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竇摘|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021-02-08 豆神每日竇摘

諸葛亮的這個兒子來之不易。根據史書上記載,在他46歲那一年,這個孩子才出生,取名為諸葛瞻。


「瞻」這個字,暗含著向遠處或者向高處看的意思。大概諸葛亮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有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世界,以更加開明的視角來做事情吧!


但是,在他去世那一年,他給自己的哥哥諸葛瑾寫信的時候卻說,諸葛瞻已經八歲(虛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


這是為什麼呢?這大概是因為,諸葛亮擔心,一個早熟的孩子,卻是名門之後,他自出生起,就籠罩在父輩的陰影下。


這樣的孩子自小生活環境優越,卻極有可能對自己的人生不甚了解,也不明白自己的才華能夠如何為國家效力。


因此,在臨去世之前,諸葛亮為自己的兒子留下了這麼一封《誡子書》。而我們今天的摘抄句子也是由此而來。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意思就是說,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對諸葛瞻的期許。


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不浮躁,也不醉心於名利,而是踏踏實實、認真地去紮實學問,去把每一件事情做好。


通讀《誡子書》,你會發現,諸葛亮整篇書信都在強調生活簡樸的重要性,也在勸導兒子,不要去追求浮華的功名利祿,也不要浮躁地做不好事情。

那麼,諸葛亮對兒子的勸導有沒有道理呢?事實上,我們了解一下諸葛瞻的生平事跡,你可能也會覺得,諸葛亮真的是一個非常明智的人。正如我們所知,諸葛瞻的人生,一開始就超過了大多數的平凡人。


諸葛亮去世之後,諸葛瞻就繼承了武鄉侯爵位。17歲那年,他就迎娶了劉禪的女兒,也就是劉備的孫女,還被授為騎都尉。


到了18歲時,他又出任左羽林中郎將,掌管禁軍,這就相當於蜀漢政府秘書長。身為皇親國戚,又執掌大權,諸葛瞻確實沒有什麼煩心的事情。


再加上蜀漢官民都懷念諸葛亮,諸葛瞻自己也滿腹才華。他博聞強識,又精通書法繪畫,因此也得到了民眾的愛戴。


以至於後來,朝廷每次頒布一項好的政令,無論是不是諸葛瞻的建議,街頭巷尾也都會嘖嘖讚嘆說:「這是諸葛武鄉侯為我們出的好主意啊!」


實際上,諸葛瞻的美名有些名過其實了。當時,劉禪寵信一名名叫黃皓的宦官,他在朝野內隻手遮天,無人敢勸一句話,連諸葛瞻自己也裝聾作啞。而姜維戰敗歸國時,諸葛瞻指責姜維好戰無功,想要罷免姜維的兵權,卻也沒有成功。


後來,魏國大將鄧艾攻入蜀漢腹地,諸葛瞻帶領張飛的孫子等開國元勳的子孫前去抵禦,卻又不慎錯失戰機,最終退守綿竹。此時,鄧艾送信勸降諸葛瞻,還說,只要他投降,就給他封王。


收到這封信的諸葛瞻非常憤怒。他盛怒之下斬殺了鄧艾使者,率領兵士與鄧艾決一死戰。他曾兩次打退鄧艾的軍隊,卻最終戰敗而亡。


《誡子書》全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翻譯: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裡,到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

相關焦點

  • 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弗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信,年於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一段話講怎麼樣立志成就自己的事業。他的開頭的第一句說的是君子之情,靜以修身,儉以養德。所以學習知識與學習做人的第一要務,是要寧靜,只有凝神靜氣,深沉厚重,才能夠面對千難萬險。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理解
    如何理解「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什麼意思?
    好,什麼是淡泊?淡泊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嘛?絕不是!君不見,葛公一次次北伐,為了王師早日進取中原,實現大漢的再一次中興。這樣的葛公怎麼可能勸誡兒子安於現狀。我的理解是,淡泊就是面對周圍環境的誘惑,面對他人的成功,你不要心急,慢慢地砥勵品格,慢慢地充實自己,提高個人的修養和學識,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標。
  • 【中國風】非澹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話就是出自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刻剖析一下這句話。  原句出處: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但非諸葛亮的原創。而出自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
  •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淡泊明志。出自諸葛亮給兒子的一封家書--《誡子書》。他在家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 寧靜造句和解釋_寧靜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寧靜在教材中的例句:1、海面上波濤澎湃的時候,海底依然很寧靜。(出自:統編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23、海底世界)2、在這裡,這對幸福的新婚夫婦將度過他們寧靜、美好的夜晚。(出自: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27、 海的女兒)3、她頭往後仰著,冰冷發青的臉上顯出死的寧靜,一隻蒼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麼似的,從稻草鋪上垂下來。
  •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這句名言,讓我獲益匪淺、受用終身。那是我讀中學時的一個寒假來臨之際,學校要求同學們春節時張貼革命對聯,我便把從《三國演義》第37回中抄來的「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這幅對聯,拿給語文老師看張貼是否得當。
  • 非寧靜無以致遠 從香說香薰清幽淡雅,靜心養性
    用戶燃起盤香,輕煙氤氳繚繞,不經意間,留下生活的軌跡,或清雅,或淡泊,或閒適,這份優美的意境,全靠從香說盤香的優秀品質。而從香說香薰的盤香採用熟結水沉料,研磨成粉,並加入高品質的印尼粘粉,擯除所有化學添加物,其香味純正自然,氣味甘醇,留香持久。同時,從香說香薰對盤香採用簡約包裝,禮盒之中內置防震海綿墊,從裡到外,保護盤香不受外界「刺激」,經久不破碎。
  • 享受淡泊,寧靜致遠
    面對生活,我們不能祈求一帆風順,也無法選擇環境,然而,我們卻往往能選擇一種心態,一種心境,享受那種發自內心的淡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居裡夫人天下聞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卻全不在意。
  • 樂於奉獻的人,才能做到甘於平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只要已經付出過努力,則應順其自然,甘於平淡,樂於平淡,少一些浮躁和欲望,多幾分淡泊和寧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寬廣的胸襟。平平淡淡就是有所求而亦無所求,鄙視庸俗的功利目的,而追求精神的升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裡,固守節操、甘於平淡並非易事。樹立遠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樂於奉獻的人,才能做到甘於平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 我知道寧靜是一個文化概念,能使生活更有品味.寧靜更是一種心境,所謂我心即萬物,我心寧靜,萬物即寧靜.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胸懷靜氣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深謀遠慮,鑑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真正淡泊名利,心態平衡,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志存高遠,心憂天下,不為成績驕傲,不為挫折沮喪;
  • 萬物靜觀皆自得,人生寧靜方致遠!
    寧靜才能致遠,平心才能靜氣,靜氣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胸懷靜氣才能保持清醒頭腦,深謀遠慮,鑑天地之精微,察萬物之規律。真正淡泊名利,心態平衡,不為進退滋擾,寵辱泰然不驚。志存高遠,心憂天下,不為成績驕傲,不為挫折沮喪。明白事理,可以知榮明辱,可以心無旁騖;不計名利,追求卓越,高不孤方自賞,低不自抱自棄。遇事時從容不迫,舉重若輕;不驕不躁、不卑不亢、不偏不倚,雜氣自去,靜氣自來。
  • 恐懼只是一種自我假設,淡泊明志,寧靜致遠
    放寬身心,淡泊明志,寧靜志遠。有了這樣的胸懷,相信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
  • 38張勵志姓氏微信頭像:寧靜致遠,淡泊明志!
    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這是來自於諸葛亮的《誡子書》,娜娜這段時間一直在原創製作勵志類的微信頭像,剛好就製作了38張帶有大家想要的姓氏,希望大家會喜歡,同時娜娜還會闡述下自己對這句話的看法,歡迎大家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