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

2021-02-19 為天地立心

魚我所欲也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譯文

孟子說:「魚是我所喜歡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擁有,便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歡的,義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擁有,便捨棄生命而要義。生命本是我所喜歡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喜歡的,所以我不幹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所厭惡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所以有的禍害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歡的沒有超過生命的,那麼,一切可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有不使用的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一切可以避免禍害的事情,哪有不幹的呢?〔然而,有些人〕由此而行,便可以得到生存,卻不去做;由此而行,便可以避免禍害,卻不去幹,這樣便可知有比生命更值得擁有的東西,也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東西。」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1],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2],環而攻之而不勝[3]。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4],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5],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6],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7];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有一座小城,它的每一邊只有三裡長,外郭每邊也只有七裡。敵人圍攻它,卻不能取勝。能夠圍而攻之,一定得到了合乎天時的戰機,然而不能取勝,這就說明得天時不如佔地利。〔又比如,另一守城者,〕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甲冑不是不銳利堅固,糧食不是不多;〔然而敵人一來〕,便棄城而逃,這就說明佔地利不如得人和。所以我說,限制人民不必用國家的疆界,保護國家不必靠山川的險阻,威懾天下不必憑兵器的銳利。行仁政的人得到的幫助多,不行仁政的人得到的幫助少。幫助的人少到了頂點,連親戚都背叛他;幫助的人多到了頂點,普天下都順從他。拿全天下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背叛的人,那麼,仁君聖主要麼不用戰爭手段,若用戰爭手段,就必然勝利。」

寡人之於國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1],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2],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3]。填然鼓之[4],兵刃既接[5],棄甲曳兵而走[6]。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7],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2];數罟不入池[3],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2],申之以孝悌之義[3],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5],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莩而不知發[6];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7]。」

譯文

梁惠王〔對孟子〕說:「我對於國家,可算是操心到家了。河內地方遭了災,我便把那裡的一些百姓遷到河東,還把河東的一些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災也這樣對待。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一個國家能像我這樣替百姓打算的。儘管這樣,鄰國的百姓並不減少,我的百姓並不增多,這是為什麼呢?」孟子答道:「王喜歡戰爭,就請讓我用戰爭來打個比喻吧。戰鼓咚咚一響,槍尖刀鋒一接觸,就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一口氣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一口氣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戰士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戰士,〔說他太膽小,〕這怎麼樣?」王說:「這不行,他只不過沒跑到一百步罷了,但他也逃跑了呀。」孟子說:「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老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在農忙時,不去〔徵兵徵工,〕妨礙耕作,那糧食便會吃不完了。如果不用密網到池塘去捕魚,那魚鱉也就吃不完了。如果砍伐樹木有一定的時間,木材也就用不盡了。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就使老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了。老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呀。」「在五畝大小的庭院裡種植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就能夠穿上絲棉襖了。雞和豬狗的飼養,不要耽誤繁殖的時機,七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吃上肉了。一家人百畝的耕地,不要讓他們失去耕種收割的時機,一家幾口人就可以吃得飽飽的了。好好地辦些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教育他們,那麼,鬚髮斑白的老人也就用不著背負、頭頂著重物奔波於道路上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棉襖穿,有肉吃,平民百姓不受凍餓,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是絕不會有的事。」「〔可是現在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老百姓的糧食,卻不曉得去檢查和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也沒想到要打開倉庫來賑濟。老百姓死了,就說『不怪我呀,怪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刀子殺了人,卻說:『不怪我呀,怪兵器吧。』有什麼不同呢?王假如不去怪罪年成,〔而切切實實地去改革政治,〕這樣,天下的百姓都會來投奔了。」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1],傅說舉於版築之間[2],膠鬲舉於魚鹽之中[3],管夷吾舉於士[4],孫叔敖舉於海[5],百裡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6],曾益其所不能[7]。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8],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9],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孟子說:「舜從田野之中發達起來,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提拔起來,膠鬲從魚鹽的工作中被提拔起來,管夷吾從獄官的手裡被釋放而被提拔起來,孫叔敖從海邊被提拔起來,百裡奚從市場被提拔起來。所以天將把重大任務落到某人身上,一定先要苦惱他的心志,勞動他的筋骨,飢餓他的腸胃,窮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犯錯誤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這樣才能奮發有為;表現在面色上,吐發在言語中,才能被人了解。一個國家,國內沒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足為輔弼的士子,國外沒有相與抗衡的鄰國和外患的,經常容易滅亡。這樣,就可以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2]?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3]。」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4];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5];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一發脾氣,諸侯個個害怕;安靜下來,天下頓時太平。」孟子說:「這個怎麼能叫做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要加以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要加以訓導,把她送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以順從為最高原則的,是做婦人的道理。〔至於男子,〕應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裡,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義』;得志時,同老百姓一道走在這條大路上;不得志時,一個人也要走這條路。富貴不能亂我之心,貧賤不能變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節,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相關焦點

  • 日本文化 |「日本研究之窗」系列講座:孟子思想在日本為什麼不受歡迎?
    在日本圍繞著孟子思想到底發生了什麼?排斥孟子思想始於何時?孟子的哪些思想遭到排斥?人們出於何種考慮排斥孟子思想?孟子思想在日本有沒有產生過影響?如果有的話,那麼孟子思想到底產生了哪些影響?帶著這些疑問,我們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重新進行一番考察。  眾所周知,孟子主張「民貴君輕」,肯定「湯武放伐(易姓革命)」,其思想中蘊含著濃厚的「民本思想」。
  • 孟子後裔七十五代孟小紅——孟子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我曾經不斷的陷入這個思考當中,做為一個民間文化傳播者,我有什麼能力把孟子的偉大思想傳播出去?這是困惑我已久的問題。他的思想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影響、滲透於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哲學、倫理、心理、美學、民俗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協調社會、治國安邦、順應自然、天人和諧等多種功能和影響,對中華民族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優良傳統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現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現代價值。
  • 孟子是怎麼做老師的?
    孟子被尊為亞聖,學生眾多,是一位卓越的老師,但他卻提醒自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他指出老師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提出君子「五教」,道出了他對因材施教的看法。在孟子看來,他認為的好教育是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孟子的教育思想,看看他是如何做老師的。作為思想家,孟子具有民本思想、天下情懷和居仁由義的理想追求。
  • 孟子的成聖之路歷時千年
    孟母把家搬到了學堂的附近,讓孟子能夠好好學習詩書禮樂。當孟子學習不刻苦的時候,孟母斬斷正在編織的布匹,告訴孟子,不好好學習就像斬斷織布機上的布匹,最後都無法成才。孟子醒悟之後,學習十分刻苦。戰國時期,儒家學說分成了八個學術流派,被稱為「儒家八派」。《韓非子》中提到過這八個儒家學派,其中名氣比較大的是顏氏之儒和孟氏之儒。孟氏之儒就是指孟子的學術思想。
  •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為儒家的重要著作,是記述戰國繼孔子之後最出色的儒學大師孟軻的言行以及他與時人或弟子相互問答的一部典籍。對後世在思想上、文學上均有重大影響。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
  • 謝文鬱 :柏拉圖和孟子
    善的問題:柏拉圖和孟子文/謝文鬱人的生存和善的問題是融為一體的。對善的問題做不同的概念處理將導致完全不同的思想史方向,孵育不同的文明。在中國思想史上,孟子專注於善的問題,並在和他人的討論中形成了一套關於善的話語體系,規定了中國思想史的發展方向。幾乎和孟子是同時代人,希臘思想家柏拉圖也以善的問題為思想主題,給出了一系列關於善的論證,為西方思想史定下了基調。這兩位思想家對各自的思想傳統來說都是奠基性的人物。中國和西方的思想史發展方向完全不同,我認為和這兩位思想家關於善的不同思考直接相關。
  • 光大道統的亞聖孟子
    一是背景,都出生在戰國,當時思想爆發;二是都很好學,也很博學,對文化典籍爛熟於心;三是經歷類似,如周遊列國遊說諸侯,結果都不理想;四都是教育大師,聚徒講學,致力於民間教育;五是思想接近,都擁護堯舜一脈的傳統,重仁義道德;六是都堅信肩負著天命;七是都有三樂,孔子「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孟子「父母俱存兄弟無故
  • 大丈夫孟子的5句話,一句比一句精彩
    孟子生活在戰國中後期,是繼孔子之後又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被稱為「亞聖」。從春秋到戰國,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動,諸侯間互有戰爭,由於時代背景的變遷,孟子的思想雖然繼承了孔子,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各有側重。相比於孔子,孟子的說辭也更為激烈,思想也更為尖銳。下面的五則內容,很能傳達出孟子的「仁義觀」。
  • 大江健三郎與日本的孟子民本思想
    「古義」這兩個字所承載的民本思想,連同日本戰後民主主義思想以及經大江本人豐富和完善過後的人文主義思想一道,形成大江健三郎獨具特色的文藝思想。壹.經商的大江家族與孟子思想 大江的曾外祖父與孟子學說結下的不解之緣,要從其家族所從事的造紙業說起。
  • 原創歌詞創作《致敬孟子》(青少年方向)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樣,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孟母教子的故事,史書上記載頗多,孟母的言傳身教對孟子成為「亞聖」具有巨大的作用。孟子對孔子備極尊崇,他在《公孫丑上》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曾經遊歷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有二十多年。
  •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孟子是狂妄還是擔當?
    一般的人要是說這句話,那就是神經病,那就是妄想症,而孟子說這句話,那絕對是霸氣,是自信,更是一種對國家和民族的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因為,人家孟子那絕對不是一般的人,那是一個開掛的人。孟子的一生,是開掛的一生。孟子的偶像是孔子,最終成為孔子之後最偉大的儒家思想家,他們的思想被稱為孔孟之道。從粉絲做到和偶像平起平坐,這就是開掛的人生。
  • 儒家亞聖孟子,提出「民貴君輕」和「天命論」,有何意義
    孔指的是孔子,孟指的是孟子。如果說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孟子就是完善弘揚孔子學說並使其更加光彩照人的第一人。很多孔子思想和學說都在孟子的補充和詮釋中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和內涵。所以在儒家學派中,孟子被列為僅次於孔聖人的「亞聖」。
  • 在孟子的身上,我們或可學到一些說話的門道
    在孟子的身上,我們或可學到一些說話的門道。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 儒學論壇 | 曾振宇:「只是要正人心」:孟子「性善說」獻疑
    這種「善」是外在的「命」,而非孟子思想意義上的「由仁義行。」 徐復觀先生旨在說明:孟子思想並非空穴來風,在孟子性善說之前,當有一「性善」思想的早期發展歷程。除了《左傳》材料之外,徐復觀還著力指出,孔子認定「仁乃內在於每一個人的生命之內,」仁之基本內涵為「愛人」,所以可以認為孔子「實際是認為性是善的。」親炙於孔子多年的子貢曾經感嘆「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孟子》七篇解讀 | 梁惠王篇(1.2)
    梁惠王問孟子是不是有賢能、賢德的人也享受這種快樂,也覺得這是一種快樂呢?孟子說:如果是真正的賢者,他是可以以此為樂的;但如果是不賢的人,即便他擁有這些享樂的場所,也不會快樂,也不能真正享受這種快樂。接下來,孟子引用了《詩經》 裡的句子: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 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鹿鹿攸伏,鹿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 靈沼,於軔魚躍。
  • 看妻子姿態豪放,孟子怪妻無禮儀;孟母對其斥責,孟子心服口服
    而孟子所取得的成就,顯然是和他母親的智慧及教導分不開的。孟子在母親的影響下,非常注重禮儀,倡導人性本善,他認為人出生時就是善良仁厚的,之所以出現惡人,是由後天環境造成的。孟子告訴人們,做人最起碼要懂得禮貌,才會有好的機遇。古人是非常重視禮儀的,我們知道不同朝代的古人,見面打招呼的方式都不相同,儀式感很強。
  • 南懷瑾老師:孟子的預言(非常重要)
    孟子又評論說:「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為不畜,終身不得。」孟子最後的結論說,現在領導人的欲望,都是想領導世界、統一天下,像齊宣王、梁惠王都是這個思想;楚國及秦國秦始皇的上代,也都是這樣的思想。可是他們的政治方法、用的政策,都不對。等於說一個人生了七年的病,「求三年之艾」治自己的病。「艾」是針灸用的。針和灸是兩件事。
  • 倡導捨生取義的孟子,提倡人應該充滿浩然正氣,決不能苟且偷生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民貴君輕說、性善養氣說,在中國思想史上獨樹一幟,震古爍今。孟子一生致力於繼承發揚孔子學說,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且成為孔子之後最有影響的儒學大師。在儒家學說的發展中,孟子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 孟子:心之四端
    孟子則會問,你心忍不忍呢?我們對於別人的遭遇,會有自發的感受,是即所謂同情之心。孟子非常重視這種感受。他說「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 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理論,為什麼很多人批評?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第二號人物,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並在一系列問題上,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那麼孟子就是儒家思想的完善者。所以,他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一起,被稱為孔孟之道,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