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鈔原文:
汝欲光令汝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常得現前,此境乃佛所居之境蓮池願文雖有此語,切不可發痴,欲其即得。若欲即得,必定著魔發狂,佛也不能救矣。
譬如小兒扶牆而走,尚難不跌倒。而欲飄行長空,遍觀四海,豈非夢話。但求往生,即了生死。若欲悟此心,見此境,尚須漸修,方能分悟分見。若圓悟圓見,非成佛不能。
——《印光法師文鈔》·復吳思謙書
白話譯文:
你想要我讓你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現前,蓮池大師的發願文裡雖有這些境界的話,可你千萬不可發痴,想即刻就得到。如果想即刻得到,必定會著魔發狂,佛也不能救你了。
譬如小兒扶牆學走路,連不跌倒尚且難以做到,卻想要飄行長空,遍觀四海,難道不是夢話嗎?只求往生,即了生死。如果想要悟此心,見此境,還必須慢慢修,才能有一分悟即有一分見。如果想要圓悟圓見,非成佛不能。
印光法師:讓人聽到佛號也有大功德文鈔原文:
念佛一事,約現生得利益,必須要至誠懇切常念。若種善根,雖戲玩而念一句,亦於後世定有因此善根,而發起修持者。故古人大建塔廟,欲一切人見之而種善根。此一句佛,在八識田中,永久不滅。是知肯念佛固好。不肯念,為彼說,彼聽得佛號,亦種善根。聽久則亦有大功德。
——《印光法師文鈔》·復張朝覺書
白話譯文:
念佛一事,要現生得利益,就必須至誠懇切常念。若種善根,即使是遊戲或玩笑中念一句,也一定會在後世因為這個善根,發起修持。所以古人大建塔廟,想要一切人見之而種善根。這一句佛號,在八識田中,永久不滅。因此要知道肯念佛當然好,不肯念,為他說,他聽到佛號,也種善根,聽得久了也有大功德。
印光法師:利人則利己,害人則害己文鈔原文:
佛與眾生,心體是一,而其所受用,天淵懸殊者,以其用心不同之所致也。佛則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度脫眾生為懷,了無人我彼此之心。縱度盡一切眾生,亦不見能度所度之相。故得福慧具足,為世間尊。
眾生唯以自私自利為事。雖父母兄弟之親,尚不能無彼此之相,況旁人世人乎哉。故其所感業報,或生貧窮下賤,或墮三途惡道。即令戒善禪定自修,得生人天樂處。但以無大悲心,不能直契菩提,以致福報一盡,仍復墮落。可不哀哉。
是則唯欲利人者,正成就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適所以自害也。
——《印光法師文鈔》·藥師本願經重刻跋
白話譯文:
佛與眾生,心體是一。然而佛與眾生的受用,卻是天地懸殊,這是因為彼此的用心不同所造成的啊!佛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度脫眾生為本懷,沒有人我彼此分別的心。縱然度盡一切眾生,也沒有能度所度的分別。所以得福慧具足,為世間之至尊。
眾生唯以自私自利為前提去作事,對於父母、兄弟這樣的至親,尚且做不到不分彼此,何況是對旁人、世人呢?故眾生所感業報,或生到人間而貧窮下賤,或墮入三途惡道。即使能夠奉行五戒十善,自修禪定,得生人天樂處,但因為沒有大悲心的緣故,不能直契菩提,以至於福報一盡,仍然會再墮落,可不悲哀?
所以,一心想要利益別人的,正是成就了自利;而那些只想損人利己的,卻偏偏是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