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們用6天的時間,學習完了《詩經》,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入與《詩經》並稱的《尚書》內容,古人常說的「詩書」其實特指的就是《詩經》與《尚書》。
01《尚書》的調性
《尚書》的第一個特徵就是難讀,不要說今天已經通行白話文的我們,就算追溯到唐朝,那些學術大佬也不怎麼能夠讀得懂,「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就曾經評價《尚書》文字:周誥殷盤,佶屈聱牙。
總得來說《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彙編,就算最晚近的周代文獻,也要比《春秋》、《左傳》記錄的時代早上個幾百年,屬於周朝開國時期的文獻,也就是西周初期。所以讀起來的難度可想而知,我在研究《尚書》的時候發現不但韓愈讀不通,就算司馬遷也讀不通,司馬遷讀不通也就算了,更過分的是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也讀不通。
《尚書》最主要的一個調性,就是難讀,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不好意思,各位讀者,「王庶文講壇」也讀不通,不過既然要講國學,《尚書》是繞不過一個坎,只能牽強附會,採百家之見解,硬著頭皮上了。
02孟子對《尚書》的態度
孟子曾經曰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今天我們對於這句話產生了曲解,認為我們應該對所有書籍都抱著懷疑態度去閱讀,要敢質疑、敢求證,其實這個認知在古代並不容易發生,哪怕到今天這個理解從本質上來說都是錯誤的。
一個人要質疑別人或者書中的內容,首先自身在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要過硬,不能胡亂質疑,否則就是雞同鴨講,根本不是在一個層次的辯論,而是詭辯。
當然,孟子談到的書也不是所有書,而是極其難讀的《尚書》,並且孟子是大學者,是儒學領域首屈一指的專家,他的質疑肯定是有道理的。
《尚書》在孟子的時代還只能叫做《書》,到了漢朝才升格為了《尚書》,簡單來說就是「上古帝王重要講話的彙編。」孟子作為儒學大佬,提倡的就是恢復上古聖王之治,他反駁和質疑《尚書》其實並不太符合他的人物腔調,這到底是怎麼一會兒事呢?
要理解孟子的邏輯,我們還要回歸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上下文裡,原文如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意思是說:如果全部相信《尚書》的內容,還不如沒有《尚書》,《尚書·武成》這篇文章在我來看就只能相信一點點。道理很簡單:孟子認為仁者無敵,周武王這樣的仁義典範去討伐商紂這樣的暴君,怎麼會搞得血流成河呢?
03詭異的事情
既然孟子有這樣的看法,那麼詭異的事情就發生了。我們翻閱《尚書·武成》主要內容是:周武王滅掉商朝之後在祭天典禮上講述戰爭經過,說當時兩軍劍拔弩張,堅持不下,對壘在了牧野這個地方,但是當戰爭真的爆發以後,商朝的軍隊反而掉頭去殺掉了商紂王的親兵嫡系部,這場戰鬥就這麼稀裡糊塗地結束了。
了解完這一篇內容,我們是否會覺得詭異的事情正在發生?難道這還不夠仁義嗎?那麼孟子對於仁義的標準到底有多高呢?
我們要知道孟子是生活在戰國時代,大場面見得足夠多,他不可能迂腐到如此程度。在孟子的世界裡,仁義之師所到之處,敵國百姓必將紛紛投降,惡貫滿盈的大壞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眾叛親離。
《尚書》記載的牧野之戰不正是孟子心中所想嗎?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唯一的解釋只有:孟子看到的《尚書》與我們今天看到的不一樣。版本錯亂在古代出版印刷很不發達的年代裡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不過關於「《尚書》版本的流變問題」我們還是留給明天吧。
今天,關於「《尚書》-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原因」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三點:第一、《尚書》是上古帝王重要講話的彙編,第二、在漢朝以前《尚書》還能叫做《書》,漢朝以後才升格為了《尚書》;第三、孟子對於《尚書·武成》的懷疑很有可能牽扯出《尚書》的版本流變問題。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