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譯文
孟子說:「魚是我所喜歡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擁有,便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歡的,義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擁有,便捨棄生命而要義。生命本是我所喜歡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喜歡的,所以我不幹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厭惡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所以有的禍害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歡的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有不使用的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一切可以避免禍害的事情,哪有不幹的呢?〔然而,有些人〕由此而行,便可以得到生存,卻不去做;由此而行,便可以避免禍害,卻不去幹,這樣便可知有比生命更值得擁有的東西,也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東西。」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1],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2],環而攻之而不勝[3]。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4],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5],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7];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有一座小城,它的每一邊只有三裡長,外郭每邊也只有七裡。敵人圍攻它,卻不能取勝。能夠圍而攻之,一定得到了合乎天時的戰機,然而不能取勝,這就說明得天時不如佔地利。〔又比如,另一守城者,〕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甲冑不是不銳利堅固,糧食不是不多;〔然而敵人一來〕,便棄城而逃,這就說明佔地利不如得人和。所以我說,限制人民不必用國家的疆界,保護國家不必靠山川的險阻,威懾天下不必憑兵器的銳利。行仁政的人得到的幫助多,不行仁政的人得到的幫助少。幫助的人少到了頂點,連親戚都背叛他;幫助的人多到了頂點,普天下都順從他。拿全天下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背叛的人,那麼,仁君聖主要麼不用戰爭手段,若用戰爭手段,就必然勝利。」
寡人之於國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1],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2],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3]。填然鼓之[4],兵刃既接[5],棄甲曳兵而走[6]。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7],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2];數罟不入池[3],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2],申之以孝悌之義[3],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5],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6];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7]。」
譯文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對於國家,可算是操心到家了。河內地方遭了災,我便把那裡的一些百姓遷到河東,還把河東的一些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災也這樣對待。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一個國家能像我這樣替百姓打算的。儘管這樣,鄰國的百姓並不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增多,這是為什麼呢?」孟子答道:「王喜歡戰爭,就請讓我用戰爭來打個比喻吧。戰鼓咚咚一響,槍尖刀鋒一接觸,就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一口氣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一口氣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戰士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戰士,〔說他太膽小,〕這怎麼樣?」王說:「這不行,他只不過沒跑到一百步罷了,但他也逃跑了呀。」孟子說:「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老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在農忙時,不去〔徵兵徵工,〕妨礙耕作,那糧食便會吃不完了。如果不用密網到池塘去捕魚,那魚鱉也就吃不完了。如果砍伐樹木有一定的時間,木材也就用不盡了。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老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了。老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呀。」「在五畝大小的庭院裡種植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就能夠穿上絲棉襖了。雞和豬狗的飼養,不要耽誤繁殖的時機,七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吃上肉了。一家人百畝的耕地,不要讓他們失去耕種收割的時機,一家幾口人就可以吃得飽飽的了。好好地辦些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教育他們,那麼,鬚髮斑白的老人也就用不著背負、頭頂著重物奔波於道路上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棉襖穿,有肉吃,平民百姓不受凍餓,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絕不會有的事。」「〔可是現在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老百姓的糧食,卻不曉得去檢查和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也沒想到要打開倉庫來賑濟。老百姓死了,就說『不怪我呀,怪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刀子殺了人,卻說:『不怪我呀,怪兵器吧。』有什麼不同呢?王假如不去怪罪年成,〔而切切實實地去改革政治,〕這樣,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投奔了。」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1],傅說舉於版築之間[2],膠鬲舉於魚鹽之中[3],管夷吾舉於士[4],孫叔敖舉於海[5],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6],曾益其所不能[7]。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8],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9],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孟子說:「舜從田野之中發達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提拔起來,膠鬲從魚鹽的工作中被提拔起來,管夷吾從獄官的手裡被釋放而被提拔起來,孫叔敖從海邊被提拔起來,百裡奚從市場被提拔起來。所以天將把重大任務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惱他的心志,勞動他的筋骨,飢餓他的腸胃,窮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犯錯誤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這樣才能奮發有為;表現在面色上,吐發在言語中,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國內沒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為輔弼的士子,國外沒有相與抗衡的鄰國和外患的,經常容易滅亡。這樣,就可以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2]?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3]。」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4];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5];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一發脾氣,諸侯個個害怕;安靜下來,天下頓時太平。」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叫做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要加以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要加以訓導,把她送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以順從為最高原則的,是做婦人的道理。〔至於男子,〕應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裡,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義』;得志時,同老百姓一道走在這條大路上;不得志時,一個人也要走這條路。富貴不能亂我之心,貧賤不能變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節,這樣才叫做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