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理解

2021-02-08 鎮江萬佛禪寺

如何理解「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個時代選擇很多,人生很精彩,每天都有無量的信息。我們這顆心也很熱烈,每樣東西都想抓住,像猴子掰苞谷一樣,抓一個掉一個,抓不住主線,也沒有放到自己的「聚寶盆」裡。其實,要抓不妨抓一個最重要的,這就是「非淡泊無以明志」。

  我們要提起志向,生命到底要什麼?這是一個關乎善惡和方向的問題。如果想要非常真實的生命質感,一輩子真正快樂,沒有寧靜的心是不行的。寧靜在佛法裡,就是對自心不斷淨化和剝離的過程,所以寧靜也是一種方法。

  「明志」即看到方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致遠」是因為心的緣故,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方向。所以「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人類內在的心智模式。

  我們首先要知道,活著是美好的,真實的東西已經存在,但我們不可能擁有很多東西,所以要淡泊一點。我們需要保持客觀的審查心,在方法上保持心的清明狀態。這樣從理論到方法,生命的答案是一致的。

  儒、釋、道三家對生命質感的定義異曲同工,從理論到方法都是為了讓心恢復原始的光明。就像小孩子雖然沒有任何知識與概念,但他們有生命力,非常鮮活。成人學得多,知識多,反而可能更無所適從——生命在不斷消融,不斷丟棄老天給予我們的生命本能。這就是知識帶給人的傷害。

  我們忘了一切知識都來源於心和實踐。如果沒有把心弄明白,只能是重複別人的定義和答案,甚至有時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國古代的教育就很簡單,像諸葛亮這句話不僅適合大人物,也同樣適合老百姓,這才是真實的生活

  追求生命的人,如果脫離了「寧靜」這個方法,就會走向錯誤的方向,走向自我膨脹。《大學》裡講「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該怎麼修?要淡泊。

  淡泊不是麻木,我們要有方向。人身是很寶貴的,一定要把它用足了。我們要抓住根,得到一個根本快樂的因,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這是我們生命的一種自由,而不是束縛。修行也是這樣,所有的人都在談論快樂、幸福的話題,而方法就這麼簡單。

  人的佛性就好像銅鐘一樣,須敲打才能發聲。如果我們只是把鍾掛起來,不敲打就沒有聲音。所以我們修行就是為了把自己「掛」起來,看看自己還有什麼潛質。我們要思考一下,淡泊當中有真實的繁華,寧靜當中有宇宙。只要看到宇宙的模式是怎樣成立的,我們就知道路在哪裡了。

  遵循自然法則是獲得自由的前提,這是一切知識的來源,一切真實的知識就是智慧。我們學了很多知識,可能只是概念,與生命並無關係。概念學得越多,我們的大腦就越混亂。

  淡泊不是封閉思想。我們如果只追求功利,內心會不安、恐懼。如果只為生存忙碌,就會如老鼠般惶惶不可終日。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可不必走這樣的極端。社會整體生產力已經解決了生存問題,只因為人的貪慾過多,所以被煩惱佔據,做不到淡泊。不淡泊造成的結果是什麼呢?回看歷史就知道有多麼殘酷,我們最終還是要在淡泊當中找到正確的方向。

  作為佛弟子,我們可以做一個大膽的設想,嘗試一下藝術化的生活,嘗試著利他,看看最後有沒有自利?那些總想著利他的人其實最後都獲得了自利,而總想著自利的人最後非但沒達到自利,更談不上利他。所以宇宙法則是無聲的語言——淡泊可以做到,寧靜更是一種享受。

(文章源於網絡)

感恩關注,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弗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信,年於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一段話講怎麼樣立志成就自己的事業。他的開頭的第一句說的是君子之情,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所以學習知識與學習做人的第一要務,是要寧靜,只有凝神靜氣,深沉厚重,才能夠面對千難萬險。
  • 每日竇摘|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意思就是說,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對諸葛瞻的期許。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不浮躁,也不醉心於名利,而是踏踏實實、認真地去紮實學問,去把每一件事情做好。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什麼意思?
    好,什麼是淡泊?淡泊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嘛?絕不是!君不見,葛公一次次北伐,為了王師早日進取中原,實現大漢的再一次中興。這樣的葛公怎麼可能勸誡兒子安於現狀。我的理解是,淡泊就是面對周圍環境的誘惑,面對他人的成功,你不要心急,慢慢地砥勵品格,慢慢地充實自己,提高個人的修養和學識,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
  • 【中國風】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就是出自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刻剖析一下這句話。  原句出處: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但非諸葛亮的原創。而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出自諸葛亮給兒子的一封家書--《誡子書》。他在家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 寧靜造句和解釋_寧靜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寧靜在教材中的例句:1、海面上波濤澎湃的時候,海底依然很寧靜。(出自: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23、海底世界)2、在這裡,這對幸福的新婚夫婦將度過他們寧靜、美好的夜晚。(出自: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27、 海的女兒)3、她頭往後仰著,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隻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麼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
  •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句名言,讓我獲益匪淺、受用終身。那是我讀中學時的一個寒假來臨之際,學校要求同學們春節時張貼革命對聯,我便把從《三國演義》第37回中抄來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這幅對聯,拿給語文老師看張貼是否得當。
  • 非寧靜無以致遠 從香說香薰清幽淡雅,靜心養性
    用戶燃起盤香,輕煙氤氳繚繞,不經意間,留下生活的軌跡,或清雅,或淡泊,或閒適,這份優美的意境,全靠從香說盤香的優秀品質。而從香說香薰的盤香採用熟結水沉料,研磨成粉,並加入高品質的印尼粘粉,擯除所有化學添加物,其香味純正自然,氣味甘醇,留香持久。同時,從香說香薰對盤香採用簡約包裝,禮盒之中內置防震海綿墊,從裡到外,保護盤香不受外界「刺激」,經久不破碎。
  • 享受淡泊,寧靜致遠
    面對生活,我們不能祈求一帆風順,也無法選擇環境,然而,我們卻往往能選擇一種心態,一種心境,享受那種發自內心的淡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居裡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卻全不在意。
  • 樂於奉獻的人,才能做到甘於平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只要已經付出過努力,則應順其自然,甘於平淡,樂於平淡,少一些浮躁和欲望,多幾分淡泊和寧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寬廣的胸襟。平平淡淡就是有所求而亦無所求,鄙視庸俗的功利目的,而追求精神的升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裡,固守節操、甘於平淡並非易事。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樂於奉獻的人,才能做到甘於平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 我知道寧靜是一個文化概念,能使生活更有品味.寧靜更是一種心境,所謂我心即萬物,我心寧靜,萬物即寧靜.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胸懷靜氣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深謀遠慮,鑑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真正淡泊名利,心態平衡,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志存高遠,心憂天下,不為成績驕傲,不為挫折沮喪;
  • 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胸懷靜氣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深謀遠慮,鑑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真正淡泊名利,心態平衡,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志存高遠,心憂天下,不為成績驕傲,不為挫折沮喪。明白事理,可以知榮明辱,可以心無旁騖;不計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賞,低不自抱自棄。遇事時從容不迫,舉重若輕;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雜氣自去,靜氣自來。
  • 恐懼只是一種自我假設,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放寬身心,淡泊明志,寧靜志遠。有了這樣的胸懷,相信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