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這個兒子來之不易。根據史書上記載,在他46歲那一年,這個孩子才出生,取名為諸葛瞻。
「瞻」這個字,暗含著向遠處或者向高處看的意思。大概諸葛亮也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有更廣闊的視野來看待世界,以更加開明的視角來做事情吧!
但是,在他去世那一年,他給自己的哥哥諸葛瑾寫信的時候卻說,諸葛瞻已經八歲(虛歲),十分聰明可愛,只是怕他過早成熟,將來成不了大器。
這是為什麼呢?這大概是因為,諸葛亮擔心,一個早熟的孩子,卻是名門之後,他自出生起,就籠罩在父輩的陰影下。
這樣的孩子自小生活環境優越,卻極有可能對自己的人生不甚了解,也不明白自己的才華能夠如何為國家效力。
因此,在臨去世之前,諸葛亮為自己的兒子留下了這麼一封《誡子書》。而我們今天的摘抄句子也是由此而來。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意思就是說,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通過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對諸葛瞻的期許。
他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不浮躁,也不醉心於名利,而是踏踏實實、認真地去紮實學問,去把每一件事情做好。
通讀《誡子書》,你會發現,諸葛亮整篇書信都在強調生活簡樸的重要性,也在勸導兒子,不要去追求浮華的功名利祿,也不要浮躁地做不好事情。
那麼,諸葛亮對兒子的勸導有沒有道理呢?事實上,我們了解一下諸葛瞻的生平事跡,你可能也會覺得,諸葛亮真的是一個非常明智的人。正如我們所知,諸葛瞻的人生,一開始就超過了大多數的平凡人。
諸葛亮去世之後,諸葛瞻就繼承了武鄉侯爵位。17歲那年,他就迎娶了劉禪的女兒,也就是劉備的孫女,還被授為騎都尉。
到了18歲時,他又出任左羽林中郎將,掌管禁軍,這就相當於蜀漢政府秘書長。身為皇親國戚,又執掌大權,諸葛瞻確實沒有什麼煩心的事情。
再加上蜀漢官民都懷念諸葛亮,諸葛瞻自己也滿腹才華。他博聞強識,又精通書法繪畫,因此也得到了民眾的愛戴。
以至於後來,朝廷每次頒布一項好的政令,無論是不是諸葛瞻的建議,街頭巷尾也都會嘖嘖讚嘆說:「這是諸葛武鄉侯為我們出的好主意啊!」
實際上,諸葛瞻的美名有些名過其實了。當時,劉禪寵信一名名叫黃皓的宦官,他在朝野內隻手遮天,無人敢勸一句話,連諸葛瞻自己也裝聾作啞。而姜維戰敗歸國時,諸葛瞻指責姜維好戰無功,想要罷免姜維的兵權,卻也沒有成功。
後來,魏國大將鄧艾攻入蜀漢腹地,諸葛瞻帶領張飛的孫子等開國元勳的子孫前去抵禦,卻又不慎錯失戰機,最終退守綿竹。此時,鄧艾送信勸降諸葛瞻,還說,只要他投降,就給他封王。
收到這封信的諸葛瞻非常憤怒。他盛怒之下斬殺了鄧艾使者,率領兵士與鄧艾決一死戰。他曾兩次打退鄧艾的軍隊,卻最終戰敗而亡。
《誡子書》全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子書》翻譯:有道德修養的人,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幹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幹來自勤奮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逐漸消逝。
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窮困的破舍裡,到時悔恨又怎麼來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