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寫下一首看似歡快的醉酒詞,卻感嘆讀書「全無用處」

2020-12-24 十日讀書閒話

辛棄疾在詞作上的成就,已經不能簡單地用某一個詞或某一個方面來做出結論了,他所創作的詞作,題材甚或風格已經多樣到讓人瞠目結舌,也讓同期的文人難以望其項背。他可以慷慨激昂,同樣也可以纏綿悱惻,更可以抒發閒情逸緻到讓人想跟他一塊去幽居,總之就是,你想要的風格,他的作品中都能找到。他就是這樣一個「異數」。

今天要介紹的一首詞,既不慷慨激昂,又沒有纏綿悱惻,而是辛棄疾醉酒後寫下的作品。既然醉酒總有一些感慨或是牢騷,「詞中之龍」自然也沒能免俗,不過他這首詞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明明看似輕鬆,卻偏偏要感嘆讀書「全無用處」,讓人對此很是疑惑。

宋·辛棄疾·西江月·遣興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又名《江月令》、《步虛詞》,雙調50字,上下片同調,每片4句,各片首句無韻,第2、3押平聲韻,第4句則押原韻的平聲韻。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平仄通押的詞調,今天看來較為少見,實際上我們看到,宋代包括蘇軾、辛棄疾等一眾名家都有《西江月》作品,可見在宋代是極受歡迎的曲調。

「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詞人在開篇就是2句感嘆:喝醉了的時候,只管放聲歡笑,至於發愁?我可沒那閒工夫。由於辛棄疾由北方南歸,也就是早先南渡的宋庭中人口中的「歸正人」,又因為南宋朝廷主和派的影響,辛棄疾空有一身報國熱血,滿腹才華,終究難得重用,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向來「不為眾人所容」,這首詞也是他在閒居之時寫就。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詞人說,最近這段時間,覺得古人的書,不管是去讀它,還是去信它,真真是全無用處。這倒好,孟子還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孟子是說:若是完全相信《尚書》,那還不如沒有這《尚書》呢,你看我,裡面的《武成》篇,我也只不過是吸收裡面的二三片竹簡而已。詞人不知道受了什麼刺激,竟然直接說,所有的書,全都不能信。這又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首2句不是已經「愁」都沒有閒工夫嗎?只有從下片中才能找到答案。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昨天晚上,不知道是第多少次,詞人喝醉後倒在了松樹邊。更好笑的是,他醉眼惺忪地將松樹當成了一個人似的,還問松樹:你看我醉得怎麼樣?

「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這2句話,還是說的詞人當時的醉態,詞人已經喝得大醉,分不清是人還是物,看到眼前的松樹搖動,以為是個人要來扶他,就用手推松樹,並且說:一邊去!

明明都是醉酒後的胡話,但若是讀不懂這些胡話,那就無法搞清楚詞人為什麼會在上片突然說讀書信書全無用處。其實本詞最後一句隱含了一個典故,來自《漢書·龔勝傳》,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博士夏侯常見勝應祿不和,起至勝前謂曰:『宜如奏所言。』勝以手推常曰:『去!』」。

西漢彭城人龔勝剛直不阿,漢哀帝時為諫議大夫,為官期間多次上書抨擊弊政,這一段話的前因是丞相王嘉舉薦官員,但遭到了尚書的彈劾,說王嘉本來也不稱職。左將軍公孫祿都認為是這樣,但龔勝認為王嘉雖不靠譜,但舉薦的官員沒問題,因此龔勝與公孫祿也就有了不愉快,而一旁的博士夏侯常就跟龔勝說,你應該聽他們的,龔勝就用手推開了他,並說了一聲「去」。

龔勝「勝以手推常曰:去」,而詞人在這裡「以手推松曰去」,現在回到上片的問題,詞人說讀書全無是處,那應該不用讀書了,天天喝酒遊玩多好,現實情況是龔勝這一個小小的舉動都被詞人直接化用在自己的詞中,那就說明詞人不知道熟讀了多少書了。

聯想到詞人一生的境遇,我們可以逐漸理清這首詞所想要表達的內容:詞人南歸之後本以為能夠大展拳腳,誰知性情與龔勝一樣剛直的他,根本無法得到主和派的認可,因此這首詞名為「遣興」,確實是要抒懷,抒的是讀書全無用處,而這全無用處不是真的沒有用,而是憤慨的詞人發現讀再多的書,結果卻無法運用書中的知識報效國家,只能白白荒廢。

儘管有這樣的憤慨,詞人的錚錚鐵骨從未有絲毫折損,在這樣的情況下,詞的最後一句用「以手推松」,還是堅定地表達了自己的立場:自己就像龔勝,朝中的主和派就像左將軍公孫祿等人,而另外就有像博士夏侯常那樣的從眾派。詞人即便再被仇視和嫉恨,也不會改變自己的立場,對於那些人就是一個字:去!

這,應該才是詞人以「遣懷」為題,並且以「讀書全無是處」這樣的觀點,來寫下這首詞的真正意圖。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上方關注,與我共同解讀純美古詩詞。

相關焦點

  • 辛棄疾寫下戒酒詞,不久反悔,又寫下一首破戒詞,成為千古笑談
    古代的文人,大多都喜歡喝酒,大概是可以給他們帶來很好的靈感的,而辛棄疾便是愛酒詩人大軍中的一員,曾經寫過一首《西江月·遣興》:西江月·遣興南宋 辛棄疾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 辛棄疾寫下戒酒詞,不久反悔,又寫下一首破戒詞,拯救了千年笑點
    詩詞界嗜酒的文人騷客數不勝數,唐有李白,宋有蘇軾,但今天的主角是詞中之龍辛棄疾。對於稼軒兄來說,酒也是把雙刃劍,既有「醉裡挑燈看劍」的萬丈豪情,但也有「醉裡且貪歡笑」的孤獨失落,甚至還鬧出和松樹吵架的笑話:「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不過,辛棄疾因為喝酒而鬧出的笑話可不止這一個。
  • 辛棄疾喝醉後失態,竟然和樹打架,寫下一首詞,被譽為千古名作
    這位醉態可掬的大漢,正是大名鼎鼎的詞人辛棄疾。而這好笑的醉酒場面就記錄在他的《西江月遣興》一詞中。《西江月遣興》醉裡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 辛棄疾醉倒松樹旁當了一回小丑,卻寫下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千古名詞
    陶淵明更是有著人生三大愛好,那就是:讀書、喝酒、寫作。唐朝時,更是出現了「飲中八仙」,這幾人說是詩中之傑、酒中之雄也不為過。不過,你也很難想像這些詩人醉酒之後的狀態,他們有的或裸衣奔走、或於街頭醉倒露宿、或步履搖擺,不慎落入井中歇了一宿。這些失態之景實在是讓人不得不感嘆,哪怕再風光霽月、宛若謫仙之人,醉酒之後都能瞬間落入凡俗。
  • 辛棄疾喝醉酒,和松樹吵了一架,寫了一首詞,讀起來風趣幽默
    李白「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為了喝酒不惜一擲千金;王勃更是酒後援筆寫下千古名篇《滕王閣序》。辛棄疾也好酒。在一個月黑天高的晚上,他又喝多了。提著酒壺歪歪扭扭地往回走,沒成想就撞到一棵樹上,「啪」地把他給撞倒了。
  • 文武雙全的辛棄疾獨愛梅花,醉裡看花寫下詠梅詞,品格高潔淡雅!
    壯志難酬的情緒無處可訴,只好訴諸於筆端,在一次醉酒微醺中,因為一向喜歡梅花,便有意到江村邊尋找梅花,看到盛開的梅花,心中情緒自然而然流淌出來,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臨江仙·探梅》,既是詠梅,也是自己內心情感的真實寫照。《臨江仙·探梅》老去惜花心已懶,愛梅猶繞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無花態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帶溪雲。醉中渾不記,歸路月黃昏。
  • 辛棄疾為好友祝壽寫下這首趣詞,句句都是典故,詞中之龍名不虛傳
    以辛棄疾的耿介直男性格,能擔得起他誇上一誇的人,其實不多,但都挺有意思。這第一誇,他誇的是自己的髮妻,愛人過壽,他寫下了一首《浣溪沙·壽內子》,在詞中他寫道:「年年堂上壽星圖」,是滿滿的祝福,字裡行那股子恩愛勁兒令人會心一笑。
  • 辛棄疾回憶沙場往事,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詞,每一句都是千古名句
    辛棄疾作了一首著名的「穿越」詞,陳同甫受到詞作的激勵,三度上書朝廷,要求抗金,結果反被拿下大獄,差一點丟了性命。在詞中,他夢想自己一覺醒來,「穿越」回疆場,與軍中的兄弟們有肉同吃,有酒共飲,一起上陣殺敵。
  • 辛棄疾為了戒酒,寫下最滑稽的一首詞,只讀了幾句就笑出了眼淚
    他便是和蘇軾齊名的辛棄疾,56歲的他為了戒酒,寫下最滑稽的一首詞,只讀了幾句就笑出了眼淚。這首詞名為《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全文如下:杯汝來前,老子今朝,點檢形骸。甚長年抱渴,咽如焦釜,於今喜睡,氣似奔雷。汝說劉伶,古今達者,醉後何妨死便埋。渾如此,嘆汝於知已,真少恩哉。
  • 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
    而在宋朝也有陸遊一生致力於收復中原,至死還告誡後人「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對於這些讀書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堅持和抱負,他們想要憑藉自己一身所學,為國家和百姓謀福祉,當然讀書人大都有自己的風骨,所以很多詩人總是仕途多坎坷。而筆者今天要為大家所介紹的這首詞,是來自「詞中之龍」辛棄疾的一首詞,這首詞被譽為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
  • 辛棄疾的一首詞,開篇陡然而起,全詞更顯一波三折,層層跌宕
    而作為詞人的辛棄疾,又慷慨悲歌,字裡行間都滿溢著熾熱的愛國情懷。下面介紹辛棄疾的一首詞,開篇陡然而起,全詞更顯一波三折,層層跌宕。上片寫惜別之情,起首三句直抒胸臆,為全詞奠定了憂傷的基調稼軒此時雖然不到四十歲,卻感到明顯衰老,早年的情懷和趣味全減,面對著一盞餞行酒,他也有點害怕流年易逝。
  • 辛棄疾用典很多的一首詞,暗藏玄機,梁啓超:這才華一般人學不來
    我們知道辛棄疾的詞中經常會用到一些典故,但是有一首詞,人們說是辛棄疾用典最多的,其中至少用了6個典。梁啓超讀後都不禁感嘆:這才華一般人學不來。這首詩就是《賀新郎·賦琵琶》,是辛棄疾在看到佳人彈琵琶時所作。
  • 辛棄疾在春節寫下一首詞,不知道背景很難讀懂,知道後讓人佩服
    於是他在席上揮毫寫下了一首十分著名的《蝶戀花》詞作,將自己的政治感慨深深寫入了其中。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辛棄疾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起首三句描寫了節日的歡樂氣氛,「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南宋習俗,立春時,人們會在頭上插上春幡,春風吹過,煞是好看,辛棄疾另有詞作《漢宮春·立春日》,其中有句雲「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正可與此處相印證。
  • 辛棄疾的一首玉樓春熱情歡快,擬人化描寫生動,寓意深遠
    辛棄疾真是一位很奇怪的詞人,有時候豪雲壯志,有時候溫婉多情,有時候又熱情歡快。所以說人要具備多種技能,才能八面玲瓏,像辛棄疾一樣,既寫豪放詞,也懂婉約風。 下面這首詞是宋寧宗年間,辛棄疾由於上饒帶湖寓所毀於火,就遷徙到位於鉛山(今屬江西)東北境的一座別墅。
  • 辛棄疾晚年為了戒酒,所作一首戒酒詞,讓人從頭笑到尾
    在北宋時期,著名詞人黃庭堅,就曾經在自己的夫人去世後,決定要戒酒,不過15年之後,他還是破戒了,為此,還特意寫下了一首詞來調侃自己。除了黃庭堅,南宋時期的辛棄疾,在被彈劾罷官之後,也曾想過要戒酒。為了敦促自己戒酒,他還寫下了一首戒酒詞,通篇幽默搞笑。這首詞便是著名的《沁園春·將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辛棄疾創作這首詞的時候,已經56歲,歷經了大半生。
  • 辛棄疾的愛情詞同樣很感人!一首經典的《鷓鴣天》,描寫得很深情
    辛棄疾,字坦夫,別號稼軒,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詞人,雖然他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描寫內心的悲痛之苦,極少描寫愛情詞,不過他卻是代別人寫過一首經典的愛情詞,也就是這首《鷓鴣天·代人賦》,雖然這是一首幫別人所作的詞。
  • 辛棄疾充滿「殺氣」的2首詞,曾覺得酷背下全詞,如今讀卻已淚目
    辛棄疾被稱為「人中之虎,詞中之龍」。22歲參加起義軍,後歸順朝廷,荊軻之後,燕趙雄風終於一人一劍。辛棄疾最「熱血」的2首詞,曾經覺得酷背下全詞,如今讀卻已淚目,原來,我一直不曾讀懂他。梁衡先生就在《把欄杆拍遍》中評價過辛棄疾,說他:「是我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起於行伍,以武事出身,最終,以文事立業,成為一代詞壇大佬的人。」第二首是辛棄疾調任鎮江知府以後,登臨北固亭感嘆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之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 辛棄疾晚年的一首詞,通篇都是千古名句,歷經坎坷之人才能讀懂
    少年時期的辛棄疾,立下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奮發讀書的同時,也努力鍛鍊武藝,只求有朝一日可以一展抱負。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二十出頭的辛棄疾,很快召集千餘人。得知耿京在和金兵作戰,辛棄疾立即投奔耿京,被委以重任,奉命與朝廷大軍聯絡。順利完成使命後,辛棄疾火速返回,結果聽說張安國叛變,耿京被張安國殺了。
  • 辛棄疾一首詞,短短44個字,便寫盡了人間愁苦,成為千古絕唱
    ——辛棄疾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獨特的人物,都說只有學好了詩才能做好詞,而辛棄疾卻是個例外,他詩寫得一塌糊塗上不得臺面,但其詞作才華卻是震古爍今的。在宋代那個詞人百花齊放的年代,辛棄疾不善於詩卻能成為詞壇領袖,成為豪放派的掌門人。
  • 蘇軾攜妓拜訪高僧,高僧大怒,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對方啞口無言
    有一天,他帶著一名歌妓去拜訪大通禪師,大通禪師非常生氣,於是,蘇東坡就急中生智寫下一首詞,令這個歌妓唱給大通禪師聽。那麼,這究竟是一首什麼詞呢?大通禪師聽後,又有什麼反應呢?根據《苕溪漁隱叢話》記載,蘇軾的另一好友仲殊和尚聽聞了這首詞後,也寫下一首《西江月》和之,「不向春風一笑,待何時」。根據仲殊的和詞來看,大通早年也是個混跡風月之人。想必蘇軾也是知道他的底細,所以才會如此嘲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