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話原著第十八句
一
經過十七次的夜話原著,我們收到了很多評論,也發現了很多問題,有的同學提高很快,有的同學剛剛起步,看到秀兒們的花開得爭奇鬥豔,有些遲遲不開花的同學向我們反映了不少負面情緒,這也引起了我們的反思。
我們之前的夜話原著其實對那些了解了一番哲學史的同學更有幫助,因而忽略了一些基礎較差同學的感受,因此我們決定,把夜話原著的重心開始轉移到基礎的知識方面,但還是保持一貫通俗和靈活的特色,而那些有思考的同學盡可以在每周總結中盡情發揮,我們也會竭盡所能給你們解答。
讀書有不同的階段:讀到並記住一些詞句,認同一些道理,對生活事務可以提出些意見,此其一;悟到作者的真實體驗,進而對作者的思想達到一種整體的理解,並可在實踐中借鑑和體會,此其二;對作者的思考可以作批評性的研究,並能旁通若干其他理論,進而對人的生活事務與政治事務作出獨立的、融會貫通的思考,不因人附言,也不因人廢言,並進而對生活事務、政治事務乃至人類的精神有所貢獻,此其三。
學無涯,學也無欺。心靈的培育以求真為貴。這真既是對心靈自身的,也是行為的正。這個階段你們只要達到第一個目標就行,第二、第三等你們考上研究生也不晚。
以上就是我們對這些日子的反思和總結,下面開始今天的夜話原著。
二
孟子與告子的人性論爭,是儒家哲學史上很重要的一個點,今天我們就來清楚地釐一下,讓大家以後很長的時間都不會忘掉。
告子其人,或曰道家學者,或曰墨家門徒,或曰法家代表,或曰孟子徒弟,種種說法不一而足,就我的看法,其人與法家親近,屬於早期法家學者。
孟子與告子的人性論戰大概有三次,而三次的內容大同小異,告子的主要觀點是:
(1)「生之謂性」、「食色性也」、「性無善與不善也」。
(2)「性,猶杞柳(一種植物)也;義,猶桮棬(這種植物編成的器具)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3)「性,猶湍水(急流的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1)就是說,人的食色等天生的自然屬性就是人性,這些屬性沒有善惡區分。
(2)就是說,這些天然的人性就是類似於植物枝條的原材料,後來的仁義改造就如同把原材料編成符合一定目的的用具。(3)的意思和(2)差不多,就是說人性好像一條水流,你怎麼引導它就怎麼流,沒有善惡。
孟子怎麼反駁這種理論呢?我們知道,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認為人有「四心」(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種「心」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的天賦萌芽,引而申之就能導人向善,人之不善,只是把自己的這些「心」失掉了,因此孟子又有一句名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就是說,要把失去的四心找回來,好好愛護。因此孟子對告子的反駁,定然首先要通過先驗論反駁,把「仁義」說成是一種天生的本性。
因此在反駁(2)的時候,孟子就說,你之所以能把杞柳編成桮棬,是因為你順著杞柳的本性,如果你編的東西不符合杞柳本性,就編不成。同樣,在反駁(3)的時候,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就是說,水雖然東西流動,上下跳躍,但它的本性仍然是高處往下流,這種本性不會改變,水不會改變下流的本性,就像人不能改變自己的善性。
孟子對這兩條的反駁看起來有道理,但是仔細讀讀,發現它並沒有駁倒告子。孟子這兩條只不過是證明了人有自己的本性,而且人的改造必須與本性相合。但是按照告子的原理,人當然有自己的本性,而且根據這種本性,可以引出善與不善,都與這種無善無惡的本性相符。可見抽象的討論駁不倒告子.
那麼怎麼與告子繼續戰鬥?不怕,還有一個(1)的辯論,這個辯論是今天的重點,爭議也最大,辯論過程大概如下:
告子說「生之謂性」,也就是說「(事物)天生的屬性就是性」。孟子反問,你說這句話是不是等於說「(事物)白的屬性就是白」?告子說是。孟子又問,那是不是說,白羽毛的白與白雪的白一樣,白雪的白和白玉的白一樣?告子說是。孟子接著一瞪眼,「那照你這麼說,狗的性豈不是和牛的性一樣?牛的性豈不是和人的性一樣?」
書上沒有記載告子的回答。但通常我們哲學史都會說,孟子的最後這個推論有問題。「白」是事物的普通屬性,白雪、白玉、白羽都可以一樣,但「性」是一種根本屬性,孟子的推理錯誤,這個結論是強加給告子的,並未駁倒告子。
但是事情完全沒有這麼簡單,我們仔細讀一下《孟子》,就會明白孟子此處的深意。告子把「食色」看作人的「性」,在孟子看來,狗子和牛,都有「食色」這種「性」,如果把食色看作「人性」的話,那人性、狗性、牛性豈不是一樣了?在孟子看來,人的本性是「四心」,沒有這個「四心」,就是禽獸,因此人只有不斷地修養這「四心」,才成為人,因此孟子又說: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這中間有非常深刻的道理,因此孟子的理論雖然是先驗論,但在檔次上確實超越了告子,孟子明確地意識到了人的動物性和社會性的區分,抓住了人區別於禽獸的那種特性。
三
後來的宋儒,同時融通了這兩個方面。
小程子稱「生之謂性」這種是「氣稟」之性,又稱之為「才」,這性是有善有惡的,是從「氣」來的。
稱孟子所言之善性為「天命之謂性」的性,是在人未生以前就已存在的性,是「人生而靜以上」之性、 「極本窮源之性」。這性是最根本的,也就是作為宇宙根源的理在人心中的體現。這性是絕對的善。
可以說,這種理論是跨越千年對孟子先驗論的改造,有些理學家常說這個道統是孟軻死了不得其傳,其實很有道理,但這個道統是個先驗唯心論的道統,只是儒家的一條線索而已。
觀海聽濤20級哲學考研第八次直播!
2019.1.31 19:00開播
倒計時2天!
報名方式如下
(掃碼加小花師兄微信報名)
如有更好的想法請留言哦~
你們的點讚和留言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往期精彩開花:
荀子:我今天來講個儒家的「靜」
王陽明:吾儒門下亦有神秀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