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字,有文字記載的見諸於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裡,距今大約3300年左右。最早的文獻應用有:
戰國早期列子及弟子著《列子·黃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異,戴髮含齒,倚而食者,謂之人。」戰國中期孟子及弟子著《孟子·滕文公上》:「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戰國末期韓非子著《韓非子·十過》:「智伯說,又令人請地於 魏。」戰國末期荀子著《荀子》:「術禮義而情愛人。」戰國末期《爾雅》:「核者,人也。古曰核,今曰人。」
「人」字有什麼含義呢?從「人」字字形的演變,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故事。
什麼是人?人就是由猿進化來的、能製造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古人在創造「人」字的時候,特別強調手、腳。「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正是由於人能夠運用自己的手去製造工具。此外,還因為人能直立行走,所以,古人在造「人」字時便以側面站立的人作為字的形體。
甲骨文的「人」字,形象地描畫了一個人側面垂臂、直立的狀態。金文基本上承續了甲骨文的字形,只是人的身軀微躬,表示作為一個人首先要有禮貌,所以我們現代人見面的時候要握手致意,握手的時候還要身體微躬,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到了篆文時期,則突出了人的勞動本能,通過勞動進行創造,所以「人」字的形象是彎腰垂臂,面朝黃土,像是在彎腰採摘或忙活其他農活。
《禮記·禮運》曰:「故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古人認為,天道玄妙,地生萬物,人源於自然而生活在天地之間,就是萬物之靈,頭頂藍天,腳踏大地,頂天立地,堂堂正正。
「人」字的結構很簡單,只有兩筆,一撇,一捺。看似簡單,但是古人在創造這個字的時候,卻充分體現了原始社會時期的集體協作精神。原始社會時人類的生產力低下,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們只有團結在一起,組成部落、氏族,共同協作,才能成功圍捕大型動物、抵禦外來侵略。所以,一撇一捺是相互支撐、相互依存的關係。這讓我想起一件事。一次我去醫院做檢查,看到一個做按摩的盲人朋友攙扶著一個腿有殘疾的朋友,一起去醫院看病,我忙上前想為他們提供幫助,可是兩人婉言謝絕了我。盲人朋友說:「你忙你的,我們兩個能照顧自己,沒問題。我瞎,但是他是我的眼;他瘸,正好我是他的腿。天生的一對。」話說的雖然有些調侃,有些心酸,但是卻蘊含著很深的哲理。
有一個故事,說有兩個流浪者,他們很長時間都沒有乞討到食物,飢餓讓他倆走到了一起,漫漫長夜裡,他們一起對著月光祈禱,祈禱上帝能恩賜給他們食物,讓他們渡過難關。上帝出現了,對兩人說:我這裡有一桶魚和一根魚竿,你們每人只能選一樣。兩人高興極了,其中一個人要了一桶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隨後,他們分道揚鑣。得到魚的人,找了個沒人的地方,找來乾柴搭起篝火開始煮魚,還沒等魚完全熟了,他就狼吞虎咽地吃了個精光,因為他實在太餓了。吃飽了,他長長地伸了個懶腰,然後美美地睡了一覺。醒來後,他繼續煮魚,繼續吃,幾頓就把魚全吃沒了,再也沒有食物,只能守著空空的魚桶餓死了。
另一個人提著魚竿朝大海的方向走去,他忍受著飢餓,但是心中充滿了希望,心想只要能走到海邊,就可以釣上魚來,自己就再也不用愁以後的溫飽了。但是他實在太餓了,身上沒有一點力氣,走得十分艱難,等他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再也沒有一點力氣,就這樣遺憾的餓死在海邊。兩個人一起見到了上帝,抱怨上帝對他們不公平。上帝說:機會是公平的,就擺在你們面前,關鍵在你怎麼選擇。這樣吧,我再給你們一次機會,你們自己把握吧。於是,兩個飢餓的流浪者又分別得到了魚和魚竿。這一次,他們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量著一起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兩條魚,這樣同甘苦共患難,經過艱難的跋涉,終於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合作捕魚,捕了魚一起分享、販賣。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有了孩子,有了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位哲學家說過,一個拒絕幫助別人的人在一生中會不可避免的遇到巨大的困難。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們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具有了社會屬性,你的衣、食、住、行、工作、學習,都會不可避免的和別人有交集,誰也離不開周圍的世界。所以,你要友好的融入進去,學會去幫助別人,這樣才能夠關係融洽,和睦共榮。送人玫瑰手有餘香。事實證明,你幫助的人越多,福報就會越厚,你需要幫助的時候機會就越多,得到的就會越多,正所謂成就別人的同時也在成就自己。這個社會需要愛,願你我都伸出愛的臂膀,共同支撐起這個愛的世界。這就是「相互支撐」的含義。
道不盡的傳統歷史,言不盡的風物人情。我是熱愛傳統文化的小魚,解讀歷史但不歪曲歷史,歡迎大家批評斧正。願我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歡迎交流,望高抬貴手,不吝點讚賜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