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民貴君輕說、性善養氣說,在中國思想史上獨樹一幟,震古爍今。
孟子一生致力於繼承發揚孔子學說,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且成為孔子之後最有影響的儒學大師。在儒家學說的發展中,孟子承前啟後,繼往開來。
因此自古以來孔孟並提,孟子也獲得了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之稱,唐代的韓愈甚至提出孟子「功不在舜禹之下」。
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其祖先為魯國貴族,後因家道中落,家庭貧困。孟子3歲時,父親病故,他在母親的教育下,開始讀書。
據說孟子起初居住的故宅附近有一片墓地,每逢喪事活動,孟子便與鄉童模仿送葬儀式做遊戲。孟母深知這樣的環境對兒子的成長不利,便毅然搬遷到廟戶營。
這裡是一個熱鬧繁華的集鎮,孟子又學著商販叫賣取樂,孟母再次搬家,遷到鄒縣城內,即今孟府所在地。戰國時代這裡是一所學宮,孔子的孫子孔伋(子思)在此任教,聚集了一批知書達理的士人。
在這樣的環境下,孟子開始發憤苦讀,終於成為戰國時代的著名政治家和教育家。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孟母也因此受到人們敬仰。
孟子是孔子孫子子思的弟子。孟子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先後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企望通過暴力的手段來實現統一。
因此孟子的仁政學說不被重視得不到實行的機會。最後孟子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著書立說,存世之作有《孟子》一書。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並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統治者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
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最終會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主線。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例如,在鄒國和魯國交戰過程中,鄒穆公眼看著帶兵作戰的33個官吏都死去,而鄒國人民卻見死不救,心裡十分惱火。他想把那些不救官吏的百姓們都殺了,但又不勝殺,因而求教於孟子,問他該如何處理才好。
孟子認為:這些官吏平日裡作威作福,殘害百姓,致使在災荒年月之際,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已多達好幾千人。但是,國家倉庫裡卻存著大批糧食和財物,這些官員卻置百姓於不顧,百姓們痛恨這些官員乃是理所當然。
這正如曾子曾經說過的話:「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會怎樣回報你。」換句話,這叫做咎由自取。
為此,孟子最後說:「老百姓今天反其道而行之,不去救那些官吏,你可不要去責怪和歸罪於他們。只有實行仁政,給老百姓帶來好處,老百姓才會熱愛他們的長官,並甘願為他們而犧牲自己。」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孟子認為,這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社會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道德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區別於禽獸的本質特徵。仁、義、禮、智的「善端」,還必須通過教育,加強道德修養,儘量去擴充和發展這些「善端」。因此,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的自覺性。
孟子認為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也要奮發向上,把惡劣的環境當作磨練自己的手段,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
如果遇到產峻的考驗,應該「捨生而取義」,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可放棄道德原則他認為通過長期的道德實踐,可以培養出一種堅定的無所畏懼的心理狀態,這就是「浩然之氣」。這種「氣「至天至剛,能夠主動擴張,充塞於天地之間。
孟子關於捨生取義的思想,在《孟子》「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孟子認為捨生取義之心是人人皆有的。他以魚與熊掌比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兼得時,應當捨生而取義的道理。
他說:魚是我所欲求的,熊掌也是我所欲求的。二者不能同時得到,便捨棄魚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所追求的,正義也是我所追求的。二者不能同時得到,便捨棄生命而奉行正義。
生命雖是我所追求的,但有比生命更為令人嚮往的,因此決不苟且偷生。死亡雖是我所厭惡的,但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因此,面臨禍患時決不苟且逃避。
孟子還指出:「人們有飯吃,有湯喝,才能生存下去,否則便要餓死。但如果吆五喝六地叫喊著給人,過路的行人餓著也不願意要;如果把吃的東西用腳踩過再送給別人,就是乞丐也不屑於接受。這就是義之所在呀!」
對於萬鐘的俸祿(一鍾為十釜,一釜為6鬥4升,意即高官厚祿),如果不去分辨是否合乎禮義,那與我有什麼好處呢?難道能夠為了住得華美舒服或是施捨給窮親戚而取得那些不義之財嗎!
這種不合禮儀的東西,以前寧可餓死也不接受這些不義的東西;現在變成了萬鐘的俸祿而接受下來,這到底是一種什麼心態呢?這難道不可以不接受嗎?這就叫做丟失了原有的捨生取義的本心呀!
孟子提倡「捨生取義」的做人準則,應該為正義事業而敢於犧牲自己的生命。孟子關於捨生取義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