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為儒家的重要著作,是記述戰國繼孔子之後最出色的儒學大師孟軻的言行以及他與時人或弟子相互問答的一部典籍。對後世在思想上、文學上均有重大影響。與論語一樣,《孟子》也是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但它比《論語》又有明顯的發展。《論語》的文字簡約、含蓄《孟子》卻有許多長篇大論,氣勢磅礴,議論尖銳、機智而雄辯。此書的來歷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司馬遷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參與;趙歧、朱熹、焦循等人認為是孟子自著;韓愈、蘇轍、晁公武等人認為是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追記,但目前學術界較認同司馬遷等人的說法。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書集中地體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孟子的政治思想與孔子一脈相承,並把孔子「仁」的政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這一學說主張統治者要施仁政於民,以德服人,實行王
道,反對以力服人,實行霸道;對臣民應減輕刑罰與賦稅,發展農業生產;對百姓應施行道德教化,使他們人人能「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從而使國家長治久安。
《孟子》還具有較強的民本主義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當然,這裡並不是在說百姓的地位比國君的地位高,而是說國君在治國時,如果不照顧到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難維持自己的統治。
在書中孟子還指出,國家存在的根本不在於「天時、地利」,而在於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勸誡統治者要與民同憂同樂。孟子的「仁政」學說,其哲學基礎是「性善說」。他認為人性善,把仁、義、禮、智看成是人的本性,是先天固有的,所以人就應該努力地去培養和擴展這些善的本性。這些觀點自然帶有唯心主義色彩。
孟子》非常重視教育對人的影響作用;強調人的自我教育,主張修身養性,「養吾浩然之氣」,以完善自我;他還教育人們為實現遠大奮鬥目標,要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吃苦精神。並提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標準。
孟子一方面繼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學術思想。同時,在與墨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的激烈交鋒中,孟子維護了儒家學派的理論,也確立了自己在儒學中的重要地位,成為僅次於孔子的正宗大儒。隨著儒家地位的不斷提高,孔子被尊為「聖人」,孟子也被稱為「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