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朝歌進發,給紂王來個措手不及:周武王為何能贏得牧野之戰?

2021-03-03 國家人文歷史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本       文       約     5565  字

閱       讀       需       要

14min

商王武丁與他的妻子婦好固然締造了商代的盛世,但他們在普羅大眾中的知名度卻完全無法與另一對「Couple」相提並論。託《封神演義》的福,商代亡國之君紂王與狐狸精妲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以至於周武王滅亡商朝,似乎也成了「神仙打架」的結果……

 

 

《封神演義》中的商紂王,稱得上是天字第一號暴君。小說一開始,紂王就在祭神儀式中對女媧表達了非分之想。因為女媧是中華始祖女神,形如中華民族的母親,所以紂王的做法變得更不可原諒。自從狐狸精妲己進宮之後,紂王便迷失了心智,造殘酷的刑具炮烙梅伯等忠心進諫大臣,挖賢淑明理的姜皇后之目、炮烙其手,為裝病的妲己而取皇叔比幹的玲瓏心;偏聽妲己之言造鹿臺……

《封神演義》雖然是部神怪小說,但若是翻開史書,商紂王暴虐荒淫的罪行同樣比比皆是,駭人聽聞。商紂王的廟號叫作「帝辛」,「紂」本身就是周代給的「惡諡」,所謂「殘義損善曰紂」,「賊仁多累曰紂」,光看這些解釋就知道不是什麼好字眼了。

紂王死後名聲,總的趨勢就是越來越臭。

殷商王陵遺址,位於今天河南安陽洹河北岸侯家莊與武官村北高地,東西約450米,南北寬約250米,總面積約11.3公頃。在此累計發現大墓13座,陪葬墓、祭祀坑與車馬坑2000餘處,並出土了數量眾多、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石器、陶器。(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顧頡剛寫過一篇考證文章《紂惡七十事的發生次第》。他發現商紂王共有70條罪狀,都是各朝各代陸續加上去的。比如戰國時期增加20項,西漢增加21項,東晉增加13項。而且這些罪狀越寫越誇張。就像司馬遷說紂王修建了鹿臺,劉向就補充說:鹿臺高達一千「尺」!晉朝的皇甫謐再跟著八卦一下,鹿臺又變成了高一千「丈」!商周時候一丈大約折合兩米。紂王為了淫樂,居然先要爬上2000米高的鹿臺(相當於登上泰山之巔),實在也是夠辛苦的。

在古籍之中,商紂王的形象最早出現在《尚書》裡。彼時罪名只有數條,大抵只是惟婦言是用、祭祀不修、不任用親族、收容並任用罪人、暴虐百姓而已。到了司馬遷的《史記》裡,就加上了大眾喜聞樂見的「酒池肉林」——「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只不過,越是這樣繪聲繪色的描寫,越是讓人覺得是在讀虛構的小說。1000多年前的事,又無「起居注」之類的文獻傳世,作者如何對這段歷史了解得如此清楚呢?當然,商人好酒應該是個事實。用殺人之法禁酒,可見當時酗酒情況的確非常嚴重。

但問題在於,司馬遷在《史記》中給出的這個畫面實在太誇張了,以至於東漢時期的王充在《論衡·語增》篇中,就論述其根本不合常理。在他看來,能夠行船的「酒池」,要多大量的酒水才能形成?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地喝酒,可能嗎?有意思嗎?

肉林,如果是鮮肉,幾天就臭了,不要說在裡面玩,聞著就必逃;而如不是鮮肉,那就必有大量的鹽,在這樣的肉裡面光著身子穿梭追逐,人會舒服嗎?肉怎麼還能幹淨呢?以此可知「酒池肉林」之說委實不能相信。

至於後世另一些對紂王的指責,與其說是罪行,毋寧說是文化偏見。《封神演義》中的妲己,是典型的「紅顏禍水」形象。

彩繪插畫《妲己害政》,出自明代張居正編著,向年幼的明神宗講述為君之道的《帝鑑圖說》。該圖描繪商紂王帝辛寵愛美人妲己,禍亂朝綱,最終導致滅國的故事。不過,現代學者大都認為商紂、妲己暴虐荒淫的故事多為後世歷朝歷代編撰添加。(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歸根結底,商朝畢竟是在紂王手裡亡了國。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學生子貢曾為商紂王鳴不平:「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中的這段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話說回來,從現代的角度看,殷商倒是真的有一條「反人類罪」,這就是「人殉」,也就是用活人殉葬。

從商到周,人殉的消亡當然是文明的一個極大進步。從這個角度上說,敢於革新的周人倒也卻是對得起《詩經·大雅·文王》裡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八個字。周人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是西北的一個古老姬姓部落。

始祖后稷,傳說他的母親姜嫄在野外踏了巨人腳跡的大拇指而得了胎。這樣一說,后稷就成了上帝的兒子。后稷大約生活在傳說中的大禹時期。周人開頭大約過的是遊牧生活。

后稷彩繪像,出自清康熙年間繪製的《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傳說為有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腳跡懷孕而生,又名「棄」,為周人始祖。(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商代初年,后稷的後裔公劉率領周部落來到現在陝西旬邑地方開荒定居,耕種過活。在周原先周遺址(指位於今扶風、岐山一帶的先周時期遺址)中,曾經發現過一個果蔬窖藏坑,裡面包含甜瓜、杏、李等作物的種子,說明當時周人栽培作物的種植範圍已經愈發廣泛。

公劉以後,過了好幾代,到了商代後期,周人敵不過戎人,首領古公亶父率領部眾,往南遷移到岐山下的周原(現在的陝西岐山),營造了城郭、宮殿、宗廟。從此以後,周才成為商朝的一個較強的諸侯。

周人先後徵討西落鬼戎、燕京戎、餘無戎、始呼戎、翳徒戎,俘獲二十翟王,不斷向西和向東發展。周的力量強大了,商王和周的關係就變得微妙起來,季歷(古公亶父之子)竟被商王文丁殺掉。

但商王能夠殺掉一個季歷,但是不能不承認周人勢力的存在,而且要倚靠周的兵力對付戎人,因此商紂王時季歷的兒子姬昌(周文王)又做了「西伯」。「西伯」是西方諸侯首領的意思。

姬昌積累善行、美德,諸侯都歸向周人,又一次引起商廷的猜忌。有一次,姬昌去朝見封王,被他扣留在羑裡(今安陽湯陰縣北)。

《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也就是說文王在拘禁期間將伏羲八卦演義為六十四卦,著成《周易》。後來的野史又增加了一段紂王殺死姬昌長子伯邑考,製成肉羹賜給姬昌的重口味情節,通過《封神演義》而廣為人知。

周文王彩繪像,出自清康熙年間繪製的《歷代帝王聖賢名臣大儒遺像》。周文王姬昌,因被殷商封為「西伯」,亦稱「伯昌」,文王為追封。(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時的姬昌處境十分危險,幾乎遭到殺身之禍。幸而周人的貴族趕緊送去美女、名馬等貢品,紂王以為周人對他很恭順,才把姬昌放了回去。僥倖脫險的姬昌一方面對商韜光養晦,「朝夕必時,上貢必適,祭祀必敬」;一面陸續又滅掉了幾個小國,使周的勢力西面達到甘肅的東南角,東面伸張到山西的南部,號稱「三分天下有其二」。

晉東南有黎國(今山西長治黎城),臨近殷墟和朝歌(紂王別都,地在今河南鶴壁市市區南部淇河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謂「黎在上黨壺關,乃河朔險要之地。秦拔上黨而趙韓危,唐平澤潞而三鎮服,形勢豈可忽哉!」周人先後兩次對黎國進行徵伐。這實際上是對商人的一次重要試探,如果再不加以控制,那周人完全可以沿黎城南下滅商。商人做出反應,「商紂為黎之蒐」,也就是紂王曾經在黎城檢閱軍隊,作為對周人擴張的武力示威。商周之間的矛盾,已然表面化了。

 

 

姬昌病逝之後,姬發(周武王)繼位,繼續著手翦商大業。周軍一度東進到距離商人王畿不過三百裡的孟津(現河南孟州市西南)大會諸侯,據說到會的有八百諸侯。這可以說是一次政治攻勢。

擁護周的諸侯如此之多,可見商紂王的處境已經很不妙了。儘管如此,周武王還是認為伐商的時機並不成熟,故以「天命不合時」為藉口撤軍,退返豐、鎬(今陝西西安附近)的根據地。

實際上,商紂王並非等閒之輩。《史記·殷本紀》記載:「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何以會坐實西陲的周人強大如斯?

這是因為他在東方遇到了大麻煩。商人的始祖契最早居於山東,商族應該是由少皞部落發展出去,其後蔚為大族。而少皞部落就是東夷族裡最有名的「鳥夷」,且一直世居於山東。

由於這層親戚關係,商人與東夷的關係原本一直很友好。

但到商代中期之後,殷商統治者覬覦山東地區豐富的物產——尤其是渤海灣地區獨有的海鹽——對東夷進行了持續的武力擴張。武丁以後的各王,幾乎都有征伐東夷(「人方」)的記錄。到了紂王時期,商夷關係進一步惡化,夷人成為商朝最主要的敵人。

紂王既然要集中主要力量進攻東夷,自然無暇顧及西方周人的擴張。即使一度做出了「為黎之蒐」的軍事反應,迫於此時「東夷叛之」的局勢,商朝仍舊失去了最後一次遏制周人強大起來的機會,後世人們因此感慨,「紂克東夷,而殞其身」。

「孟津觀兵」後不過兩年,商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比幹被殺,箕子被囚,微子退隱。周武王便是利用這一時機,聲稱「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從豐、鎬出發,興兵伐紂。

對於中國歷史上極為著名的「武王伐紂」的發生時間,文獻中記載的說法竟有 44種之多。近現代梁啓超和陳夢家定為公元前1027年,范文瀾定為公元前1066 年,鄭光定為公元前1111年。《夏商周斷代工程 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全本至今未出)則定為公元前 1046年,也只能看作目前比較通行的一種說法而已。

商代武士和戰俘想像圖 :1.步兵 ;2.東夷戰俘 ;3.商貴族武士 ;4.斧兵。(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周人從豐鎬出發,向函谷關以東進發,由孟津渡過黃河。渡河以後,向朝歌進發。這支部隊的行軍也不算順利。進入河南地區以後,突然開始持續降雨,雨勢很大,《國語 ·周語下》《呂氏春秋》《荀子》《說苑》都有記載。《荀子 · 儒效》提到武王伐紂過程中遇到了「五災」,即「武王之伐紂也,行之日以兵忌,東面而迎太歲;至氾而泛,至懷而壞,至共頭而山墜」。

 

 

武王伐紂,在很大程度上帶有奇襲的色彩,打了紂王一個措手不及。此時商軍的主力可能仍遠在東方與東夷交戰。

對於紂王而言,合乎邏輯的策略似乎應該是固守待援。在冷兵器時代,築城是最主要的防禦措施,裡面有一定守兵和充足的糧食,便可堅守待援甚至能拖垮攻城者。

偏偏殷墟考古發現其城區面積達24平方公裡,唯獨沒有築牆,只有一條與洹水相連的壕溝。在這種城防不足以恃的情況下,紂王就只有硬著頭皮野戰應敵一條路可走了。

河南安陽殷墟王陵遺址中的車馬坑遺址,共6座。根據考古遺蹟,專家認為殷商道路寬約 8.35米,雙向行車,車轍間距 1.3—1.7米。馬車一般為一輈(車轅),輈前後一衡一軸,車輻18—22根,兵車會在輻芯處有突出的轄(如圖中箭頭標註處)保護和殺傷。(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參戰的商軍兵力倒是相當可觀。《詩經》裡說,「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太史公在《史記》裡更是大筆一揮,說紂王手下有70萬大軍,這個數字實在是跟注水豬肉一樣沒有營養——彼時整個商代王畿之內有沒有70萬人口都是未知之數。後世有說「七十萬」實為「十七萬」之誤,又有人乾脆說乃是「七萬」,不過較之周軍,商軍人數佔優應為事實。以至於周武王也沒有必勝把握,他在戰前發布的動員令中,對手下將士威脅說:「如果你們不努力作戰,你們就會被殺掉(爾所弗勖,其於爾躬有戮)」。

甲子日(夏商周斷代工程定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這天早上,決定性的牧野之戰拉開了帷幕。

出人意料,戰事一起,兵力處於劣勢的周軍反而佔據了上風,箇中原委就在於周軍陣中的「戎車300乘」。戎車,也就是兵車或者戰車,實即馬拉戰車,堪稱古代戰場上的「坦克」。

殷墟中雖有古代戰車出土,甲骨文中卻罕見車戰的記載,可見商人並不擅用戰車,歷代文獻中對於牧野之戰的商軍擁有幾多戰車更是隻字未提(暗示商軍未裝備戰車)。

商周時代戰車作戰想像圖。商周時,戰車每車甲士3名,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或「甲首」;右方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稱「車右」或「參乘」;居中為御者,只佩帶防身短劍。(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反觀周人生活區域地近夷狄,易於獲取馬匹,裝備一支強大的戰車部隊則有著天然優勢。

後來的《詩經·大雅·大明》就用無比華麗的言辭頌揚了牧野之戰中的周軍戰車:「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這支威力強大的戰車部隊在太師尚父(即姜子牙)率領下直撲商軍陣列。但商軍畢竟人多勢眾,也做了殊死抵抗,《尚書·武成》裡就說當時的場面是「血流漂杵」。

後來的孟子為了維護儒家心目中偉大光榮正確的聖人周武王,選擇不相信有這回事,空想所謂「以至仁伐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也」,根本是有迂腐之嫌。

可惜戰場局面很快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殷商軍中臨時補充了大批來自東夷的奴隸,這些過去的戰俘自然不願為仇家賣命打仗,結果出現戰場倒戈。商軍陣勢既亂,擋不住周人戰車的衝擊,立即全軍崩潰,周軍乘勢殺入朝歌,心高氣傲的紂王眼看大勢已去,只能選擇自焚。

1976 年陝西臨潼出土利簋,成為牧野之戰的完美見證:「武王徵商,唯(隹)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又)商。」甲子日那天清晨,歲星正當中天,周人一舉殲敵,到了這天晚上,享國六百年的商王朝就已經宣告滅亡了。

周武王奇兵突襲,於牧野一戰功成。相比之下,《封神演義》中的武王伐紂在天上地下諸位神仙的參與之下,倒要顯得曲折艱難得多了。

牧野戰役的結果是,小邑的方國竟滅掉了大邦的宗主國,殺死了宗主國的國君,還強迫遷徙了宗主國的遺民,的確是華夏政治舞臺上前所未有之事。

宋代的蘇軾就質疑武王:「使當時有良史如董狐者……牧野之事,必以弒書。」意思是說:如果當時有較好的史官,牧野之戰一定會被記載為周武王弒君。甚至是周武王自己,對於這次多少顯得有些出人意料的勝利也沒有十足的信心。

在象徵性的砍下紂王的腦袋,舉行儀式表示天命已從殷商轉到周人手中之後,就急急撤軍返回關中大本營,而將殷商故地留給了紂王的兒子武庚「俾守商祀」。即便自詡獲得了天命,本應躊躇滿志大展宏圖的周武王反而在憂慮「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在之後的數年內,周武王和他的繼任者們還要面對商人殘部以及商人支持者們的強烈抵抗,「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可見新建立的周王朝得到天下諸侯的公認,徹底取代殷商的地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參考資料:

李鵬為,《武王伐紂的歷史情境復原》

李學勤主編,《商史和商代文明》

王元朝,《人祭習俗商盛周衰原因新探》

李寧華,《論酒池肉林的三個問題》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走進殷墟,復現一個王朝

打開古代遺蹟之門,再現考古往事

新刊《破解殷墟之謎》即將上線

「果粒歷史」年會員,全站暢讀暢聽

現在不止特價69元

兩人成團還能各自再減20元

會員可在「果粒歷史」小程序中查閱

非會員長按下方海報

可參與拼團成為會員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店鋪

拼團購買「果粒歷史」年會員


註:拼團成功後,國曆君會按訂單順序給大家在拼團店鋪中發放會員碼,請耐心等待。會員碼查收方式,如圖:



如有其他問題,請聯繫客服

QQ:3036871385 

相關焦點

  • 商紂王與周武王的「牧野之戰」敗在哪裡?你了解過嗎
    商紂王與周武王的「牧野之戰」敗在哪裡?不管紂王壞不壞,最終事實是在史詩級的牧野之戰中,他的軍隊一敗塗地,讓周得以取商而代之。這結果,無關乎人品,既有偶然原因,也有必然原因。先說偶然原因吧。武王能在牧野打敗紂王,因為他選的時機太好了——紂王的主力部隊在別處呢。
  • 牧野之戰,最後一位人皇倒下,紂王果真如此殘暴嗎?
    你想女媧娘娘那可是我們的上古正神,有著造人、補天的功績,你敢侮辱女媧娘娘,就這一條那就是莫大之罪。後來寵信妲己、胡喜媚,造酒池肉林用來享樂,建鹿臺搜刮民脂民膏,設炮烙蠆盆殘害忠良。至於挖王叔比幹之心,將伯邑考做成肉餅讓他父親周文王吃,剖開懷孕的婦人的肚子來驗看胎兒是男是女,敲開老人和小孩的腿骨看誰的骨髓多等等,凡是你能想到的罪惡行徑,他幾乎都做了。
  • 牧野之戰中的孫子兵法·計篇——五事七計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此乃五事者,將不聞則勝負不測。又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商朝末期,紂王荒淫無道,殘忍暴虐。他使用的筷子是象牙做的,杯子是玉制的,穿則錦衣玉帶,住則廣廈高臺。又寵信美妾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與之飲酒作樂,不理政事。妄殺王族重臣比幹,囚禁箕子,微子被迫出逃於周。與此同時,渭水流域的諸侯國周在周文王姬昌的領導下,開始興起。
  • 周武王才是「真小人」?多虧孟子洗白,滅商全靠「下三濫」手段!
    下了這麼大功夫突然撤兵理由竟然是天命,這也太匪夷所思了吧,我們從出土的甲骨卜文得知一個真相那就是紂王帝辛不論政績如何,但絕對是身經百戰,戰鬥經驗非常豐富,再來看看周武王,除了牧野之戰,目前的記載也沒有什麼其他的比較大的徵伐記錄
  • 周武王
    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 (méng)盧、彭、濮等部族,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在牧野大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hào)京(今陝西西安西南)。武王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 西周開國君主 周武王姬發
    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幾大部族,討伐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被滅,紂王自焚於鹿臺。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葬於周陵。先周崛起周文王姬昌時期,國力逐漸強大,「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為滅商奠定了基礎。姬昌崩逝後,其子姬發繼位,史稱周武王。
  • 解析牧野之戰,看看那些淹沒在正義背後的陰謀、背叛、暴虐、血腥
    首先是歷史上對牧野之戰的描述自相矛盾,根據《尚書·武成》記載: 「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所以這裡就看出了周文王非凡之處,時機未成熟就是不能發兵,哪怕抱憾終身也不能亂來。所以姬昌乃真英雄也! 六,武王伐紂 姬昌終究沒能等來伐商的時機,在遺憾中去世,其子姬發繼位,是為周武王。武王在姜尚、周公旦的輔佐下繼續文王的各項政策,國力更加強大,同時繼續向商朝表示恭敬。
  • 周朝建立者:周武王姬發
    約前1046年,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紂行在朝歌,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 那一場匪夷所思的奇襲,原是神秘的牧野之戰,其中到底有何秘密?
    而在周朝消滅商朝的戰爭當中,就像是兩派神仙在打架:幫助周武王的這一派神仙,打敗了幫助商紂王的那一派神仙,周朝也就隨之取代了商朝,成為中原的主人。當然現實生活中是不會有神仙的,可姜子牙卻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他作為周武王最重要的謀士,參與了西周滅商的戰略大決戰,也就是本篇的重點戰役——牧野之戰。
  • 牧野之戰,武王伐紂的決勝戰
    說到牧野之戰,可能有些小夥伴會有點蒙圈,哎,這是個什麼鬼,沒怎麼聽過呀。沒關係,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相信大家會熟悉一些,甚至熟悉到不行的熟悉,就是「武王伐紂」,它是武王伐紂的決勝戰。是不是想到了什麼?!對嘛,就是「封神榜」。
  • 周武王伐紂之後,到底如何處理殷人?孔子刪削的材料或解開謎團
    武王伐紂之後,周人大軍如何處理殷人,主流史書記載可以用「秋毫無犯」四個字來形容。三千年前的軍隊果真如此軍紀嚴明,周武王真的仁義無雙只誅紂王一人嗎?孔子刪削的材料或解開謎團,記載的內容顛覆傳統認知,嚴重影響周武王形象。
  • 封神猜想:紂王自焚於鹿臺後,15萬商軍人間蒸發之謎的四種假說!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武王伐紂大軍東渡黃河,攻破殷商,紂王自焚鹿臺之後,那效忠紂王的15萬殷商大軍人間蒸發之謎!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親自率大軍,討伐商紂。不久,周軍到達孟津與天下八百諸侯會師。武王帶領聯軍冒雨從孟津向東迅速進軍。東渡黃河後,大軍直逼朝歌。於牧野和殷商大軍展開大戰,紂王無道,由奴隸組成的殷商大軍紛紛倒戈,周軍勝利,史稱牧野之戰。
  • 姬昌早就在紂王身邊安插了一個間諜,這個間諜比妲己更厲害
    文丁晚年,便以封賞為名,將季歷騙到朝歌,授以西伯,即西方諸侯之長的尊爵,然後將其留在朝歌,其實是軟禁起來,文丁死後,紂王的父親帝乙掌權,帝乙掌權怎麼辦?這個季歷,他是越看越不順眼,越看越是生氣,於是呢,就隨便找了個藉口,把季歷給殺了,如此一來,殷商之於岐周,有殺父大仇,姬昌能對殷商忠心的了嗎?更何況,他也是個不安分的人。
  • 商朝朝歌城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商紂王時期的朝歌城在商紂王時代,中國首都朝歌非常繁華,歷史記載「朝歌夜弦五十裡,八百諸侯朝靈山」。武王伐紂,紂王於牧野兵敗後,兵撤鹿臺而亡。武王克商後,兵抵朝歌,遷九鼎於朝歌。朝歌城垣,巍然壯觀,體現了詩經記載「邦畿千裡,維民所止」。武王伐紂,牧野一戰,紂亡國滅,600年社稷毀於一旦。但戰爭並未波及朝歌城垣,朝歌城垣巍然如故。戰爭結束後,周武王以紂京師封紂子武庚為諸侯,以續殷祀,武庚就居住在他父王的宮室裡。後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武庚身死,宮殿被焚,百姓被擄,頑民被遷,從此朝歌成為廢墟。
  • 紂王曾有一支令西周忌憚的軍隊,可為何至死,紂王都沒徵調?
    商朝也是一個被很多人錯誤認知的王朝,他有著高度發達的文明,就連「紂王」也不是所謂的昏君。對於「紂王」昏聵無道的說法,有學者就嚴格的考察了帝辛(帝辛即為紂王)時的甲骨文資料,認為「紂王時期的製作、田獵、徵伐、祭祀,都整齊嚴肅」。且「紂王」應該是位英明之主,他敗亡的原因,則可能和爭戰過度及他開始衰老有關。
  • 牧野之戰:商紂王手頭無兵,如何對付西周20萬多國部隊
    當年踩死你爹文王的象兵已經全部派到東夷淮河戰場上去啦,朝歌空虛,想要報殺父之仇的快來啊!一提到戰象,很多聽眾的印象,這種冷兵器時代的大殺器好像只是在古羅馬古印度戰場上見過,中國古代,特別在中原地區很少見這玩意,但現代考古證明,在中國商代,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地區的氣候、地理環境與今天大為不同。
  • 成功滅商的周武王為什麼整日失眠?原來還有這些人時刻威脅著他!
    因為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明明寫道,武王伐紂滅商之後,君臣彈冠相慶,於是開國功臣們依次受封:封姜太公於營邱,建齊國;封周公旦於曲阜,建魯國;封召公於燕,封弟弟叔鮮于管;封弟弟叔度於蔡……為了向天下臣民昭示太平盛世的到來,周武王甚至縱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墟,丟棄幹戈,釋兵振旅。
  • 古代紂王被封神還是管百姓婚姻的?昏君貪後宮,還想除掉忠臣
    提到紂王大家總會聯想到那個殘暴而又沉迷女色令商朝覆滅的君主,還有一句貶義詞「助紂為虐」也有他在裡面,可見他的負面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但是這麼個惡名昭彰的帝王在封神榜中卻還被死對頭姜子牙封神了,而且還是主管百姓婚姻的神仙,這又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