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成語】浩然之氣

2021-03-03 孟廟孟府孟林

孟子成語:浩然之氣

【成語出處】

公孫丑問曰:

「敢問夫子惡乎(wū hū)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公孫丑·上》

譯文:

公孫丑問:「請問老師擅長哪方面?」

孟子說:「我能辨別各種言論,我善於培養我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

孟子說:「難說清楚啊!它作為一種氣,最為盛大,最為剛強,靠正直去培養它而不傷害它,就會充塞天地之間。」

【成語解讀】

浩然正氣,是大丈夫的氣度,孟子所闡釋的浩然正氣,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塑造著我們的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標誌之一。文天祥的《正氣歌》響徹天地,嶽飛的《滿江紅》千古傳唱,辛棄疾和陸遊也是金戈鐵馬,平生以氣節自負,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如今我們似乎缺少了一股氣,在這個逐漸冷漠的社會,你是否還有拍案而起的一身正氣?


相關焦點

  • 《孟子》:養浩然正氣 俯仰無愧 心地光明
    如果平日所行合於神明,又何怕之有?」夜裡怕鬼,是很多人都有的心理現象,這一方面緣於人們小時候聽的鬼故事、看的鬼電影,另一方面則伴隨有民間鬼神信仰的成分,陽明則認為這是人們平日裡不能「集義」,心不安理不得所致。當然,本文所論,不在如何對治心鬼,而在由此引出孟子的「浩然之氣」。
  • 蘇軾,孟子 為什麼說要善養「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是什麼?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節選自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這段話每次讀來,都似乎能夠清楚的感覺到心中的那點浩然之氣。那麼「浩然之氣」是什麼意思?浩然:盛大的意思,浩然之氣即心中盛大剛直的氣息。每當我站在巍峨的大山之巔,每當我現在浩瀚無垠的還邊得時候,心中的浩然之氣就會溢出,在山川河嶽之間啼鳴。
  • 《孟子·公孫丑》研讀:中國人的浩然之氣與不忍之心
    「行道」是君子的理想與信念,「行道」的前提必然要「知道」,「知道」即孟子後面強調的「我知言」。《孟子集注》曰:知言者,盡心知性,於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蓋惟知言,則有以明夫道義,而於天下之事無所疑。        「道」不知、「言」不得,何談「行道」?
  • 人要善養浩然之氣(哲思好文)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無疑,這浩然之氣,指的就是充盈人們身心的一種正氣。於是有人就認為,「亞聖」孟子之所以能夠在古代活到八十四歲的高齡,則必與此氣有關。文天祥在《正氣歌》裡吟詠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 《孟子》經典名言——善養浩然正氣,創造智慧人生!
    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最有力的的代表,被後人稱為「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他不同於孔子的淡泊從容,孟子屬於「激進派」,主張人無貴賤,人人平等,積極入世,彰顯自我。在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讓我們用心品讀一下古聖先賢的語句,享受一下精神的盛宴,淨化一下我們的心靈,善養一下我們的浩然正氣,藉此走向智慧的人生。一,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 《孟子》十大名言,助你培養浩然之氣!
    ——《孟子.盡心上》 君子在窮困不得志時,應該堅守道德底線,保持自己的善心;當在飛黃騰達之時,應該利用自己的道德學問,利益天下更多的人。——《孟子.滕文公下》 面對財富地位的誘惑,不會腐化墮落;歷盡貧窮潦倒的磨難,不會改變他的操守,即使用權勢暴力相威脅,也不能讓他屈服,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孟子及《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感情充沛,氣勢磅礴,辭鋒犀利,鋒芒畢露,猶如江河直下,所向披靡。 孟子本人,是一個個性鮮明,信念堅定,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的人。他關心民生,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和捨我其誰的遠大抱負,他不為富貴所誘惑,不為權勢所威嚇,浩然正氣集於一身。 孟子又是一位公論的辯論高手,他的辯論技巧十分高明,善於掌握對方心理,或因勢利導,或欲擒故縱,常說得對手無言以對。可是,孟子本人並無心思以此來炫耀自己的才華,他心中最根本的理想還是自己的學說能夠為人所理解和接受。
  • 倡導捨生取義的孟子,提倡人應該充滿浩然正氣,決不能苟且偷生
    因此自古以來孔孟並提,孟子也獲得了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之稱,唐代的韓愈甚至提出孟子「功不在舜禹之下」。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其祖先為魯國貴族,後因家道中落,家庭貧困。孟子3歲時,父親病故,他在母親的教育下,開始讀書。據說孟子起初居住的故宅附近有一片墓地,每逢喪事活動,孟子便與鄉童模仿送葬儀式做遊戲。
  • 《孟子》精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問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 讀《孟子》「知言養氣」章朱注札記
    告子雖無此功夫,但也能做到「不動心」,因為在孟子看來做到「不動心」並不難,即使「北宮黝」「孟施捨」這樣的刺客勇士之流也可以做到,只是其達到「不動心」的功夫不同,如朱子所注,北宮黝「以必勝為主,而不動心」,孟施捨「以無懼為主,而不動心」。告子的「不動心」則是通過「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來達到的。
  • 《孟子》10句名言,彰顯古人浩然之氣!
    點評:這句話並不是說「仁者」武功很高,誰也打不過,而是講真正有仁愛之心的人,無論何時何地,在任何情況下,心中都沒有怨恨,沒有對立的人,所以說仁者無敵。四、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 光大道統的亞聖孟子
    《孟子》散文氣勢浩然,是孟子人格力量使然。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雄辯家,辯才了得。他用「五十步笑百步」辯明梁惠王要抓根本措施,實行王道。還有一次,他對齊宣王說:「您的大臣把老婆孩子託付給朋友,卻挨餓受凍了,怎麼辦?」齊宣王說:「絕交。」孟子最後引出:「國家假如沒治理好,該怎麼辦?」齊宣王只好「顧左右而言他」。
  • 弘揚中華文化|浩然正氣與內聖外五(精講)
    儒家修煉的是浩然正氣,所謂的氣質就是氣(能量)的質量,而修行就是後天返先天,通過心性淨化和敞開,來接通天地的能量,而不同氣體積累的程度。形成了氣場的不同。儒家的浩然正氣,是道家的衝和之氣,也就是一股中氣,它在能量特質上對應著天真(中性)能量。人身上的這股氣場,則反映了人的心性,心靈的淨化程度。也同時反映了人的心志。「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
  • 成語說史 | 曹玉騫:《崔杼弒君》講解
    導語:曹玉騫講成語典故,讀懂五千年歷史背後的故事。本專輯由曹玉騫先生播講,國學新知出品。本專輯由喜馬拉雅獨家播出,大家可以點擊文章下方的 「閱讀原文」 收聽我們的節目。歡迎大家來到曹玉騫講成語典故的節目。今天是這個系列的第一百一十一講,崔杼弒君(原文節選)。這一講我們分享的成語是崔杼弒君。嚴格說來,崔杼弒君並不能算一個成語,只是一次歷史事件,今天的分享可以看作上一講秉筆直書的續篇。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另一個秉筆直書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們和董狐一樣,秉持著史官的操守和良知,但他們面對的現實環境卻要比董狐惡劣得多。
  • 你知道善養浩然正氣的文天祥嗎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片尾曲唱道,人間有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自古以來,這種浩然正氣從來就不曾消失過。孟子曰:「吾善養我浩然之氣」,他還對「大丈夫」一詞做了詳盡的闡述。孟子認為「大丈夫」要具備三個條件: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 《天地無極》:體驗流動在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
    這是養生音樂。是作曲家們在親自體驗了太極導引的動靜與氣機轉換之後,分別以最能表現流動的樂器:笛、簫、塤、胡琴、琵琶,結合電子音樂混成,用一種充滿宇宙縹緲曠遠的獨特氣韻,來表現太極的形、意、氣。你會明顯感覺到和以往音樂不同,你能感受到宇宙間,一場人與天地之間的氣息流動,在柔和而有力地延展。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孟子》作為儒家的一部經典之作,內容豐富,文字優美,其中大量的語言轉化為今天的成語、格言、俗語。今天收集其中常見的三十個成語,與大家共享。一,五十步笑百步。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釋義:比喻自己具有和別人同樣的缺點錯誤,只是程度上比別人輕一點,就毫無自知之明的去嘲笑別人。
  • 《特工》:浩然之氣「黑金星」
    印有「浩然之氣」的領帶夾和高仿勞力士手錶是樸皙映和李明雲二人感情的見證。其實,二刷時看到二人遠遠舉起互贈的禮物示意時,我還是被感動了,實在不解一刷時在影院諸多人笑場的含義。一己之力帶動南北關係發展看起來是極具戲劇性的,但是歷史總是由許多個偶然組成,權利的膨脹,政治的黑暗背後,總有犧牲自我為民眾意願而戰鬥的人,他們無疑是最該讓人敬佩的。
  • 出自《孟子》的12個成語,絕大部分都很常見,真是百姓日用而不知
    書中擁有很多名言警句,出自《孟子》的成語很多,這裡選了12個成語,並加以點評。1.不言而喻解釋: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淺顯。出處:《孟子·盡心上》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