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十大名言,助你培養浩然之氣!

2020-11-21 騰訊網

孟子,是戰國中期鄒國人(今天的山東鄒城),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者,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後人尊為「亞聖」。《孟子》和《論語》一樣,也是記載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著作,全書氣勢磅礴,激情蕩漾,從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孟子的激越情感和剛強個性。

一、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上天將要把重要的任務交給某人時,必定先要磨練他的意志,勞累他的筋骨,讓他飽受飢餓貧乏之苦,歷經坎坷崎嶇之路。這樣才能撼動他的內心,使他變得更加堅韌,從而增加他以前不具備的各種能力。

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君子在窮困不得志時,應該堅守道德底線,保持自己的善心;當在飛黃騰達之時,應該利用自己的道德學問,利益天下更多的人。

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面對財富地位的誘惑,不會腐化墮落;歷盡貧窮潦倒的磨難,不會改變他的操守,即使用權勢暴力相威脅,也不能讓他屈服,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既然知道尊敬自己的長輩,也應該懂得尊重別人的長輩;既然知道愛護自己的孩子,也應該懂得愛護別人家的孩子。

以下內容為付費內容

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做人做事符合道義,就會得到很多人的幫助;做人做事不守道義,就很少有人去幫助。等少助到了極點,連父母親人都會背叛他;多助到了極點,整個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

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在兩國爭戰的時候,有利的時機和氣候等天然因素,不如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地理因素,有利的地勢也不如人心所向,團結一致。

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離婁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在面對社會上的種種利益誘惑時,往往會失去本心。真正品德高尚的人,就是能夠保持著先天本真之心的人,就像嬰兒一樣,永遠純淨純善。

八、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一個人只要真誠地去愛別人,別人就會真誠地去愛他;一個人只要真誠地去尊敬別人,別人就會真誠地去尊敬他。所以說關愛他人就等於關愛自己,尊重他人就等於尊重自己。

九、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魚和熊掌,我們兩樣都想得到,但又不能同時得到,我們就會選擇熊掌,而把魚舍掉。生命和道義,也都是我們想要的,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兼顧,那我們就寧可犧牲生命,也要堅守道義。

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這種話,也就孟子敢說,尤其在那個君權第一的年代。他說在一個國家中,百姓應該放在第一位,最為重要,其實是國家,最後才是君王。因為先有百姓,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君王,君王的位置只是為國家而設立的,所以國家政治,要以民為本。

相關焦點

  • 【孟子成語】浩然之氣
    孟子成語:浩然之氣【成語出處】
  • 《孟子》:養浩然正氣 俯仰無愧 心地光明
    如果平日所行合於神明,又何怕之有?」夜裡怕鬼,是很多人都有的心理現象,這一方面緣於人們小時候聽的鬼故事、看的鬼電影,另一方面則伴隨有民間鬼神信仰的成分,陽明則認為這是人們平日裡不能「集義」,心不安理不得所致。當然,本文所論,不在如何對治心鬼,而在由此引出孟子的「浩然之氣」。
  • 蘇軾,孟子 為什麼說要善養「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是什麼?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節選自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這段話每次讀來,都似乎能夠清楚的感覺到心中的那點浩然之氣。那麼「浩然之氣」是什麼意思?浩然:盛大的意思,浩然之氣即心中盛大剛直的氣息。每當我站在巍峨的大山之巔,每當我現在浩瀚無垠的還邊得時候,心中的浩然之氣就會溢出,在山川河嶽之間啼鳴。
  • 《孟子》經典名言——善養浩然正氣,創造智慧人生!
    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最有力的的代表,被後人稱為「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他不同於孔子的淡泊從容,孟子屬於「激進派」,主張人無貴賤,人人平等,積極入世,彰顯自我。在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讓我們用心品讀一下古聖先賢的語句,享受一下精神的盛宴,淨化一下我們的心靈,善養一下我們的浩然正氣,藉此走向智慧的人生。一,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 人要善養浩然之氣(哲思好文)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無疑,這浩然之氣,指的就是充盈人們身心的一種正氣。於是有人就認為,「亞聖」孟子之所以能夠在古代活到八十四歲的高齡,則必與此氣有關。文天祥在《正氣歌》裡吟詠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 《孟子》10句名言,彰顯古人浩然之氣!
    點評:世人都喜歡安樂,不喜歡憂患,但凡事有利有弊,你所喜歡的安樂,往往讓你墮落;你所討厭的憂患,卻能磨練你的意志,讓你變得更加強大。三、仁者無敵。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點評:你愛你的老人,他也愛他的老人;你愛你的孩子,他也愛他的孩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怎麼可以只愛護自己的老人孩子,而對別人的老人孩子視而不見呢?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孟子》精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孫丑上》
  • 《孟子·公孫丑》研讀:中國人的浩然之氣與不忍之心
    「行道」是君子的理想與信念,「行道」的前提必然要「知道」,「知道」即孟子後面強調的「我知言」。《孟子集注》曰:知言者,盡心知性,於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蓋惟知言,則有以明夫道義,而於天下之事無所疑。        「道」不知、「言」不得,何談「行道」?
  • 倡導捨生取義的孟子,提倡人應該充滿浩然正氣,決不能苟且偷生
    因此自古以來孔孟並提,孟子也獲得了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之稱,唐代的韓愈甚至提出孟子「功不在舜禹之下」。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其祖先為魯國貴族,後因家道中落,家庭貧困。孟子3歲時,父親病故,他在母親的教育下,開始讀書。據說孟子起初居住的故宅附近有一片墓地,每逢喪事活動,孟子便與鄉童模仿送葬儀式做遊戲。
  • 你知道善養浩然正氣的文天祥嗎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片尾曲唱道,人間有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自古以來,這種浩然正氣從來就不曾消失過。孟子曰:「吾善養我浩然之氣」,他還對「大丈夫」一詞做了詳盡的闡述。孟子認為「大丈夫」要具備三個條件: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
  • 孟子及《孟子》一書
    《孟子》文章,感情充沛,氣勢磅礴,辭鋒犀利,鋒芒畢露,猶如江河直下,所向披靡。 孟子本人,是一個個性鮮明,信念堅定,嫉惡如仇,剛直不阿的人。他關心民生,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和捨我其誰的遠大抱負,他不為富貴所誘惑,不為權勢所威嚇,浩然正氣集於一身。 孟子又是一位公論的辯論高手,他的辯論技巧十分高明,善於掌握對方心理,或因勢利導,或欲擒故縱,常說得對手無言以對。可是,孟子本人並無心思以此來炫耀自己的才華,他心中最根本的理想還是自己的學說能夠為人所理解和接受。
  • 讀《孟子》「知言養氣」章朱注札記
    告子雖無此功夫,但也能做到「不動心」,因為在孟子看來做到「不動心」並不難,即使「北宮黝」「孟施捨」這樣的刺客勇士之流也可以做到,只是其達到「不動心」的功夫不同,如朱子所注,北宮黝「以必勝為主,而不動心」,孟施捨「以無懼為主,而不動心」。告子的「不動心」則是通過「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來達到的。
  • 南懷瑾:個人的學問、事業需要慢慢地培養,是急不來的
    理氣不二論講到這裡,就要討論「浩然之氣」了。浩然之氣,也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大問題。由於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就《孟子》原文所提「浩然之氣」的淵源先作一個概略的回溯,讓大家對於孟子所以提出「浩然之氣」與公孫丑討論的來龍去脈,有個更深的印象。
  • 弘揚中華文化|浩然正氣與內聖外五(精講)
    儒家修煉的是浩然正氣,所謂的氣質就是氣(能量)的質量,而修行就是後天返先天,通過心性淨化和敞開,來接通天地的能量,而不同氣體積累的程度。形成了氣場的不同。儒家的浩然正氣,是道家的衝和之氣,也就是一股中氣,它在能量特質上對應著天真(中性)能量。人身上的這股氣場,則反映了人的心性,心靈的淨化程度。也同時反映了人的心志。「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
  • 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就說義勇
    孟子說:「有啊。北宮黝(一個勇士)養勇的辦法是這樣的:你舉著刀子逼近他,他不退縮,你拿眼瞪他,他不逃跑,他就這樣想,有一絲一毫受挫於人,就跟在農貿市場裡被當眾鞭打了一頓一樣(是極為羞恥的事,那人最多)。所以,他不管對方是褐衣匹夫,還是萬乘之君,只要是被對方冒犯了一點,他過去刺萬乘之君,就跟刺一個匹夫一樣。誰罵他一句,必報復回去。
  • 光大道統的亞聖孟子
    針對「都說孟子好辯」,孟子進行了嚴密無縫的辯解,他說:「我是要端正人心,消滅邪說,反對偏頗,駁斥謬論,從而繼承大禹、周公和孔子三位聖人的事業;哪裡是我好辯?我是不得已啊。能用言論反對楊朱墨翟的,也只有聖人的門徒能做到。」孟子好辯,來自於他內心有力量,這股力量就是大丈夫氣節。他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你看這個氣概!
  • 善養浩然正氣,創造智慧人生!
    人生在世要有獨立的品格和浩然之氣,這種英雄氣概的獲得是要在日常言行中予以培養的,因為浩然之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面臨困境時,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逐漸養成的。孟子就曾說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所以我們要想讓人生豐富而多彩,就要努力培養自己的德操與品格,使自己成為擁有浩然之氣的正人君子。
  • 孟子 | 人生圓滿,需修「四心」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場修行,古代士大夫們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身處世俗中的我們,修身尤為重要,而修身重在修心。《孟子·公孫丑上》講:「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為這四顆心,如同人的四肢,修得齊全,人才完整。若要人生幸福圓滿,須得擁有這四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