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一生中最大作品 在出家百年之際重回故裡

2021-02-20 菩薩在線


(如有廣告,為騰訊自動插播,敬請諒解!)

弘一法師,這位二十世紀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藝術家、一代高僧,為世人留下了無數的精神財富和藝術作品。

他在慈谿伏龍寺創作的一生中的最大作品《佛說阿彌陀經》十六條屏,在闊別86年後,重回寧波展出。在弘一法師出家一百周年之際,這件作品重回它的創作地展出,意義重大。

《佛說阿彌陀經》(攝影:妙月)

今朝似雲筆墨香,遊人騷客趁春光。4月28日上午10時,在一片祥和與期待中,甬上留香——弘一法師翰墨展開幕式正式開始。

弘一法師翰墨展(攝影:妙月)

800餘位觀眾參加了開幕式,展廳人頭濟濟,摩肩接踵,大家一起來爭睹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一代高僧弘一法師的真跡。

開幕式現場(攝影:妙月)

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嘉賓有:寧波市文廣新局局長張愛琴;寧波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朱達;寧波市民宗局局長金黎萍;寧波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傅丹;慈谿市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張建人;平湖市文廣新局局長吳東偉等。

出席的大德法師有:怡藏法師、誠信法師、滿蓮法師、界源法師、宗立法師、有圓法師、印超法師等。

與會的文化界的專家學者有: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平湖李叔同紀念館名譽館長劉雪陽,天津市李叔同——弘一大師研究會副會長李莉娟居士,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吳永良等。張愛琴局長主持開幕儀式。

張建人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攝影:妙月)

開幕式上張建人副書記代表主辦單位發表致辭,他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多年來,慈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發展與建設工作。今天,通過書法、手札、書籍等形式,讓大家再一次走進弘一法師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

誠信法師表示此次翰墨展活動,極具意義(攝影:妙月)

誠信法師代表省市佛協致辭,他表示寧波博物館舉辦此次翰墨展活動,紀念弘一大師出家100周年,極具意義,這也必將在弘學研究和寧波佛教文化發展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錢文忠教授介紹了弘一法師的墨寶(攝影:妙月)

錢文忠教授代表文化界致辭,他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弘一法師書法作品的內涵與神韻,並祝願《甬上留香一一弘一法師翰墨展》取得圓滿成功。

隨後,許亞南副市長、傅丹主席、張文杰部長、朱達書記、金黎萍局長、怡藏法師、楊新平處長、張建人主席、吳東偉局長上臺為開幕式剪彩。

剪彩儀式(攝影:妙月)

在開幕式結束後,各位領導嘉賓移步展廳,於這甬江之畔、東海之濱,共賞大師墨寶、共緬大師情懷。

眾人移步至展廳(攝影:妙月)


伏龍寺住持傳道法師與復旦大學教授錢文忠觀看展覽(攝影:妙月)

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怡藏法師觀看展覽(攝影:妙月)

誠信法師為眾人介紹(攝影:妙月)

本次展覽由寧波博物館、慈谿市弘一書畫院承辦,匯聚了平湖李叔同紀念館、上海博物館、溫州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浙江圖書館、杭州博物館、杭州李叔同弘一法師紀念館、慈谿市博物館等8家國有博物館的藏品共103件組,共190頁。

本次展覽的藏品共103件組,共190頁(攝影:妙月)

《節錄佛伽陀教義百偈》(攝影:妙月)

翰墨留香(攝影:妙月)

弘一大師是一個境界高遠的書法大家,更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弘一書法以圓淨清勁的線條、不激不厲的行筆、拙稚質樸的結體、疏朗嚴謹的布局,營造了眾多書家均難以企及的「衝和之美」。

《知止》(攝影:妙月)

悲欣交集(攝影:妙月)

作品展示(攝影:妙月)

據悉,本次展覽共分雲水有痕、翰墨留香、鴻雁往還、前塵舊影、傳世典籍五大版塊。除了「翰墨留香」 版塊中的《佛說阿彌陀經》十六條屏是本次展覽的重點展品外,還有不少展品頗值得一看。

其中第一版塊「雲水有痕」,介紹了弘一法師在寧波的史實,其中穿插了大量寧波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照片,還展出了弘一法師在寧波期間使用過的手杖、懷表等遺物,使觀眾了解寧波的故事,走進寧波的歷史。

鴻雁往還(攝影:妙月)

第三版塊「鴻雁往還」展示了弘一法師致摯友夏丏尊、弟子劉質平、弟子胡宅梵三人的書信手稿,作品數量多,時間跨度大,記錄了弘一法師的很多生活細節,生動真實地反映了弘一法師不同時期的行跡與思想,其中大部分是首次展出,值得細細欣賞。另有一冊《斷食日記》,是弘一法師1916年冬在杭州大慈山虎跑寺試驗斷食十八天的日記,這是他出家的重要誘因,也很值得一讀。

傳世典籍(攝影:妙月)

第五版塊「傳世典籍」展出了二十餘冊與弘一法師有關的民國善本書籍,有些是他的著作,有些是他題籤的書籍,有些是他的紀念文集,存世稀少,這是以往展覽中所沒有的。

大眾參觀展覽(攝影:妙月)

從1924年至1932年九年間,弘一法師至少八次來寧波,曾駐錫於寧波七塔寺、白衣寺、天寧寺、觀宗寺、延慶寺等寺院。而就寧波大市範圍而言,法師還曾涉足於慈谿、餘姚、鎮海、奉化等地,更在慈谿金仙寺、五磊寺、伏龍寺駐錫達三年之久,留下大量作品,在寧波近代文化史上寫下了光輝璀璨的一筆。

本次展覽集中展示了弘一法師寧波時期的作品與書信,希望通過對弘一法師書法、手札、書籍等實物的梳理與展示,鉤沉出弘一法師在寧波的這段歷史,進而推進對弘一法師的研究。

今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開放發展的不光是經濟和軍事,也包涵了文化和宗教。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強人民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成為了當前最迫切的需求。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27日,免費對公眾展出。(現場記者:妙月 慧德 果如)

編輯:妙祺 責任編輯:王穎

投稿郵箱:1073422566@qq.com
商務合作:15921032980
佛友諮詢:13512117472

長按讚賞菩薩小編

相關焦點

  • 夏丏尊:弘一法師的出家因緣
    說起來也許會教大家不相信,弘一法師的出家,可以說和我有關,沒有我,也許不至於出家。關於這層,弘一法師自己也承認。有一次,記得是他出家二三年後的事,他要到新城掩關去了,杭州知友們在銀洞巷虎跑寺下院替他餞行,有白衣,有僧人。齋後,他在座間指了我向大家道:「我的出家,大半由於這位夏居士的助緣,此恩永不能忘!」我聽了不禁面紅耳赤,慚悚無以自容。
  • 弘一法師誕辰140周年:兩大特展追溯「一生兩世三重天」
    他在俗世時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大家,出家後是精研律宗的一代高僧。澎湃新聞獲悉,本次展覽由中共溫州市委宣傳部、統戰部和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溫州博物館、衍園美術館承辦,將匯集全國不同收藏單位及藏家有關弘一大師書法、信札、印章、水彩畫、古籍、碑帖,與豐子愷合作護生畫集等展品共計257件,詳實地展現和描述這位大師的文藝造詣和傳奇一生,在筆墨中找尋他的溫州蹤跡和永嘉往事。
  • 弘一法師進退兩難的童年處境
    無論在俗時和出家後,弘一對生母一直是眷眷不忘的。 生於豪門巨室的李叔同,其實有難言的隱痛,一生少言早年生活詳情。不可避免而言及,出家後的 弘一以佛徒之身但言與佛因緣諸事。但他曾對最親近的學生之一的豐子愷說過自己有許多母親。豐子愷還知道他的生母是乃父的第五位姨太太。可見他生於一個妻妾成群的封建大家庭。
  • 弘一法師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
    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一生,活出了別人的好幾輩子。1880年,李叔同出生於天津故居李宅,李家世代經商,到李叔同已經是名門望族,出生於鐘鳴鼎食之家,李叔同早早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慢慢的,出家的念頭在他心裡萌發,直至成長為蒼天大樹。三年後,李叔同正式在虎跑定慧寺出家。此舉一出,驚動世人。
  • 弘一法師
    卓越的藝術造詣,先後培養出了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中國絢麗至極歸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虛大師曾為贈偈:以教印心,以律嚴身,內外清淨,菩提之因。趙樸初先生評價大師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 從弘一法師李叔同的佛學觀論儒佛融合
    1918年在虎跑寺拜了悟和尚為其在家弟子,取名演音,號弘一。後入虎跑定慧寺,正式出家,專心研究佛事。1920年春,居住在玉泉寺為《印光法師文鈔》題詞並做序。6月在浙江新登貝山閉關,專心研究律學。1921年正月,居住於玉泉寺披尋《四分律》,開始閱覽諸先師的作品。1923年2月,在上海與尤惜陰居士合一起撰寫《印造經像之功德》。6月,為杭州西泠印社《彌陀經》一卷刻石。
  • 回憶弘一法師:在「槍林彈雨」中「備受苦厄」的堅守
    「悲欣交集」見《楞嚴經》:「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大師一生對「悲欣交集」不止一次提及。出自哪兒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師對「悲欣交集」的認知、覺悟與智慧。大師的決絕,叫我一個活於塵世中的人,唏噓感嘆。泉州翌年,我開始學習用毛筆寫小楷,第一次抄的書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走進中年,有心向佛卻無力效行,至今走向老年,終繞不過去。很糾結,很感嘆。
  • 弘一法師楷書《心經》欣賞:平淡衝和的境界!
    弘一法師出家是有機緣的,他的父親父親與大娘以及多位親屬都有篤信佛教,幼年的李叔同便能夠念誦《大悲咒》與《往生咒》等佛家經典。弘一法師楷書《心經》魯迅先生曾得到過一件弘一法師的作品,並且評價道:樸拙圓滿,渾若天成。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弘一法師書法藝術初探
    文/陳敦三(一)弘一法師是中國近代的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新文化運動早期的活動家,出家後成為佛教律宗的高僧。他在中國的藝術史上和宗教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弘一法師(1880年—1942年),俗姓李,名文壽,字叔同。法名演音,字弘一。
  • 弘一法師:花枝春滿,天心月圓
    病中,弘一法師曾喚妙蓮法師抵臥室寫遺囑。幾天後,他寫下「悲欣交集」4字交妙蓮法師。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李叔同的繪畫創作主要在出家以前,出家後多作書法。
  • 弘一法師的為人處世觀,竟藏在他的這十句箴言裡!
    這話出在律宗十一代祖弘一法師之口,也是他一生為人處事的最好概括。相比很多因為世俗不順而遁入空門的僧人,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出家顯得有些反常。出家前,他在世俗風聲水起,他不僅曾擁有過世人豔羨的財富、美色、名望等,他還在無數各領域,包括詩書、戲曲、書法、音樂等領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 弘一法師最重要作品《三寶歌》
    三寶歌太虛法師詞 李叔同曲人天長夜,宇宙黯暗,誰啟以光明?時李叔同與太虛法師同由廈門去該寺度歲。完稿後始由泉州慈兒院兒童作為早晚禮佛歌詠唱。繼由法尊法師將歌詞譯成藏文,此歌又傳入西北藏族地區。復經塵空法師撰寫「緣起」與"廣釋",此歌在佛教界久傳不衰。因而被推崇為「最早用現代曲譜編寫的一首著名佛教歌曲」。這也是李叔同出家後所譜的唯一佛教歌曲,流傳至今,已成為佛教最具代表性的精神之歌。
  • 從「李三郎」到「弘一法師」,一部電影道破六字人生
    李叔同一生中經歷影片呈現的不同角色和社會地位的女人,從愛情故事到家族紛爭同時經歷國家患難,民族危亡,終於大舍放下,遁入空門從世俗角度或許理解為不去擔負家庭責任置他人感受於不顧,然於更高意義卻是道心堅定,承當大丈夫的責任,放下小情小愛,轉向大愛無疆,荷擔如來家業,不忘救國救民。「四重恩」出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的「報恩品」,分別是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國土恩)、三寶恩。
  • 他拋棄日本妻子,39歲出家為僧法號弘一,徒弟稱師父出家是必然
    1918年8月18日晚,李叔同靠著燭光,提筆寫下了他在俗世的最後一幅書法作品,寫完,他便將毛筆折成兩半丟在了一旁,第二天,天還不亮的時候,他毅然拋下1家中的妻兒,跑到虎跑寺,出家剃度做了和尚,法號:弘一,他便是後來中國最有名的高僧:弘一法師。
  • 大智慧,弘一法師的兩個字,拍出了471.5萬!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鏡清說:「作品原是上海書畫家陸伯龍舊藏,這件作品的內容『放下』與弘一特別契合,買家一定上了年紀且有人生閱歷,能拿得起放得下,也許他希望作品能伴隨自己中晚年的人生發展。這兩個字對一個人的意義難以用價格估計,拍出高價可以理解。」
  • 文|弘一法師嫡孫女李莉娟:「我眼中的祖父李叔同」
    曾擔任過教師、編輯,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你們將來如要編寫《中國話劇史》,不要忘記天津的李叔同,即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他是傳播西洋繪畫、音樂、戲劇到中國來的先驅。在關於中國話劇史的各類文章中,上面這段話經常被引用。
  • 弘一法師李叔同: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頹喪之際,他遠走日本,在日本的學校裡專攻美術,輔修音樂。一日,李叔同陪伴友人談天說地,寫詩論畫,心情暢快。在好友離別之後,李叔同心中惆悵,寫下了著名的《送別》讓飄零、無常躍然紙上。學生問他:「老師出家何為?」
  • 經典歌曲《送別》李叔同 老照片再現弘一大師一生
    《送別》李叔同(弘一大師) 電影插曲版《送別》永恆的經典 李叔同(弘一大師) 純鋼琴曲版老照片再現弘一大師一生
  • 弘一法師津門尋蹤
    他一生在音樂、戲劇、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佛學等諸多文化領域中有頗高的建樹,在近代藝術史上創出好多個第一,最早把西洋繪畫引入中國,開始聘用人體模特進行美術教學的先河,最早用五線譜教音樂,第一本音樂期刊《音樂小雜誌》的獨立出版者,第一個話劇團體「春柳社」的主要創辦人……作為近代啟蒙音樂家和樂歌作家,經他填詞和選曲配詞的音樂作品有近百首,其中《送別》、《憶兒時》、《夕歌
  • 田沁鑫借弘一法師為世人開智
    田沁鑫邀可一法師聯合編劇《聆聽弘一》本報記者郭佳自杭州報導 水墨江南在導演眼中從來都是靈性之地,昨天,國家話劇院導演田沁鑫攜手杭州文化廣播電視集團,在杭州落戶安家,田沁鑫接過杭州文廣集團藝術總監的聘書。