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學派的第二號人物,他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並在一系列問題上,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如果說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那麼孟子就是儒家思想的完善者。所以,他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一起,被稱為孔孟之道,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心理和價值觀。
孟子在儒家學說上的貢獻是巨大而深刻的,孟子不僅是個思想家,還是個精通經濟和稅賦的經濟學家,他還是社會學家,他有幾種思想,完全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第一,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論,提出了人的良心說,這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心理結構。
第二,提出了仁政的理想。
第三,提出了大丈夫的人格理想。
第四,提出了浩然之氣的道德修養的方法。
第五,提出了民貴君輕的理論。
下面我們就著重講講,孟子在社會學上的巨大貢獻。
第一,孟子提出了社會商品交換的原則。
第二,孟子提出了社會分工的理論。
第三,孟子提出了最早的國家救濟的理論。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構想。
我們今天要來談一談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社會分工理論。並剖析為什麼有人會反對孟子的這一科學的理論。
首先,我們來看,孟子是在什麼條件下,提出的社會分工的理論。
孟子的這個理論,是在與農家的辯論中提出來的。
農家創始人叫許行,是楚國人。他假借神農的言論,創立了農家學派。農家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任何人都要勞動,就是國君也不能偷懶。就像柏拉圖主張哲學家治國一樣,農家希望國君是精通農業技術且帶頭耕種的勞動模範。因為在農家學派看來,所有不勞而獲的人都是可恥的。只要人人參加勞動,君民共同耕種,大家都自食其力,不求別人也不去剝削別人,就能實現「天下均平」。這是勞動者樸素的平等理念,但也是鏡花水月的理想主義。
作為一個哲學家,孟子考慮的是國家天下的福祉,用的是系統性思維,考慮的是如何正本清源拯救人心,他有責任批判農家學派天真的理想主義。於是一段精彩的辯論就此展開。
孟子說:「許先生一定要吃自己種的莊稼嗎?」
陳相回答說:「對。」
「許先生一定要穿自己織的布嗎?」
回答說:「不,許先生只穿粗麻衣服。」
「許先生戴帽子嗎?」
回答說:「戴。」
孟子問:「戴什麼帽子呢?」
回答說:「戴白帽子。」
孟子問:「他自己織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
孟子問:「為什麼不自己織呢?」
回答說:「因為怕誤了農活。」
孟子問:「許先生用鍋做飯,用鐵器耕種嗎?」
回答說:「是的。」
孟子問:「他自己做的嗎?」
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的。」
孟子於是說:「農夫用糧食換取鍋、瓶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鐵匠。瓦匠和鐵匠用鍋、瓶和農具換取糧食,難道就能說是損害了農夫嗎?而且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燒窯冶鐵做成鍋、甑和各種農具,什麼東西都放在家裡隨時取用呢?為什麼要一件件地去和各種工匠交換呢?為什麼許先生這樣不怕麻煩呢?」
陳相回答說:「各種工匠的事情當然不是可以一邊耕種一邊同時幹得了的。」
「那麼治理國家就偏偏可以一邊耕種一邊治理了嗎?官吏有官吏的事,百姓有百姓的事。況且每個人所需要的生活資料,都要靠各種工匠的產品才能齊備,如果都一定要自己親手做成才能使用,那就是率領天下人疲於奔命。所以說:有的人腦力勞動,有的人體力勞動;腦力勞動者統治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這是通行天下的原則。」
在與農家的辯論中,孟子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社會分工的思想,用「物之不齊,物之情也」的規律,反對「市價不二」的平均主義,顯示了一個哲人博大精深的思想。他不僅是哲學家,還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他贊成社會合理分工、鼓勵產品公平交換, 大力保護和積極發展工商業,既促進經濟發展有利於民生,又維持社會經濟生活秩序,他的創見可謂前無古人。
從這段辯論中,其實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為什麼有人要強烈反對孟子的社會分工的理論了。他們在本質上與農家的思想是相似的,是一種迂腐的理想主義和平均主義。他們幻想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分工的社會,認為有勞心者,就是要剝削統治別人,有勞力者,就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地位,他們是用簡單的階級層次的分法,來分析社會現象,其實,這完全是見木不見林的短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