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理論,為什麼很多人批評?

2021-01-08 好玩的國學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第二號人物,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並在一系列問題上,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那麼孟子就是儒家思想的完善者。所以,他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一起,被稱為孔孟之道,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價值觀。

孟子在儒家學說上的貢獻是巨大而深刻的,孟子不僅是個思想家,還是個精通經濟和稅賦的經濟學家,他還是社會學家,他有幾種思想,完全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第一,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論,提出了人的良心說,這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

第二,提出了仁政的理想。

第三,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第四,提出了浩然之氣的道德修養的方法。

第五,提出了民貴君輕的理論。

下面我們就著重講講,孟子在社會學上的巨大貢獻。

第一,孟子提出了社會商品交換的原則。

第二,孟子提出了社會分工的理論。

第三,孟子提出了最早的國家救濟的理論。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構想。

我們今天要來談一談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社會分工理論。並剖析為什麼有人會反對孟子的這一科學的理論。

首先,我們來看,孟子是在什麼條件下,提出的社會分工的理論。

孟子的這個理論,是在與農家的辯論中提出來的。

農家創始人叫許行,是楚國人。他假借神農的言論,創立了農家學派。農家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都要勞動,就是國君也不能偷懶。就像柏拉圖主張哲學家治國一樣,農家希望國君是精通農業技術且帶頭耕種的勞動模範。因為在農家學派看來,所有不勞而獲的人都是可恥的。只要人人參加勞動,君民共同耕種,大家都自食其力,不求別人也不去剝削別人,就能實現「天下均平」。這是勞動者樸素的平等理念,但也是鏡花水月的理想主義。

作為一個哲學家,孟子考慮的是國家天下的福祉,用的是系統性思維,考慮的是如何正本清源拯救人心,他有責任批判農家學派天真的理想主義。於是一段精彩的辯論就此展開。

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吃自己種的莊稼嗎?」

陳相回答說:「對。」

「許先生一定要穿自己織的布嗎?」

回答說:「不,許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許先生戴帽子嗎?」

回答說:「戴。」

孟子問:「戴什麼帽子呢?」

回答說:「戴白帽子。」

孟子問:「他自己織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

孟子問:「為什麼不自己織呢?」

回答說:「因為怕誤了農活。」

孟子問:「許先生用鍋做飯,用鐵器耕種嗎?」

回答說:「是的。」

孟子問:「他自己做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的。」

孟子於是說:「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說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燒窯冶鐵做成鍋、甑和各種農具,什麼東西都放在家裡隨時取用呢?為什麼要一件件地去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麼許先生這樣不怕麻煩呢?」

陳相回答說:「各種工匠的事情當然不是可以一邊耕種一邊同時幹得了的。」

「那麼治理國家就偏偏可以一邊耕種一邊治理了嗎?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況且每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都要靠各種工匠的產品才能齊備,如果都一定要自己親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領天下人疲於奔命。所以說:有的人腦力勞動,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統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

在與農家的辯論中,孟子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社會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規律,反對「市價不二」的平均主義,顯示了一個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僅是哲學家,還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他贊成社會合理分工、鼓勵產品公平交換, 大力保護和積極發展工商業,既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民生,又維持社會經濟生活秩序,他的創見可謂前無古人。

從這段辯論中,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有人要強烈反對孟子的社會分工的理論了。他們在本質上與農家的思想是相似的,是一種迂腐的理想主義和平均主義。他們幻想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分工的社會,認為有勞心者,就是要剝削統治別人,有勞力者,就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是用簡單的階級層次的分法,來分析社會現象,其實,這完全是見木不見林的短視。

相關焦點

  • 硬核原始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人類的進化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在138億年期間,地球由沒有一絲生命跡象的一鍋粥到植物繁盛、物種豐富,我們祖先由靈長類古猿一步步進化到現在意義上的人類,每一步都走得異常艱辛,在不同的分化中,印證著那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 新形勢下,美術學理論有什麼發展優勢
    一、美術理論專業介紹大家對美術理論專業都不是很了解,其實即使是藝術專業從業人員裡,很多人對美術理論和藝術學理論也不了解,把繪畫專業當成大美術專業的全部,甚至有的美術老師對美術理論和藝術學理論專業也存在誤解,對考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誤導。
  • 《一人之下》中手冢治龍的因人理論和柯南的案例解釋是真實的嗎?
    相信很多小夥伴看到《一人之下》漫畫中的這段劇情都會產生一些疑問。明明就是闡述「風波命」為何要扯上日本的漫畫家和日本著名的動漫作品《名偵探柯南》呢?難道在日本有真實案例存在?或者說真實的手塚治虫和《名偵探柯南》有什麼必然聯繫嗎?
  • 簡單的一撇一捺,卻充滿了哲理,讓我們共同探討「人」字的奧秘
    「人」字,有文字記載的見諸於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裡,距今大約3300年左右。最早的文獻應用有:戰國早期列子及弟子著《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食者,謂之人。」戰國中期孟子及弟子著《孟子·滕文公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戰國末期韓非子著《韓非子·十過》:「智伯說,又令人請地於 魏。」戰國末期荀子著《荀子》:「術禮義而情愛人。」戰國末期《爾雅》:「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人」字有什麼含義呢?
  •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回歸成語之原汁原味的意義
    人生之道,對於每個人來說,初無分別。人之所以為人者,就是人人皆自己稟賦有理義之性;人之所以成其為人者,就在於每個人皆具備能知能行之才,亦即是皆備性、才、情的潛質和潛能。有所不同的是:既有先得與後得之分,聖人不過是「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孟子·告子上》);又有操存舍亡之別,君子不過是「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孟子·離婁下》)而已。踐行人之道,成其為人,非是人所不能為,而問題的關鍵在於不肯為。
  •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孟子是狂妄還是擔當?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這話是狂妄還是擔當?這個問題問得好。中國文化的主流就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是主張入世的,儒家一貫主張,每一個人,都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每一個人都要有責任擔當,都需要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積極的貢獻,這叫做集體主義的、積極進取奉獻的價值觀。
  • 醫者仁心卻治不了人的心
    醫學生既然選擇了這一行,就必須對此負責,信仰和信仰,道德啊道德,對人有害。你不能渡己,你救不了自己!醫院是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和單位,如果他們想跑,他們離不開錢和很多錢,雖然有很多國家補貼,但是錢會有問題。
  • 《孟子》裡的名言警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釋文】作戰時後退了五十步的人譏笑後退了百步的人。比喻缺點或錯誤的程度不同,實質卻一樣。【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 一位合格抄襲者的自我修養
    對此,我真懷疑抄襲者的智商,你圖的什麼?到處搬運太忙了以至於腦子燒壞了?是因為太崇拜我了,以至於要完全複製另一個我麼? 孟子講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意思是強調社會分工,而不是讓抄襲者費心機去抄襲!不是讓抄襲者不勞而獲、守株待兔。 原創不香麼?心血來潮之際,一揮而就,那感覺欲罷不能,寫完自己都覺得好,首先要觸動自己然後才有可能觸動別人,看著自己原創的文章正如看著自己的孩子。
  • 荀子研究丨以禮治孝與從義從道——荀子孝道觀及其啟示
    儒家孝道觀念自孔子開顯以來,經孔門弟子尤其是曾子一派的大力開拓與傳承,中經孟子的內在深化,發展到荀子已經形成了洋洋大觀之態。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批評思孟學派的「五行」學說,在其他篇章批評孟子「性善說」,但從未批判其孝道思想。如在批評陳仲、史時指出「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其中大分的意思據楊倞的解釋為「大分,謂忠孝之大義也」。
  • 患者必讀:扁鵲「六不治」不信醫生者不治
    現代社會,人們生病了大多會去找大夫看病,但是有很多人不信任醫生,醫生提供了治療方法,卻不按照醫生開的處方治療。所以有些醫生對於這類不配合的病患也束手無策。不僅是當代醫生如此。據史書記載,有「神醫」之稱的扁鵲在治病救人時提出「六不治」,那麼究竟是哪「六不治」呢?
  • 經典賞析《孟子》選讀之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經典賞析||《孟子》選讀之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③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④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⑥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⑦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⑧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⑨也。
  • 中醫講的「不治之人」,到底指的是什麼?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裡有記載,講到六種病人的疾病無法治好:「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病人很驕傲任性,可能本性如此,也可能是身居高位而養成如此的性格。
  • 一個猶太人賣銅故事告訴你:為什麼富人越玩越富,窮人越忙越窮?
    最大的財富是智慧:由猶太人賣銅的故事說起 《孟子·滕文公上》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意思是說:「腦力勞動者統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
  • 治矯達人趙薇,為何長在了觀眾的舒適點上?
    上一期,李溪芮和孟子義出演《小時代》片段,李溪芮發揮得不好,過程中兩次說錯詞。喊卡以後,她表現得比表演時還要激動,瘋狂譴責自己演砸了,對不起對手,對不起郭敬明。之後,她更是流淚不止,又怕導演們因為這次表演否定她,先發制人地強調:「我不是一個不會演戲的人。」
  • 治未病到底治的是什麼病?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治未病」是什麼意思,「未病」不是「胃病」,更不是某一種病的名稱。最早源自於《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
  • 現在女生為什麼不喜歡肌肉男了
    要求明星最好能有著「薄削如紙」的身形,才能呈現出仙風道骨式的外形,讓人瞬間入戲。古代中國人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體格健碩者常備喻為頭腦簡單的勞力者。當今,健身是追求力量與健康的方式,肌肉健碩也不再背負傳統文化中「勞力者」的隱喻。
  • 老祖宗識人術:真正「愚蠢」的人,十有八九有這三個特徵
    那麼想要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舒心,就一定要擺脫掉愚蠢的思維和決定,能夠讓自己成為一個聰明的人。之所以生活中會有那麼多的愚蠢人,最大原因就是人的不自知。在生活中,不能夠經歷思索的人,他就無法看清楚事物的本質,也沒有長遠的眼光,在他的人生中,就是得過且過的行為,這種能夠顧慮眼前利益的行為,就是一個人的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