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我與告子的人性論戰
二 孟子與告子的人性論爭,是儒家哲學史上很重要的一個點,今天我們就來清楚地釐一下,讓大家以後很長的時間都不會忘掉。 告子其人,或曰道家學者,或曰墨家門徒,或曰法家代表,或曰孟子徒弟,種種說法不一而足,就我的看法,其人與法家親近,屬於早期法家學者。
-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惡!告子:可善可惡!理學怎麼說?理學:「存天理,滅人慾」是說的什麼?要怎麼去做?文|明炫翊繼孔子之後,儒家也衍生出來了六派。第一派,代表人物是李斯,名為「小康派」。第二派,代表人物是孟子,名為「大同派」。第三派,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名為「天人感應派」。
-
讀《孟子》「知言養氣」章朱注札記
-
孟子告子章句上原文及白話文11.0-荀卿庠讀書會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桊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桊也?如將戕賊杞柳而以為桮桊,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翻譯】告子說:「人性,好比是柳樹,行為方式好比是杯盤;使人性具有仁義,就好比是用柳樹製成杯盤。」孟子說:「你是順著杞柳的本性來做成杯盤呢?還是傷害它的本性來做成杯盤?
-
魚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魚我所欲也——《孟子·告子上》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文學:孟子 · 告子上 · 魚我所欲也
/文/《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孟子 /賞/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於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捨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又說:「義,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
孟子是怎麼做老師的?
作為學者,孟子學問博大精深,與人對話辯論能力很強,是一位卓越的老師,「大師」的稱號當之無愧。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楊伯峻《孟子譯註·卷七·離婁章句上》第23章)孟子曰:「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
孟子盡心章句下原文及白話文14.0-荀卿庠讀書會
盡心章句下14.0【原文】14.1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仁者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公孫丑曰:「何謂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是之謂以其所不愛及其所愛也。」【翻譯】孟子說:「很不仁愛啊梁惠王!
-
以《孟子.公孫丑章句下(第2章)》為例談什麼是歷史虛無主義?
孟子在這一章裡講了這麼一件事:孟子本來打算去見齊王。還沒出門的時候齊王派人來傳話給孟子說:「我本來打算去見你,不巧我感冒了,怕見風。今天我正好上朝,你是否能來朝堂上我們相見呢?」 按照孟子原文,齊王的話比這還客氣。是說:「不知道能否在朝堂上見到你呢?」
-
《孟子》七篇解讀 | 告子篇(12.2)
曹交向孟子請教,是不是有「每個人都可以成堯舜這樣的聖人」的說法。孟子說,有。曹交說,我聽說周文王身高十尺,湯九尺,我也有九尺四寸,介於他倆之間,可是我現在只知道吃,像我這樣的人也能成為像文王和湯王這樣的聖人嗎?孟子說:「奚有於是?亦為之而已。」怎麼不可能呢?你就去做就行了。有一個人,「力不能勝一匹雛」,古人的量詞和我們現在可能不太一樣,「一匹雛」,雛就是雛雞,小雞。
-
把晦澀難懂的古詩詞講成段子,64歲一不小心成網紅,這才是國學!
「本文由孕育島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說起國學,我們映入腦海的形象,首先就是一幫搖頭晃腦啃知識的「書呆子」。教人寫「茴」字的孔乙己,是大眾印象裡最經典的書呆子形象。隨著國學風的興起,市面上湧出了各種各樣的國學培訓班,但是很多老師在國學講解這件事情上,依然沒有找到其中的精髓。
-
論語大義(崔栢滔)裡仁篇 第十章
【按語】前一章中,從反面講志於求仁道的人不應對物慾有所追求,本章就從正面講君子對於天下萬事萬物的正確態度。「天下」二字,可以是指天下的人,也可以是指天下的事。孟子稱禹、稷、顏回同道。今日仕則過家門而不入,明日隱則樂於簞食、瓢飲、安居陋巷,無可無不可,這就是義之與比。
-
孟子:心之四端
孟子則會問,你心忍不忍呢?我們對於別人的遭遇,會有自發的感受,是即所謂同情之心。孟子非常重視這種感受。他說「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
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就說義勇
孟子說:「不會。我四十以後,就已經不動心了。」公孫丑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您勝過孟賁遠矣。」孟賁是個大力士,齊國人,能把活老牛的犄角硬給拔出來。孟子雖然是文人,但什麼都不怕,在勇敢方面,跟勇士孟賁一樣,甚至超過孟賁。孟子說:「這個不難,告子就先於我做到不動心了。」告子是另外一個思想家。公孫丑問:「要想不動心,有什麼辦法嗎?」
-
儒學論壇 | 曾振宇:「只是要正人心」:孟子「性善說」獻疑
人之懿德,源自於天,孟子曾引這一首詩論證其人性思想。韋正通先生認為,「孟子的性善論,曾受到這類言論的啟發。」《詩經·大雅·卷阿》又云:「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矣。」性與生通假,反覆出現的「彌爾性」表明,對人之普遍生理與生命欲求之關注已成為這一時代探討的文化話題。迨至春秋時代,討論性與人性已蔚然成風。公元前575年,單襄公云:「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蓋也。求蓋人,其抑下滋甚,故聖人貴讓。」
-
人性的善惡明明同時存在,為何孟子提出「性善論」?
我們知道孟子主性善,荀子主性惡,但誠如《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列車難題,「人性」豈是那麼熱燙燙的鐵板一塊?在《孟子》中有〈告子〉一篇,主要是孟子與另一個主張「性無善無不善」的思想家告子之論辯。告子或許也有專著今已散佚,因此我們僅能從《孟子》或《墨子》裡讀到隻言片語。
-
出自《孟子》的三十個常用成語,值得收藏!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釋義:出自真心的服氣,不但服氣,還發自內心的高興。三,出類拔萃。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勝與孔子也。」釋義: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品德才能遠遠超出了平常的人。四,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