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41年,秦國實行商鞅新法已經十八年,國力空前強盛。趁著魏國在馬陵之戰慘敗,元氣大傷,秦國發兵攻打河西之地。
在此之前,秦國也曾兩次趁魏國對外交戰發兵搶佔了一部分河西之地,第二次搶佔之後,魏國發現秦國不老實,賊心不死,就準備集中力量先對付秦國,就與其他國家止戈息兵。當時的秦國變法還未完成,實力還不足以和魏國硬碰硬,秦國只能認慫,乖乖將搶過來的地盤悉數歸還。但是魏惠王並不打算就此放過秦國,他已經看出秦國呈崛起之勢,想將秦國扼殺在搖籃裡。
商鞅聽說後來到魏國,對魏惠王一頓拍馬屁,知道他有稱王的野心,便勸說道:「以魏國現在的實力,天下誰能與之爭鋒?君上您何不就此稱王,號令天下。我們秦國第一個支持您,到時諸國俯首,誰不服您就收拾他,打到他服為止。」魏惠王果然心動,下了稱王的決心,於是就將收拾秦國的事情放到一邊,下令造豪車,制旌旗,召開逢澤之會,邀請其他國家參加,秦、趙、宋、魯、衛等國都到場參加,韓、齊、楚三國不滿魏國稱王行為,拒不參加。魏惠王發兵攻韓,但是被齊國在馬陵擊潰。
商鞅勸說魏國稱王,不僅給秦國爭取了時間,還讓魏國成為眾矢之的,惹禍上身。在馬陵之戰後,商鞅率兵攻打河西,魏國派出公子卬迎戰。
商鞅在魏國時,與公子卬同是公叔痤門下,兩人關係很是要好,商鞅就給公子卬寫了一封信,信中的意思是不忍與老朋友刀兵相見,想罷兵求和,請公子卬到秦軍大營共同商討。魏國現在正是四面受敵,苦不堪言,見秦國想求和自然是一百個願意,完全不知道這是商鞅使的計謀。公子抵達秦軍大營,立即被埋伏好的兵士擒獲,然後秦軍發起總攻,魏軍主將被俘,而且毫無防備,很快就被打的大敗,魏國只好割讓大部分河西之地與秦國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