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作地藏孤臣,弘一法師最後的堅守,以及虛雲太虛印光法師的歸宿

2020-12-22 紅塵若鏡

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

各位師兄都知道佛家的三寶是佛法僧,佛寶一般來說都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早已經涅槃,法寶就是佛法,也是看不見摸不著,而能夠常駐世間作為佛法代表的,只有僧寶。

這裡多說一句,「僧寶」並不等於僧人,只有那些德才兼備,能夠弘化一方的高僧才可以稱作是僧寶,比如我國歷史上各門各派的那些祖師們,達摩,惠能,馬祖,百丈,智者,善導,玄奘,鳩摩羅什等等。

而距離我們現在最近的僧寶自然當屬「近代四大高僧」,也被合稱為「民國四大高僧」的四位法師,分別虛雲,弘一,印光和太虛

這四位高僧雖然都已經圓寂多年,但他們對我國佛教所做出的貢獻卻是罕有人及的,現代的高僧大德幾乎都是出自於他們門下,尤其是虛雲老和尚,可見他們的影響力並不會因為他們的離去而減弱,相反都成了後世的楷模和偶像。

只不過這四位高僧的信仰和歸宿都在哪裡——或者說的更直白一點,這四位法師都是奉行哪個法門,現在又身在何處呢?

這個問題恐怕知道的師兄就不多了,這一篇咱們就來簡單介紹一下,這裡面著重強調的是弘一法師,因為他誓願做「地藏孤臣」,堅守很偏僻的地藏法門,而這也是後世一直被忽視的重要佛法。

而我個人的宗旨就是分享佛法不要去追熱點,比如現在最流行的淨土宗和真言宗,這個去弘揚宣傳的人已經夠多了,也不差我一個,而是要多多去關注那些不那麼熱門的法門,為往聖續絕學,以免與這些法門合緣的師兄將來沒有機會接觸。

雖然這可能會被很多人罵,尤其是修淨土的人,像是有幾位師兄天天守著點在評論區裡惡語相向,說我不讓人念阿彌陀佛而宣揚其餘法門就是斷人慧命,將來要下地獄云云,但在我心中諸佛和一切法門都是平等的,我頂禮阿彌陀佛,但也不會忽視其餘佛菩薩,所以就算被罵也沒辦法,就當消業了吧。

好了,題外話到此介紹,這四大高僧其實分別信仰不同的佛菩薩,其中虛雲和太虛兩位大師是彌勒法門,印光法師自然是阿彌陀佛,而弘一法師則是地藏法門,接下來咱們就來一一介紹。

01彌勒淨土——虛雲,太虛

這裡我們先來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兩位高僧。

虛雲老和尚(1840~1959),四大高僧之首,先不說他老人家的種種光輝業績,光是高達120歲的世壽和多達一百多年的戒臘就足以讓人驚嘆不已。

虛老一人身兼禪宗五門的法脈,傳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而且興建了許多寺廟,續佛慧命,弘法利生。

而且虛老對於名利完全看破,他德高望重,相當於是整個中國佛教的泰山北鬥,來供養的人可以說絡繹不絕,而他對那些錢物根本看都不看一眼,直接就讓侍從拿下去分散到寺僧眾裡去了。

很多弟子當年都曾看到,虛老每當費盡力氣把一個破敗的寺廟重新振作恢復生機以後,馬上就把它交給別人來主持,自己又背著包穿著一身破衣服,不名一文的離開了,去下一處地方需要他的地方。

可以說這是一位真正的大乘菩薩,不止在我們中國,就算在東南亞甚至世界佛教中都有很大影響力,他的兩個弟子後來都做了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也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近代佛教第一人。

然後是太虛法師(1890-1947),他對於近代佛教也有著兩大卓越的貢獻。

第一,他提倡了「人生佛教」,也叫人間佛教,其核心思想類似於六祖惠能留下的那首偈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如同尋兔角。

太虛法師認為佛教不能一味的強調出世,而脫離人間和俗世,他提議由「人乘」開始修起,然後也做個世間的善人,在次第往天乘,聲望,緣覺,再到大乘菩薩,並最終完成圓滿的佛果。

他留下的一首偈言非常形象的體現了他的宗旨——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圓佛即成,是名真現實,我對太虛法師的提議可以說是百分百的贊成和膜拜,不在人間學佛,學佛又不利益眾生,那學佛又有何益?

第二,太虛法師提出了新的僧伽制度改革,他認為僧人的數量太多,而水平又良莠不齊,不利於佛法的傳播,所以建議進行改革,就像是世俗中的學校一樣,對於僧人也層層選拔和教育,只留下最優秀的一批出家。

可惜的是,太虛法師英年早逝,很多計劃都還沒有實現就離去了,慢慢也就不了了之了,我始終認為如果這個改革能夠完成的話,如今的狀況要好得多。

以上就是這兩位大師的簡單介紹,而這兩位大師的宏願都是能夠跟隨未來佛彌勒佛在未來廣度有情,所以都希望能夠往生兜率天宮內院,也可以說他們是「彌勒淨土」的信仰者。

02阿彌陀佛淨土宗——印光

接下來是印光法師(1861-1940),這個估計熟悉的師兄很多,因為他被淨宗弟子們公認為淨土宗也就是蓮宗的十三祖。

印光法師自號「常慚愧僧」,慚代表自覺德行不足,境界不夠,上對不起佛陀,而愧則是覺得沒有弘法利生,慈悲度人,對不起下面的眾生,而常就是一直如此

實際情況自然不是這樣,印光法師做的已經足夠好了,但也由此可見他老人家對自己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這正是大修行者的態度,只有那些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蕩的人往往才自詡大師或者某某佛菩薩降臨,好去欺騙世人。

既然被稱為「淨宗十三祖」,印光法師在淨土宗念佛法門上的造詣自然是當代無人能出其右的。

他平時深居簡出,不喜歡過多的拋頭露面,就算和弟子和信眾們溝通也大多通過書信,後人把這些書信收集起來就成了「印光文集」的一部分。

而且印光法師還在自己書放裡面寫了一張「念佛待死」的帖子以激勵自己,告訴自己生命無常,時不我待的道理,一定要抓緊時間,一心念佛,除此以外,別無他事值得分心。

這一點各位蓮宗也就是走念佛路子的師兄一定要好好的學習才行,所謂的一心念佛並不只是個口號,而是要心無旁騖,毫無雜念才行,不要覺得這個法門簡單,是易行道,說它簡單只是修行法門,但信力和願力都是很難生起的。

像是那些天天在網上或者各種群裡爭長論短,說黑道白,謾罵除了淨土甚至某位法師以外的弟子都是邪魔外道的人,這又哪裡有半分佛弟子的樣子呢?真的該和印祖好好學習才行。

當然了,印光法師肯定是去極樂世界了,而且也一定是最高的上品上生,這個毫無疑問。

03寧做地藏孤臣的弘一法師

最後我們再來聊聊弘一法師。

相關焦點

  • 弘一法師
    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弘一法師語錄】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 夢參和尚問虛雲法師開悟,虛雲法師:開什麼悟,將來你會知道的!
    產後身體虛弱的生母顏氏,被嚇的"氣壅而死",直到後來一賣藥翁將肉球剖開,將虛雲託付他庶母撫養長大。他俗名蕭古言,原籍湖南湘鄉。因父親常年宦遊福建,做府尊的幕僚,所以也在這裡降生。這裡是一個東南佛國,卻不僅僅有佛,各種教派以及本土信仰在唐宋之際就在此匯聚。
  • 弘一法師最重要作品《三寶歌》
    三寶歌太虛法師詞 李叔同曲人天長夜,宇宙黯暗,誰啟以光明?時李叔同與太虛法師同由廈門去該寺度歲。完稿後始由泉州慈兒院兒童作為早晚禮佛歌詠唱。繼由法尊法師將歌詞譯成藏文,此歌又傳入西北藏族地區。復經塵空法師撰寫「緣起」與"廣釋",此歌在佛教界久傳不衰。因而被推崇為「最早用現代曲譜編寫的一首著名佛教歌曲」。這也是李叔同出家後所譜的唯一佛教歌曲,流傳至今,已成為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
  • 虛雲法師,無意功名利祿,志在明心見性,立地成佛,發心普利群生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虛雲法師赴北京,疏通了當年結識的王公權貴,獲得了一道保護全國寺廟的「上喻」,剎住了當時地方官僚侵佔廟產的歪風。朝廷並降旨將雞足山迎祥寺賜名為「護國祝聖禪寺」,賜虛雲法師為「佛慈洪法大師」,並賜紫衣缽具、玉印、錫杖如意、彎駕全副等。虛雲法師可謂「首戰告捷」。
  • 回憶弘一法師:在「槍林彈雨」中「備受苦厄」的堅守
    從這後來,凡能看到的,凡能買到的大師的著作以及專門介紹大師的著作,我便看、我便買。一個被世人被後人稱為「二十文章驚海內」的通才、全才、奇才、天才和大德高僧的弘一,便成了我心中時常念起的名字。雖不能至,但嚮往之。於是,泉州在我的心目裡就是弘一大師的代名詞。弘一大師圓寂甲子一輪翌年的暮春,我在大師的靈塔前,肅穆地留下了一張與靈塔的合影。
  • 《原佛》義趣|虛雲大師與太虛大師佛學思想比較
    就吾所知,能真參實悟,行解相應,不愧為人天眼目者,惟虛雲禪師足以當之。」[[1]] 而太虛大師也深貫三藏,內學賅極八宗,外學兼通中西,但大師佛學之本乃出於禪門。兩位大師的禪學思想代表了佛教契應與化導現代社會的不同方式,但殊途同歸。  虛雲大師的特色在於:第一,以定開慧,功力超邁。大師早年出家,苦節自勵。後幸得融鏡法師點撥,初悟大乘自度度人要旨。
  • 弘一法師 | 半生繁華,半生空門
    1914年,35歲的李叔同加入西泠印社,與金石書畫大家吳昌碩時有往來。這一年,李叔同經常集合友生組織「樂石社」,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其實,從日本歸國後,李叔同一直從事藝術教育工作達七年之久。直至1918年,那一年,李叔同38歲。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來到杭州虎跑寺削髮為僧。皈依老和尚了悟門下,法名演音,號弘一。
  • 弘一法師楷書《心經》欣賞:平淡衝和的境界!
    他就是文化大師弘一法師李叔同。弘一法師出家是有機緣的,他的父親父親與大娘以及多位親屬都有篤信佛教,幼年的李叔同便能夠念誦《大悲咒》與《往生咒》等佛家經典。16歲的李叔同在輔仁書院學習舊學,並且成績出色,次年開始跟隨津門大師唐敬嚴學習書法以及篆刻,後來李叔同遊學日本,33歲歸國後擔任城南女學的教師,35歲的李叔同加入西泠印社,時常與吳昌碩往來。
  • 弘一法師: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病中,弘一法師曾喚妙蓮法師抵臥室寫遺囑。幾天後,他寫下「悲欣交集」4字交妙蓮法師。 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 從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觀論儒佛融合
    1914年加入西泠印社,課後集合友生組織「樂石社」,從事金石研究與創作。1915年在假日倡立金石書畫組織「寧社」,借佛寺陳列古書、字畫、金石。1918年在虎跑寺拜了悟和尚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後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專心研究佛事。1920年春,居住在玉泉寺為《印光法師文鈔》題詞並做序。6月在浙江新登貝山閉關,專心研究律學。
  • 弘一法師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1880年,李叔同出生於天津故居李宅,李家世代經商,到李叔同已經是名門望族,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李叔同早早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僅有的不過是弘一法師罷了。剃度之後,他芒鞋布衲、苦修律宗,於寺內,洗衣縫補,全都自己動手;外出雲遊,也不過一席一被而已。
  • 夏丏尊:弘一法師的出家因緣
    說起來也許會教大家不相信,弘一法師的出家,可以說和我有關,沒有我,也許不至於出家。關於這層,弘一法師自己也承認。有一次,記得是他出家二三年後的事,他要到新城掩關去了,杭州知友們在銀洞巷虎跑寺下院替他餞行,有白衣,有僧人。齋後,他在座間指了我向大家道:「我的出家,大半由於這位夏居士的助緣,此恩永不能忘!」我聽了不禁面紅耳赤,慚悚無以自容。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弘一法師書法藝術初探
    文/陳敦三(一)弘一法師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活動家,出家後成為佛教律宗的高僧。他在中國的藝術史上和宗教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弘一法師(1880年—1942年),俗姓李,名文壽,字叔同。法名演音,字弘一。
  • 從「李三郎」到「弘一法師」,一部電影道破六字人生
    「四重恩」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報恩品」,分別是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國土恩)、三寶恩。弘一法師在面對日本侵華帶來的國土滿目瘡痍而深憂感慨,橫貫法師一生正是在報四重恩,他心懷祖國,憂國憂民,用音樂,繪畫,戲劇等藝術表達著愛國情懷,激發國人奮鬥之心,曾經請求印光法師開示~如何用佛法救國,入佛門從未忘國家危難,匹夫有責。太虛大師與弘一法師的合作《三寶歌》字句之間也是對真理的志堅追求。
  • 弘一法師:人生之最後
    弘一演音記。第一章 緒言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人生最後一段大事,豈可須臾忘耶!今為講述,次分六章,如下所列。第二章 病重時當病重時,應將一切家事及自己身體悉皆放下,專意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壽已盡,決定往生。
  • 弘一法師進退兩難的童年處境
    弘一法師在俗時臨黃山谷《松風閣》 李叔同的父親以進士身入仕途,又在天津成功地經營鹽業,還是沽上有名的錢莊銀行家,終於成為家資巨富的津門望族。弘一法師《智慧音聲五言聯》外,他喜歡讀唐五代詩詞,愛安適自得的王摩詰詩。
  • 弘一法師幾幅有趣的書法
    弘一法師(左)  時年28歲年輕時的弘一法師身材很不錯!未卜先知的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是提前預到自己死期的人,他臨終前,與劉質平、夏丏尊等一一道別,安排好後事,一切都從容不迫,涅槃之像,面帶微笑,慈祥安然,如睡著了一般。
  • 田沁鑫借弘一法師為世人開智
    田沁鑫邀可一法師聯合編劇《聆聽弘一》本報記者郭佳自杭州報導 水墨江南在導演眼中從來都是靈性之地,昨天,國家話劇院導演田沁鑫攜手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在杭州落戶安家,田沁鑫接過杭州文廣集團藝術總監的聘書。
  • 82歲「濟公」化身弘一法師(圖)
    遊本昌 由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傳播研究中心、鳳凰音樂劇演藝有限公司主辦的話劇《最後之勝利》,將於9月18日起在南京雞鳴寺講堂連演五場。這部劇描寫了弘一法師人生的最後五年,展現這位僧俗兩界的通才晚年生活及愛國情懷。劇中弘一法師的飾演者,是今年已82歲高齡的遊本昌。昨天,遊本昌來到南京,向媒體暢談《最後之勝利》的創作心得。 遊本昌塑造的「濟公」一角已成為永不褪色的熒幕經典。昨天的活動現場,遊本昌精神矍鑠,聲音洪亮,絲毫沒有龍鍾之態。連演5場話劇,對於一個八十多歲的人來說吃得消嗎?
  • 弘一法師一生中最大作品 在出家百年之際重回故裡
    4月28日上午10時,在一片祥和與期待中,甬上留香——弘一法師翰墨展開幕式正式開始。出席的大德法師有:怡藏法師、誠信法師、滿蓮法師、界源法師、宗立法師、有圓法師、印超法師等。與會的文化界的專家學者有: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平湖李叔同紀念館名譽館長劉雪陽,天津市李叔同——弘一大師研究會副會長李莉娟居士,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吳永良等。張愛琴局長主持開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