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詞人,他年少時胸懷壯志,青年時代就曾拉起一支隊伍,壯年時更發誓要收復河山。稼軒能文能武,他金戈鐵馬、醉裡挑燈,一把利劍在空中揮舞,令對手見了就膽寒。
而作為詞人的辛棄疾,又慷慨悲歌,字裡行間都滿溢著熾熱的愛國情懷。下面介紹辛棄疾的一首詞,開篇陡然而起,全詞更顯一波三折,層層跌宕。
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
南宋:辛棄疾
老來情味減,對別酒,怯流年。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無情水都不管;共西風、只管送歸船。秋晚蓴鱸江上,夜深兒女燈前。
徵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賢。想夜半承明,留教視草,卻遣籌邊。長安故人問我,道愁腸殢酒只依然。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辛棄疾的作品多以豪放為主,風格濃鬱明快,充滿激情,讀之令人振奮。人們吟誦稼軒詞,不僅感受到一種愛國主義情懷,也能深深地體驗到一位仁人志士的不屈精神和高潔品質。
乾道八年,稼軒任滁州任上,而當時的滁州通判是範倅,也是稼軒的得力副手。這年秋天,範倅任滿後被調往京城,稼軒填詞為之送行,抒發了作者對故友依依不捨的深情。
上片寫惜別之情,起首三句直抒胸臆,為全詞奠定了憂傷的基調。稼軒此時雖然不到四十歲,卻感到明顯衰老,早年的情懷和趣味全減,面對著一盞餞行酒,他也有點害怕流年易逝。
接下來詞人寓情於景,臨近中秋,本該與家人團圓,可是好月不照人圓、流水只管送歸,詞人在一番移情的描寫中,充分表達了豪爽之後隱藏的一份柔情。
上片末尾以張翰辭官之典作結,既飽含深意,又承上啟下。稼軒遙想友人返鄉與兒女歡聚,乃緊承上文之送別,顯得自然諧婉、又水到渠成。而惜其忘懷時事一意,則為下文的言志埋下了伏筆。
如煙的往事、淡淡的離愁,還是對未來的迷茫,都讓詞人陷入了深深的惆悵之中。可是餞行時,又不好訴說自己的愁腸,深秋之夜、蓴鱸燈前,本該非常溫馨甜蜜,如今卻都是苦澀的回憶。
下片寫壯志難酬之悲,詞人以一波三折的方式,將層層跌宕的激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稼軒悠悠地說,朝廷正思賢慕才,趁著徵衫未換,你正好去朝見天子。料想在深夜的承明廬,天子將讓你檢視翰林院草擬的文件,還會派遣你籌劃邊防和軍備。
作者遙想對方的旅程,前四句通過「朝天、思賢、承明、視草」等昂揚自信的詞語,豪邁地抒寫了渴望建立宏偉功業的壯志。但「卻遣籌邊」這一句,卻筆鋒驟轉,一個「卻」字,以巨大的情感落差,發出了壯志難酬的不平之鳴。
結尾處,詞人以沉重的筆調,進一步抒寫了自己「愁腸殢酒、空弦落雁」的痛楚心態。而「目斷秋霄落雁」,詞人終於無法與家人聯繫,只好繼續借酒澆愁,卻又怕醒來聽見弓弦之音,更加傷懷。全詞於起伏開闔中,盡顯哀怨悲壯,感人肺腑。
辛棄疾的這首詞雖然不失豪邁,但更顯情真意切。作者在開頭先描述自己漸漸衰老、情味頓減,然後又感懷中秋無法團圓,更不能陪伴家人賞月品酒,心中充滿愧疚之情。接下來詞人遙想朋友被天子賞識,並委以重任,而自己卻依然被擱置不用,一腔激情頓時消減了大半。
稼軒痛苦自己報國無門,又不甘心從此頹廢,於是才悲怨地長嘆,「道愁腸殢酒只依然」,最後又在悽涼的「目斷落雁、時響空弦」的氛圍中結束全詞。細細讀來,真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令人百感交集,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