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捨生取義的孟子,提倡人應該充滿浩然正氣,決不能苟且偷生

2021-01-08 歷史國學教堂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民貴君輕說、性善養氣說,在中國思想史上獨樹一幟,震古爍今。

孟子一生致力於繼承發揚孔子學說,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且成為孔子之後最有影響的儒學大師。在儒家學說的發展中,孟子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因此自古以來孔孟並提,孟子也獲得了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之稱,唐代的韓愈甚至提出孟子「功不在舜禹之下」。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其祖先為魯國貴族,後因家道中落,家庭貧困。孟子3歲時,父親病故,他在母親的教育下,開始讀書。

據說孟子起初居住的故宅附近有一片墓地,每逢喪事活動,孟子便與鄉童模仿送葬儀式做遊戲。孟母深知這樣的環境對兒子的成長不利,便毅然搬遷到廟戶營。

這裡是一個熱鬧繁華的集鎮,孟子又學著商販叫賣取樂,孟母再次搬家,遷到鄒縣城內,即今孟府所在地。戰國時代這裡是一所學宮,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在此任教,聚集了一批知書達理的士人。

在這樣的環境下,孟子開始發憤苦讀,終於成為戰國時代的著名政治家和教育家。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也因此受到人們敬仰。

孟子是孔子孫子子思的弟子。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先後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企望通過暴力的手段來實現統一。

因此孟子的仁政學說不被重視得不到實行的機會。最後孟子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著書立說,存世之作有《孟子》一書。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並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統治者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

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最終會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主線。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例如,在鄒國和魯國交戰過程中,鄒穆公眼看著帶兵作戰的33個官吏都死去,而鄒國人民卻見死不救,心裡十分惱火。他想把那些不救官吏的百姓們都殺了,但又不勝殺,因而求教於孟子,問他該如何處理才好。

孟子認為:這些官吏平日裡作威作福,殘害百姓,致使在災荒年月之際,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已多達好幾千人。但是,國家倉庫裡卻存著大批糧食和財物,這些官員卻置百姓於不顧,百姓們痛恨這些官員乃是理所當然。

這正如曾子曾經說過的話:「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回報你。」換句話,這叫做咎由自取。

為此,孟子最後說:「老百姓今天反其道而行之,不去救那些官吏,你可不要去責怪和歸罪於他們。只有實行仁政,給老百姓帶來好處,老百姓才會熱愛他們的長官,並甘願為他們而犧牲自己。」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孟子認為,這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道德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本質特徵。仁、義、禮、智的「善端」,還必須通過教育,加強道德修養,儘量去擴充和發展這些「善端」。因此,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孟子認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也要奮發向上,把惡劣的環境當作磨練自己的手段,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如果遇到產峻的考驗,應該「捨生而取義」,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可放棄道德原則他認為通過長期的道德實踐,可以培養出一種堅定的無所畏懼的心理狀態,這就是「浩然之氣」。這種「氣「至天至剛,能夠主動擴張,充塞於天地之間。

孟子關於捨生取義的思想,在《孟子》「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孟子認為捨生取義之心是人人皆有的。他以魚與熊掌比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兼得時,應當捨生而取義的道理。

他說:魚是我所欲求的,熊掌也是我所欲求的。二者不能同時得到,便捨棄魚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所追求的,正義也是我所追求的。二者不能同時得到,便捨棄生命而奉行正義。

生命雖是我所追求的,但有比生命更為令人嚮往的,因此決不苟且偷生。死亡雖是我所厭惡的,但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因此,面臨禍患時決不苟且逃避。

孟子還指出:「人們有飯吃,有湯喝,才能生存下去,否則便要餓死。但如果吆五喝六地叫喊著給人,過路的行人餓著也不願意要;如果把吃的東西用腳踩過再送給別人,就是乞丐也不屑於接受。這就是義之所在呀!」

對於萬鐘的俸祿(一鍾為十釜,一釜為6鬥4升,意即高官厚祿),如果不去分辨是否合乎禮義,那與我有什麼好處呢?難道能夠為了住得華美舒服或是施捨給窮親戚而取得那些不義之財嗎!

這種不合禮儀的東西,以前寧可餓死也不接受這些不義的東西;現在變成了萬鐘的俸祿而接受下來,這到底是一種什麼心態呢?這難道不可以不接受嗎?這就叫做丟失了原有的捨生取義的本心呀!

孟子提倡「捨生取義」的做人準則,應該為正義事業而敢於犧牲自己的生命。孟子關於捨生取義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孟子》經典名言——善養浩然正氣,創造智慧人生!
    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最有力的的代表,被後人稱為「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他不同於孔子的淡泊從容,孟子屬於「激進派」,主張人無貴賤,人人平等,積極入世,彰顯自我。在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讓我們用心品讀一下古聖先賢的語句,享受一下精神的盛宴,淨化一下我們的心靈,善養一下我們的浩然正氣,藉此走向智慧的人生。一,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 【孟子成語】浩然之氣
    孟子成語:浩然之氣【成語出處】
  • 《孟子》:養浩然正氣 俯仰無愧 心地光明
    夜裡怕鬼,是很多人都有的心理現象,這一方面緣於人們小時候聽的鬼故事、看的鬼電影,另一方面則伴隨有民間鬼神信仰的成分,陽明則認為這是人們平日裡不能「集義」,心不安理不得所致。當然,本文所論,不在如何對治心鬼,而在由此引出孟子的「浩然之氣」。只要養得一身浩然之氣,豈止在夜裡是一個不會怕鬼的人,更是天地間俯仰無愧的大人。
  • 古代8則弘揚正氣的經典語錄!善養浩然正氣,創造智慧人生!
    人生在世要有獨立的品格和浩然之氣,這種英雄氣概的獲得是要在日常言行中予以培養的,因為浩然之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面臨困境時,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逐漸養成的。孟子就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所以我們要想讓人生豐富而多彩,就要努力培養自己的德操與品格,使自己成為擁有浩然之氣的正人君子。
  • 為何提倡「寡慾」
    「浩然之氣」;「節」指節操,是一種道德境界。孔子所謂「殺身成仁」,孟子所謂「捨生取義」,都是「氣節」的表現。所謂「氣節」,實際上就是「橫而不流,蘇世不移」的獨立精神與人格。、不學而能的生理現象,人的欲求永無止境,這就成了邪惡和痛苦的源泉。
  • 弘揚中華文化|浩然正氣與內聖外五(精講)
    儒家的浩然正氣,是道家的衝和之氣,也就是一股中氣,它在能量特質上對應著天真(中性)能量。人身上的這股氣場,則反映了人的心性,心靈的淨化程度。也同時反映了人的心志。「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孟子公孫丑上》而儒家的中庸,就是講怎麼修煉這股浩然正氣的,它是純真能量趨於成熟的狀態。如果要保持純真能量,不被外界汙染,那麼唯有修煉浩然正氣。
  • 你知道善養浩然正氣的文天祥嗎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片尾曲唱道,人間有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自古以來,這種浩然正氣從來就不曾消失過。孟子曰:「吾善養我浩然之氣」,他還對「大丈夫」一詞做了詳盡的闡述。孟子認為「大丈夫」要具備三個條件: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 《孟子》精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說:「我能理解別人言辭中表現出來的情志趨向,我善於培養我擁有的浩然之氣。」(公孫丑說:)「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孟子)說:「這難以說得明白。那浩然之氣,最宏大最剛強,用正義去培養它而不用邪惡去傷害它,就可以使它充滿天地之間無所不在。那浩然之氣,與仁和義道德相配合輔助,不這樣做,那麼浩然之氣就會像人得不到食物一樣疲軟衰竭。
  • 捨生取義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捨生取義,為了正義而犧牲生命。捨生:捨棄生命。出自: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近義詞有:以身報國、捨身求法,反義詞有:苟且偷生、貪生怕死,捨生取義是褒義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主語、謂語、定語;含褒義。
  • 人要善養浩然之氣(哲思好文)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無疑,這浩然之氣,指的就是充盈人們身心的一種正氣。於是有人就認為,「亞聖」孟子之所以能夠在古代活到八十四歲的高齡,則必與此氣有關。文天祥在《正氣歌》裡吟詠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 黨員幹部要善養浩然正氣
    正氣,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為人之道、處事之基,是黨員幹部的「脊梁」。「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南宋詩人文天祥在獄中寫下著名的《正氣歌》,歌頌了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
  • 正氣論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正  氣  論作者 張和剛正氣者,乃天地浩然之氣也。或問曰:「何謂浩然之氣?」孟子曾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嗚呼,孟子浩然之氣,其皆養諸於此乎!觀乎今之天下,正氣衰而邪氣盛,其病也久矣;觀乎今之眾生,正氣墜而戾氣盛,其病也亦久矣。正氣之不足,人之何以為人;正氣之不足,天下之何以為天下。故智者知過而改之,不肖者不及也。
  • 王陽明:養浩然正氣,立君子威風,才能久立於天地之間
    王陽明的心學理論之中,致良知是核心其核心內容,而致良知的本質就是養浩然正氣。一個有一股浩然正氣的人,才能長久立於天地之間。必須在身心上有了驗證之後,真正的體會到了這件事情,才算是無善無養,養浩然正氣才算成功。什麼叫做浩然正氣呢?
  • 孟子及《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感情充沛,氣勢磅礴,辭鋒犀利,鋒芒畢露,猶如江河直下,所向披靡。 孟子本人,是一個個性鮮明,信念堅定,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的人。他關心民生,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和捨我其誰的遠大抱負,他不為富貴所誘惑,不為權勢所威嚇,浩然正氣集於一身。 孟子又是一位公論的辯論高手,他的辯論技巧十分高明,善於掌握對方心理,或因勢利導,或欲擒故縱,常說得對手無言以對。可是,孟子本人並無心思以此來炫耀自己的才華,他心中最根本的理想還是自己的學說能夠為人所理解和接受。
  • 南懷瑾老師:名垂千古的文天祥《正氣歌》
    聖賢的「不動心」,如周公旦輔成王,所謂「恐懼流言」的史跡;孔孟「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風格;大臣如司馬光、呂蒙正等人的作為。至於一般知識分子士君子們,有柳下惠、管寧等,還有嶽飛、文天祥的人格,也都是「不動心」的好榜樣。文天祥《正氣歌》裡的歷史人物與故事,也是孟子所提出「不動心」的佐證。
  • 魚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賞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又說:「義,路也。這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正義),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願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捨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 文天祥《正氣歌》的偉大之處 三人行
    他那首名垂千古的《正氣歌》對浩然之氣有很精彩的發揮,不但說出了孔孟的心法,更把佛家道家的精神也表現出來了。宋朝自有理學創宗以來,修養最成功的結晶人物可以說就是文天祥了。他是中國理學家的光榮,他的學問修養是宋明理學的精神所在。歷史解釋《孟子》的浩然之氣,對「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解釋得最好的,我認為就是文天祥《正氣歌》的頭一段,最為扼要精簡。《正氣歌》後面幾段當然也好,不過我們暫時不討論。
  • 文天祥《正氣歌》原文及注釋
    有養:保有正氣。語本《孟子·公孫丑》:「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致然:使然,造成這樣子。  29、然爾亦安知所養何哉:然而又怎麼知道所保養的內容是什麼呢?  30、孟子:名軻,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其弟子將孟子言行變成《孟子》一書,為儒家經典。  31、浩然之氣:純正博大而又剛強之氣。見《孟子·公孫丑》。  32、吾何患焉:我還怕什麼呢。
  • 文學:孟子 · 告子上 · 魚我所欲也
    /賞/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 《琅琊榜》人物解析之靖王:一身浩然正氣,滿腔赤子之心!
    確實,從整部劇來說,梅長蘇是最亮眼的存在,即使站在人群中,也是那種一眼就能被找到的人。而除了梅長蘇,劇中其他人物的塑造,也同樣是非常讓人驚喜,擁有著很大的魅力。而今天,烏木要說的就是靖王蕭景琰,一個擁有一身浩然正氣,滿腔赤子之心的角色!浩然正氣作為劇中僅次於梅長蘇的角色,靖王的表現也是非常的亮眼。尤其是他那一身的浩然正氣,更是其他角色難以比得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