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及《孟子》一書

2020-12-28 千度老師

《孟子》文章,感情充沛,氣勢磅礴,辭鋒犀利,鋒芒畢露,猶如江河直下,所向披靡。

孟子本人,是一個個性鮮明,信念堅定,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的人。他關心民生,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和捨我其誰的遠大抱負,他不為富貴所誘惑,不為權勢所威嚇,浩然正氣集於一身。

孟子又是一位公論的辯論高手,他的辯論技巧十分高明,善於掌握對方心理,或因勢利導,或欲擒故縱,常說得對手無言以對。可是,孟子本人並無心思以此來炫耀自己的才華,他心中最根本的理想還是自己的學說能夠為人所理解和接受。

然而,在那個縱橫彌天,兼併空前的戰國時代,他所宣揚的「道義」、「浩然之氣」註定是被冷落和無人問津的,他的一生也註定是孤獨的。

相關焦點

  • 《尚書》-孟子為什麼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02孟子對《尚書》的態度孟子曾經曰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今天我們對於這句話產生了曲解,認為我們應該對所有書籍都抱著懷疑態度去閱讀,要敢質疑、敢求證,其實這個認知在古代並不容易發生,哪怕到今天這個理解從本質上來說都是錯誤的。
  • 得民心得天下,讀《孟子》一書重溫儒家經典
    讀了《孟子》一書,了解孟子仁義禮智、養成浩然之氣,真正讀懂偉大的智慧,我們將受益一生。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被稱為「孔孟之道」。孟子除了闡述仁義禮智、性善論外,還有大量的治國理政方面的理論。「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政治主張,倡導統治者與民休息、體察民生,效仿三代聖王,建設四海昇平世界,實現先賢向陽的大同。還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概念,在當時的時代驚世駭俗,挑戰了傳統觀念的根基。
  • 孟子後裔七十五代孟小紅——孟子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打開《孟子》一書,第一章便是《孟子見梁惠王章句》上,讓我不禁想到在戰國時期的孟子也是用同樣的方式——毫無疑問那就是「走出去」的方式做傳播的工作,當然可能有人會說,那時因交通不夠便利的各種因素等等,但更重要的是,人們見面會談時感受,那種「有溫度的」交流是截然不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 孟子義
    孟子義孟子義,1995年12月5日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中國內地女演員。
  • 四書之一:《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先秦諸子寓言著稱於世,被視為「先秦藝苑的奇葩」。
  •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為儒家的重要著作,是記述戰國繼孔子之後最出色的儒學大師孟軻的言行以及他與時人或弟子相互問答的一部典籍。對後世在思想上、文學上均有重大影響。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
  • 光大道統的亞聖孟子
    儒家文脈之所以傳承不息,離不開諸多聖賢的接力,其中最關鍵的一棒就是孟子。孔子之後,儒家分為八派,其中子思孟子一派最得孔子真傳,「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孟子受業於子思的門人,相當於再傳弟子。而孟子自己說他沒能成為孔門弟子,敬仰孔子子思,自己尊之為師的。子思是《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孫子,曾子的弟子;曾子又是《大學》的作者。
  • 50個成語,讀懂《孟子》的智慧!
    出自《孟子》的成語,則有50個之多。1、杯水車薪【解釋】: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決不了問題。【出自】:《孟子·告子上》:「今之為人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2、不為己甚【解釋】:已甚:過分。不做得太過分。多用於勸誡別人對人的責備或處罰應當適可而止。【出自】:《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
  • 孟子的「大丈夫」,言傳身教的人生路
    偶然,我再書上看見一篇關於孟子心中的「大丈夫」。說起這個詞,我們不陌生,但是呢,具體要說出個所以然來,好像也說不出來。一說起這個詞,我的感覺就是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可能我的意會還與孟子說的大丈夫相差甚遠。這個詞的最早使用人就是孟子。當然,孟子的大丈夫是有特定的含義的。
  • 孟子是怎麼做老師的?
    孟子被尊為亞聖,學生眾多,是一位卓越的老師,但他卻提醒自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他指出老師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提出君子「五教」,道出了他對因材施教的看法。在孟子看來,他認為的好教育是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孟子的教育思想,看看他是如何做老師的。作為思想家,孟子具有民本思想、天下情懷和居仁由義的理想追求。
  • 孟子的知命立命
    前幾天有道親在部落格留言,問及孟子的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和我們修道息息相關,所以將內容補充後在這裡和更多道親分享。《盡道而死,正命也》1問: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盡道而死者,正命 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請問點傳師: 「盡道而死 正命也 」是什麼意思 ?
  • 孟子:我與告子的人性論戰
    夜話原著第十八句一 孟子怎麼反駁這種理論呢?我們知道,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認為人有「四心」(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種「心」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的天賦萌芽,引而申之就能導人向善,人之不善,只是把自己的這些「心」失掉了,因此孟子又有一句名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孟子義,求你要點臉吧!
    25日,孟子義發了條微博:「沒有帶資進組。沒有自行改編劇本。沒有死而復生。至此溫情挫骨揚灰。孟子義下線。」↓孟子義發個微博、買個熱搜就能把自己洗白?孟子義加戲的證據當然也是有的。其中最明顯、也是最引起書粉憤怒的,就是玄武洞裡那段,原本不應該出現在那裡的溫情居然不僅出現了,還變成了為綿綿擋烙鐵的人↓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孟子》作為儒家的一部經典之作,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為今天的成語、格言、俗語。今天收集其中常見的三十個成語,與大家共享。一,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釋義:比喻自己具有和別人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比別人輕一點,就毫無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別人。
  • 慣犯孟子義?
    錘爺算是發現了,娛樂圈要麼是不出事,要麼就是一來來一串子,一件事摻和進來好幾方的人,也是夠熱鬧的。後來孟子義也說了因為郭敬明的批評,她第一時間就改了妝面,也是說明她的妝容一開始並不是預期的樣子,否則也不用改。
  • 謝文鬱 :柏拉圖和孟子
    一、柏拉圖:善和真理        先來分析柏拉圖。柏拉圖在他的《米諾篇》(77B-78B)中論證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命題,即「人皆求善」。書中的蘇格拉底認為,人沒有例外都是求善的。這個命題不是觀察命題:在觀察上,我們看到的是既有人求善又有人求惡。
  • 《孟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聖人的智慧!
    《孟子》是四書之一,是記錄亞聖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在儒家經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我們共同感悟一下聖人的智慧! 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 原創歌詞創作《致敬孟子》(青少年方向)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樣,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孟母教子的故事,史書上記載頗多,孟母的言傳身教對孟子成為「亞聖」具有巨大的作用。孟子對孔子備極尊崇,他在《公孫丑上》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曾經遊歷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有二十多年。
  • 孟子義回應陳情令片場失火 孟子義資料被曝整容是真的嗎
    #孟子義回應陳情令片場失火#近期,演員孟子義爭議頗多,因為演員請就位中改妝發事件,很多網友把兩年前陳情令火災事件拿出來說事,當初一直說因為孟子義加戲,才導致火災,隨著事件的熱議孟子義回應陳情令片場失火事件,另外,孟子義還被曝整容,那麼,孟子義整過容嗎?相關介紹一起去看看!
  • 孟子思想
    譯文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有一座小城,它的每一邊只有三裡長,外郭每邊也只有七裡。敵人圍攻它,卻不能取勝。能夠圍而攻之,一定得到了合乎天時的戰機,然而不能取勝,這就說明得天時不如佔地利。〔又比如,另一守城者,〕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甲冑不是不銳利堅固,糧食不是不多;〔然而敵人一來〕,便棄城而逃,這就說明佔地利不如得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