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最後一米陽光作者:謝丹儒
讀完一本書卻毫無收穫就像是吃了一個不知道是什麼東西的東西,能果腹,但總覺得不夠,這樣的作品,很多人會覺得無用,但事實並非如此。
這讓我想起「吃餅」的故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一連吃了七個餅,終於飽了,他卻後悔了,要是直接吃第七個餅不就好了?
現實中,很多這樣的人,懷揣著某種目的,想著一蹴而就,想著一步登天。殊不知,胖子不是一天吃成的,而知識,更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消化,需要調動全身心的感受,需要去生活中,去思維,去運用,去領悟。
被動的接受某些東西,只是知道某些東西的存在(僅此而已),這是死的。關鍵在於如何靈活運用,變成自己的,變成能夠為我所用的,這樣才算是屬於自己的,否則某些就只是工具。
而工具有好壞嗎?能怪工具是好的還是壞的嗎?更多的在於你的選擇,以及你的使用方式是否恰當。
這一點,可以理解為讀什麼書本身並不能決定你能吸收到多少知識,而去思考,去發現,去運用,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就遠超任何一本書了。
知識沒有運用出來就等於沒有,就像錢如果不花也只是個虛擬貨幣,沒有實質性的價值,而人們之所以看中錢難道是看中它的材質?不,看中的是它的價值。
所以說,不要覺得讀完一本書沒有丁點收穫就一定是書的錯誤,確切的說,你還可以思考這本書存在的價值,以及對方想要宣導的故事,還有結構上,語句上,給你的啟發性,以及你覺得不足之處等等,你還可以再想想,如果你去寫,又如何?
看待一件事物本身,很多時候並不能從單方面去論述,有用,無用,這只不過是某一時刻的標準,而非絕對的,更多的時候也許是你不會用,你沒有發現它的用處和存在價值,這裡也可以理解為自己的無知導致了偏見,也可以理解為,某些事物的存在高於當下,當然,也有些書本身的價值有限,比如說明書,功能有限。
說到說明書,又不得不提到書的種類。
書的種類繁多,每一種書本身的定位決定了這本書的主要價值,而想要從一本書中了解世界,了解人生的一切問題,想要借書本去解決生活的煩惱,這本身就是一種謬論。
這裡不得不引申到作者身上,或者說作家。
很多內容的創作本身都是取決於作者本身,而作者站在什麼角度,以及自身的實力,還有他寫的內容,這決定了一本書的價值。大部分人對於書的偏見大多出現在這一點。
簡單的說,一個寫使用說明書的人,你卻想要從他那裡了解某些工具的原理,這本身而言就很扯。
同樣的道理,想要從別人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人生,這本身而言就是一種對自己人生的不認可。這代表著一種沒有主見,沒有對自己的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這樣去「治療」,無異於一個人去叫獸醫給你看病,也許有效,也許無效,最終的效果在於醫生的水平,也在於你病的程度。
跳出問題來思考問題本身,寫作的人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他遇到的問題,虛構的問題,也只是在某種邏輯的角度上是可行,換個概念,換個人,或者換個角度也就覺得很扯了。
再想一想,作者書寫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他是怎麼思考這個問題的呢?
我想大多數的作者,寫的東西無非也是所思所想,或是結合現實生活來進行虛構,或是記錄某些事情。這本身就存在著某一段的空白,這個空白可能是「真相」,也是最核心的東西。
這也是為什麼市面上會存在那麼多的「雞湯」的原因吧,並沒有深入,而只是將思想引導成自己想要表達的方向。
當然,也有一種是記錄的書,比如歷史。這種後話的書籍,更多的還不是和作者本身的見解有關?
所以,看一本書有沒有用,能怪作者嗎?能怪書本身嗎?最核心的問題還是在看書的人怎麼看,怎麼想,怎麼做?
這也可以追溯到書的來源,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高度集結的思想。
簡單的說,你知道的問題,你會那麼細緻的描述嗎?而某些事情的經過,對於作者本人也許一眼就能喚起他的記憶,而不知情的人,沒有相同經歷的人則會很費解。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人對於書的「失真」表示懷疑的地方。
從有到無,再從無到有,這是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往往都蘊含著某種合理性,可就是這點合理性是讀者通過簡單文字最容易感到困惑的地方。
這就很容易給讀者造成一種好像情理之中,又情理之外的錯覺。再結合虛虛實實的描寫,就讓讀者更困惑了。
其實仔細去想,還是能夠明白一點的。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後知後覺的東西。
這種後知後覺來源於書總是在我們出現問題的時候去關注它,而它往往是出現在事情發生之時有效,過後因為各種原因發生了因素之間的改變。也就是說時間、地點和條件都發生了改變,而這個時候再去套用書中的知識,這多少是會有些偏頗的。
畢竟,並不所有的書都會有那種預見性,書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在局限中的有限和無限。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書總是能在某一時刻很流行,過後卻無人提及的原因了。
有些書也只是適用於某一主流而已,過了就沒意思了。
書中常有一種「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觀點,關於這一點,我們得想到,書的產生是有角度的,而你看書的角度決定了你能發現多少。
如果你看書一開始就是抱著解決問題的想法,那麼失落也在情理之中了,更多的還是要學會去考量書中的條件和現實的條件進行對比,如果只知道照搬,那這解決不了問題也在情理之中了。
簡單的說,現在科技進步了,時代進步了,你還抱著以前舊有的觀念想要「火」一把,這是很難的。
就像以前可以靠說明書做包子,現在都可以用科技來實現了,你還用說明書那一套,指不定還沒有人家機器做出來的好吃呢!
所以,「盡信書還不如無書」!
思考問題的時候,還是儘可能的去思考條件是什麼,以及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然後選用相應的知識去靈活運用,這樣才是書的正解!
你讀了幾本書了?
有什麼樣的收穫呢?
你讀書的目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