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除武王紂王800諸侯外,還有位東海王,至今身份成謎

2021-01-12 漫夜譚

在秦始皇之前,『帝』多用於歷代先王和祭祀上帝的稱號。王,則意味著王權,天下共主。

在殷商時代的爵位制中,並沒有王爵。

就連公侯伯子男的具體劃分,也是在春秋時期逐漸成熟的。春秋五霸都稱公,而不是王。

戰國時期,周室式微,各大諸侯紛紛稱王。標誌著王的權利被大幅度弱化。

因此,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為了彰顯更高一級的權威,故自稱為皇帝。

然而,殷商時代,天下的範圍也相當狹隘,王的統治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遼闊。

那麼是不是說,封神演義中的八百諸侯都是虛構的呢?

不然,商朝就有了清晰的爵位概念。

輔國主政大臣稱公,如太師、太傅、太保,聞太師就是這一級別的人物;

次一級的為王朝卿士,也就是各方大諸侯,比如東伯侯、西伯侯、南伯侯和北伯侯;

再次一級,便是一般小諸侯,如四大諸侯各領的200鎮小諸侯。

這說明,有一種現象是絕對不會在商朝出現的。那就是王爵。

縱觀商史,絕對不可能出現同姓王或是異姓王。

這種王爵實際是在魏晉時期才出現的,漢朝劉邦封諸侯王,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王爵。

封神演義中出現了兩位明確的王,一個是商湯的末代君主商紂王,另外一個是滅商立周的周武王。

經歷過兩朝更替,這兩位才是名正言順的王,天下共主。

然而,除此之外,還有一位神秘的王。竟然在商紂王在位時,先於周武王之前就稱王了。

而且,還是商紂王默許存在的。

此人跟開篇的北海72路諸侯首領袁福通類似,只出現過一次名號,但從未現身。

他是誰呢?

東海平靈王。

原文說,聞太師北徵歸國不久,東方又起叛亂。

聞太師厲兵秣馬,再次發起了一場東徵。而東徵的對象就是東海平靈王。

書中明確指出,這位王在武王伐紂之前就已稱王。而且,還不是自稱的王。

否則,此人在聞太師口中也不該叫什麼平靈王了。而是像袁福通一樣,稱作叛亂諸侯才對。

那麼這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物?竟然能在商湯的天下中稱王?而且還是商紂王默許的?

在歷史上不可能出現這樣的人物,應該是作者杜撰。

可為什麼要杜撰這樣一位神秘的王?本文咱們就嘗試著揭開他的真面目。

封神演義中每一個人物幾乎都是出處,或是神話或是歷史,或是民間傳說層疊積累。

憑空捏造的形象幾乎不存在。

就如袁福通,咱們在此前的文章裡分析過他的出處。如果您有興趣,可以自己去翻找一下。

想要解開東海平靈王的神秘面紗,首先要搞明白東海是哪裡。

封神演義中有關東海,提到過東海龍王、東海分水將軍、東海蓬萊仙島等等。

說明,東海應該不是湖泊,而是東魯之地的東方,也就是現在的東海。可有一點,東魯之地是東伯侯姜恆楚的地盤。

這個東海平靈王竟然稱王,跟姜恆楚有關係嗎?

紂王受妲己蠱惑,害死了正宮姜皇后。姜皇后是姜恆楚的女兒,紂王怕東伯侯造反,所以召見四大諸侯,目的就是為了除掉他。

結果姜恆楚被殺,其子姜文煥被逼反。

可就在姜文煥造反如火如荼的時候,東海平靈王也反了。

聞太師親徵東海,在半年就平定了叛亂。而姜文煥卻始終沒有被平定。

可見,這東伯侯和平靈王並沒有什麼關係,甚至沒在一個地理位置。

那這就奇怪了。

東伯侯只是一個侯爵,就能調動四十萬大軍,攪得遊魂關沒有寧日。而聞太師出徵東海只用了二十萬人。

也就是說,這位平靈王實力還不如東伯侯。

那他到底是什麼王呢?

聞太師出徵後,書中有這樣兩句旁白:眼前一段蹊蹺事,惹得刀兵滾滾來。

書是作者寫的,他為什麼會感覺到蹊蹺?

難道東海平靈王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

既然從封神原文找不出線索,只能從歷史去尋找答案。

封神演義成書時間、作者歷來有爭議。專業學者都找不到答案,咱們也別費心思。

但有一點毫無爭議的事實,目前現存最古老的封神演義版本為《新刻鐘伯敬先生批評封神演義》,時代為明末時期。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看的封神演義,至少經過一百多年的流傳,其中不知道被改了多少次。

而且,每一種刊本必定會加入一些相應時代的內容。

東海平靈王在原文中語焉不詳,應該就是跟明朝的一次叛亂有關係。

而且,這位王出現的突兀,走得更突兀。唯一的作用,就是逼反了武成王,促進了故事主線,為武王伐紂奠定了基礎。

那麼明末有沒有類似的人物呢?

有,還是兩位。

一位是闖王李自成,另一位是大西王張獻忠。

兩人的起義雖然轟轟烈烈耗時多年,最終推翻了大明統治。但並沒有實際改變天下現狀,而是給清廷入關做了鋪墊。

東海平靈王造反牽制了聞太師,從而使紂王逼反武成王黃飛虎,投奔西岐。

本質意義上也是自身造反不成,反而為大周做了嫁衣。

因此,東海平靈王的身份應該就是張獻忠和李自成其中一位。

只是有一個問題。

兩人都是在陝西起事,跟東海沒有什麼關聯。原文這麼安排可能也是無奈之舉。

前文說過,東海平靈王在東伯侯的地盤,兩者素無交集。應該就能證明,平靈王被安排到東海是臨時起意。

北邊的72路諸侯已經被平定,西邊有西岐造反,南邊有南伯侯造反。所以,東海這個模稜兩可的位置才顯得更為合適。

而且,李自成和張獻忠起事在崇禎初年,持續到崇禎末年,在此過程中自稱為王,這雖然是朝廷當然不想看到。但也無力阻止,只能默許其存在。

也能從側面印證,東海平靈王造反時,商紂王為何那麼害怕。其造反等同於李自成進京,崇禎皇帝的恐懼應該也跟商紂王一樣。

綜上所述,神秘的東海平靈王身份解開了。

僅是一家之言,遊戲之詞。穿鑿附會也罷,自圓其說也罷。諸君只當看個樂子,莫要較真就是了。

相關焦點

  • 封神演義中那幾位來歷成謎的角色
    封神演義作為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介紹神仙譜系的作品,但是在這當中,有部分角色的身份來歷作者並沒有描述清楚,給讀者無盡的遐想。其中部分角色的身份,也給了當代很多修仙小說二次開發的機會。接下來,我們就盤點一下,封神演義中比較有名的一些主要角色中,來歷成謎的這幾位!
  • 封神演義:紂王7年北海72諸侯造反,聞仲討伐的到底是人是妖?
    封神演義開篇提及:紂王七年春二月,忽然報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諸侯袁福通等,太師聞仲奉敕徵北不題。聞太師這位國之棟梁,這一去就是十五年之久。在此期間,商湯社稷快被紂王給敗完了。這一期,咱們不說商湯也不說周朝。就說一說,聞仲北徵中的謎團。
  • 小說|許仲琳: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又名《 封神榜》,全書共一百回。《封神演義》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 武王伐紂平話》,可能還參考了《商周演義》《崑崙八仙東遊記》,全書以武王伐紂、商周易代的歷史為框架,敘寫天上的神仙分成兩派捲入這場鬥爭,支持武王的為闡教,幫助紂王的為截教。雙方祭寶鬥法,幾經較量,最後紂王失敗自焚,姜子牙將雙方戰死的要人一一封神。《封神演義》是在神話式世界觀指導下,向人們訴說上古的民族之戰—商周戰爭。
  • 商周演義封神正源第二卷:諸侯爭霸
    商周演義封神正源第二卷:諸侯爭霸《嬋玉的故事》關於封神第二部中的幾個神話人物(代敘)
  • 常明:《封神演義》與講史文學(《封神演義源流考》之一)
    《封神演義》的作者自來有許仲琳說[1]、李雲翔說[2]、陸西星說[3],但是此書究竟是什麼人作的,其實並不成一個問題。因為無論許仲琳、李雲翔或是陸西星,我們都很難考證他們的生平,更遑論其生平對於《封神演義》創作的影響。
  • 封神演義:第一回 紂王女媧宮進香
    諸侯大 會,湯退而就諸侯之位。諸侯皆推湯為天子,於是湯始即位,都於亳。 元年乙未,湯在位,除桀虐政,順民所喜,遠近歸之。因桀無道, 大旱七年,成湯祈禱桑林,天降大雨,又以莊山之金鑄幣,救民之命。作樂「大濩」,濩者護也,言湯寬仁大德,能救護生民也。
  • 《封神演義》簡介:一部中國古代神魔小說
    《封神演義》一般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是一部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為明代陳仲琳(一說是許仲琳)所作,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全書共一百回。
  • 維基百科:封神演義
    近來學者多認為《封神演義》為道士陸西星所著,而許仲琳可能是重編目次,修飾情節再度刊刻。《封神演義》中有十餘處引用道教經典《黃庭經》,作者應是道教人士。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全書共一百回。其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紂白話文》,可能還參考了《商周演義》、《崑崙八仙東遊記》,以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的中國歷史為背景,描寫了周朝與殷商的對抗與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包含了大量民間傳說和神話。有姜子牙和哪吒三太子等生動、鮮明的形象,最後以姜子牙封諸神和周武王封諸侯結尾。
  • 把「哪吒」寫成「熊孩子」,《封神演義》作者竟是位南京老人?
    《封神演義》就在明代萬曆年間出版,還有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全書一百回,寫姜子牙助武王伐紂、回國封神的故事,小說極盡想像、誇張。然而許仲琳的生平事跡無處可查,至今還是一塊空白,無法核實;且這個署名僅出現一次,其餘十九卷均沒有出現。有專家認為許仲琳是別人託名,《封神演義》的作者另有其人。因此,作者到底是誰,學界產生了爭論。
  • 常明:《封神演義》文本的形成(《封神演義源流考》之二)
    清籟閣刊本《封神演義》《封神演義》至今尚未有編年事跡,筆者不愧雕蟲,按照《封神演義》中的紀年進行編年,編年的依據包括:一、書中明確提到的年代,如第一回:「紂王七年春二月,忽然報到朝歌反了北海七十二路諸侯袁福通等」、第二十九回:「(西伯)亡年九十七歲,後為周文王,時商紂王二十年之仲冬也」等;二、根據書中人物推算,如第三十回
  • 封神中這7個人的去向,至今都還是未解之謎,他們是誰?
    《歪歪侃封神》第473期 封神演義小說中,對文中所出現的人物角色分配,是有固定模式的,即以出身、根行、品德綜合考察,給予肉身成聖、成仙、成神、轉世輪迴等不同的結局。
  • 單田芳《封神演義》全120回(完整版)
    《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封神演義》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紂平話》,可能還參考了《商周演義》、《崑崙八仙東遊記》,全書以武王伐紂、商周易代的歷史為框架,敘寫天上的神仙分成兩派捲入這場鬥爭,支持武王的為闡教,幫助紂王的為截教。雙方祭寶鬥法,幾經較量,最後紂王失敗自焚,姜子牙將雙方戰死的要人一一封神。
  • 《封神演義》的作者到底是誰?
    《封神演義》就在明代萬曆年間出版,還有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全書一百回,寫姜子牙助武王伐紂、回國封神的故事,小說極盡想像、誇張。  早期的哪吒在神仙傳記和雜劇裡,有事跡而無性格;到了《西遊記》,哪吒開始有了情感和主體意志;《封神榜》中,哪吒的章節更加豐富,「熊孩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鮮活生動,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的劇情更成為了經典。
  • 封神演義
    由人到神, 由神到妖,由天到地,由朝歌到西岐,由王侯到漁樵,由山野到海島,由紅塵到世外,誰也不能在外,主動或者是被動的,選擇背後的因果,因果過程中的善惡矛盾,正邪博弈,或者是衝動,或者是猶豫,或者是迷茫,或者是決絕,每個生命的態度直接或者是間接的決定了自己的將來。一部《封神演義》,背後多少緣由,傳奇中的典範。
  • 刺殺紂王,劍指四大諸侯,封神之戰因它布局
    小編帶你了解更多歷史故事 名著《封神演義》裡,隨著三界各方勢力調度完畢,封神之戰一觸即發。而作為神權的下界代理方,商湯帝國和西周政權實質性衝突在所難免,這就是凡人視角裡的商周大戰。當然,要造成兩大政治集團的相互戕害,需要一些人為觸發的偶然契機的推動,並使事態朝著不可收拾的方向直線向下,猶如金烏西墜。
  • 《封神演義》肉身成聖的除了哪吒、楊戩外,你還知道誰?
    因昊天上帝命仙首十二稱臣;故此三教並談,乃闡教、截教、人道三等,共編成三百六十五位成神,又分八部:上四部雷、火、瘟、鬥,下四部群星列宿、三山五嶽、布雨興雲、善惡之神。大家好,歡迎來到"劉老哥陪你聊武俠名著"。
  • 《封神演義》的三大神諭
    《封神演義》有三大神諭。(一)神諭一世間風起雲湧的戰事,八百諸侯孟津結盟,浩浩蕩蕩的徵討天下獨夫紂王,各門各派的仙家聖尊也頻臨凡間,為姜子牙出謀劃策,打破了一個又一個的邪門歪術之陣,掃除了阻礙有道明君武王伐紂的一切禍亂。
  • 《封神演義》中的神魔
    道教擁有眾多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其中很多故事經過文人的加工,成為不朽的文學經典,《封神演義》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 【獲嘉故事】《封神演義》許仲琳傳奇
    這個石磙廟後來經歷了好多年,人們還陸續在殿堂內增塑了玉皇大帝、關帝聖君、送子奶奶、增福、財神等多位神像,成了全神廟,一直延續到日寇侵華時毀於兵火。再說許仲琳,也是命有機緣,聽完此話便對石磯娘娘的來龍去脈產生了巨大興趣。正當他急著想去考查縣北的「石磯娘娘冢」時,新到任的獲嘉知縣張蘊道微服輕騎來到徐二營巡查民情,被村上裡正發現,引至家中用餐。席間,裡正特讓許仲琳作陪。
  • 封神演義中,連紂王都封神了,這八位鼎鼎大名之人卻未被封神
    封神演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主要講的是玉帝想招募下屬,玄門三教以王朝更替為由,發動封神之戰,敕封周天365位正神的故事。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雖說參與封神的人大多都封神了,但其實也有些名氣很大,但卻未被封神的人。今天,過客就跟大家分享下,封神中名氣極大,但卻未被封神的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