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不如無書,你犯的錯誤不在於「書」

2021-03-01 最後一米陽光

文/最後一米陽光作者:謝丹儒

讀完一本書卻毫無收穫就像是吃了一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東西,能果腹,但總覺得不夠,這樣的作品,很多人會覺得無用,但事實並非如此。

這讓我想起「吃餅」的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一連吃了七個餅,終於飽了,他卻後悔了,要是直接吃第七個餅不就好了?

現實中,很多這樣的人,懷揣著某種目的,想著一蹴而就,想著一步登天。殊不知,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而知識,更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消化,需要調動全身心的感受,需要去生活中,去思維,去運用,去領悟。

被動的接受某些東西,只是知道某些東西的存在(僅此而已),這是死的。關鍵在於如何靈活運用,變成自己的,變成能夠為我所用的,這樣才算是屬於自己的,否則某些就只是工具。

而工具有好壞嗎?能怪工具是好的還是壞的嗎?更多的在於你的選擇,以及你的使用方式是否恰當。

這一點,可以理解為讀什麼書本身並不能決定你能吸收到多少知識,而去思考,去發現,去運用,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就遠超任何一本書了。

知識沒有運用出來就等於沒有,就像錢如果不花也只是個虛擬貨幣,沒有實質性的價值,而人們之所以看中錢難道是看中它的材質?不,看中的是它的價值。

所以說,不要覺得讀完一本書沒有丁點收穫就一定是書的錯誤,確切的說,你還可以思考這本書存在的價值,以及對方想要宣導的故事,還有結構上,語句上,給你的啟發性,以及你覺得不足之處等等,你還可以再想想,如果你去寫,又如何?

看待一件事物本身,很多時候並不能從單方面去論述,有用,無用,這只不過是某一時刻的標準,而非絕對的,更多的時候也許是你不會用,你沒有發現它的用處和存在價值,這裡也可以理解為自己的無知導致了偏見,也可以理解為,某些事物的存在高於當下,當然,也有些書本身的價值有限,比如說明書,功能有限。

說到說明書,又不得不提到書的種類。

書的種類繁多,每一種書本身的定位決定了這本書的主要價值,而想要從一本書中了解世界,了解人生的一切問題,想要借書本去解決生活的煩惱,這本身就是一種謬論。

這裡不得不引申到作者身上,或者說作家。

很多內容的創作本身都是取決於作者本身,而作者站在什麼角度,以及自身的實力,還有他寫的內容,這決定了一本書的價值。大部分人對於書的偏見大多出現在這一點。

簡單的說,一個寫使用說明書的人,你卻想要從他那裡了解某些工具的原理,這本身而言就很扯。

同樣的道理,想要從別人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人生,這本身而言就是一種對自己人生的不認可。這代表著一種沒有主見,沒有對自己的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這樣去「治療」,無異於一個人去叫獸醫給你看病,也許有效,也許無效,最終的效果在於醫生的水平,也在於你病的程度。

跳出問題來思考問題本身,寫作的人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他遇到的問題,虛構的問題,也只是在某種邏輯的角度上是可行,換個概念,換個人,或者換個角度也就覺得很扯了。

再想一想,作者書寫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他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的呢?

我想大多數的作者,寫的東西無非也是所思所想,或是結合現實生活來進行虛構,或是記錄某些事情。這本身就存在著某一段的空白,這個空白可能是「真相」,也是最核心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會存在那麼多的「雞湯」的原因吧,並沒有深入,而只是將思想引導成自己想要表達的方向。

當然,也有一種是記錄的書,比如歷史。這種後話的書籍,更多的還不是和作者本身的見解有關?

所以,看一本書有沒有用,能怪作者嗎?能怪書本身嗎?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看書的人怎麼看,怎麼想,怎麼做?

這也可以追溯到書的來源,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高度集結的思想。

簡單的說,你知道的問題,你會那麼細緻的描述嗎?而某些事情的經過,對於作者本人也許一眼就能喚起他的記憶,而不知情的人,沒有相同經歷的人則會很費解。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對於書的「失真」表示懷疑的地方。

從有到無,再從無到有,這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往往都蘊含著某種合理性,可就是這點合理性是讀者通過簡單文字最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

這就很容易給讀者造成一種好像情理之中,又情理之外的錯覺。再結合虛虛實實的描寫,就讓讀者更困惑了。

其實仔細去想,還是能夠明白一點的。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後知後覺的東西。

這種後知後覺來源於書總是在我們出現問題的時候去關注它,而它往往是出現在事情發生之時有效,過後因為各種原因發生了因素之間的改變。也就是說時間、地點和條件都發生了改變,而這個時候再去套用書中的知識,這多少是會有些偏頗的。

畢竟,並不所有的書都會有那種預見性,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在局限中的有限和無限。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書總是能在某一時刻很流行,過後卻無人提及的原因了。

有些書也只是適用於某一主流而已,過了就沒意思了。

書中常有一種「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觀點,關於這一點,我們得想到,書的產生是有角度的,而你看書的角度決定了你能發現多少。

如果你看書一開始就是抱著解決問題的想法,那麼失落也在情理之中了,更多的還是要學會去考量書中的條件和現實的條件進行對比,如果只知道照搬,那這解決不了問題也在情理之中了。

簡單的說,現在科技進步了,時代進步了,你還抱著以前舊有的觀念想要「火」一把,這是很難的。

就像以前可以靠說明書做包子,現在都可以用科技來實現了,你還用說明書那一套,指不定還沒有人家機器做出來的好吃呢!

所以,「盡信書還不如無書」

思考問題的時候,還是儘可能的去思考條件是什麼,以及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然後選用相應的知識去靈活運用,這樣才是書的正解!

你讀了幾本書了?

有什麼樣的收穫呢?

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呢?

相關焦點

  • 《尚書》-孟子為什麼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尚書》最主要的一個調性,就是難讀,你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不好意思,各位讀者,「王庶文講壇」也讀不通,不過既然要講國學,《尚書》是繞不過一個坎,只能牽強附會,採百家之見解,硬著頭皮上了。02孟子對《尚書》的態度孟子曾經曰過:「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 OSOS | 給自己的命書
    ,卻一直沒有得到上天眷顧,連命書也預言她沒有順利的愛情,但她仍然不相信,希望盡力打破宿命。Keeva認為不論愛情、工作、人生,都應該靠自己努力,命途是好是差只取決於自己的心態,所以MJ(他反而很信命運)就為她度身打造新歌。在這首歌MV的開頭,Keeva說:「如果,你和他的相遇,相戀,甚至分開,都是上天的安排。那,你會相信自己的感覺,還是屈服於命運?」她的答案卻是盡在歌詞中了,你呢? 有人相信命運,有人偏偏不信。
  • 你相信命書嗎?
    每當生活過得不太順心的時候,很多人總習慣去算命或者佔佔塔羅牌,就算不做這兩樣相對較麻煩的事情,也會去查查最近的星座運情,因為心裡總盼望著這樣的日子趕快過去,卻又迫不及待想知道好運會在哪一天重新降臨。但其實對於Keeva而言,命書,某程度上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因此她在微博推薦她自己這首新歌的時候也說道:「命書也許已經設計好我們的命運,但其實仍然留給我們選擇的權利。就算全世界都說不可能,我仍選擇相信自己的感覺,不論結果如何,只要是自己認為值得的事,就去爭取,我不想屈服於命運。」這其實就是所謂的「盡人事 聽天命」吧。
  • 胡洪俠 | 她找書,我找她「找書的書」
    愷蒂這期的文章叫《書緣•情緣》,她講到:1949年10月5日,一封簡單的商業信涵從紐約發到倫敦,信上說:「……我是位窮作家,但對書卻有一些『珍本』般的愛好,我所要的書在這裡都很難買到……寄上我最急需的書的名單,如果你們有乾乾淨淨不超過5美元一本的二手貨,請買了寄來。」
  • 何謂一頁書?
    百世經綸一頁書,道友喜好稱其為暴力和尚,他也自稱為邪心魔佛。身為佛門高僧,悲憫如一頁天書渡化迷航眾生,但行事作風果決明快、妒惡如仇,鏟奸除惡絕不手軟,為正道的精神指標及領導者之一,與眾不同的百世經綸,半闔眼眸看盡世俗庸人,微揚嘴角笑盡天下英雄。(百度百科原話) 是以,平生最愛一頁書嫉惡如仇,殺伐果斷,除惡揚善,匡扶正義。
  • 復旦教授的「不必讀」書單火了:人生有涯,書是讀不盡的,讀盡也無用
    當然,這份「不必讀」書單雖然受到廣大書友的喜歡,但正如嚴峰教授自己所說,不少人對「很多哲學經典不必讀」這一條並不贊同,你認為呢?關於「不必讀的書」,在當代著名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中,有一些很有啟發的觀點,我們一起來看看。書是讀不盡的,就讀盡也是無用,許多書都沒有一讀的價值。
  • 人有書,則不輸;人有書,則不俗
    書中有山水,可以棲身;書中有草木,可以怡情。落雪天,軒窗下,讀罷一卷書,再看日影飛去,何懼世間萬般荒蕪?明代陳繼儒有謂:「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深山雖遠,淨土在心。一顆文心若想求閒,還需放於字裡行間。字入心間,化成骨血,則篤定靜默,可與人為伍,也可遺世獨立,身居塵世,卻又不在塵世。有書,則不輸;有書,則不俗。
  • 「青鳥傳書」與「鴻雁傳書」
    鳥兒傳書的典故出處,分別是「青鳥傳書」和「鴻雁傳書」,其傳說都出現在漢代,「青鳥」和「鴻雁」都很古老,而且還神奇而玄乎。「青鳥傳書」中的「青鳥」,在上古奇書《山海經》中,這青鳥共有三隻,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是天地之間的使者。傳說漢武帝在承華殿齋戒時,一隻青色的鳥從西方飛來,停在宮殿前面。
  • 慄戰書精彩演講:為啥我叫「慄戰書」?
    慄戰書曾經回憶說,從參加革命到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十幾年裡,叔叔給家裡寄過多封「戰地家書」,在最後一封附有照片的信中,他這樣寫道:「這是我寸心的表白,當我為人民流盡最後一滴血的時候,讓這張被戰爭鍛鍊成的肖像,隨著你們漂泊吧!」
  • 復旦教授寫的「不必讀」書單火了:人生有涯,書是讀不盡的,讀盡也無用
    關於「不必讀的書」,在當代著名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先生的《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書中,有一些很有啟發的觀點,我們一起來看看。我不敢勸你完全不讀新書,我卻希望你特別注意這一點,因為現代青年頗有非新書不讀的風氣。別的事都可以學時髦,惟有讀書做學問不能學時髦。我所指不必讀的書,不是新書,是談書的書,是值不得讀第二遍的書,走進一個圖書館,你儘管看見千卷萬卷的紙本子,其中真正能夠稱為「書」的恐怕還難上十卷百卷。你應該讀的只是這十卷百卷的書。
  • 一頁書
    鬼王棺與合修會同流合汙,算計聖佛巖的九龍菩提經和「聖童」不知名,一頁書明知在劫難逃,為正義公理,以肉身抵擋千子彈,保全不知名。聖佛巖、黃甫橋的火花四濺、血肉模糊,觀眾的眼淚和著一頁書的左臂齊飛,鬼王棺、南宮布仁、地藏大如的小人作風,逼得一頁書決命黃甫橋。藏身迷情之墓的素還真,心有感應,黯然飲泣,揪心地呻吟:「一頁書……可憐的一頁書呀……!」
  • 書該如何讀?看朱熹的讀書六法
    同樣一本書,同樣一段話,會讀書與不會讀書的人得到的收穫也是天差地別,更兼「盡信書,則不如無書」【1】,即使勤奮認真,苦讀終日也有可能「自己的腦袋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2】,頭腦渾渾噩噩,成為名副其實的「書呆子」。可見,讀書是一件好事,但如何讀書是一件難事,更是一門學問。
  • 初學者要讀哪些書?才能走好中醫路?
    讀什麼書,如何讀書,這是很重要的問題。1.讀哪些書書是讀不完的。當今,書刊網絡太多,不可被書所控制,而是要爭取控制書,否則,書可能會把你壓扁,而不會學到知識與智慧,所以讀書必須有所選擇。讀最需要讀的書,最好從師長,同道處去打聽。發現有適合於你的書,千方百計去找來讀。讀自己能讀下去的書,實在讀不下去,不要勉強。
  • 不只上海對外經貿印錯通知書,這些高校也犯過錯,網友:無傷大雅
    究其原因,只因這封錄取通知書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原本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但印刷出來後變成了「上海對外經」大學。事情曝光後,學校趕緊發了一則通知,稱因為刊印錯誤,給學生造成了不好的體驗。即刻更正發放新的通知書。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誡具足信願(1)
    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無正念修持淨業,唯得人天福報者,名為第三世怨。《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知好歹者,當以急求出離,企得安隱,為上計也。【序】十一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
  • 好人總是活得很痛苦,往往是不懂人性,常犯「兩個錯誤」!
    《羅織經》不是壞書而是奇書,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好人總是活得很痛苦,往往是不懂人性,常犯兩個錯誤!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很多好人被各種事情所折磨,而有些小人、壞人卻步步高升,有時候想想也很心酸,逼著自己去承認那句自古名言「好人無幸運,壞人活千年」,其實這還往往不夠,好人要成佛,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而壞人要成佛,只需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好人做了無數件好事,只要做錯一件事,在別人心中就變成了壞人,相反,壞人做錯了許多事,但只要做了一件好事,就立馬變成了好人了,想想這些事情是多麼的不公平啊!
  • 夜讀|書,這個朋友不能一日不交
    窮不是咱們的錯,書卻會使咱們位低而人品不微,貧困而志向不賤。中學生朋友,一定要把書看重,什麼都不要眼紅,但可眼紅讀書,朋友可以不交或少交,書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貧困倒是當作家的準備條件,書是忌富,人富則思惰,要學會逼自己靜心讀書,深知書中精義。好讀書的壞處自然很多。譬如終生受窮別想當官,沒個好身體,不是好丈夫,沒有好人緣,性格古鑽。
  • 「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飽經人生困境,詩人對摯友傾訴心曲
    劉禹錫也不負知己,親自求韓愈為其撰寫墓志銘,並且多方籌措資金,出版了柳宗元的作品集。此中肝膽相照的悲壯故事,令人動容。《三贈劉員外》【唐】柳宗元信書成自誤,經事漸知非。今日臨岐別,何年待汝歸?此處的劉員外,即劉禹錫。
  • 《墨菲定律》:看了這麼多書,人生過好了嗎?
    所以,永遠不要只聽信一方的話,事實的真相有時候不止一個。關於這種複雜性,書裡還提到了另一個路西法效應,這是說極端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身份角色的改變足以影響一個人的道德判斷。那我們怎樣才可以跟人性中惡的一面抗爭,抵禦路西法效應的侵蝕?
  • 如何辨別佛書、善書與邪書
    不能簡單地認為打著佛的旗號的就是佛書,這其中有很多有意或者無意所造出來的一些偽經。據記載,在阿難尊者一百多歲時,佛陀已經入滅,阿難當時帶領大眾結集經典。有一次在遊歷時,聽到有一個年輕的比丘正在誦經,念到說:「若人生百歲,不見水鷯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阿難尊者當時一聽就覺得不對,一個比丘怎麼念「水鷯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