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之前,魏國是如何崛起並且成為戰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家

2020-12-22 夜星蒲公英

戰國時期是我國文化軍事走向強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起始原因是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春秋霸主晉國,從此華夏大地陷入了七個諸侯之間的相互徵伐之中。而魏國作為夾在列國之間的一個諸侯國,是如何完成率先稱王的大業的呢?

說到底還是魏國變法比較早,魏國在分得晉國的土地之後,在北面是趙國、東面是齊國、南面是楚國、西面是韓國和秦國的情況下,無論向哪個方向發展,對於剛剛誕生的魏國來說自己都不是別人的對手。無奈之下,為了增強自己的國力,更為了自保,魏文侯決意進行變法。

當時魏文侯在國內大舉招攬有才能的人,作為戰國時期著名的人才產出地,吳起、李悝相繼被挖掘出來。李悝同魏文侯講述自己的想法,李悝的變法思想讓魏文侯非常贊同,於是,魏文侯不顧舊王族勢力的阻撓支持李悝變法,李悝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戰國第一次變法。

李悝的變法直接影響到了戰國其他國家的變法進程,他在農業上取締了井田制,鼓勵民眾生產,在軍事上獎勵軍功,這一點直接影響到了商鞅在秦國變法的思路。並且李悝取消了貴族的任命,改為讓能者居上,使得貴族勢力非常惱火,但是又拿李悝無可奈何。最重要的是李悝實行了武卒制度,挑選軍中有能力的士兵,打亂重新組成一支強大的魏軍,這就是名震天下的魏武卒。在吳起、樂羊的帶領下,魏武卒直接把秦國的河西之地全部打了下來,在惠王時期差點讓秦國滅了國,並且聯合三晉,多次打敗楚國,在楚國身上狠狠地挖了一大塊疆土。攻破中山國,大敗齊國,魏國的實力傲然於群雄,在周天子的見證下,魏國成為了第一個稱王的國家。

但是在魏惠王時期,魏國開始走向衰落,雖然國內一片歌舞昇平,然而人才的不斷流失使得其他諸侯國趁機完成了變法強國。尤其是被魏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的秦國,在得到商鞅之後,進行了一次從上到下徹底的改革變法,使得秦國的國力在其他諸侯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已經完成了崛起。在變法取得成效之後,秦國向河西之地發起了復仇之戰,這一戰所向披靡的魏武卒倒在了大秦的鐵騎之下,魏國邊打邊退直到丟失了整個河西。隨後齊國、楚國、趙國的相繼壯大,也讓魏國重新回到了開國之際的險境之中,但是魏國已經沒有新的魏文侯,也沒有了李悝、吳起、樂羊,魏國從此名存實亡,成為了其他諸侯的附庸。

到了戰國中後期,徹底失去了往日霸主地位的魏國,在秦國和趙國、齊國的夾縫中艱難生存,魏國只能為三晉搖旗吶喊。在趙國被秦國擊潰後,更是對秦國俯首帖耳,在一次次的妥協之中,魏國失去了和其他諸侯一較高下的鬥志和勇氣。

秦國最終找到合適的機會,掃平了六國,最終建立起了第一個封建專制王朝。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魏國是如何變化的,於秦國的商鞅變法有什麼不同?
    我們首先先來了解第一個進行大改革,大變法的魏國;魏文侯分晉建魏後,他沒有享受君侯之樂,因為魏國地勢不好,魏國是中原的腹地,魏國的東面是齊國,西面是秦國,南面是楚國,北面是趙國,夾在中間的魏國,在地利上處於劣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魏文侯的緊迫感比這個嚴重極了,畢竟連被子也是別人,所以魏文侯決定進行大變革,大變法,是戰國七雄中,率先變法的國家。
  • 席捲戰國的變法熱潮:魏國獨霸中原,秦國一統天下,創新才是動力
    戰國時代,各大諸侯國都從變法中受益秦國有著法型的商鞅變法,通過這一場變法,秦國從原來的王道統治變成了法治的霸道統治,成為了戰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國家;趙國有著軍事類型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通過軍事變法,趙國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成為了唯一能夠與秦國相提並論的國家。
  • 秦的大國崛起之路:重讀商鞅變法
    但到了商鞅的戰國時代,知識分子已經不再關心君子如何修身,而是只對君王如何治理天下感興趣。商鞅就是在得知秦孝公的求賢令後前往櫟陽的。相對於秦國,他是一個外國人。一個外國人,不遠千裡來到秦國,不僅是為了使秦國崛起,他還想給自己搏一個出人頭地的錦繡前程。在這之前,衛國人商鞅在秦國的仇國魏國謀生,充任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雖已年邁多病,卻有識人之明。他認為商鞅是個人才,極力向魏惠王推薦。但魏惠王對商鞅不屑一顧。
  • 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
    眾所周知,周天子的分封體系在戰國時期的崩潰程度遠超春秋時期,其中的標誌就是戰國七雄先後稱王。不過戰國七雄也不是在同一天稱王的。那麼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呢?楚國由於時間太早,學界對於楚國正式稱王的時間至今仍然存在爭議。
  • 《資治通鑑》如何介紹戰國前中期的各國變法?
    魏國自「三家分晉」之後,雖然稱得上是戰國七雄之一,但卻由於自身西有秦韓,南有楚,北有趙,東有齊,地處中央,易攻難守,隨時都有被滅國的危險,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魏文侯作為魏國開國君主,在位 50 載,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尤其是最後十年的李悝變法直接影響了魏國的發展軌跡並夯實了其大國崛起的基礎。
  • 諸侯稱王,西周沒落,那麼這些戰國諸侯們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
    但是他們不同國家之間是完全有著不同的政治理念的,他們已經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而隨著周王室政治影響力的不斷下降,各個諸侯國也通過稱王的手段,來進一步獨立出周天子的掌控。那麼在戰國七雄中的國家中,他們又是哪些國家最先稱王的呢?楚國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先宣布稱王的國家是楚國,而這和楚國本身的歷史背景是有著直接原因的。
  • 逢澤之會:魏國率先稱王,結果被齊、秦、趙三國圍攻!
    對於戰國七雄來說,楚國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僭越稱王了,對於稱王的楚國,可謂和周天子平起平坐了。而到了戰國時期,魏國是另外六國中第一個稱王的諸侯國。在魏文侯、魏武侯的基礎上,魏國第三位君主——魏惠王率先稱王。不過,魏惠王率先稱王卻遭到了周邊諸侯國的圍攻。一定程度上,雖然稱王是魏國實力的體現,但是,在稱王之後,魏國辛苦建立的霸業,最終蕩然無存了。
  • 戰國時期,為何秦國的變法最為徹底,其他國家的變法相繼夭折?
    進入戰國時期,戰爭的趨勢倒向與佔領他國土地、掠奪人口、甚至滅國為目標。因此,各諸侯國相繼在本國實行變法,力圖實現富國強兵。在戰國七雄的變法中,秦國是後期進行變法的國家,為何山東諸國率先變法,最後都相繼夭折,唯獨秦國變法最為徹底,而且能夠長久堅持,一直到大秦一統天下,這與秦國國家本身各方面有優勢的原因。
  • 商鞅:影響華夏大一統的變法名臣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七百多年的春秋戰國亂世被秦王嬴政成功終結而秦王嬴政也因此被稱為千古一帝不過在說千古一帝之前秦國歷史上有一個人物是無論何時都邁不過去他就是商鞅商鞅是戰國時期秦國歷史上最關鍵的一個人物因為他率先在秦國主持變法使得原本積貧積弱的秦國徹底脫胎換骨在數代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最終為秦王嬴政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基礎
  • 韓國明明推行了 「申不害變法」,為何還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國家
    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與此同時,田氏代齊的發生,促使戰國七雄的局面得以形成,也即秦國、齊國、韓國、魏國、趙國、楚國、燕國七雄並列。在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較量,往往還講究一個名正言順。但是,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的戰爭則是更加殘酷和頻繁了。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商鞅不懂功成身退
    公孫鞅雖是衛國的王族後裔(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但因自己的家鄉條件有限,公孫鞅身為貴族,眼界和視野比之常人有著不一樣的角度,而公孫鞅出生時正處於戰國時期,是諸侯爭霸時代,相比起自己腐朽、落後、弱小的家鄉衛國,公孫鞅決定前往魏國發展,魏國當時是中原大地上最強大和富裕的諸侯國之一,最終就前往魏國成就一番天地。
  • 商鞅:僅僅十年變法,為何大秦的虎狼之師能戰無不勝?
    十年時間,使秦國成為虎狼之師,商鞅是如何做到的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首先是春秋時期,這時候周王朝的實力逐漸衰弱,各諸侯國也紛紛建立了自己的王國,也就人們所了解的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楚莊王,秦穆公和晉文公。
  • 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強大,為何最後被五馬分屍呢?原因在於商鞅自身
    公孫鞅雖是衛國的王族後裔(衛國國君姬妾生的公子),但因自己的家鄉條件有限,公孫鞅身為貴族,眼界和視野比之常人有著不一樣的角度,而公孫鞅出生時正處於戰國時期,是諸侯爭霸時代,相比起自己腐朽、落後、弱小的家鄉衛國,公孫鞅決定前往魏國發展,魏國當時是中原大地上最強大和富裕的諸侯國之一,最終就前往魏國成就一番天地。
  • 簡述戰國時期各國的變法與改革,你有什麼看法?
    而在當時這樣的一個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生存與發展,都在尋找各種辦法,並先後進行了各自的變法與改革。魏國的李悝變法魏國的變法是中國的變法之始,其影響十分深遠,並對當時各諸侯的觸動都很大。三家分晉後,魏國作為戰國時期的新國家,在軍事與經濟等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和困難。魏文侯為了使魏國的實力變強,任命李悝為相推行變法。
  • 商鞅變法,強盛秦國,為何最終還是慘死?
    戰國初期,魏國是最強大的封國。戰國中期,齊國把魏國從霸主的位置上打了下了,開始稱霸。
  • 戰國韓國的崛起之路,沒有了大哥帶,只能被動挨打黯然落幕
    魏國在戰國初期經過變法率先崛起,韓、趙借魏之勢,也獲得了很大發展。三晉開始雖然步調一致,但是在利益面前,逐漸走向了分裂。標誌性事件是,公元前368年,魏武侯死,諸公子間爆發了君位之爭。韓、趙想聯合起來趁亂伐魏,以此削弱魏國。但韓趙利益不合,雙方的聯盟也宣告破裂。從此三晉聯盟破裂,開始相互討伐。昔日的盟友魏國頻繁對韓國用兵,韓國不堪其擾。
  • 戰國時代的變法為何如此之多?原因何在?
    一、秦魏的指引 魏國和秦國是戰國時代率先進行變法的兩個國家,魏國打開了變法改革的先河,它的李悝變法在當時的時代是非常先進的,李悝不僅在行政、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改善,也將法的理念第一次在戰國時代提出,給後世各種變法的興盛提供了基礎,而魏國也依靠著李悝變法成功地成為了戰國初期唯一的超級大國,社會地位非常之高。
  • 秦國變法後的第一戰,公子卬:年輕人不講武德
    公元前341年,秦國實行商鞅新法已經十八年,國力空前強盛。趁著魏國在馬陵之戰慘敗,元氣大傷,秦國發兵攻打河西之地。在此之前,秦國也曾兩次趁魏國對外交戰發兵搶佔了一部分河西之地,第二次搶佔之後,魏國發現秦國不老實,賊心不死,就準備集中力量先對付秦國,就與其他國家止戈息兵。當時的秦國變法還未完成,實力還不足以和魏國硬碰硬,秦國只能認慫,乖乖將搶過來的地盤悉數歸還。但是魏惠王並不打算就此放過秦國,他已經看出秦國呈崛起之勢,想將秦國扼殺在搖籃裡。
  • 史上最成功的變法案例,將秦國帶向繁盛的商鞅變法,為何能成功
    戰國時期不僅僅是一個戰爭頻發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思想百花齊放的年代,在這個年代裡很多國家未了變強,為了在戰國風雲中稱雄稱霸各國都採取了變法,例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但是這些變法雖然多多少少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總的來說用處並不大。
  •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士兵為何所向披靡?衝鋒不眨眼,打仗不要命
    ——桑弘羊《鹽鐵論》說春秋戰國的歷史,就無法繞過秦國。從西部蠻夷的落後諸侯,到最後一統定江山的帝國,秦國的崛起之路,可謂是可圈可點。說起秦國的統一,很多人會想到奮六世之餘烈,而說起秦國的強大,不少人首先映入腦海的就是商鞅變法,那麼商鞅變法究竟變了什麼呢,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