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孟子為什麼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2020-12-28 王庶文講壇

之前我們用6天的時間,學習完了《詩經》,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與《詩經》並稱的《尚書》內容,古人常說的「詩書」其實特指的就是《詩經》與《尚書》。

01《尚書》的調性

《尚書》的第一個特徵就是難讀,不要說今天已經通行白話文的我們,就算追溯到唐朝,那些學術大佬也不怎麼能夠讀得懂,「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就曾經評價《尚書》文字: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總得來說《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彙編,就算最晚近的周代文獻,也要比《春秋》、《左傳》記錄的時代早上個幾百年,屬於周朝開國時期的文獻,也就是西周初期。所以讀起來的難度可想而知,我在研究《尚書》的時候發現不但韓愈讀不通,就算司馬遷也讀不通,司馬遷讀不通也就算了,更過分的是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也讀不通。

《尚書》最主要的一個調性,就是難讀,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不好意思,各位讀者,「王庶文講壇」也讀不通,不過既然要講國學,《尚書》是繞不過一個坎,只能牽強附會,採百家之見解,硬著頭皮上了。

02孟子對《尚書》的態度

孟子曾經曰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今天我們對於這句話產生了曲解,認為我們應該對所有書籍都抱著懷疑態度去閱讀,要敢質疑、敢求證,其實這個認知在古代並不容易發生,哪怕到今天這個理解從本質上來說都是錯誤的。

一個人要質疑別人或者書中的內容,首先自身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要過硬,不能胡亂質疑,否則就是雞同鴨講,根本不是在一個層次的辯論,而是詭辯。

當然,孟子談到的書也不是所有書,而是極其難讀的《尚書》,並且孟子是大學者,是儒學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他的質疑肯定是有道理的。

《尚書》在孟子的時代還只能叫做《書》,到了漢朝才升格為了《尚書》,簡單來說就是「上古帝王重要講話的彙編。」孟子作為儒學大佬,提倡的就是恢復上古聖王之治,他反駁和質疑《尚書》其實並不太符合他的人物腔調,這到底是怎麼一會兒事呢?

要理解孟子的邏輯,我們還要回歸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上下文裡,原文如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意思是說:如果全部相信《尚書》的內容,還不如沒有《尚書》,《尚書·武成》這篇文章在我來看就只能相信一點點。道理很簡單:孟子認為仁者無敵,周武王這樣的仁義典範去討伐商紂這樣的暴君,怎麼會搞得血流成河呢?

03詭異的事情

既然孟子有這樣的看法,那麼詭異的事情就發生了。我們翻閱《尚書·武成》主要內容是:周武王滅掉商朝之後在祭天典禮上講述戰爭經過,說當時兩軍劍拔弩張,堅持不下,對壘在了牧野這個地方,但是當戰爭真的爆發以後,商朝的軍隊反而掉頭去殺掉了商紂王的親兵嫡系部,這場戰鬥就這麼稀裡糊塗地結束了。

了解完這一篇內容,我們是否會覺得詭異的事情正在發生?難道這還不夠仁義嗎?那麼孟子對於仁義的標準到底有多高呢?

我們要知道孟子是生活在戰國時代,大場面見得足夠多,他不可能迂腐到如此程度。在孟子的世界裡,仁義之師所到之處,敵國百姓必將紛紛投降,惡貫滿盈的大壞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眾叛親離。

《尚書》記載的牧野之戰不正是孟子心中所想嗎?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唯一的解釋只有:孟子看到的《尚書》與我們今天看到的不一樣。版本錯亂在古代出版印刷很不發達的年代裡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不過關於「《尚書》版本的流變問題」我們還是留給明天吧。

今天,關於「《尚書》-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原因」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三點:第一、《尚書》是上古帝王重要講話的彙編,第二、在漢朝以前《尚書》還能叫做《書》,漢朝以後才升格為了《尚書》;第三、孟子對於《尚書·武成》的懷疑很有可能牽扯出《尚書》的版本流變問題。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盡信書不如無書,你犯的錯誤不在於「書」
    所以說,不要覺得讀完一本書沒有丁點收穫就一定是書的錯誤,確切的說,你還可以思考這本書存在的價值,以及對方想要宣導的故事,還有結構上,語句上,給你的啟發性,以及你覺得不足之處等等,你還可以再想想,如果你去寫,又如何?
  • 《尚書》是一本怎樣的書,為何如此重要?今人要如何閱讀?
    近期,央視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開播,演繹了漢代伏生傳《尚書》的感人故事,引發了強烈的社會關注,也使得《尚書》這部傳統文化經典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也許您會好奇,除了節目中提到的幾句原文外,《禹貢》《牧誓》等篇目究竟還寫了些什麼?《尚書》為什麼在節目中被譽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這究竟是一本怎樣的書?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讀《尚書》?
  • 辛棄疾寫下一首看似歡快的醉酒詞,卻感嘆讀書「全無用處」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詞人說,最近這段時間,覺得古人的書,不管是去讀它,還是去信它,真真是全無用處。這倒好,孟子還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孟子是說:若是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這《尚書》呢,你看我,裡面的《武成》篇,我也只不過是吸收裡面的二三片竹簡而已。詞人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竟然直接說,所有的書,全都不能信。這又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首2句不是已經「愁」都沒有閒工夫嗎?只有從下片中才能找到答案。「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此無他,與民同樂也。」釋義:就是指君主能夠施行仁政,與百姓休戚與共,共享快樂的生活。後常比喻領導與群眾打成一片,共享幸福生活。九,寡不敵眾。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釋義:比喻在戰爭中,和對方力量相差過於懸殊,根本不可能戰勝對方。十,緣木求魚。
  • 孟子及《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感情充沛,氣勢磅礴,辭鋒犀利,鋒芒畢露,猶如江河直下,所向披靡。 孟子本人,是一個個性鮮明,信念堅定,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的人。孟子又是一位公論的辯論高手,他的辯論技巧十分高明,善於掌握對方心理,或因勢利導,或欲擒故縱,常說得對手無言以對。可是,孟子本人並無心思以此來炫耀自己的才華,他心中最根本的理想還是自己的學說能夠為人所理解和接受。
  • 《孟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聖人的智慧!
    《孟子》是四書之一,是記錄亞聖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在儒家經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我們共同感悟一下聖人的智慧! 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學者領讀|《尚書·周書·康誥》
    領讀者:錢宗武尚書正義.二十卷.唐孔穎達等奉敕撰.宋孝宗時期刊單疏本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
  • 孟子名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被誤解很多年,本意跟周禮有關
    文·段宏剛 可以說,孟子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被人們誤解了2000多年的一句名言,直到現在,很多人依然執迷不悟。 孟子不僅是大思想家,並且是成就很高的文學家,留下許多著作,收錄在《孟子》一書裡,這些篇章裡有很多振聾發聵的名言,比如: 人之初,性本善。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續編】關於孟子是否是「善惡混」人性論的討論(兼及《孟子外書》真偽問題)
    【張晚林】性善之強弱是現實地說,孟子之性善,是理上說。【周啟榮】王澤春的結論仍然可以商榷!《孟子外書》如果成書後於荀子,結論也不一定是《性惡》篇不是荀子所作;也可以是《孟子外書》的編作者從荀子的性惡篇輯出編入。如果是這樣,《孟子外書》雖然後於司馬遷,但不能證明《性惡》篇非荀子所作!
  • 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3、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解釋】:不孝順父母的事情有三種,其中以沒有子孫為最大。【出自】:《孟子·離婁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出處】:《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14、顧左右而言他【解釋】:看著兩旁的人,說別的話。形容無話對答,有意避開本題,用別的話搪塞過去。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誡具足信願(1)
    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無正念修持淨業,唯得人天福報者,名為第三世怨。《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知好歹者,當以急求出離,企得安隱,為上計也。【序】十一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
  • 王自修先生《弘列聖教》《書經》序
    《書經》亦稱《尚書》,尚,猶上古,《尚書》者,意即寫上古之事之書。《書經》是佚名作者所作,作者肯定是聖賢中人,惜乎其名不傳矣。《書經》記載諸聖王之言行,僅憑此,就不難想像,《書經》之含金量是何等之高!克勤於邦(《孟子》曰:「禹治洪水,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是勤於邦)克儉於家(禹傾盡家產,用於治洪水,是儉於家)。不自滿(滿:通「瞞」:欺騙)假,(禹不把謀私利之勤勞與缺德之吝嗇,當勤儉,欺瞞他人,假冒有德。禹舍家勤公不驕也,輸財濟災不吝也。故禹所尚者,不驕不吝之德也,非常人之狹隘勤儉也)惟汝賢。
  • 男孩名字推薦:10個尚書十分好聽的男寶名字,個個都獨一無二
    還是來看看古人從典籍《尚書》中取名的正確方式吧! 一、《尚書》中十分好聽的男寶名字1. 一鳴一,指忠貞不渝、專心致志、善始善終。用作人名意指心無旁騖、善始善終、認真之義。彥亦出自《尚書》: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解釋:「彥亦」選自尚書,意思是說作為誠實忠信的人,要心胸寬廣、美好明哲,要能夠寬容他人、保護子孫,這樣才能造福黎民。3.
  • 悠悠千古話《尚書》
    在《論語述而》中,孔子自稱自己整理「六經」堅持的原則是「述而不作」,「信而有證」。那麼《尚書》究竟記載了什麼樣的內容?孔子為什麼要在晚年的最後時光,耗費心血去整理它們?關於這些問題需要展開來講一下。我們國家自古就非常注重歷史的記述和傳承。
  • 書該如何讀?看朱熹的讀書六法
    浩渺書海中,有聖賢大德的智慧之書熠熠發光,也有誨淫誨盜的邪書閃著毒蛇的鱗光,伺機危害人們。面對魚龍混雜的書海,最穩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讀傳世經典。可如何讀經典呢?同樣一本書,同樣一段話,會讀書與不會讀書的人得到的收穫也是天差地別,更兼「盡信書,則不如無書」【1】,即使勤奮認真,苦讀終日也有可能「自己的腦袋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2】,頭腦渾渾噩噩,成為名副其實的「書呆子」。
  •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老師,您說錯了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天時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眾人齊心協力。)孟子「天時」則指用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孟子認為戰爭的勝負首先在於人心,其次在地利,最後才是天時。
  • 初學者要讀哪些書?才能走好中醫路?
    書,在人生中不可或缺,這是大家的共識。要想走好中醫路,必須讀書,要想成為好醫生或是明(名)醫,更要用心讀書。從古到今,凡有成就的明醫,儘管他們的成長道路不同,但都認真讀過醫書。徐靈胎在《慎齋芻言》中說:「一切道術,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漢唐以前之書,徒記時尚之藥數種,而可為醫者。」《醫宗金鑑·凡例》中也說:「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精。
  • 商祖尚書兩白圭
    《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孟子·告子下》、《韓非子·喻老篇》等都有記載,可惜沒有詳細記載白圭的籍貫,傳為中原(洛陽北)人。白圭(前370年———前300年)與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為同時期人,另說為(前463年———前385年)人,名丹,字圭,有說字「珪」。曾為魏惠王宰相,主張減輕田稅,徵收產物的二十分之一;又善於修築堤壩,興修水利,在當時很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