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88年的正月初一有點特別,因為這一天,剛好也是節氣中的立春。在宋代,春節和立春都是很受重視的節日,這一年兩大節日趕在了一起,按理說應該到處都是一片歡慶熱鬧的氣氛,但是辛棄疾卻似乎高興不起來。
這一年,辛棄疾四十九歲了,自他渡江歸宋以來,已經過去了二十七個年頭,這二十七年中,辛棄疾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恢復大業,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一次又一次被主和派打擊,此時的他,已經被賦閒在農村多時。所以在新春、立春雙節的宴會上,辛棄疾心中不禁感慨頓生,一年又過去了。於是他在席上揮毫寫下了一首十分著名的《蝶戀花》詞作,將自己的政治感慨深深寫入了其中。
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辛棄疾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
起首三句描寫了節日的歡樂氣氛,「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南宋習俗,立春時,人們會在頭上插上春幡,春風吹過,煞是好看,辛棄疾另有詞作《漢宮春·立春日》,其中有句雲「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嫋嫋春幡」,正可與此處相印證。但是因為又是正月初一,剛剛過完除夕,所以辛棄疾也不禁感慨韶華又逝去一年,這讓人在熱鬧的氣氛中感到一絲無奈的味道。
接著兩句「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詞人筆鋒一轉,寫自己對春天的態度是「恨」,但其實,詞人並不是怨恨春天,而是對於花的「恨」,詞人回憶過往,每每春暖花開都是無常的,這讓詞人非常著惱。顯然,此處的「恨」是有深層含義的,那麼詞人的深層意義是什麼呢?
我們接著往下看,下片開頭說「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詞人因為盼望春暖花開,所以早就已經在試著探尋花期了,但是花開的時間總是短暫的,開得晚了讓人等得不耐煩,開得早了又擔心它很快便凋謝,所以詞人大生感慨之情。
但因為今年春節又立春,所以詞人似乎能夠確定花期,可是在結尾又筆鋒一轉說道:「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今年花期雖然能定,可是花開後的風風雨雨,又有誰能夠預料呢?這一年,花開會如人意嗎?
乍一讀來,我們或許會感覺到一頭霧水,不知道辛棄疾在說什麼,但是如果我們聯繫當時的局勢,便不難看出辛棄疾在隱喻什麼。在辛棄疾寫下這首詞的不久前,南宋太上皇趙構死了,趙構一直主張與金國議和,但是新上任的宋孝宗隱隱有改變趙構偏安東南的國策,這正是辛棄疾期望的「花期」。可是,不久宋孝宗便銳氣殆盡,當起了太上皇享清福去了。統治者對抗金的反覆無常,其實正是辛棄疾「花期」的隱喻,而所謂「風雨」云云,也是對抗金受阻撓的種種感發。
所以,辛棄疾的這首詞,表面是在寫花期和春天,但實際上,是隱喻了自己對抗金大計的關切與擔憂。這實在是一首含蓄委婉的隱喻佳作,主要表現的是他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悲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