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我與告子的人性論戰

2021-02-19 哲學考研掃地僧


夜話原著第十八句



 

經過十七次的夜話原著,我們收到了很多評論,也發現了很多問題,有的同學提高很快,有的同學剛剛起步,看到秀兒們的花開得爭奇鬥豔,有些遲遲不開花的同學向我們反映了不少負面情緒,這也引起了我們的反思。

 

我們之前的夜話原著其實對那些了解了一番哲學史的同學更有幫助,因而忽略了一些基礎較差同學的感受,因此我們決定,把夜話原著的重心開始轉移到基礎的知識方面,但還是保持一貫通俗和靈活的特色,而那些有思考的同學盡可以在每周總結中盡情發揮,我們也會竭盡所能給你們解答。

 

讀書有不同的階段:讀到並記住一些詞句,認同一些道理,對生活事務可以提出些意見,此其一;悟到作者的真實體驗,進而對作者的思想達到一種整體的理解,並可在實踐中借鑑和體會,此其二;對作者的思考可以作批評性的研究,並能旁通若干其他理論,進而對人的生活事務與政治事務作出獨立的、融會貫通的思考,不因人附言,也不因人廢言,並進而對生活事務、政治事務乃至人類的精神有所貢獻,此其三。

 

學無涯,學也無欺。心靈的培育以求真為貴。這真既是對心靈自身的,也是行為的正。這個階段你們只要達到第一個目標就行,第二、第三等你們考上研究生也不晚。

 

以上就是我們對這些日子的反思和總結,下面開始今天的夜話原著。

 

 

孟子與告子的人性論爭,是儒家哲學史上很重要的一個點,今天我們就來清楚地釐一下,讓大家以後很長的時間都不會忘掉。

 

告子其人,或曰道家學者,或曰墨家門徒,或曰法家代表,或曰孟子徒弟,種種說法不一而足,就我的看法,其人與法家親近,屬於早期法家學者。

 

孟子與告子的人性論戰大概有三次,而三次的內容大同小異,告子的主要觀點是:

 

(1)「生之謂性」、「食色性也」、「性無善與不善也」。

 

(2)「性,猶杞柳(一種植物)也;義,猶桮棬(這種植物編成的器具)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3)「性,猶湍水(急流的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1)就是說,人的食色等天生的自然屬性就是人性,這些屬性沒有善惡區分。

(2)就是說,這些天然的人性就是類似於植物枝條的原材料,後來的仁義改造就如同把原材料編成符合一定目的的用具。(3)的意思和(2)差不多,就是說人性好像一條水流,你怎麼引導它就怎麼流,沒有善惡。

 

孟子怎麼反駁這種理論呢?我們知道,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認為人有「四心」(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種「心」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的天賦萌芽,引而申之就能導人向善,人之不善,只是把自己的這些「心」失掉了,因此孟子又有一句名言:「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也就是說,要把失去的四心找回來,好好愛護。因此孟子對告子的反駁,定然首先要通過先驗論反駁,把「仁義」說成是一種天生的本性。

 

因此在反駁(2)的時候,孟子就說,你之所以能把杞柳編成桮棬,是因為你順著杞柳的本性,如果你編的東西不符合杞柳本性,就編不成。同樣,在反駁(3)的時候,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就是說,水雖然東西流動,上下跳躍,但它的本性仍然是高處往下流,這種本性不會改變,水不會改變下流的本性,就像人不能改變自己的善性。

 

孟子對這兩條的反駁看起來有道理,但是仔細讀讀,發現它並沒有駁倒告子。孟子這兩條只不過是證明了人有自己的本性,而且人的改造必須與本性相合。但是按照告子的原理,人當然有自己的本性,而且根據這種本性,可以引出善與不善,都與這種無善無惡的本性相符。可見抽象的討論駁不倒告子.

 

那麼怎麼與告子繼續戰鬥?不怕,還有一個(1)的辯論,這個辯論是今天的重點,爭議也最大,辯論過程大概如下:

 

告子說「生之謂性」,也就是說「(事物)天生的屬性就是性」。孟子反問,你說這句話是不是等於說「(事物)白的屬性就是白」?告子說是。孟子又問,那是不是說,白羽毛的白與白雪的白一樣,白雪的白和白玉的白一樣?告子說是。孟子接著一瞪眼,「那照你這麼說,狗的性豈不是和牛的性一樣?牛的性豈不是和人的性一樣?」

 

書上沒有記載告子的回答。但通常我們哲學史都會說孟子的最後這個推論有問題。「白」是事物的普通屬性,白雪、白玉、白羽都可以一樣,但「性」是一種根本屬性,孟子的推理錯誤,這個結論是強加給告子的,並未駁倒告子

 

但是事情完全沒有這麼簡單,我們仔細讀一下《孟子》,就會明白孟子此處的深意。告子把「食色」看作人的「性」,在孟子看來,狗子和牛,都有「食色」這種「性」,如果把食色看作「人性」的話,那人性、狗性、牛性豈不是一樣了?在孟子看來,人的本性是「四心」,沒有這個「四心」,就是禽獸,因此人只有不斷地修養這「四心」,才成為人,因此孟子又說: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這中間有非常深刻的道理,因此孟子的理論雖然是先驗論,但在檔次上確實超越了告子,孟子明確地意識到了人的動物性和社會性的區分,抓住了人區別於禽獸的那種特性。

 

 

後來的宋儒,同時融通了這兩個方面。

 

小程子稱「生之謂性」這種是「氣稟」之性,又稱之為「才」,這性是有善有惡的,是從「氣」來的。

 

稱孟子所言之善性為「天命之謂性」的性,是在人未生以前就已存在的性,是「人生而靜以上」之性、 「極本窮源之性」。這性是最根本的,也就是作為宇宙根源的在人心中的體現。這性是絕對的善

 

可以說,這種理論是跨越千年對孟子先驗論的改造,有些理學家常說這個道統是孟軻死了不得其傳,其實很有道理,但這個道統是個先驗唯心論的道統,只是儒家的一條線索而已。

觀海聽濤20級哲學考研第八次直播!

2019.1.31  19:00開播

倒計時2天!

報名方式如下

(掃碼加小花師兄微信報名)

如有更好的想法請留言哦~

你們的點讚和留言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往期精彩開花:

荀子:我今天來講個儒家的「靜」

王陽明:吾儒門下亦有神秀慧能

相關焦點

  •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理學:「存天理,滅人慾」是說的什麼?要怎麼去做?文|明炫翊繼孔子之後,儒家也衍生出來了六派。第一派,代表人物是李斯,名為「小康派」。第二派,代表人物是孟子,名為「大同派」。第三派,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名為「天人感應派」。
  • 魚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魚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文學:孟子 · 告子上 · 魚我所欲也
    /文/《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孟子       /賞/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 【神爾•今日分享】國學一刻-《孟子》告子章句下 十一
    【神爾•今日分享】國學一刻-《孟子》告子章句下 十一
  • 孟子告子章句上原文及白話文11.0-荀卿庠讀書會
    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桊。」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桊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桊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桊,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翻譯】告子說:「人性,好比是柳樹,行為方式好比是杯盤;使人性具有仁義,就好比是用柳樹製成杯盤。」孟子說:「你是順著杞柳的本性來做成杯盤呢?
  • 人性的善惡明明同時存在,為何孟子提出「性善論」?
    人性豈非只有一面?我們知道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但誠如《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列車難題,「人性」豈是那麼熱燙燙的鐵板一塊?在《孟子》中有〈告子〉一篇,主要是孟子與另一個主張「性無善無不善」的思想家告子之論辯。告子或許也有專著今已散佚,因此我們僅能從《孟子》或《墨子》裡讀到隻言片語。
  • 孟子「人性本善」為儒家學說提供依據,仁義道德卻成惡人作惡手段
    也就是所謂的人性向善,是所謂的抽象人性無意義。 告子認為:人性本無善惡,孟子具體認為「人性向善」 而了解了這一方面,我們再來看第二點:孟子,為什麼認為人性向善?他是以什麼論點來進行分析的?對於這一點,我們通過孟子與告子之間的辯論來進行分析。很多人對於告子這個人並不是非常熟悉,但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人性問題的人就是告子。
  • 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其實都不對!這位聖人的說法更為正確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性本善的觀點佔據了正統地位,孟子的性善論,並非只是誇誇其談。孟子在它的一些著作中對」性善論「都有一定介紹。例如在《告子》篇,孟子就試圖去證明人性本善觀點的正確性,但顯然有點牽強。
  • 儒學論壇 | 曾振宇:「只是要正人心」:孟子「性善說」獻疑
    在這一場辯論中,孟子至少犯了兩大邏輯錯誤。其一,偷換辯論論題。告子認為,仁義等善端源自後天教化,屬於荀子哲學意義上之「偽」。告子並未討論以杞柳加工成桮棬是否戕賊人性,孟子巧妙地把辯論的主題轉換為因順抑或戕賊杞柳之性而為杯棬。在事實層面上,因循杞柳之性而為,只能是杞柳,而非桮棬。在邏輯意義上,順杞柳之性而為杯棬,恰恰證明告子仁義後出觀點是正確的。
  • 孟子:心之四端
    ——《孟子•公孫丑上》」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快要跌到水井裡去的時候,心裡都會感到驚恐、憐憫;並不是想跟小孩的父母做朋友,也不是想在鄉黨朋友中被稱讚,更不是不喜歡小孩的哭聲;我們就是沒有任何目的、理由的,純粹是自動自發地對「孺子入井」感到心裡不忍。為什麼會不忍?因為這就是人性,人性是會不忍的。這是孟子對人性的基本理解。這個理解在今天看來似乎難以用實驗證明。
  • 傅佩榮講孟子:心之四端
    ——《孟子•公孫丑上》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快要跌到水井裡去的時候,心裡都會感到驚恐、憐憫;並不是想跟小孩的父母做朋友,也不是想在鄉黨朋友中被稱讚,更不是不喜歡小孩的哭聲;我們就是沒有任何目的、理由的,純粹是自動自發地對「孺子入井」感到心裡不忍。為什麼會不忍?因為這就是人性,人性是會不忍的。這是孟子對人性的基本理解。這個理解在今天看來似乎難以用實驗證明。
  • 孟子人性善論:人-人性=魔鬼?
    孟軻,孟老夫子的人性善論,特別引人注目。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邊;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就是萌芽,人人都有四端,把四端擴充就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仁義禮智根於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
  • 讀《孟子》「知言養氣」章朱注札記
  • 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西方說人有原罪,到底誰對呢?
    在人性問題上,孔子最早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但孔子只是提出人有人性,認為性是相近的,並且也是可以改變的,他並沒有指出人性是善還是惡,並未揭示人性的內容,說明人性是什麼。隨後引來了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的觀點,他的觀點是「食色,性也。」在兩人的基礎上,孟子反駁了二人的觀點,首次客觀的提出「性善論」,而且為了論證其觀點的正確性,他還舉出了很多現實的案例。
  • 孟子第73代孫女現身31屆金曲獎領獎!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
    本屆金曲獎有不少驚喜亮點,在頒獎典禮進行的過程中,有一位領將者受矚目的程度不亞於新晉歌后魏如萱,她就是孟子第73代孫女孟慶而。她此次上臺代領最佳臺語專輯獎。由於她的穿著十分性感,瞬間成為全場焦點。▼孟慶而創作歌曲,把孟子的《告子下》和《人性本善》,改編成現代歌曲,在網絡上瞬間掀起十萬點閱,一夜爆紅。由於她穿著非常性感,在出場後立刻成為全場焦點。臺下也有很多人並不知道,孟慶而,就是古聖先賢孟子的第73代孫女。
  • 孟子第73代孫女現身31屆金曲獎領獎!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
    本屆金曲獎有不少驚喜亮點,在頒獎典禮進行的過程中,有一位領獎者受矚目的程度不亞於新晉歌后魏如萱,她就是孟子第73代孫女孟慶而。她此次上臺代領最佳臺語專輯獎。由於她的穿著十分性感,瞬間成為全場焦點。▼孟慶而創作歌曲,把孟子的《告子下》和《人性本善》,改編成現代歌曲,在網絡上瞬間掀起十萬點閱,一夜爆紅。
  • 《孟子》:養浩然正氣 俯仰無愧 心地光明
    當然,本文所論,不在如何對治心鬼,而在由此引出孟子的「浩然之氣」。只要養得一身浩然之氣,豈止在夜裡是一個不會怕鬼的人,更是天地間俯仰無愧的大人。孟子的弟子公孫丑曾問孟子,他最擅長什麼,孟子告訴他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知言」且不論,且看本文的主題「浩然之氣」。
  • 《孟子》經典名言——善養浩然正氣,創造智慧人生!
    孟子是孔子之後儒家最有力的的代表,被後人稱為「亞聖」,與孔子並稱「孔孟」。他不同於孔子的淡泊從容,孟子屬於「激進派」,主張人無貴賤,人人平等,積極入世,彰顯自我。在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今天,讓我們用心品讀一下古聖先賢的語句,享受一下精神的盛宴,淨化一下我們的心靈,善養一下我們的浩然正氣,藉此走向智慧的人生。一,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
  • 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就說義勇
    孟子說:「不會。我四十以後,就已經不動心了。」公孫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您勝過孟賁遠矣。」孟賁是個大力士,齊國人,能把活老牛的犄角硬給拔出來。孟子雖然是文人,但什麼都不怕,在勇敢方面,跟勇士孟賁一樣,甚至超過孟賁。孟子說:「這個不難,告子就先於我做到不動心了。」告子是另外一個思想家。公孫丑問:「要想不動心,有什麼辦法嗎?」
  • 《孟子》精華: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公孫丑問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