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孫丑》研讀:中國人的浩然之氣與不忍之心

2021-02-19 海澱敬德書院

       「行道」是君子的理想與信念,「行道」的前提必然要「知道」,「知道」即孟子後面強調的「我知言」。《孟子集注》曰:知言者,盡心知性,於凡天下之言,無不有以究極其理,而識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蓋惟知言,則有以明夫道義,而於天下之事無所疑。

 

       「道」不知、「言」不得,何談「行道」?

      

      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對此孟子提出了自己明確的主張: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換言之:不得於言,必求於心。此處闡明了告子的錯誤。《孟子集注》曰:謂不得於言而不求諸心,則既失於外,而遂遺其內,其不可也必矣。

 

     對於告子提出的: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孟子認為「可」。由此可見孟子強烈的意識到「氣」對「心」的作用。《孟子集注》曰:彼謂不得於心而勿求諸氣者,急於本而緩其末,猶之可也。因此我們必須關注到「氣」對「心」的影響,「氣」與「不動心」深刻的內在聯繫,孟子養「氣」思想便順理成章。

       

      養「氣」必須把握「氣」的關鍵所在。孟子明確地指出:「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此處孟子提出了「志」這一概念,聯繫《論語》中的子曰:志於道,我們就能夠將「道」「言」「志」與「心」及「不動心」聯繫起來。孟子為了進一步說明「志」與「氣」的緊密聯繫,強調:「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明確「志」與「氣」的彼此互動。朱熹在《孟子集注》中闡發:人固當敬守其志,然亦不可不致養其氣。..所以既持其志,而又必無暴其氣也。明確了:以志養氣,氣反動其志、反動其心。《孟子集注》曰:孟子言志之所向專一,則氣固從之;然氣之所在專一,則志亦反為之動。「養氣」的重要性由此彰顯出來。

相關焦點

  • 【孟子成語】浩然之氣
    孟子成語:浩然之氣【成語出處】
  • 《忍之國》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 《孟子》:養浩然正氣 俯仰無愧 心地光明
    如果平日所行合於神明,又何怕之有?」夜裡怕鬼,是很多人都有的心理現象,這一方面緣於人們小時候聽的鬼故事、看的鬼電影,另一方面則伴隨有民間鬼神信仰的成分,陽明則認為這是人們平日裡不能「集義」,心不安理不得所致。當然,本文所論,不在如何對治心鬼,而在由此引出孟子的「浩然之氣」。
  • 孟子:心之四端
    孟子則會問,你心忍不忍呢?我們對於別人的遭遇,會有自發的感受,是即所謂同情之心。孟子非常重視這種感受。他說「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 《孟子》十大名言,助你培養浩然之氣!
    ——《孟子.盡心上》 君子在窮困不得志時,應該堅守道德底線,保持自己的善心;當在飛黃騰達之時,應該利用自己的道德學問,利益天下更多的人。——《孟子.滕文公下》 面對財富地位的誘惑,不會腐化墮落;歷盡貧窮潦倒的磨難,不會改變他的操守,即使用權勢暴力相威脅,也不能讓他屈服,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 經典賞析《孟子》選讀之四: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傅佩榮講孟子:心之四端
    孟子認為「性善」,心是關鍵。人有自由,可以選擇各種行為的表現。但表現出來的都是現象,內心才是我們的本質所在。如何知道人的本質呢?孔子會問,你心安不安呢?孟子則會問,你心忍不忍呢?我們對於別人的遭遇,會有自發的感受,是即所謂同情之心。孟子非常重視這種感受。
  • 《孟子》精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問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 《孟子》經典名言——善養浩然正氣,創造智慧人生!
    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最有力的的代表,被後人稱為「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他不同於孔子的淡泊從容,孟子屬於「激進派」,主張人無貴賤,人人平等,積極入世,彰顯自我。在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讓我們用心品讀一下古聖先賢的語句,享受一下精神的盛宴,淨化一下我們的心靈,善養一下我們的浩然正氣,藉此走向智慧的人生。一,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 光大道統的亞聖孟子
    仁政的根據就是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具體做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於是孟子提出五倫之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施行仁政,依據是不忍人之心,就是把人當人看,這源自民本思想。孟子超越性地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進一步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 蘇軾,孟子 為什麼說要善養「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是什麼?吾善養吾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嶽,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節選自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這段話每次讀來,都似乎能夠清楚的感覺到心中的那點浩然之氣。那麼「浩然之氣」是什麼意思?浩然:盛大的意思,浩然之氣即心中盛大剛直的氣息。每當我站在巍峨的大山之巔,每當我現在浩瀚無垠的還邊得時候,心中的浩然之氣就會溢出,在山川河嶽之間啼鳴。
  • 孟子 | 人生圓滿,需修「四心」
    《孟子·公孫丑上》講:「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認為這四顆心,如同人的四肢,修得齊全,人才完整。若要人生幸福圓滿,須得擁有這四顆心。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我們都聽過這句話,出自《告子章句上》。
  • 人要善養浩然之氣(哲思好文)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無疑,這浩然之氣,指的就是充盈人們身心的一種正氣。於是有人就認為,「亞聖」孟子之所以能夠在古代活到八十四歲的高齡,則必與此氣有關。文天祥在《正氣歌》裡吟詠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 讀《孟子》「知言養氣」章朱注札記
    告子雖無此功夫,但也能做到「不動心」,因為在孟子看來做到「不動心」並不難,即使「北宮黝」「孟施捨」這樣的刺客勇士之流也可以做到,只是其達到「不動心」的功夫不同,如朱子所注,北宮黝「以必勝為主,而不動心」,孟施捨「以無懼為主,而不動心」。告子的「不動心」則是通過「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來達到的。
  • 以《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2章)》為例談什麼是歷史虛無主義?
    孟子在這一章裡講了這麼一件事:孟子本來打算去見齊王。還沒出門的時候齊王派人來傳話給孟子說:「我本來打算去見你,不巧我感冒了,怕見風。今天我正好上朝,你是否能來朝堂上我們相見呢?」 按照孟子原文,齊王的話比這還客氣。是說:「不知道能否在朝堂上見到你呢?」
  • 弘揚中華文化|浩然正氣與內聖外五(精講)
    紀錄者:集義2021.2.7儒家和道家都重視性命雙修,性功,即從人的心性下功夫。命功,就是從修身下功夫。儒家修煉的是浩然正氣,所謂的氣質就是氣(能量)的質量,而修行就是後天返先天,通過心性淨化和敞開,來接通天地的能量,而不同氣體積累的程度。形成了氣場的不同。
  • 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就說義勇
    孟子的勇(孟施捨和曾子的),孟子的不動心,不動搖,多少流於自我迷信而缺少理性。公孫丑聽了,很感興趣,問:「那請問,老師您的不動心,還有你剛說的告子的不動心,又是什麼樣的。」他覺得,老師的,比以上諸人,還肯定層級還高。比孔老師說的都高!孟子於是說:「告子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 人皆有不忍之心
    人皆有不忍之心先秦: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