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書法境界:從不卑不亢到淡泊寧靜

2021-01-08 私享藝術

左:弘一法師在俗時留影

右:1936年,弘一法師於廈門鼓浪嶼日光巖

弘一大師,當代著名高僧,原名李叔同。出家後,更名演音,號弘一,諸藝俱疏,唯書法不廢。

南無阿彌陀佛 上海龍華寺藏

於時後二十六禩歲首,居古浪習南山律,芳遠仁者屬書,為明。

一日印光大法師看了弘一書作後說道:「寫經不同寫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寫經,宜如進士寫策,一筆不容苟簡,其體須依正式體,若座下書札體格斷不可用。古今人多有以行草體寫經者,光絕不贊成。」印光大法師的這段話,對弘一觸動極大,不久,再看到弘一所書時,印光便有了「接手書,見其字體工整,可依此寫經」的贊語。印光法師的點撥,使弘一日後書寫更增加了一絲不苟的寫經意味,這大概就是他的書法被人譽為「佛書」的緣起吧。

一法萬緣五言聯 桐鄉錢君匋藝術館藏

釋文:一法不當情,萬緣同鏡象。

丏尊居士。已未八月,弘一演音客靈苑。

也正起因於書寫經文的嚴謹態度,以至隨著作書的不斷深入和在書法審美上的遷移之想,弘一開始有意識地將自己積有數十年厚功並據以為創作主調的碑碣書風著手調整,因而在他出家之後的24年時間裡,書作中總帶有一種碑帖交合、欲放還收的意味。面對這一巨大的書風嬗變期,誠如他於1923年致堵申甫的信中所說的:「拙書爾來意在晉書,無復六朝習氣」,正道出了這個蛻化過程。如《行書地藏經偈軸》、《楷書楞嚴偈頁》、《行書先德法語軸》諸作,便兼有此類意味,這為日後弘一書法風貌的正式確立,做好了結字上連筆上開合有自的前期準備。

三 省 泉州開元寺藏

辛巳二月十六夜,夢兩示「三省」二字,翼日書此以勖勵。晚晴老人。

對於弘一法師的書法,人們已經有過無數精闢的論述。弘一友人葉聖陶曾說過這麼一段話:「……就全幅看,好比一個溫良謙恭的君子人。不卑不亢,和顏悅色,在那裡從容論道。就一個字看,疏處不嫌其疏,密處不嫌其密,只覺得每一筆都落在最適當的位置上,不容移動一絲一毫。再就一筆一畫看,無不使人起充實之感,立體之感,有時候有點兒像小孩子所寫那樣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別又顯然可見。總結以上的話,就是所謂蘊藉,毫不矜才使氣。功夫在筆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結合上述評語展觀弘一50歲以後之作,人們或可反觀弘一書法前期雄而健、中期秀而雅和晚年澹而清的整個衍變過程。

致開元諸法師 泉州開元寺藏

釋文:開元諸位法師仝鑑:後學近欲往閩東,承諸法師、諸居士誠意挽留,至用感謝。又承開元諸位法師屢次勸命後學居住開元,後學擬於此時移居開元暫住。但有預為聲明者二事,先以函陳,敬啟垂察。

一 廣謙老人近示寂於福林寺,廣空法師等堅持己見,強迫速入鐵龕,速急焚化等事,後學聞之甚為不安。後學將來命終之時及命終之後,若由旁人堅持己見,違背後學之遺囑,唯依世情不遵佛法,致令後學一生之修持不得圓滿之結果,最好一著完全破壞。

他的晚年之作如《行書金剛經偈軸》等,雖似下筆遲緩、結字狹瘦,幾近硬筆書,然此中所映現澹泊寧靜不落一絲塵埃的白賁之美,非書法大家,確是無法表現這種精邃玄微的道之境界的。弘一法師不愧為我國近代書壇心手合一的曠世高人。

閩南佛法四言聯 泉州開元寺藏

釋文:閩南砥柱,佛法金城

歲次庚辰十二月朔,靈應寺主延請諸師,蒞寺禮懺,並齊天燄口。日夜勤勞,行者疲憊。翌朝黎明,轉應老法師孑身入大殿,持誦晨課。梵音圓朗,威儀端嚴,餘親見之,大為嘆服。師道心堅固,任事正直,久為緇素所稱讚。朝暮二課,數十年來精勤無闕,尤為眾所難能。世衰道微,人多文弱,不具剛骨,有如師者,可謂末法芬陀利矣。謹書聯句奉慈座以志敬仰,並勵後賢。晚學一音,時年六十又一。

弘一的尺牘之書和他的書法之作一樣,也是富於變化,並且與他不同時期的書寫風格一脈相承。弘一尺牘的書風之變,從時段上講,大體是以其悉心於經文書寫之前後作為轉折標誌的。譬如,他書於1918年出家前後至1921年數年中的若干手札,遺筆老到熟稔,行文順暢自然,真可謂信手之作。

《詠淨峰寺》詩 泉州開元寺藏

釋文:淨峰峰高高更曲,半天雲氣芙蓉削。曇貝重重覆翠微,眼中滄海盈一掬。怪石蒼松別有天,嘯傲煙霞看未足。傳燈此地幾何年,淨土依然古天竺。我來恰值海國秋,躡屐梯雲騁遊矚。蓮花座上禮空王,一炷爐香薰寶籙。最愛夕陽山更幽,酣臥林巒無拘束。人生即此見蓬萊,安得烏巾佔從竹。

戊申秋日,漆園後人貽華氏題句。

乙亥夏日,尊勝老人居淨峰重錄。

儘管如此,這一時期弘一借鑑六朝書風的影響,依然隨處可見。此時弘一書法正處於碑帖書風的融合調整期,這類書風隨著帖學的不斷被重視被採納,不數年便起了變化。此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弘一的大多數書牘,皆結體整肅,筆道分明,寫經的烙印顯而易見。然而,書信畢竟不同於寫經,縱然人們在其書牘中也見到不少不甚經意之作,這便多是作者性情所致的緣故吧。

致劉質平(平湖李叔同紀念館藏)

釋文:質平居士文席:朽人已於九月初四日謝世,曾賦二偈,附錄於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裡。

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前所記月日,系依農曆也。

謹達,不宣。音啟。

有人曾評述弘一寫經結字的特點為早年偏扁、中年偏方、晚年偏長,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個特點自然也反映到他的書牘中來。如果人們也像賞析弘一書法作品一樣,把他出家前後、45至55歲之前和此後直至圓寂這三個階段的書牘作番比較的話,就能清晰地看出這個規律來。正由於弘一法師進修梵行的精深,他的書牘愈至晚年,愈是字字清正,給人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之感,和由此而生的天籟境界。

遺 言 上海龍華寺藏

釋文:餘於未命終前,臨命終時,既命終後,皆託妙蓮師一人負責,他人無論何人皆不能干預。弘一。

八月廿八日下午五時寫。

致善見法師

鼓浪嶼日光巖善見法師 永春蓬壺弘一寄

惠書於十五日始轉到。宣紙未收到(原紙大約存在泉州)。今另備紙書寫,附掛號奉上,乞收入。略復不宣。舊五月十七日,音啟。

餘在永春,方便閉關養靜,謝絕諸事。倘有他人詢問者,乞以此告之。秋涼後,乃可往他處也。附白。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楷書《心經》欣賞:平淡衝和的境界!
    1918年,39歲的李叔同在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號弘一。在佛學上,弘一法師成就斐然,成為影響全世界的高僧,他對於佛教律宗浸淫最深,趙樸初先生曾評價弘一:深悲早現茶花女,勝願終成苦行僧,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 弘一法師幾幅有趣的書法
    弘一法師(左)  時年28歲未卜先知的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是提前預到自己死期的人,他臨終前,與劉質平、夏丏尊等一一道別,安排好後事,一切都從容不迫,涅槃之像,面帶微笑,慈祥安然,如睡著了一般。讀弘一晚年信件,最欽佩的當是,他對衰老死亡的態度超然乎常人,不喜不憂亦不懼,表現的一如往常,給朋友的信中說到晚景,病體,沒有哀傷欲絕之氣,也少未竟事業之嘆,很是平常,人世死,極樂生,勘破生死,方能正確對待,切實享受死亡。弘一法師晚年給朋友的信中多次提到詩句「莫嫌老圃秋容淡,猶有黃花晚節香。」
  • 弘一法師書法:快樂幸福,無處可批發;自在清福,皆從自修來!
    今天,我們一起來從弘一法師的書法裡,來參悟一下這八個字。首先,我們感受他出家前的書法。他學過多種古帖,對魏碑用心最多。這是他出家前的主流風格。源出《張猛龍》。落款「息翁」。摯愛的母親去世後,他自名李哀,後自名李息。運筆沉厚雄強,結體謹嚴肅整,章法嚴正明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剛強的力量,一種堅定的決心,一種嚴肅的態度。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弘一法師書法藝術初探
    後應經亨之聘,到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擔任美術、音樂教師,從事西洋美術教育,除了成立洋畫研究會外,對於祖國傳統的書法、篆刻也是極力提倡的,親自組織和主持「樂石社」,倡導學習和研究金石篆刻,造就很多人才,得到著名教育家黃炎培的讚許。同時,他常和西泠印社社長、書法金石大家吳昌碩、葉舟、馬一浮交遊,過從甚密,因而和夏丐尊加入西泠印社。
  • 五位大師寫的寧靜致遠 不只是書法而是一種人生境界
    寧靜致遠是一種氣質,一種修養,一種崇高的境界,一種充滿內涵的幽遠。
  • 弘一法師不怕危險,於生死之間淡定自如,真大師風範
    弘一法師不僅深諳佛義,還嚴行戒律,生活起居淡泊無求。一雙破布鞋,一條舊毛巾,一領納衣有補釘二百二十四處,青白相間,襤褸不堪,還視作珍物,真正做到一物不遺,一仔不棄。他常教誨佛徒要惜福、習勞、持戒、自尊。他嚴律己,寬待人,當年上海劉傳秋居士,以千金託蓮舟法師轉贈弘一,師聞開元寺道糧奇缺,便將此金轉贈開元易米供眾,以惠濟貧病者。
  • 享受淡泊,寧靜致遠
    面對生活,我們不能祈求一帆風順,也無法選擇環境,然而,我們卻往往能選擇一種心態,一種心境,享受那種發自內心的淡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居裡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卻全不在意。
  • 弘一法師 | 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皈依老和尚了悟門下,法名演音,號弘一。從此,那個會作詩填詞、書法作畫、篆刻音樂,會演戲的李叔同走向了紅塵深處,再見時,他是弘一法師。弘一法師曾言:「見我字,如見佛法。」他就是通過書法不遺餘力地弘揚佛法,而書風也由在俗時的絢爛蛻變為平淡、稚拙,這是修行佛法後心靈的跡化。他的書法藏鋒入紙、線條圓渾,字形更是打破稜角,形散神不散,泯滅鋒芒、氣息內斂,有一種超然物外、安然恬靜的禪趣。弘一法師的學生豐子愷提出「人生三層樓」說,對法師由藝術人生升華到宗教人生作出了最為得當、透徹的闡釋。
  • 2020年第1輯 | 弘一大師書法欣賞
    弘一大師書法  釋文: 李息翁臨古法書 蠲叟題譯:過於喜歡搞書法,容易增長放逸,佛對此有懇切的告誡。不過研習書法的人,如果能寫好了,用來抄寫佛經流傳,讓得到的眾生都能歡喜受持,以此自利利他,最後同趨佛道,也不算是無益之事吧。  冀後之覽者鹹會斯旨,乃不負居士倡布之善意耳。
  • 弘一法師 今宵別夢寒
    我遍翻書本,委實理不清弘一時代以何種古典碑帖為範,最後只能歸於他按自己的心機縱筆,不再與古碑古帖糾纏瓜葛了。憑心任性,無以為範,也就處處為範,廣採博收。放開了也好。人漸清癯,字型也見枯瘦修長;人漸超然,字型也見清空悠然;與世無爭,字態也日見淡泊和善。我是在三十歲後才向弘一的書法行注目禮的,在此之前,它一直無法進入我的視界裡。它的審美特徵缺乏普泛性,很狹窄。更多的人將一掃而過,視而不見。
  • 你認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始終不卑不亢」嗎?為什麼
    始終不卑不亢,算不算做人的最高境界,本人沒考證過。做人要做到不卑不亢,這是對的,但很少有人能始終做到。不卑不亢是一個平常人應有的品格。關於最高境界,眾說不一,有人歸納了:婚姻的最高境界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舍,擇偶的最高境界是緣,運動的最高境界是度,修煉的最高境界是空,愛情的最高境界是容,養生的最高境界是壽,生活的最高境界樂,交友的最高境界是誠,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靜。不卑不亢,形容人說話辦事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 這個詞出現在外交場合的頻率較高。
  • 這些書法作品寓意深刻
    在公司辦公室掛上一幅寓意深刻的書法作品,可以修身勵志,表達企業願景,解釋商道精髓,這也正是中國書法的魅力,言簡意賅,意蘊非凡,大多數的老闆都會在自己的辦公室掛上一幅書法作品,這也正是辦公室裝修的點睛之筆,那麼辦公室後面掛什麼字好,書法是我國獨特的傳統藝術文化,書法是一種藝術,有很大的欣賞價值
  • 《心經》書法作品欣賞
    弘一,原名李叔同(1880—1942)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李叔同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他的書法早期脫胎魏碑,筆勢開張,逸宕靈動。後期則自成一體,衝淡樸野,溫婉清拔。特別是出家後的作品,更充滿了超凡的寧靜和雲鶴般的淡遠。
  • 大智慧,弘一法師的兩個字,拍出了471.5萬!
    弘一法師的書法,一直是近年拍場上討喜的拍品。「僅有兩個字的《放下》拍出471.5萬元,還是讓人意外。」弘一法師不僅在人生選擇和經歷上充滿了「傳奇矛盾」,更為重要的是他的確向世人呈現了書法以外的、可以留世的「東西」。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理解
    如何理解「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什麼意思?
    你看很多書法作品最愛寫「淡泊明志」或者「寧靜致遠」。以前只覺得這兩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明明很多文言文都朗朗上口),又是大名垂宇宙的諸葛公的遺篇,自是牢記於心,至於其中的意味,倒是未曾深究的。      直到最近,從懵懵懂懂的心境中走出,也漸漸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開始思考人生的規劃,並慢慢去實踐時,才意識到這句話的深意。
  • 張德林——萬法歸心《心經》書法藝術精品公益展參展書家推介
    心經   直徑 32cm弘一法師李叔同之禪意書法一直令我心動而神往,面對其作品,有一種「一切動亂到此為止」的安詳靜謐之感,體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北宋黃庭堅之書法也富有禪意,但它表現的是另外一番境界,長槍大戟,縱橫爭折,體現的是一種動態美。這一動一靜,儘管感覺不同,但內在的含蘊卻有共通之處。張德林書法對以上兩者進行了巧妙地取捨和融合。他前些年書法以黃庭堅一路大草和魏晉風格的小楷為主,草書飛動張揚,點畫精到,氣勢磅礴,很富有藝術感染力。小楷靜穆平和而不顯板滯,字裡行間蘊含著很多細微的變化。
  • 樂於奉獻的人,才能做到甘於平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只要已經付出過努力,則應順其自然,甘於平淡,樂於平淡,少一些浮躁和欲望,多幾分淡泊和寧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寬廣的胸襟。平平淡淡就是有所求而亦無所求,鄙視庸俗的功利目的,而追求精神的升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裡,固守節操、甘於平淡並非易事。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樂於奉獻的人,才能做到甘於平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 《天道》:做人做到不卑不亢,才是境界
    這就涉及到在為人處事時對待別人的態度其實這兩種狀態都不好,最好的狀態就是不卑不亢,即便是一個人有錢有勢,也不要對他阿諛奉承,只要以禮相待就夠了,因為你越是阿諛奉承,越顯得你的卑微。敬他人,即是敬自己;靠自己,勝於靠他人。敬重別人就是敬重自己,依賴別人還不如依賴自己。
  • 弘一法師《圓覺本起章》現身2015西泠秋拍
    一直到八月廿四日在紹興開元寺寫信給孫選青,將此文贈送給他。九月,弘一在「晚晴山房」小住,十月便重至廈門、南安,與太虛法師在小雪峰寺度歲,併合作《三寶歌》。是年,夏丏尊還將所藏大師在俗時所臨各種碑帖出版,名《李息翁臨古法書》,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馬一浮為之題籤。大概就是弘一本人準備出版書法的計劃中的一部分,只是先出版了臨古之作,而佛書法則還需要仔細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