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誡具足信願(1)

2021-02-08 印光法師

誡具足信願(1)原文:

縱令恪修五戒、十善,得人天身。然人間福樂,乃墮落之根本。天上雖不比人間煩惑猛利,然天福一盡,決定下生。由宿福未盡,故享福。由享福,故造業。既造業已,則墮落惡道,直在瞬息間耳。況有由天命終,承宿世惡業已熟之力,直墮惡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無正念修持淨業,唯得人天福報者,名為第三世怨。《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知好歹者,當以急求出離,企得安隱,為上計也。【序】十一

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若見思惑盡,或可往生。若全未斷,及斷未淨盡,則業根尚在,何能即出輪迴?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確證。須知去卻信願念佛,與宗家之參究無異。若得往生,則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鐵案也。【書一】九

平生絕無信願者,臨終決定難仗佛力。既雲善惡俱時頓現,且無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者,不得往生。即現,亦不得往生。何以故?以不願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華嚴經》云: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古德云: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今善惡皆現,由無信願,便不能奈惡業何矣。須知仗自力,則惡業有一絲毫,便不能出離生死,況多乎哉?又無信願,念至一心,無量無邊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決不可以此為訓,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之善根。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業盡情空,證無生忍者,舉世少有一二。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願而不從事,則芸芸眾生,永居苦海,無由出離,皆此一言為之作俑也。而其人猶洋洋得意,以為吾言甚高。而不知其為斷佛慧命,疑誤眾生之狂言也。哀哉!(世間善業,不出輪迴。若對信願具足之往生淨業,則彼善業,仍屬惡業。)淨土一法,須另具隻眼,不得以常途教義相例。使如來不開此法,則末世眾生之了生死者,不可得而見之矣。【書一】十

當鬚髮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荼毒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佛之誓願,方能攝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迴矣。【書一】二十

須知西方極樂世界,莫說凡夫不能到,即小乘聖人亦不能到。以彼系大乘不思議境界故也。小聖回心向大即能到。凡夫若無信願感佛,縱修其餘一切勝行,並持名勝行,亦不能往生。是以信願最為要緊。蕅益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乃千佛出世不易之鐵案也。能信得及,許汝西方有分。【書一】二一

誡具足信願(1)白話譯文:

即使嚴格地修持五戒、十善,得人身、天身。然而人間的福樂乃是墮落的根本所在。天上雖不比人間的煩惱惑業猛利,然而天福一旦享盡,決定往下界投生。由於宿世天福沒有享盡,所以在人間繼續享福。由於享福的緣故,所以造業。既然造了罪業,那麼墮落惡道就是瞬息間的事情。何況還有因為天命終了,承受宿世惡業已經成熟的力量,直接墮入惡道中的人呢?所以古德認為修行的人,假如沒有正念修持淨業,只能得到人天福報,被稱作第三世怨。《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知道好歹的人應當急忙尋求出離三界,希望到達安穩寂靜的境界,作為上等的計策啊。【序】十一

念佛一法是仰仗佛力出離三界,往生淨土。現在既然不發願,哪能說有信心呢(有真實信心的人,必定有深切的願)?信願完全沒有,只是念佛的名號,仍然屬於自力。因為沒有信願,所以不能和彌陀宏誓願力感應道交。假如見惑、思惑已經斷盡,或許可以往生。假如沒有全部斷盡,或者斷得不徹底,那麼業根依然存在,哪能即刻出離輪迴呢?五祖戒禪師後世為蘇東坡、草堂青禪師後世為曾魯公等,就是確證。應該知道捨去信願而念佛,這與禪宗的參究沒有區別。如果這樣也能往生,那就因果不相符合了。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西方,全憑信願的有無;品位高下,全是因為持名的深淺。」這是千古不變易的鐵案啊。

譯者按:五祖戒,五祖是山名,也是寺名。師戒禪師,宋朝人,生寂年歲,不詳。雲門宗,雙泉師寬法嗣。住蘄州(湖北省)五祖山五祖寺,大振宗風。《五燈全書》云:「師暮年至大愚,倚杖、談笑而化」。《龍舒淨土文七》說:「五祖戒禪師,乃東坡前身,應驗不一。」

「草堂青」:《西歸直指三》曰:「宋,草堂青禪師,素有戒行,年九十餘,曾氏常供養之,屢施衣物,僧感其德,許以託生其家,後曾氏婦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魯公也。」【書一】九

平生絕對沒有信願的人,臨終決定很難仗佛力往生。既然說臨終是善惡境界同時頓然顯現,暫且不論阿彌陀佛四字不現前的人不得往生。就算現前,也不得往生。為什麼呢?因為他不願意往生的緣故。因為不求阿彌陀佛的攝受,因此不能蒙受阿彌陀佛接引的緣故。《華嚴經》中說:「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古德說:「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現在善惡二業都現前,由於沒有信願力,便不能奈何惡業啊!必須知道只依仗自力,那麼就算惡業還有一絲一毫,就不能出離生死,何況惡業還很多呢?再者沒有信願的人,念佛念到一心不亂,無量無邊的眾生之中,或者可能有一二個人往生。決定不可以此作為教導,以斷天下後世一切人往生淨土的善根。為什麼呢?因為能夠只仗自力,念到業盡情空,證到無生忍的人,舉世罕有一二。倘若每個人都依照這個標準來行持,將信願二事放在一邊而不去做。那麼芸芸眾生就永遠停留在生死苦海,無法出離,都是這一句話成為罪魁禍首啊!而這個人還洋洋得意,認為自己的言論很高超。而不知道這是斷佛慧命,疑誤眾生的狂言啊!悲哀啊!(世間善業力不出輪迴,如果對比信願具足的往生淨業,那麼這個善業仍屬惡業。)淨土這個法門必須另外具一隻眼,不得以常途的教義來比類。假使如來不開示淨土法門,那麼末世眾生中想了生死的人,就不可得,不可見了。【書一】十

應當必須發起這樣的決定心,臨終一定要往生西方。暫且不要說碌碌平庸的人身不願意再受。即使成為國王身,以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弘法化,普利眾生的高僧身,也要看作如同毒害和罪惡的深淵,決定不生一念想要接受的心。有了這樣的決心,那麼自己的信願行才能夠感應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誓願才能夠攝受到我們。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蓮,永遠出輪迴啊!【書一】二十

必須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不要說凡夫不能到那裡,就算是小乘聖人也不能到那裡。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不思議境界的緣故。小乘聖人如果回心向大就能到達。凡夫如果沒有真信切願的心感通佛力,縱然修持其餘的一切殊勝行持,甚至是持名念佛的殊勝行持,也不能往生。所以說信願至關重要。蕅益大師說:「能不能往生,全憑信願的有無;往生品位的高下,全憑持名功夫的深淺。」這是千佛出世都不能改變的定論。如果能信得及,也許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你的一份呢。【書一】二一

相關焦點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重排序
    八月書出,不久送完。函索者紛至沓來,遂令漕河涇監獄署排作書本。陳荻洲居士願任排工,並打四付紙板費,又任印二千冊,一時任者,將近二萬。其所錄之出處,某卷某葉,一一備載,庶可以《文鈔》全文相對閱。由其於諸文中截取要義,匯歸一類,故每有文義稍同,而不即刪削者,冀閱者受反覆勸勖之益,冀其直下斷疑生信也。其出處卷,及葉數,皆依《增廣文鈔》。以《增廣文鈔》,作永久流通之本,餘則久後必無再印之舉也。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01
    民國十六年丁卯(1927年)仲春(農曆二月)常慚愧僧釋印光謹撰  嘉言錄重排序——《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白話譯文:    淨土法門的義理極其高深玄妙,但事修卻非常簡單容易。正因為這樣,那些自認為天生聰明敏銳,知識見解高超奇特的人,總是把淨土念佛法門看做是愚夫愚婦所作的事,而不肯修持。
  • 印光大師文鈔嘉言錄白話有聲書-01
    嘉言錄重排序——《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文(印光大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白話譯文:   淨土法門的義理極其高深玄妙
  • 白話有聲書|《印光法師嘉言錄》 ·論事須適宜,論富強、預防災禍
    【書二】二四竊謂現今世道人心,陷溺至於極點。又加國用空乏,賦稅比前重得數倍。諸物昂貴,民不聊生。天災人禍,頻頻降作。值此時際,欲宏法道,只可普與來者,指其學佛要義。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婦隨,各盡己分,以立基址。由是加以主敬存誠,克己復禮。明因識果,期免輪迴。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天姿縱高,亦當依此而行。於有餘力時,不妨研究一切經論。
  • 印光大師:無所住而生其心
    【白話】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論出家
    【書一】十二出家一事,今人多以為避懶偷安計。其下焉者,則無有生路,作偷生計。故今之出家者,多皆無賴之徒,致法道掃地而盡,皆此輩出家者為之敗壞而致然也。【書二】三今之僧人,固難令人生信。但既追悼僧人,何可誹謗僧人?若舉其善者,戒勵不善者,則無過矣。然自既在學生之列,即戒勵亦宜緘默。以此種事,唯有德望者,方可舉行,非黃口雛生之所宜為也。
  • 與妙真大師書一
    印光法師文鈔增廣、續編、三編的上下冊白話均已整理完畢,可在這裡下載:http://ygfswcbh.h64.023b.com/願見者聞者同發菩提心、自利利他>踴躍轉發,信願持名積累往生資糧,同生極樂國。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明對治習氣(1)
    明對治習氣(1)原文:念佛欲得一心,必須發真實心,為了生死,不為得世人謂我真實修行之名。念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如是,百千萬句亦如是。【書一】七四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以怖苦心念佛,即是出苦第一妙法,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書二】五治習之心,唯勤唯切。而消習之效,未得未見。其故何也?蓋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將此超凡入聖,消除惑業,成就淨念,作口頭活計,故無實效也。倘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法門更為難聞。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聞最難聞之淨土法門。
  • 《印光大師嘉言錄續編》勉居心誠敬10
    謂以智慧,自勉勉人,令其悉皆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生信發願,念佛聖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能如是者,即真佛弟子。否則,但有其名,不得實益。餘詳嘉言錄,此不具書。祈為彼說之,則各盡其分矣。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釋劫運之由(1)
    釋劫運之由(1)原文:娑婆之苦,說不能盡。縱時屬昇平,仍然日在苦惱中。以眾生久習相安,遂不知耳。近來中國屢經兵燹,已是苦不堪言。【書一】三七世當劫濁,互相戕賊。不有護身符子,斷難永無禍害。所謂護身符子,亦只至誠禮念阿彌陀佛而已。而觀音大士,悲願洪深。尋聲救苦,隨感即應。宜於朝暮禮念佛外,加以禮念大士。則冥冥之中,必蒙加被。自可轉禍為福,遇難成祥,而不自知也。【書二】二二天下不治,匹夫有責。使人人各秉誠心,各盡孝弟,各行慈善,矜孤恤寡,救難憐貧,戒殺放生,吃素念佛。則人以善感,天以福應。
  • 印光法師:修行不可以求速成
    ——《印光法師文鈔》·復吳思謙書白話譯文:你想要我讓你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現前,蓮池大師的發願文裡雖有這些境界的話,可你千萬不可發痴,想即刻就得到。如果想即刻得到,必定會著魔發狂,佛也不能救你了。
  • 弘一法師:人生之最後
    但能平日信願真切,臨終正念分明者,即可證其往生。命終之後,念佛已畢,即鎖房門。深防他人入內,誤觸亡者。必須經過八小時後,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諄囑,切記切記。)因八小時內若移動者,亡人雖不能言,亦覺痛苦。八小時後著衣,若手足關節硬,不能轉動者,應以熱水淋洗。用布攪熱水,圍於臂肘膝彎。不久即可活動,有如生人。殮衣宜用舊物,不用新者。
  • 印光法師: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至於願行二法,似猶有彼此對待之執,不能融會貫通。致於圓融無礙法中,生起許多障礙。俾徹悟堅密蕅益三大師之普照萬匯圓滿月光,只因一絲當目,便成分隔矣。惜哉。今謂真念佛人,當念佛時,信願行三,全體具足。如子憶母,其間斷無狐疑不信,與不願見母之念頭可得。說甚同運分運,說甚願存則一心不純。原是一個,何得頭上安頭,以不能兼顧及不能不兼顧為慮。
  • 印光法師對色慾的開示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三不可錄重刻序)【白話】當性慾非常強,難以自制的時候,只要把女陰觀想成毒蛇的口,如同陽物被毒蛇咬在口中一樣,就會心驚膽戰,毛骨悚然,這樣淫慾帶來的無邊熱惱,就會立即變得清涼了。這是克制淫慾的最簡便的方法。【原文】若偶起慾念,即想毒蛇吞己男根。(此法妙極。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明因果之事(2)
    【書一】三十天下事,皆有因緣。其事之成與否,皆其因緣所使。雖有令成令壞之人,其實際之權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現緣也。明乎此,則樂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無入而不自得者矣。【書二】十培德,當常看《感應篇》、《陰騭文》。善則隨分隨力而行,惡則如怨如仇而去。袁了凡行《功過格》,乃認真體察,絲毫不容放過。故命本不壽而壽,無大功名而大功名,無子而有子。
  • ​2428.復唯佛居士書
    凡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無不具足。可惜過去的人都當作書來讀,不當作道來學。所以導致終身讀書,卻不知所做的是什麼事。以前,只知道為做文章作根據,現在則是廢棄《四書》、《五經》,而讀教科書。譬如丟棄摩尼寶珠而看重魚眼。所以天災人禍,日見頻繁,因為立身行道的根本已經喪失,立即見到亂亡的緣故。 凡事當按時勢而論。
  • 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
    今為汝寄書二包,以作自行化他之據。光已七十有一矣,精神不給,勿常來信。有文鈔嘉言錄之主,有餘書之助,亦無所欠憾矣。此約真為了生死說。若欲做大通家,則盡世間之書,皆應讀之。縱能做得大通家,了生脫死,更無望矣。(民國二十年正月十八日)~印光法師文鈔摘錄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往生。(約在此界,尚未斷惑業,名帶業。若生西方,則無業可得,非將業帶到西方去。)
  • 《印光法師文鈔》五三編上:026 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卷一
    原著:印光法師演播:胡克錄音:張振平剪輯、混音:徐國雲文字校對:郭貞
  • 《印光法師嘉言錄》告注重因果之論因果之理227-229(原文及白話)
    言戒善者, 五戒, 不殺, 即仁;不盜, 即義;不邪淫, 即禮;不妄語, 即信;不飲酒, 則心常清而志凝, 神不昏而理現, 即智。五戒全持, 不墮三途, 恒生人道。此與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盡義, 佛則兼明果報耳。十善者, 不殺、不盜、不邪淫, 名身三業。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 名口四業。不貪、不瞋、不痴, 名意三業。此與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約身, 十善多分約心。十善具足, 定生天界。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釋劫運之由(3)
    【雜著】三一釋劫運之由(3)白話譯文:當今天災人禍頻頻降臨發作,人民死亡的數量很多並且很慘烈,難道是上天不仁愛嗎?其實,這些都是我們歷劫及現生的惡業所感召的啊。斷斷沒有無因而得果,也斷斷沒有作善業而得惡果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