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的一件小事,為何令弘一法師敬服,說他是天下緇素之楷模

2021-01-20 吳學華看天下

讀傳而敬師,敬師而敬佛。法布施得智慧,財布施得財富,無畏布施得健康

請幫忙轉發本書,功德無量!

南無阿彌陀佛!

上一節說到印光大師覺得徒弟明空浪費糧食,是對佛祖的不敬,出言訓斥了一番。

弘一法師看到明空眼裡的淚水直打轉,趕忙過去以客人的身份勸解。定眼一看,明空的碗裡果然還殘留著幾顆飯粒,只得委婉勸說:「師侄,你跟隨我師兄的日子不短了,須知道我師兄最是惜福的,容不得糟蹋半粒糧食,還是聽我師兄的話吧!」

這件小事,在弘一法師心靈裡引起了強烈的震撼。離開普陀山以後,他對自己的生活小事嚴格自律,還逢人讚嘆說:「佛家說:一粒米中能看大千世界。俗家說:一滴水能反映太陽的光輝。印光師兄如此自律,無愧天下緇素楷模!」

後來,他還邀請著名作家葉聖陶一起親近大師,葉聖陶深受感動,特別在他的《兩法師》中寫到弘一法師——

因為弘一法師是過午不食的,十一點鐘就開始聚餐。我看他那曾經揮灑書畫彈奏鋼琴的手鄭重地夾起一莢豇豆來,歡喜滿足地送入口中去咀嚼的那種神情,真慚愧自己平時的亂吞胡咽。

弘一法師

……

閒話休題,話說隨著年事漸高,印光大師更加熱情接待四方拜謁,給他們進行切合各自實際的修行開示,尤其注重佛學年輕人才的培養,以保障佛學事業後繼有人。

到了民國14年(公元1925),大師已經65歲了。這年秋天,德森法師偕同瞭然法師前來親近。言談之間,大師覺得這個德森年輕有為,是難得的後學才俊,便十分喜歡,寫信推薦到佛頂山藏經樓掛單。後來,德森果然沒有辜負大師的殷切期望,侍奉大師二十餘年,成為後來著名高僧。

然而,對顯蔭的英年早逝,大師卻留下長久的哀痛。

顯蔭,俗家名字叫宋今雲,江西崇明人。他早年進入師範講習所讀書,天資聰明悟性奇高,學習成績優異。在他17歲那年,禮拜寧波觀宗寺諦閒法師出家,法名顯蔭。諦閒法師非常器重這個悟性奇高的弟子,讓他到五磊山受戒,又推薦到觀宗學社受業,研習天台教觀。憑著紮實深厚的文學功底,加上出類拔萃的悟性,顯蔭很快鶴立雞群,其佛學造詣甚至諦閒法師也自愧不如。於是,在顯蔭20歲的時候,他就擔任了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刊》的編輯部主任,被譽為當今不可多得的佛學傳承人。顯蔭少年得志,卻並不滿足,第二年東渡日本,進入高野山大學深造,跟隨金山穆韶阿闍黎學習密宗,在日本他考察日本佛教現狀後,還雄心勃勃草擬了「遠東佛教協會組織大綱」,之後歸國,到寧波拜見諦閒法師。

諦閒法師眼見自己的得意高足學成歸來,而且顯示出非凡的氣概,心裡很是欣慰。為了幫助顯蔭儘快成就大事,便讓顯蔭給印光大師寫信,祈求大師參與振興佛教的大事業。

大師接到顯蔭來信,沉吟再三,立刻委婉回信:「座下聰明過人,不幾年,於宗於教於密悉已通達。恨光老矣,不能學座下之所得,惟望座下從茲真修實證,則臺密兩宗當大振興矣!但座下現在年紀輕輕,急宜韜晦力修,待其涵養功深而出弘法,則其利溥矣。聰明有涵養即成法器;無涵養,或所行所言有於己於法不相應而不自知者。此光區區愚誠也,道:師已來勿念。春風易於入人,祈保重調攝,當勿藥有喜矣……」

信件寄出之後,大師將顯蔭的來信拿出來翻來覆去閱讀,不由得雙眉緊鎖長籲短嘆。明空莫明其妙,不知師父何故憂愁又不敢問。倏忽之間幾個月過去,忽然接到顯蔭去世的消息,印光大師頓時臉色慘白老淚縱橫:「天妒英才,可悲可嘆!」此時,明空才委婉地說:師父的許多摯友去世,也不過嘆息而已;這顯蔭又不是你的弟子,何必這麼難過?大師黯然說:「顯蔭雖並非我的弟子,乃是當今難得的佛學人才,我不為顯蔭傷心,而是為佛門悲哀!」

大師當晚徹夜不眠,給恆漸法師寫信,指出顯蔭天資很高,對於顯密諸宗都能領會要領精髓,可惜生性浮誇不務真修,對念佛之事向來不理會,以至於自身的顯密功夫不能得力,別人的幫助也無濟於事,實在令人哀痛!顯蔭之死,乃是他氣量狹小生性浮躁,不懂得韜晦涵養;顯蔭之死,是年輕的聰明人一大警策,也是一面令人觸目驚心的鏡子。

一年過去,印光大師還是對顯蔭之死念念不忘。當他第二年到了上海太平寺,大醒和尚前來請求開示的時候,大師直言無忌批評大醒等人說:「中國的禪淨密博大精深,每一門都夠僧眾鑽研一輩子。日本的佛教源自中國,聽說日本密宗還允許娶妻吃葷,已經完全變了味嘛!顯蔭實在不該修習日本密宗,才招致英年早逝自取其禍,這個教訓太深刻了!」

大醒等人蔚唯領教,然後叩問對整頓僧伽制度的開示:「近日來,不斷有人告發僧人不守清規,提出進行整頓,許多寺院都在為整頓僧伽惶恐不安,弟子該如何對應?」(欲知印光大師如何回答,請看下一節)

(現有《印光法師》紙質版,需要請的朋友,請私信我)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是華嚴宗高僧,堅持拜在印光大師門下轉求淨土,原因何在
    印光大師不願接受這個才學聲譽遠遠高出自己的弘一法師為徒弟,忍心掉頭走進了關房。不多時,關房裡飄進來皮肉燃燒發出的奇臭,不言而喻是那弘一法師燃臂香的結果。目睹此時此景,印光大師再也忍不住了,大步奔出去奪下弘一法師的臂香,眼裡早已湧出熱淚來,哽咽著埋怨說:「弘一法師快快請起!哎呀,你這是何苦呢?」
  • 認識佛醫:道友間如何探病慰問,印光大師問疾三法師
    其直以口說,尚恐不親切,遂現身以說。可謂深慈大悲無以復加矣。光自愧財法兩缺,欲效愚忱,直無其力。但只旁問於根祺然雲輩。後聞佛曦謂病已復原,但足尚不能大行。意謂行固能行,但艱於出外而已。昨萬年寺住持了悟見訪,問及,言吃飯說話,與好人無異。唯手足絕不能動,雖飲食便利,一一須人代為周旋。光竊念病體如此,何以弘法。或令淺見之人,謂佛法無靈。以故數十年講經,天下聞名之大法師。
  • 它是天下第三泉,水質甘冽醇厚,是弘一法師出家、濟公圓寂的地方
    天下名泉很多,像乾隆喝的北京玉泉,還有谷簾泉,中泠泉,趵突泉,還有無錫惠山寺石泉。今天說的是天下第三泉,就是虎跑泉,就在西湖西南大慈山白鶴峰下。虎跑寺,與性空大師,濟公,以及弘一法師都有淵源。圖中是虎跑寺石刻兩隻老虎。到虎跑以後,發現許多人拎著水桶塑料壺,趕往虎跑泉。
  • 甘作地藏孤臣,弘一法師最後的堅守,以及虛雲太虛印光法師的歸宿
    而距離我們現在最近的僧寶自然當屬「近代四大高僧」,也被合稱為「民國四大高僧」的四位法師,分別虛雲,弘一,印光和太虛。這個問題恐怕知道的師兄就不多了,這一篇咱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裡面著重強調的是弘一法師,因為他誓願做「地藏孤臣」,堅守很偏僻的地藏法門,而這也是後世一直被忽視的重要佛法。
  • 弘一法師:人生之最後
    2《人生之最後》由上海佛學書局於1935年出版流通。3此偈為弘一法師甲戌初夏大病時所說,應該是在1935年出版前收入此文。4〔阿伽陀藥〕阿伽陀為梵文音譯,譯為「普去」,意思是這個藥能治療一切疾病,為不死藥。又稱為「無價」,意思是此藥功高,價值無量。
  • 《弘一大師與晚晴室》全文
    五 再回到晚晴山房,在這裡弘一大師聽聞外界多流行靡靡之音,於是與學生劉質平討論創作籌備《清涼歌集》,後於浙江慈谿白湖金仙寺寫成"清涼歌"五首(《清涼》、《山色》、《花香》、《世夢》、《觀心》)。
  • 從《晚晴集》看弘一大師的生死觀
    近百年來,弘一法師的藝術與禪學吸引著人們尋找他傳奇一生的答案。也許,答案就在《晚晴集》中。弘一法師出家後律己甚嚴,再興律宗,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近百年來,弘一法師的藝術與禪學吸引著人們尋找他傳奇一生的答案。也許,答案就在《晚晴集》中。《晚晴集》是弘一法師的墨寶,裡面抄錄了佛家格言101條,是弘一法師手邊的常備之物。晚晴之說源自李商隱的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集中抄錄的101條格言,是100+1之意,隱藏精深的禪理:一百為圓滿,圓滿之外,別有一道。
  • 弘一法師
    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 從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觀論儒佛融合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思想弘一大師出家不久即親近印光大師,晚年講演《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也是倍陳印祖自律、念佛之種種。弘一大師晚年曾說「我出發心在淨土法門,近來對弘律漸漸淡矣。以往注重念佛為多,因年老了,須預備往生為要,不然臨終茫然無前路。若得往生,便能乘願再來,回入娑婆,力量更大,弘律甚是容易。」又說「我生西方以後,乘願再來,一切度生的事業,都可以圓滿成就。」
  • 印祖畫傳丨印光大師往生80周年特輯
    農曆十一月初四,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圓寂紀念日為紀念印祖生西八十周年,特獻上彩繪版《印祖畫傳》由《印光法師文鈔》千日讀書會芬陀利講堂&弘化社聯合出品此前,大師一直隱居普陀,罕有知其名者。自文章登報,大師之名逐漸傳揚天下。一代淨土宗師,從此龍天推出,大放光明。公元1919年民國八年,周孟由兄弟奉庶祖母登山拜見大師,一再祈求收為皈依弟子。大師觀察時機成熟,遂為他們各賜法名。周家兄弟及其庶祖母成為大師第一批在家皈依弟子。
  • 弘一書法境界:從不卑不亢到淡泊寧靜
    左:弘一法師在俗時留影右:1936年,弘一法師於廈門鼓浪嶼日光巖弘一大師,當代著名高僧,原名李叔同。出家後,更名演音,號弘一,諸藝俱疏,唯書法不廢。南無阿彌陀佛 上海龍華寺藏於時後二十六禩歲首,居古浪習南山律,芳遠仁者屬書,為明。一日印光大法師看了弘一書作後說道:「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
  • 弘一大師為何偏愛晚晴?
    據他和我說,他從兒時就歡喜唐人「人間愛晚晴」(李義山句)的詩句,所以有此稱號。」 弘一大師在晚年也的確偏愛「晚晴」二字。 1929年夏,在弘一大師五十壽辰之前,弘一大師的好友夏丏尊,學生劉質平、豐子愷等人因大師「披剃以來,刻意苦修,不就安養,雲水行腳,迄無定居」,於是募款「築室迎養」弘一大師,在杭州上虞白馬湖畔為弘一大師建造了一座山房。
  • 從「李三郎」到「弘一法師」,一部電影道破六字人生
    「四重恩」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報恩品」,分別是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國土恩)、三寶恩。弘一法師在面對日本侵華帶來的國土滿目瘡痍而深憂感慨,橫貫法師一生正是在報四重恩,他心懷祖國,憂國憂民,用音樂,繪畫,戲劇等藝術表達著愛國情懷,激發國人奮鬥之心,曾經請求印光法師開示~如何用佛法救國,入佛門從未忘國家危難,匹夫有責。太虛大師與弘一法師的合作《三寶歌》字句之間也是對真理的志堅追求。
  • 【海潮音】明賢法師:高僧之死——用涅槃喚醒人類警惕無常
    高僧間的互輓辭:千古佛門不隨俗流的高風 高僧大德們互致輓詞,是千古佛門不隨俗流而更替的高風,其間所寄託的,是佛門所寄託的最高生命價值觀,意謂:這樣,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弘法與成佛不僅是關涉宗派和眾生的問題,更是對於此方世界和他方世界共同救度的問題。然而,這一切嘎然而止,「僧界青年無領袖,中華佛會失南車」、「從今不得相逢日」,古道悲涼,痛失知音,乃有「可嘆人生夢不如」之嘆。
  • 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開示
    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已過,閒淡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得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
  • 佛教:為什麼那麼多佛弟子讚嘆印光大師?他有多偉大呢?
    南無阿彌陀佛,師父、各位法師、蓮友們,大家好。本月主學的書籍是《靈巖遺旨》,我演講的主題是《 「不尋常的人」走不尋常的路 》。我們經常會從師父的講法中,聽到師父對印光大師的讚嘆。看到印光大師的德像,感覺印光大師是很威嚴肅穆的這麼個人。但是從文鈔書信回覆中看到印光大師不僅嚴肅,而且還很可愛;不僅僅是對佛教八大宗派教理教義通達,而且還懂得經商,甚至還是一位心理學家,不愧為菩薩的化身,慈悲與智慧的結合體。為什麼這麼說?我舉幾點說明來增加大家印象。
  • 四位高僧(虛雲、宣化、弘一、印光)惜福事跡
    當師父問上人為何要這麼節省時,上人說自己沒有那麼大的福報,不敢浪費。又有一次師父曾見病中的上人在弟子勸說下喝過半玻璃杯麥片粥之後,兩次用開水涮杯後喝了下去,最後又加上一點開水涮杯漱口後又咽了下去。當問上人為何將漱口水也要咽下時,上人說牙縫裡也可能有糧食,不可以浪費,自己的口又不髒。
  • 印光大師認為:佛門弟子參與抗日救國,乃是解救眾生的大功德
    上一節說到圓瑛法師見印光大師眼睛不好,提出收到的信件多如牛毛,讓手下弟子代筆就可以。印光大師心生歡喜,放下手裡的筆,揉揉發脹的眼睛說:「印光老了,不中用啦!手下弟子倒也時常要求代勞,可我總是不放心,覺得還是自己動手好。以後切莫來信,就是來信,我也難以回信了。更不要介紹人前來皈依,讓他們老實念佛,就算我的開示。」
  • 弘一大師駐錫伏龍寺始末考略
    「音(弘一大師字演音)今歲疾病頻作,至今仍未復元,擬即在金仙寺過冬,俟明年覓得伴侶,再當偕來閩南,親近法座也。秋間有僧眾發起律學院,欲令音任教務,音自顧殊難勝任,而彼等亦意見不定,未能一致,故已決定停辦矣。」(見1931年農曆十月二十一日弘一大師致性願法師的信。)
  • 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弘一大師
    展卷觀覽,頓得無窮「法味」,頓生「無上清涼」之感。弘法利生,作用極大。《華嚴集聯三百》弘祖持戒嚴謹,做事小心謹慎,曾寫一幅字:「十目所視,十手所指,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凡事抱著一種「臨深履薄」的態度,數十年如一日。弘祖出家後最敬仰印光法師。向初學佛者推薦《印光法師文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