力上相提並論的國家。所以在公元前334年,齊威王和魏惠王兩個國君在徐州地區建立了盟約。這就是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徐州相王」。這兩個國家分別尊稱對方的統治者為王,而齊國和魏國也就並列成為了在戰國時期第二批稱王的國家,他們也基本上獨立出了當時周天子的控制。

秦國

秦國是當時第三批稱王的國家,在秦孝公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國力獲得了大幅度的增長。自秦孝公之後的數代秦國國君,都勵精圖治,對秦國的整體國力提升,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作用。所以在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正式稱王。但是,當時的秦國基本上已經有了一定天下霸主的底蘊,因為秦國已經控制關西地區,並且即將進入巴蜀,而且只要封鎖兩關,關東六國是很難進入到秦國腹地的。秦國已經是關西地區最強大的國家了,所以秦國也是有著稱王資本。

趙國,韓國和燕國

剩下的這三個國家基本上存在感並不高。這三個國家除了趙國以外,韓國和燕國在戰國時期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太高的存在感,因為他們基本上就沒有強大過。韓國和燕國完全是看著中原各國紛紛稱王以後,才宣布稱王,徹底擺脫周天子控制的。而趙國和韓國,燕國則不一樣。趙國雖說和韓國,燕國基本上是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宣布稱王的,但是趙國是在趙武靈王時期通過胡服騎射,使整個國家的國力獲得了長足進步以後,才宣布建立王室統治體系的。而趙國也是戰國時期少數可以和秦國正面對抗的國家。

而隨著戰國七雄紛紛擺脫原先的爵位開始稱王,整個周王室的政治影響力也就削減到了極致。原本的分封爵位制度已經受到了根本性質的破壞,周天子對整個天下的掌控力度,已經基本上完全消失了。雖說各國稱王以後,直到秦昭襄王末期,周王室才被徹底消滅,但是隨著各國逐漸稱王,擺脫了整個周王室的統治體系,周國的覆滅,其實已經是無可避免的了。

相關焦點

  • 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
    眾所周知,周天子的分封體系在戰國時期的崩潰程度遠超春秋時期,其中的標誌就是戰國七雄先後稱王。不過戰國七雄也不是在同一天稱王的。那麼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呢?楚國由於時間太早,學界對於楚國正式稱王的時間至今仍然存在爭議。
  • 周室封了那麼多姬姓諸侯,到了戰國時代為何只剩燕國撐門面!
    姬姓諸侯國享有此多的優勢,理應是發展勢頭最好的諸侯,然而到了戰國時代,姬姓諸侯國勢力全面萎縮,戰國七雄中只有燕國是根正苗紅的姬姓,齊國為媯姓,楚國為羋姓,趙秦為嬴姓,韓魏兩國雖屬姬姓,但他們早早分家立氏,並靠自家實力躋身諸侯,和周室的冊封體系已無關聯。姬姓諸侯國們是如何淪落到此等地步的呢?
  • 商鞅變法之前,魏國是如何崛起並且成為戰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家
    戰國時期是我國文化軍事走向強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起始原因是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春秋霸主晉國,從此華夏大地陷入了七個諸侯之間的相互徵伐之中。而魏國作為夾在列國之間的一個諸侯國,是如何完成率先稱王的大業的呢?當時魏文侯在國內大舉招攬有才能的人,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人才產出地,吳起、李悝相繼被挖掘出來。李悝同魏文侯講述自己的想法,李悝的變法思想讓魏文侯非常贊同,於是,魏文侯不顧舊王族勢力的阻撓支持李悝變法,李悝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戰國第一次變法。
  • 烽火戲諸侯這事是真的嗎?
    那麼在太史公之前有沒有關於幽王戲弄諸侯的文獻記載呢?當然有!幽王戲諸侯的故事還見諸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只是此版本與太史公的版本的最大區別在於,幽王是「擊鼓戲諸侯」,而非烽火戲諸侯。兩個文本記載了不同的傳令方式。
  • 「清華簡」揭秘:西周滅亡並不是「烽火戲諸侯」的鍋
    經過三個月的去除包裝保鮮膜、去除表面汙垢、殺菌、重新浸泡保存等一系列清洗保護工作後,「清華簡」終於被學者搶救了下來,之後才開始整理、釋讀工作。學者發現竹簡上的文字基本都是楚文字,從而推斷「清華簡」出土於戰國楚墓。
  • 逢澤之會:魏國率先稱王,結果被齊、秦、趙三國圍攻!
    戰國七雄,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楚王幹得,還不是一個王,與本王何幹?
    自古亡國之君沒人權,作為西周的亡國之君,本王也算深有體會了。本王為宗周最後一任王,後世品評,說本王為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這是在是污衊之語。且不說褒姒並非不愛笑,光是烽火二字,本王就不知是何物。烽火最早是春秋戰國出現,漢代普及,本王在世時根本沒有此物。
  • 西周為何滅亡?是因為幽王「烽火戲諸侯」嗎?
    公元前782年至公元前771年,在位十一年,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姬宮湦死後,諡號幽王,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搜神記》稱,姬宮涅生於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95年),這一說法可能是依據《竹書紀年》。周宣王在位時期,將姬宮湦立為太子。
  • 春秋戰國簡史第一回||幽王烽火戲諸侯
    各位看官:周朝自周武王伐紂成立西周,周平王遷都史稱東周,至秦始皇滅六國建立秦朝,前後八百多年,而東周又稱春秋戰國,前後五百多年,在中國是最為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周平王遷都後,中央政府就漸漸失去了對各地方諸侯的控制力,大小諸侯把個中華大地搞得天翻地覆,那麼,平王為什麼要遷都呢?這個還要從他爺爺周宣王說起。
  • 導致西周滅亡的另一面:周平王引狼入室弒父殺弟
    西周的滅亡,打擊熟知的是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開始的。周幽王寵愛褒國獻來的美女褒姒,但褒姒不愛笑,於是周幽王為了逗褒姒笑,攜同褒姒去烽火臺玩,並點燃了烽火。諸侯們聞迅以為外敵入侵,慌忙派兵救駕,結果發現只是周幽王與褒姒的一個遊戲,於是不再信任周幽王,烽火臺也形同虛設。更過分的是,周幽王為了哄褒姒開心,廢掉了王后申後和申後的兒子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的兒子姬伯服為太子。
  • 西周滅亡後,東周還持續了那麼多年,為何周王室沒人能一統天下?
    與後世的漢獻帝相比,周平王還要更慘一些,因為「挾天子」的諸侯太多了。 除了原本就實力強勁的幾個諸侯國在蠢蠢欲動,因平定犬戎而立下大功的秦襄公亦躋身諸侯之列,成了終結春秋戰國時代的伏筆。 說到這,可能很多朋友會問了:東周時期周天子傳了那麼多代,就沒有一個能挑大梁一統天下光復周室的存在嗎?
  • 春秋戰國典故匯集四:烽火戲諸侯竟是司馬遷的謊言
    接上: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三春秋戰國典故匯集二:尾生為愛抱柱而亡18、操刀傷錦該典故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子皮晚年曾舉薦鄭子產執政,認為此舉子產不會反對。
  •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民不聊生,為何沒見周天子出兵鎮壓呢
    由此可見,周朝的分封制其實主要還是為了王室利益,周王畿四周全是姬姓諸侯,而功臣們都被封往了距離王都較遠的偏遠地區。像大名鼎鼎的周室最大功臣姜子牙,封地卻在最偏遠的山東地區(齊地)。由於周王畿周圍都是姬姓諸侯,在當時父系社會的背景之下,則相當於整個天下的土地大多數都是姬姓封地,這樣世世代代下來,天下的管理都會由幾個姓氏宗族負責。在宗族利益至上的古代,為了保證自家利益,諸侯們也會恪盡職守,更好的治理天下。
  • 春秋戰國時期的版圖變化:可以清楚從諸侯爭霸到秦國統一的過程
    而根據局勢的變化,又將分為春秋(前771—前453)和戰國(前453—前221)兩個階段。小編通過地圖的變化來介紹春秋戰國局勢的演變。  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標誌著春秋時代開始。在這個時代,周王的權威下降,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當時全國有大大小小諸侯國數不勝數。中原的鄭、衛、宋、陳、魯等陷入了混戰之中。由於周王的體系崩潰,周邊的民族開始入侵。
  • 封神演義:除武王紂王800諸侯外,還有位東海王,至今身份成謎
    戰國時期,周室式微,各大諸侯紛紛稱王。標誌著王的權利被大幅度弱化。因此,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為了彰顯更高一級的權威,故自稱為皇帝。然而,殷商時代,天下的範圍也相當狹隘,王的統治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遼闊。那麼是不是說,封神演義中的八百諸侯都是虛構的呢?不然,商朝就有了清晰的爵位概念。
  • 褒姒:烽火戲諸侯,一笑亡西周
    傳說,褒姒不笑,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戲諸侯,褒姒笑了,西周也亡了。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攻打申後之父申侯,不料被犬戎所殺,褒姒被俘,從此失了音訊。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發生地震,消息傳來,正直之臣無不認為這是上天在示警,而周幽王不為所動。大夫伯陽甫斷言離國滅時間不會超過十年,同年,三川枯竭,岐山崩塌。果不其然,十年後,西周滅亡。周幽王大行帝王的便利,卻不擔帝王的責任。
  • 被「烽火戲諸侯」掩蓋的歷史真相
    幽王為得美人一笑可謂使盡渾身解數,最終想出一個「戲耍諸侯」的點子——他帶著褒姒來到烽火臺舉烽火示警,召諸侯們起兵勤王。諸侯們一見烽火,以為天子遇險,便率兵來救,結果到了之後發現什麼事都沒有,於是悻悻而返。褒姒見此大笑。幽王自以為得計,乃三番五次舉烽火召來諸侯哄褒姒開心。諸侯們受不了這樣的侮辱和戲弄,於是就漸漸不來了。
  • 趙國的君主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君主?
    在前文《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中,本鬼介紹了戰國七雄正式稱王的時間。在戰國七雄的君主中,趙國稱王時間是最晚的,直到戰國中後期才正式稱王,比楚國晚了近四百年。對春秋戰國歷史比較了解的朋友們可能知道,趙家在晉國時期就是實力最強的執政卿大夫之一,其綜合實力在戰國也是前列的。既然如此,趙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呢?甚至比七雄最弱的韓國還晚?「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綜合實力在「三晉」位居第一。
  • 周天子本想殺雞儆猴,沒想到猴子們卻開始大鬧天宮
    西周時期,周懿王在位時,「興居無節,號令不時」,導致京城鎬京常常遭遇戎狄外族的騷擾,周懿王被迫遷都犬丘(今屬陝西興平),結果朝綱混亂,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周懿王去世後,太子姬燮性情懦弱,本應由他來繼承王位,卻被叔祖周孝王姬闢方橫插了一桿子,趁機奪取王位。周孝王病逝後,在諸侯擁立之下,姬燮繼位,史稱周夷王。
  • 春秋與戰國的區別到底是啥?如果用一個字來總結那就是霸和暴
    而到了戰國,周王室遭到了徹底的無視,隨著各諸侯國的陸續稱王,原先春秋時期起碼名義上還是周天子下屬的諸侯國,一個個華麗變身為實質上的、完完全全的獨立王國。而且春秋時期的戰爭多是以齊桓公開創的「尊王攘夷」的出發點進行的,所謂「尊王攘夷」拆開來看就是尊重周天子和肅清邊疆蠻夷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